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英语教育领域也在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英语教育领域依然遗留了一些教育问题,值得英语教育领域的教育者、学者和专家深思。经济在不断地发展,科技在不断地进步,教育在不断地更新,为何农村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依然低下,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发生在笔者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辅之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对这一教育遗留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一、案例呈現
是什么影响了小明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小明是一个化名,他是笔者大学时的同学。小明生长在农村,上小学,只学习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所以,他对英语非常陌生。直到六年级,小明才接触过英语,当时,教育局规定每所小学推荐两位学生去乡里的中心小学进行周末的补课学习,小明幸运地和班上的一位同学被选作代表前去学习,第一次接触到了“神秘的”英语。他们第一堂课就是英语课,老师让学生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其他同学都说得很流利,只有小明吞吞吐吐地说了声 “Hello”。这就是小明的小学英语学习情况。
小明经过“小升初”考试进入了乡里的初中学校,便开始大量接触英语。初中英语老师教了他们26个大小写字母、英语音标、语法和课文知识点,但是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完全没有。因为小明学习勤奋,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关注,这让小明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随着初中三年课程学习的结束,小明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经过高中下学期考试分班后,小明从理科3班被分到了文科B班-15班。B班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可是就连在B班,小明也未曾上过一节听说课。只有在英语考试时,才在第一题的听力题中接触到听力,不过老师并没有进行一些听力策略的相关教学,而是让学生们进行不断地听力习题演练和检测答案而已。所以,在高中的英语学习中,除了添加听力考试和高考前的一场口语测试之外,高中英语教学和初中没什么区别。奇怪的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小明居然还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成为了英语课堂上表现较为积极的一位学生,经常去请教英语老师问题。
小明凭着仅有的兴趣,经过高考志愿填报,被重庆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由于小明的“先天不足”,处处碰壁。
在大学的英语课堂里,小明自认为正确的发音都被语音老师说是不标准的发音。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紧接的听力课和口语课彻底击垮了小明原有的自信。听力课上,小明很不自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听力之外,其他的都听不懂,听不清楚;在口语课上,口语好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和外教老师交流,而小明却和同桌用中文交流,只有老师走近身旁,他们才开始用英语断断续续地交流。
幸运的是,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小明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语音方面,小明不会再犯初高中的语音错误;在语法和阅读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在听力方面,小明知道根据听力材料预判听力内容,听得出其中的连读、爆破,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大致了解文章大意等等,在口语方面,小明能够用一些英语表达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还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
二、案例分析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面临着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的问题,它不仅让小明在大学本科专业的学习中处处碰壁,甚至可能会影响小明未来的学习生活。那么造成小明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分析他的案例中得出答案。
首先,小明在农村长大,并在自己的家乡上小学,五年的小学生活过去了,直到六年级才接触了英语。从中可以看出,小明的英语学习条件很差,甚至没有。这导致了他在作英语的自我介绍时,吞吞吐吐才说了句 “Hello”。接着,小明的初中与高中英语老师,除了教授一些英语的基本知识外,都未曾真正教过他们关于听力与口语方面的知识,也未曾做过任何相关的训练。例如,小明的初中英语老师只教授他们26个大小写字母、英语音标、语法和课文知识点,听说方面没有任何教学;他的高中英语老师,尽管是B班老师,但依旧只教授基础的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对于英语听说方面的教学也是只字未提。关于听说方面,高中只注重检测却不注重训练,只有平时英语试卷中的听力考试的机械训练和高考前的一次口语测试而已。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小明基本是没有英语听说基础的,因为他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教育与训练,有的只是一些除了听说的英语基础,难怪小明会在进入大学英语专业后,处处碰壁。所以,小明所处的教学环境以及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导致小明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的原因。
最后,小明经过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小明的整体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语音老师给他纠正英语发音,听力老师教授给他一些英语听力策略,外教老师还给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英语听说环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明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下是小明各个学习阶段的的听说成绩展示。
三、相关理论
1.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
二语习得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1981)明确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入材料的本身和输入方式都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克拉申将二语习得的过程具体描述为:“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机制→语言能力的获取→语言输出”。同时,他指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理论。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可理解性 。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是无用且纷扰的。(2)引发兴趣和相关性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存在意义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能引发学习者兴趣、相关性越强,学习者接受输入的程度越高。(3)非语法程序安排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丰富的输入量。少量输入不一定会引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一定要大量的有效输入才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完成语言习得过程。“只有那些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语言输入经过学习者理解后才能够被吸收,才能达到内隐知识自动化的目的”(曹志希,2006:22-25)。 另一位语言学家斯维因(Swain,1985)在语言输入假说之后,又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与克拉申不同,她并不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条件之一,却不足以成为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她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存在双向的交流(贺学贵,2007,108-110)。斯维因在自己的语言输出假说中强调了输出的重要作用,她认为输出不仅可以使语言学习者意识到中介语的局限性,还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完成内在认知过程,从而推动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步伐(王佳丽,2006:30-32)。
由以上两位语言学家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得出,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不仅仅应该注重可理解输入,如可理解的语法、词汇和听力等等,更应该注重可理解输出,如口语和写作。只有两者都为学习者所学习之后,英语语言学习者才会真正习得这门语言。
2.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主张的观点是,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认知作用,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者主动参与的作用。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胡兰,2006)。从以上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四、相关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梳理,笔者拟从以下四個方面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国家以及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村学生更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国家以及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的农村教育资助政策,真正贯彻落实好相应的措施,给予农村学校一定的资金投资,为其引入优秀师资、完善相应的教学设备,给农村学生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2.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衔接。
