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它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占据我国青少年儿童总数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着广泛的意义,它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着我们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关于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表现、产生原因以及社工介入措施。
关键词:情感缺失 现状及表现 原因 解决措施
一、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及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
1、留守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我国许多学者都对其做过界定。有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务工交给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且年龄在6-16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吴霓,2004)。也有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留守户籍所在地(多为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10-16岁(五至九年级)的青年(桑建强,2019)。
另外,国务院 2016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则是对其如此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则是采用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的相关界定。
2、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学者们对其概念也做出了各种界定。尽管这些定义之间略有差异,但大多数学者将情感支持概念化为照顾、关心、爱和兴趣的表达,尤其是在压力或沮丧的时候(付国颖,2019)。有学者认为,情感支持指的是给予个人的爱、关怀、同情、理解,包括形成支持网络(即情感支持提供者),也包括网络之间情感的互动状况(雷朋、陈旭、关幼萌,2010)。
3、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的构成
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是由众多情感支持提供者共同构成的,其在这个网络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家庭、学校、社会。第一,家庭情感支持。在家庭中,家庭成员通过陪伴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沟通等方式让其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第二,学校情感支持。在学校中,老师或同学通过对留守儿童表达关注和倾听烦恼等方式给予其温暖。第三,社会情感支持。在社会上,国家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社会组织通过更多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深层次需求表达其关怀。这三方面的支持者各司其职,同心协力,共同构成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网络。
(二)留守儿童情感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庭方面
第一,从父母方面来说,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长期在外务工,且加上自身每天工作量很大,空闲时间较少,而缺少和孩子情感方面的联系,多给予的是其物质方面的支持。第二,从常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祖辈来说,由于其年事已高,身体素质通常较低,从而精力不足。再加上其在面对新事物的冲击时
往往无法对其理解,不能对其应对自如。从而,在关于新事物方面,其和留守儿童在沟通往往会出现障碍。所以,其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不足。
2、学校方面
第一,从老师方面来说,现阶段学校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班级中学生较多,老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第二,从同学方面来说,留守儿童的同学也大多未成年,其对留守儿童表达情感支持的方式也不成熟,所以其并不能给留守儿童多少有效的支持。
3、社会方面
第一,从社会政策来说,其针对留守儿童出台的多是一些大政方针,但具体的执行措施则较少,对于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方面的措施则是更少。第二,从社会组织来说,那些公益性组织受观念和时间制约,其更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且其每次和留守儿童呆在一起的时间较短,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情感,从而给予留守儿童情感支持。
二、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表现
(一)留守儿童缺乏同情心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留守儿童的心里需求没有得到关注,那么,其个性就会变得压抑,更有甚者会产生一些虐待小动物等行为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便很难要求留守儿童富有同情心;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年幼时会对父母和养育者产生依恋,这种依恋是通过儿童与父母或养育着的情感交流中形成的,但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仅仅是通过手机,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沟通需求得不到满足。渭南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物质需求,因此也忽略了儿童的心理沟通需求。
(三)留守儿童监护人通常是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在儿童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对孩子的鼓励,导致儿童缺乏自信;其次,儿童缺乏自信的原因还可能归因于家庭压力过大,监护人总会有意无意的传授一种不努力奋斗就不会改变命运的思想,将家庭的未来寄于儿童身上,这种愿望过于迫切,这些强加给孩子的指标没有实现,会使孩子缺乏自信,然而监护人一味的要求而忽略了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或缺乏对儿童的鼓励,就会导致儿童缺乏自信。
(四)情感缺失的问题儿童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就会在学校里通过捉弄同学,在家庭里撒娇耍横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而另一方面,老人只关注了儿童的学习和物质条件的满足,却忽略了对儿童进行个人品格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也一概接受,导致儿童任性且以自我为中心;
(五)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自信或长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与解决,通常会出现压抑、自闭的性格,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或者是如上所述的为了获取关注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而老人们身体状况较差,加上教育方法的落后,监护人无法有效与孩子进行沟通,有时会通过打骂的形式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这种方式可能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不能从本质上改掉儿童不想学习的心理,更可能削弱儿童学习的欲望;其次,学校也没有对留守儿童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多人都将儿童问题归于教师,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教师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情绪的状况,不可能注意到每个孩子的情绪状态,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严格教学,导致儿童學习欲望不佳。 三、社會工作专业介入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路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在长时间内都将存在,并且随着现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现象的出现留守儿童只会逐年递增。面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现状,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联手给予她们关爱与帮助。
