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亳州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亳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情况下,亳州地区乡村旅游产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不过也存在着诸如基础设施不全、服务观念不深刻、文化呈现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有力建议,以期亳州地区乡村旅游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增强当地居民收入,实现经济繁荣,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亳州
一、亳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为曹操华佗故里,千年药材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且旅游资源十分广阔。近年来,随着亳州市政府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大力支持,毫州市乡村旅游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效。
截至2019年4月,亳州市有4个全省优秀旅游乡镇,5个3A级旅游村,21家省级3星级以上农家乐,300余家农业休闲观光景区,年接待游客量6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35亿元。其中,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毫州市乡村旅游景区“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共接待游客量77.05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5.4万元,同比增长168.39%,刺激游客们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同时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亳州地区的实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亳州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底蕴深、政府很重视、发展潜力大,正在以矫健的步伐迈向更广阔的平台,不过由于起步时间晚,因此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二、亳州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存在不足
(一)基础设施不全、服务观念不深刻
首先,环境情况与卫生条件有待改善。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景区内外的生产者、经营者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农家乐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突出,部分经营者没有卫生许可证,并且未经过相关执业培训,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诸如路面、住宿、无线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大限制了当地的旅游开发。再次,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无法匹配旅游高峰期游客的需要。最后,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及意识低,无法与游客进行良好的双向沟通,易引发游客不满的情绪,不利于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进而留住顾客。
(二)文化呈现不足,结构规划不合理
景区缺乏对自身文化深入的加工和创造,一些景区仅仅停留在“别人有的我也有”层面,而不是依据自己已有的文化以及特色产品进行创造。如亳州有着悠久的药膳文化,是众多菜肴中的极品,但却始终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一些景区规划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景区设施与游客的互动性低,导致游客的参与感不高。
该地乡村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整体结构规划不合理。部分景点几乎处于“花开人会来,花谢景点空”的状态。景区交通缺乏科学规划,景区之间旅游路线整合度低。每逢旅游旺季,大量私家车涌入景区导致交通拥堵,且不通景区之间缺乏明确路标指示,且其间道路缺乏整合,游客辗转成本增加,体验度差。
(三)营销渠道有限,发展理念不完备
景区的营销多依托于市级政府推介及运行,乡村旅游景区自身营销活动严重不足,缺乏作为主人公的营销引流意识: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营销策略尚未形成统一的標准,只是盲目跟风、模仿,未能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进行创新:缺乏更宽的线上线下营销途径及营销渠道,重大方向,轻小细节:缺乏在农副产品的促销方面的市场运作和发展理念,尚未形成合理的农副产品和地方特产的研发、包装、销售的营销体系。
(四)人才资源匮乏,成长动力不充沛
当地旅游管理人才不足。一方面,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创造、规划和策划的能力,另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主要是当地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认知水平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导致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限制乡村旅游的成长动力。此外,受到农村经济、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愿意深入乡村从事乡村旅游工作,导致人才匮乏。
三、亳州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一)健全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水平
景区的服务必须从游客角度出发,根据其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设施配套.,
首先,环保等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与生产经营垃圾:同时应对商户进行集中化管理,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自觉性,督促其及时办理食品经营证照并接受执业培训。
其次,交通应设置便利,如对景区旅游线路进行指引,对景区停车场进行合理设计等:景区内服务要进行科学设计应从实际出发,设计好餐厅、洗手间、便利店和沿途供休息的长凳等位置:住宿条件应根据目标游客进行分类,使各层次游客都能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安全配套设施也要加强,如做好相应的疏通指示灯,健全灭火器等紧急消防器材,必要时可以与附近医院建立起相关合作等。
再次,服务方面,应增强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主人迎接客人的角度看待服务,从而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深耕特色文化,调整景点结构
积极利用亳州“全国药膳之都”的历史背景,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以做大做强药膳为重点工程。把药膳文化当作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核心,当作乡村旅游发展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增强对药膳文化的挖掘与营销,借助市场细分,打造出针对不同群体具有不同功效的药膳品种,再依靠个性化的服务,打造景区药膳口碑,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包括中药文化、建安文化、酒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等。
各个景点的结构应进行相关调整,不断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紧密围绕当地特色进行创新,推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注重在特色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延长,赋予乡村旅游产品新的文化内涵。
(三)完备营销渠道,促进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景区应建立健全自身营销渠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以提升营销品质。市级政府应对不同的景区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特色推出具有创新性的营销产品以及营销模式,重视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相结合,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例如打造研学乡村游、商务会议乡村游、亲子乡村游、养老乡村游、民俗文化乡村游等路线。并应采用多种营销渠道,例如通过增强游客的体验度来进行体验营销:通过拍摄相关电影以及宣传片进行推介,进行网络营销:通过与相关第三方软件平台合作,从而扩大景区的营销范围,获得更多更精准的游客等。
乡村旅游应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其他产业,广泛吸收其他产业资本与力量,并与之协调发展。如与体育的融合,建立花海马拉松跑道:与非遗的融合,建立五禽戏健身气功路演;与酒产业、花茶、互联网产业融合,打造流觞曲水的网红乡村游路线等,同时还应与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相关的融合,打造文化与创意两开花协调发展局面,积极拓宽景区的文旅路径。
(四)储备人才资源,提高战略规划
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和指导,将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纳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大力开展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乡村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所蕴含的商业价值: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绩考核,使其自觉主动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营者也要合理开发现有旅游资源,使审美视野和文化内涵结为一体,不断学习先进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乡镇政府以及旅游业经营者应尝试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努力培养有利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如在当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专门培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适应乡村牛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l]杨梦雅.亳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8):50-52.