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衔接。学校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以正确的教育意识去指引教师的教育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学生进入大学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做到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
3.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有可理解输入和输出。
作为老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英语语音、语法知识,还要注重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输入,才能够为输出提供前提条件;在可理解输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输出,没有相应的口语输出,学生所学的英语也就只是所谓的 “哑巴英语”。
3.1.老师要设计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
老师给学生创造的英语学习活动要充满趣味性,让学生感兴趣;例如,有意义的情景练习,各种角色游戏和表演,表演英文戏剧,给英文电影配音,对话表演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3.2.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英语口语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当场指责学生并且指出错误,这样既拖慢了教学进度,也极大的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作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英语,对于学生所犯的严重语言错误,懂得合理的处理。
4.学生要懂得利用互联网,努力探求各种方法和渠道学习英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不能思想停滞,而要借助互联网所特有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不能像案例中的学生只知道一味的听从老师的安排,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以及创造力,最终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五、结语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教育领域也要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不要被农村英语教育这一问题阻碍了前进的步伐。因此,解决农村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以及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的农村教育资助政策,给农村学生一个更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其次,学校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进入大学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作为英语教育者既要让学生有可理解输入,也要让学生有可理解的输出,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英语老师。最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不能思想停滞,而要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契机,积极主动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农村英语教育将不再是英语教育领域前进的绊脚石,农村英语学习者也会从中受益匪浅,从而更好地、全面地发展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本文只是笔者一些肤浅的看法,希望广大学者、专家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改善农村英语教育问题,使得农村英语学习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4.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ve Input and Comprehensiv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M].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3]曹志希.二语习得信息处理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2-25
[4]贺学贵.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04).103
[5]胡 兰.会话合作原则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C].全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宁波大学.2006.5. 19-2006.5.21.
[6]王佳丽.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0-32
一、案例呈現
是什么影响了小明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小明是一个化名,他是笔者大学时的同学。小明生长在农村,上小学,只学习语文、数学和思想品德,所以,他对英语非常陌生。直到六年级,小明才接触过英语,当时,教育局规定每所小学推荐两位学生去乡里的中心小学进行周末的补课学习,小明幸运地和班上的一位同学被选作代表前去学习,第一次接触到了“神秘的”英语。他们第一堂课就是英语课,老师让学生做简短的自我介绍,其他同学都说得很流利,只有小明吞吞吐吐地说了声 “Hello”。这就是小明的小学英语学习情况。
小明经过“小升初”考试进入了乡里的初中学校,便开始大量接触英语。初中英语老师教了他们26个大小写字母、英语音标、语法和课文知识点,但是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完全没有。因为小明学习勤奋,受到了英语老师的关注,这让小明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随着初中三年课程学习的结束,小明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经过高中下学期考试分班后,小明从理科3班被分到了文科B班-15班。B班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高,可是就连在B班,小明也未曾上过一节听说课。只有在英语考试时,才在第一题的听力题中接触到听力,不过老师并没有进行一些听力策略的相关教学,而是让学生们进行不断地听力习题演练和检测答案而已。所以,在高中的英语学习中,除了添加听力考试和高考前的一场口语测试之外,高中英语教学和初中没什么区别。奇怪的是,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小明居然还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成为了英语课堂上表现较为积极的一位学生,经常去请教英语老师问题。
小明凭着仅有的兴趣,经过高考志愿填报,被重庆一所二本院校录取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由于小明的“先天不足”,处处碰壁。
在大学的英语课堂里,小明自认为正确的发音都被语音老师说是不标准的发音。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紧接的听力课和口语课彻底击垮了小明原有的自信。听力课上,小明很不自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听力之外,其他的都听不懂,听不清楚;在口语课上,口语好的学生都在课堂上和外教老师交流,而小明却和同桌用中文交流,只有老师走近身旁,他们才开始用英语断断续续地交流。
幸运的是,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小明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在语音方面,小明不会再犯初高中的语音错误;在语法和阅读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在听力方面,小明知道根据听力材料预判听力内容,听得出其中的连读、爆破,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大致了解文章大意等等,在口语方面,小明能够用一些英语表达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还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
二、案例分析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明面临着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的问题,它不仅让小明在大学本科专业的学习中处处碰壁,甚至可能会影响小明未来的学习生活。那么造成小明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分析他的案例中得出答案。
首先,小明在农村长大,并在自己的家乡上小学,五年的小学生活过去了,直到六年级才接触了英语。从中可以看出,小明的英语学习条件很差,甚至没有。这导致了他在作英语的自我介绍时,吞吞吐吐才说了句 “Hello”。接着,小明的初中与高中英语老师,除了教授一些英语的基本知识外,都未曾真正教过他们关于听力与口语方面的知识,也未曾做过任何相关的训练。例如,小明的初中英语老师只教授他们26个大小写字母、英语音标、语法和课文知识点,听说方面没有任何教学;他的高中英语老师,尽管是B班老师,但依旧只教授基础的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对于英语听说方面的教学也是只字未提。关于听说方面,高中只注重检测却不注重训练,只有平时英语试卷中的听力考试的机械训练和高考前的一次口语测试而已。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小明基本是没有英语听说基础的,因为他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没有接受过任何相关的教育与训练,有的只是一些除了听说的英语基础,难怪小明会在进入大学英语专业后,处处碰壁。所以,小明所处的教学环境以及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导致小明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差的原因。