经过我们团队前期走访以及在对留守儿童进一步的了解中得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而他们又与爷爷奶奶存在一定的代沟,以至于他们内心的感受得不到及时的回应,长此以往,那些积压在心里的情感就会让他们慢慢的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在大众面前也不能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单已经习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埋藏在心里默默承受,不与人分享。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浑然不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平时只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没有想到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是因为毕竟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交流沟通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作为社工我们决定对此种情况实行家庭社会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前期准备阶段:社会工作专业者对周围留守儿童进行入户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大致情况,将留守儿童存在的困境进行分类,为后期确定帮扶对象奠定基础。
(2)开始阶段:社会工作依据前期了解的留守儿童困境情况,确定具体的案主。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充分尊重案主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介入方案。依照案主自决的方式对案主进行社会工作的家庭介入模式。
(3)介入阶段:社会工作者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谈话,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状况以及他们平时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子关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沟通技巧与案主进行沟通,帮助案主解决面临的情感困扰问题。
(4)结束阶段:这是介入模式的完结阶段,在这一阶段社工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合理的方式退出活动,避免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依赖情绪,对后续的自主生活造成困扰;带领案主回顾前期取得的成果,鼓励案主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与他人沟通,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
在家庭中除了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外,对孩子内心的想法也要及时沟通疏导,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就觉得他们不会有心事。而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社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的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事情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要切实起到监护的责任,自己和孩子沟通有障碍时可以联系孩子的父母,让他们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最好可以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和父母通过微信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即使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较为准确的知道孩子的近况。
学校是数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在学校也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学校也可以实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相关学校建立关系,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帮助那些有交流障碍的孩子敞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教师沟通,让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关注那些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尽量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以此来加强留守儿童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一活动中也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关爱,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感到孤独,弥补内心的情感需求。老师也要教导他们有问题要随时和父母沟通,或者学会和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不要自己闷在心里,要学会和他人沟通。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和社会的发展急息相关。因此,杜会各界要给予孩子温暖,对留守儿童要格外关注,同时也要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歧视。社会各界除了在物质上对留守儿童捐助外,在心理上对留守儿童也要进行疏导,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相关社工机构的人员也可以定期上门走访。并且每个地方的社工机构也可以发动当地的杜工专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上门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沟通。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一方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给社工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在我们调查走访中了解到一种新情况,即使有的孩子父母在家里,但是由于工作忙等原因,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更别提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那针对这部分孩子,我们也发现他们也是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他们也和留守儿童一样有情感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孩子就表现为在家里叛逆,不听父母的教导,和父母关系紧张,更有甚者会通过离家出走等方式来博得父母的关注,其实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来弥补自己缺乏的安全感。
要想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就要将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三者相互配合,让留守儿童不仅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心灵上也同样得到关爱。不再让情感缺失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将关爱给予他们,明天他们又会将这种关爱传递下去,这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会是一个友爱的国度。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2]桑建强.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辈情感支持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9:6-7.
[3]付国颖.西北民族地区贫困村落留守妇女的情感支持网构建的个案工作研究--以G省J县Y 村留守妇女为例[D].兰州大学,2019:9.