[2]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20-225.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亳州
一、亳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为曹操华佗故里,千年药材之乡,文化底蕴深厚且旅游资源十分广阔。近年来,随着亳州市政府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大力支持,毫州市乡村旅游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效。
截至2019年4月,亳州市有4个全省优秀旅游乡镇,5个3A级旅游村,21家省级3星级以上农家乐,300余家农业休闲观光景区,年接待游客量6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35亿元。其中,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毫州市乡村旅游景区“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共接待游客量77.05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5.4万元,同比增长168.39%,刺激游客们消费体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同时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亳州地区的实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亳州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底蕴深、政府很重视、发展潜力大,正在以矫健的步伐迈向更广阔的平台,不过由于起步时间晚,因此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二、亳州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存在不足
(一)基础设施不全、服务观念不深刻
首先,环境情况与卫生条件有待改善。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景区内外的生产者、经营者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农家乐的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突出,部分经营者没有卫生许可证,并且未经过相关执业培训,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大大增加。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诸如路面、住宿、无线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大限制了当地的旅游开发。再次,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无法匹配旅游高峰期游客的需要。最后,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及意识低,无法与游客进行良好的双向沟通,易引发游客不满的情绪,不利于给游客留下良好印象进而留住顾客。
(二)文化呈现不足,结构规划不合理
景区缺乏对自身文化深入的加工和创造,一些景区仅仅停留在“别人有的我也有”层面,而不是依据自己已有的文化以及特色产品进行创造。如亳州有着悠久的药膳文化,是众多菜肴中的极品,但却始终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一些景区规划仅停留在观光层面,景区设施与游客的互动性低,导致游客的参与感不高。
该地乡村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整体结构规划不合理。部分景点几乎处于“花开人会来,花谢景点空”的状态。景区交通缺乏科学规划,景区之间旅游路线整合度低。每逢旅游旺季,大量私家车涌入景区导致交通拥堵,且不通景区之间缺乏明确路标指示,且其间道路缺乏整合,游客辗转成本增加,体验度差。
(三)营销渠道有限,发展理念不完备
景区的营销多依托于市级政府推介及运行,乡村旅游景区自身营销活动严重不足,缺乏作为主人公的营销引流意识: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营销策略尚未形成统一的標准,只是盲目跟风、模仿,未能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进行创新:缺乏更宽的线上线下营销途径及营销渠道,重大方向,轻小细节:缺乏在农副产品的促销方面的市场运作和发展理念,尚未形成合理的农副产品和地方特产的研发、包装、销售的营销体系。
(四)人才资源匮乏,成长动力不充沛
当地旅游管理人才不足。一方面,相关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创造、规划和策划的能力,另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主要是当地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认知水平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导致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限制乡村旅游的成长动力。此外,受到农村经济、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愿意深入乡村从事乡村旅游工作,导致人才匮乏。
三、亳州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一)健全基础设施,升级服务水平
景区的服务必须从游客角度出发,根据其需求进行相应的服务设施配套.,
首先,环保等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与生产经营垃圾:同时应对商户进行集中化管理,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自觉性,督促其及时办理食品经营证照并接受执业培训。
其次,交通应设置便利,如对景区旅游线路进行指引,对景区停车场进行合理设计等:景区内服务要进行科学设计应从实际出发,设计好餐厅、洗手间、便利店和沿途供休息的长凳等位置:住宿条件应根据目标游客进行分类,使各层次游客都能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安全配套设施也要加强,如做好相应的疏通指示灯,健全灭火器等紧急消防器材,必要时可以与附近医院建立起相关合作等。
再次,服务方面,应增强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主人迎接客人的角度看待服务,从而带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深耕特色文化,调整景点结构
积极利用亳州“全国药膳之都”的历史背景,以“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为契机,以做大做强药膳为重点工程。把药膳文化当作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核心,当作乡村旅游发展突破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增强对药膳文化的挖掘与营销,借助市场细分,打造出针对不同群体具有不同功效的药膳品种,再依靠个性化的服务,打造景区药膳口碑,从而突出地方特色,同时还包括中药文化、建安文化、酒文化以及道家文化等。
各个景点的结构应进行相关调整,不断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紧密围绕当地特色进行创新,推出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注重在特色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产业链的延长,赋予乡村旅游产品新的文化内涵。
(三)完备营销渠道,促进产业融合
乡村旅游景区应建立健全自身营销渠道,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专业的营销队伍以提升营销品质。市级政府应对不同的景区进行市场细分,并根据特色推出具有创新性的营销产品以及营销模式,重视民俗文化和人文风情相结合,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例如打造研学乡村游、商务会议乡村游、亲子乡村游、养老乡村游、民俗文化乡村游等路线。并应采用多种营销渠道,例如通过增强游客的体验度来进行体验营销:通过拍摄相关电影以及宣传片进行推介,进行网络营销:通过与相关第三方软件平台合作,从而扩大景区的营销范围,获得更多更精准的游客等。
乡村旅游应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其他产业,广泛吸收其他产业资本与力量,并与之协调发展。如与体育的融合,建立花海马拉松跑道:与非遗的融合,建立五禽戏健身气功路演;与酒产业、花茶、互联网产业融合,打造流觞曲水的网红乡村游路线等,同时还应与相关的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相关的融合,打造文化与创意两开花协调发展局面,积极拓宽景区的文旅路径。
(四)储备人才资源,提高战略规划
市区政府相关部门应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和指导,将乡村旅游的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纳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当中:大力开展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乡村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所蕴含的商业价值: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绩考核,使其自觉主动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经营者也要合理开发现有旅游资源,使审美视野和文化内涵结为一体,不断学习先进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乡镇政府以及旅游业经营者应尝试与各大高校进行合作,努力培养有利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如在当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同时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专门培养真正愿意在乡村发展、适应乡村牛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l]杨梦雅.亳州市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8):50-52.
[2]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