最后,小明经过大学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小明的整体英语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语音老师给他纠正英语发音,听力老师教授给他一些英语听力策略,外教老师还给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英语听说环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明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下是小明各个学习阶段的的听说成绩展示。
三、相关理论
1. 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
二语习得理论的集大成者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1981)明确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入材料的本身和输入方式都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克拉申将二语习得的过程具体描述为:“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机制→语言能力的获取→语言输出”。同时,他指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理论。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可理解性 。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是无用且纷扰的。(2)引发兴趣和相关性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存在意义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能引发学习者兴趣、相关性越强,学习者接受输入的程度越高。(3)非语法程序安排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丰富的输入量。少量输入不一定会引起语言学习者的注意,一定要大量的有效输入才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完成语言习得过程。“只有那些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语言输入经过学习者理解后才能够被吸收,才能达到内隐知识自动化的目的”(曹志希,2006:22-25)。 另一位语言学家斯维因(Swain,1985)在语言输入假说之后,又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说,与克拉申不同,她并不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条件。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条件之一,却不足以成为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她认为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存在双向的交流(贺学贵,2007,108-110)。斯维因在自己的语言输出假说中强调了输出的重要作用,她认为输出不仅可以使语言学习者意识到中介语的局限性,还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完成内在认知过程,从而推动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步伐(王佳丽,2006:30-32)。
由以上两位语言学家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说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假说得出,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不仅仅应该注重可理解输入,如可理解的语法、词汇和听力等等,更应该注重可理解输出,如口语和写作。只有两者都为学习者所学习之后,英语语言学习者才会真正习得这门语言。
2.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主张的观点是,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认知作用,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学习者主动参与的作用。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胡兰,2006)。从以上理论中不难看出,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
四、相关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梳理,笔者拟从以下四個方面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国家以及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村学生更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国家以及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的农村教育资助政策,真正贯彻落实好相应的措施,给予农村学校一定的资金投资,为其引入优秀师资、完善相应的教学设备,给农村学生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2.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衔接。
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衔接。学校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以正确的教育意识去指引教师的教育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为学生进入大学打好坚实的英语基础,做到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
3. 作为老师,要让学生有可理解输入和输出。
作为老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英语语音、语法知识,还要注重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输入,才能够为输出提供前提条件;在可理解输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输出,没有相应的口语输出,学生所学的英语也就只是所谓的 “哑巴英语”。
3.1.老师要设计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互动。
老师给学生创造的英语学习活动要充满趣味性,让学生感兴趣;例如,有意义的情景练习,各种角色游戏和表演,表演英文戏剧,给英文电影配音,对话表演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当中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
3.2.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英语口语活动,并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当场指责学生并且指出错误,这样既拖慢了教学进度,也极大的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作为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英语,对于学生所犯的严重语言错误,懂得合理的处理。
4.学生要懂得利用互联网,努力探求各种方法和渠道学习英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不能思想停滞,而要借助互联网所特有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不能像案例中的学生只知道一味的听从老师的安排,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以及创造力,最终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五、结语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英语教育领域也要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不要被农村英语教育这一问题阻碍了前进的步伐。因此,解决农村英语教育是英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以及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的农村教育资助政策,给农村学生一个更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其次,学校在教育政策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做好中学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进入大学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作为英语教育者既要让学生有可理解输入,也要让学生有可理解的输出,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做一名合格优秀的英语老师。最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不能思想停滞,而要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契机,积极主动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农村英语教育将不再是英语教育领域前进的绊脚石,农村英语学习者也会从中受益匪浅,从而更好地、全面地发展自己,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本文只是笔者一些肤浅的看法,希望广大学者、专家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改善农村英语教育问题,使得农村英语学习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Vygotsky. L. Mind In Societ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4.
[2]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ve Input and Comprehensiv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M].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5.
[3]曹志希.二语习得信息处理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2-25
[4]贺学贵.语言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04).103
[5]胡 兰.会话合作原则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C].全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宁波大学.2006.5. 19-2006.5.21.
[6]王佳丽.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