项目名称: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工作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项目编号:20xk096 项目指导老师:孙晓珍 项目负责人:陈慧慧 项目成员:王媛 折宇婷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
关键词:情感缺失 现状及表现 原因 解决措施
一、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及存在问题
(一)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
1、留守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我国许多学者都对其做过界定。有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处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因外出务工交给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且年龄在6-16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吴霓,2004)。也有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留守户籍所在地(多为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10-16岁(五至九年级)的青年(桑建强,2019)。
另外,国务院 2016 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则是对其如此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则是采用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的相关界定。
2、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学者们对其概念也做出了各种界定。尽管这些定义之间略有差异,但大多数学者将情感支持概念化为照顾、关心、爱和兴趣的表达,尤其是在压力或沮丧的时候(付国颖,2019)。有学者认为,情感支持指的是给予个人的爱、关怀、同情、理解,包括形成支持网络(即情感支持提供者),也包括网络之间情感的互动状况(雷朋、陈旭、关幼萌,2010)。
3、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的构成
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网络是由众多情感支持提供者共同构成的,其在这个网络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家庭、学校、社会。第一,家庭情感支持。在家庭中,家庭成员通过陪伴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沟通等方式让其拥有足够的安全感。第二,学校情感支持。在学校中,老师或同学通过对留守儿童表达关注和倾听烦恼等方式给予其温暖。第三,社会情感支持。在社会上,国家通过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社会组织通过更多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深层次需求表达其关怀。这三方面的支持者各司其职,同心协力,共同构成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网络。
(二)留守儿童情感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庭方面
第一,从父母方面来说,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长期在外务工,且加上自身每天工作量很大,空闲时间较少,而缺少和孩子情感方面的联系,多给予的是其物质方面的支持。第二,从常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祖辈来说,由于其年事已高,身体素质通常较低,从而精力不足。再加上其在面对新事物的冲击时
往往无法对其理解,不能对其应对自如。从而,在关于新事物方面,其和留守儿童在沟通往往会出现障碍。所以,其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不足。
2、学校方面
第一,从老师方面来说,现阶段学校普遍采用的班级授课制,班级中学生较多,老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再加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第二,从同学方面来说,留守儿童的同学也大多未成年,其对留守儿童表达情感支持的方式也不成熟,所以其并不能给留守儿童多少有效的支持。
3、社会方面
第一,从社会政策来说,其针对留守儿童出台的多是一些大政方针,但具体的执行措施则较少,对于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方面的措施则是更少。第二,从社会组织来说,那些公益性组织受观念和时间制约,其更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且其每次和留守儿童呆在一起的时间较短,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情感,从而给予留守儿童情感支持。
二、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表现
(一)留守儿童缺乏同情心的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只关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导致留守儿童的心里需求没有得到关注,那么,其个性就会变得压抑,更有甚者会产生一些虐待小动物等行为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便很难要求留守儿童富有同情心;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年幼时会对父母和养育者产生依恋,这种依恋是通过儿童与父母或养育着的情感交流中形成的,但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仅仅是通过手机,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沟通需求得不到满足。渭南留守儿童基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物质需求,因此也忽略了儿童的心理沟通需求。
(三)留守儿童监护人通常是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在儿童的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对孩子的鼓励,导致儿童缺乏自信;其次,儿童缺乏自信的原因还可能归因于家庭压力过大,监护人总会有意无意的传授一种不努力奋斗就不会改变命运的思想,将家庭的未来寄于儿童身上,这种愿望过于迫切,这些强加给孩子的指标没有实现,会使孩子缺乏自信,然而监护人一味的要求而忽略了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或缺乏对儿童的鼓励,就会导致儿童缺乏自信。
(四)情感缺失的问题儿童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就会在学校里通过捉弄同学,在家庭里撒娇耍横的方式获得别人的关注,而另一方面,老人只关注了儿童的学习和物质条件的满足,却忽略了对儿童进行个人品格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儿童的不合理要求也一概接受,导致儿童任性且以自我为中心;
(五)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自信或长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与解决,通常会出现压抑、自闭的性格,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或者是如上所述的为了获取关注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六)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而老人们身体状况较差,加上教育方法的落后,监护人无法有效与孩子进行沟通,有时会通过打骂的形式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这种方式可能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不能从本质上改掉儿童不想学习的心理,更可能削弱儿童学习的欲望;其次,学校也没有对留守儿童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很多人都将儿童问题归于教师,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教师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情绪的状况,不可能注意到每个孩子的情绪状态,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能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严格教学,导致儿童學习欲望不佳。 三、社會工作专业介入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的路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在长时间内都将存在,并且随着现在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现象的出现留守儿童只会逐年递增。面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现状,我们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共同联手给予她们关爱与帮助。
经过我们团队前期走访以及在对留守儿童进一步的了解中得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而他们又与爷爷奶奶存在一定的代沟,以至于他们内心的感受得不到及时的回应,长此以往,那些积压在心里的情感就会让他们慢慢的变得不爱与人交流,在大众面前也不能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单已经习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埋藏在心里默默承受,不与人分享。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作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浑然不知,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平时只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没有想到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另一方面是因为毕竟和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交流沟通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作为社工我们决定对此种情况实行家庭社会工作,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前期准备阶段:社会工作专业者对周围留守儿童进行入户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大致情况,将留守儿童存在的困境进行分类,为后期确定帮扶对象奠定基础。
(2)开始阶段:社会工作依据前期了解的留守儿童困境情况,确定具体的案主。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充分尊重案主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介入方案。依照案主自决的方式对案主进行社会工作的家庭介入模式。
(3)介入阶段:社会工作者先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谈话,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状况以及他们平时与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子关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沟通技巧与案主进行沟通,帮助案主解决面临的情感困扰问题。
(4)结束阶段:这是介入模式的完结阶段,在这一阶段社工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合理的方式退出活动,避免案主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依赖情绪,对后续的自主生活造成困扰;带领案主回顾前期取得的成果,鼓励案主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与他人沟通,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
在家庭中除了要负责孩子的衣食住外,对孩子内心的想法也要及时沟通疏导,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就觉得他们不会有心事。而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社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的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事情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要切实起到监护的责任,自己和孩子沟通有障碍时可以联系孩子的父母,让他们随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最好可以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让孩子和父母通过微信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即使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较为准确的知道孩子的近况。
学校是数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在学校也是孩子的监护人。因此学校也可以实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相关学校建立关系,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帮助那些有交流障碍的孩子敞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教师沟通,让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关注那些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尽量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以此来加强留守儿童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一活动中也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关爱,让他们的内心不再感到孤独,弥补内心的情感需求。老师也要教导他们有问题要随时和父母沟通,或者学会和自己的好朋友倾诉,不要自己闷在心里,要学会和他人沟通。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茁壮成长也和社会的发展急息相关。因此,杜会各界要给予孩子温暖,对留守儿童要格外关注,同时也要教导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歧视。社会各界除了在物质上对留守儿童捐助外,在心理上对留守儿童也要进行疏导,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相关社工机构的人员也可以定期上门走访。并且每个地方的社工机构也可以发动当地的杜工专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利用闲暇时间上门辅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而且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沟通。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一方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给社工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在我们调查走访中了解到一种新情况,即使有的孩子父母在家里,但是由于工作忙等原因,他们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是少之又少。更别提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那针对这部分孩子,我们也发现他们也是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他们也和留守儿童一样有情感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孩子就表现为在家里叛逆,不听父母的教导,和父母关系紧张,更有甚者会通过离家出走等方式来博得父母的关注,其实他们所有的行为都只说明一个问题,他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来弥补自己缺乏的安全感。
要想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就要将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三者相互配合,让留守儿童不仅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心灵上也同样得到关爱。不再让情感缺失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今天我们将关爱给予他们,明天他们又会将这种关爱传递下去,这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会是一个友爱的国度。
参考文献
[1]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53.
[2]桑建强.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同辈情感支持研究[D],井冈山大学,2019:6-7.
[3]付国颖.西北民族地区贫困村落留守妇女的情感支持网构建的个案工作研究--以G省J县Y 村留守妇女为例[D].兰州大学,2019:9.
项目名称: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工作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项目编号:20xk096 项目指导老师:孙晓珍 项目负责人:陈慧慧 项目成员:王媛 折宇婷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 渭南 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