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好看,新疆更好吃。凡是长着嘴的人谁能经得住奇珍异果的诱惑?我还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呢!我也是同样的。和同伴出差和田,天天嘴都不闲着。回来后朋友问,和田都有什么好吃的,我不加思索地说出的竟是:吾玛什。朋友们诧异!
能说一口流利维语的王叔叔告诉我,维吾尔族人说的“吾玛什”,也就是我们汉族人说的糊糊或是粥。只是这个糊糊或粥可以是各种作物做成的。而和田维吾尔族人做吾玛什是颇为考究的。选用五成熟的玉米,用刀削成碴儿,就是削成如绿豆大小的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儿添上水,急火煮开锅了,便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差不多烂了,再放上炝锅之后的碎肉、南瓜和各种蔬菜,等到粥香四溢,揭开锅盖,眼前金灿灿的,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一个金碗。那芳香让我们全没了淑女样,我们是迫不急待地转着碗边就唏哩呼噜地喝了起来。
有人看着我们的贪吃相呢!陪同的王叔叔满脸得慈爱,如父亲看着他贪吃的孩子。反正我们也没有把他当外人。因为太巧,他的年龄和父亲同岁,而且都是从四川来支边的,自然我们还是老乡。他在和田也已有40年了。和年轻人相通的话题不多,交谈中,王叔叔更多便是些问候,对父辈的问候。他趴在地图上找到了我的家:新疆博乐,又用手指量了量四川,不停地感慨:远,远,真远!你的父母回过四川老家吗?你的父母还爱吃米饭吗?揪片子他们吃的惯吗?我随便地敷衍着回答了。晚上回到旅店,静静地躺在床上,仰望窗外的星空,开始想起王叔叔白天问我的一个个问题。
从南方到祖国的西北,从金色的粥,白色的粥,从单身一人到儿孙绕膝,那冒着热气的一碗碗粥滋养着这一旺盛的家族。
前一阵子,退休后的父亲还有一次探亲,就带着母亲回了一趟老家。说起粥,那就更丰富了,八宝莲子粥,红枣紫米粥,腊八粥等等一大串。社会在一天天地变,由黄而白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了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营养、审美、欣赏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如今一旦喝粥,便喝得郑重其事,喝的不同凡响。要提前买好小米配上黑米再加点红枣和莲子,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下一代人,对稀粥已没有了那么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你若问孩子们晚饭想喝粥么?他准会回答:随便。
我还是没有问过我的父母,在新疆生活习惯吗?只是他们和王叔叔一样已经习惯新疆的吾玛什,新疆的抓饭和拌面。妹妹在火车站接到了从四川探亲回来的母亲,问他们想吃什么?老俩口异口同声地说揪片子!这已是新疆人的粥了。爸爸利落地和着面,妈妈利落地揪着面片,锅里腾腾地冒着热气。他们的人生就这样从南方搬到了西北。那个能说一口流利维语的王叔叔,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就是回去的话,他也只能是听得懂乡音说不出来了。
眼前忽然定格一个镜头:王叔叔眯缝着眼仰望着天空,一群大雁啾啾地叫着,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向南飞去。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问我又象是自言自语:你爸妈老家还有人吗?又是一年啊!
也就是在今晚,就着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家才几日的我,已开始想家了。在今晚的月下,想着这南北的吾玛什,想着我还在新疆的北疆和南疆的我的父母和王叔叔,你们习惯了吗?
能说一口流利维语的王叔叔告诉我,维吾尔族人说的“吾玛什”,也就是我们汉族人说的糊糊或是粥。只是这个糊糊或粥可以是各种作物做成的。而和田维吾尔族人做吾玛什是颇为考究的。选用五成熟的玉米,用刀削成碴儿,就是削成如绿豆大小的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儿添上水,急火煮开锅了,便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差不多烂了,再放上炝锅之后的碎肉、南瓜和各种蔬菜,等到粥香四溢,揭开锅盖,眼前金灿灿的,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一个金碗。那芳香让我们全没了淑女样,我们是迫不急待地转着碗边就唏哩呼噜地喝了起来。
有人看着我们的贪吃相呢!陪同的王叔叔满脸得慈爱,如父亲看着他贪吃的孩子。反正我们也没有把他当外人。因为太巧,他的年龄和父亲同岁,而且都是从四川来支边的,自然我们还是老乡。他在和田也已有40年了。和年轻人相通的话题不多,交谈中,王叔叔更多便是些问候,对父辈的问候。他趴在地图上找到了我的家:新疆博乐,又用手指量了量四川,不停地感慨:远,远,真远!你的父母回过四川老家吗?你的父母还爱吃米饭吗?揪片子他们吃的惯吗?我随便地敷衍着回答了。晚上回到旅店,静静地躺在床上,仰望窗外的星空,开始想起王叔叔白天问我的一个个问题。
从南方到祖国的西北,从金色的粥,白色的粥,从单身一人到儿孙绕膝,那冒着热气的一碗碗粥滋养着这一旺盛的家族。
前一阵子,退休后的父亲还有一次探亲,就带着母亲回了一趟老家。说起粥,那就更丰富了,八宝莲子粥,红枣紫米粥,腊八粥等等一大串。社会在一天天地变,由黄而白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了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营养、审美、欣赏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如今一旦喝粥,便喝得郑重其事,喝的不同凡响。要提前买好小米配上黑米再加点红枣和莲子,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下一代人,对稀粥已没有了那么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你若问孩子们晚饭想喝粥么?他准会回答:随便。
我还是没有问过我的父母,在新疆生活习惯吗?只是他们和王叔叔一样已经习惯新疆的吾玛什,新疆的抓饭和拌面。妹妹在火车站接到了从四川探亲回来的母亲,问他们想吃什么?老俩口异口同声地说揪片子!这已是新疆人的粥了。爸爸利落地和着面,妈妈利落地揪着面片,锅里腾腾地冒着热气。他们的人生就这样从南方搬到了西北。那个能说一口流利维语的王叔叔,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就是回去的话,他也只能是听得懂乡音说不出来了。
眼前忽然定格一个镜头:王叔叔眯缝着眼仰望着天空,一群大雁啾啾地叫着,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向南飞去。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问我又象是自言自语:你爸妈老家还有人吗?又是一年啊!
也就是在今晚,就着那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家才几日的我,已开始想家了。在今晚的月下,想着这南北的吾玛什,想着我还在新疆的北疆和南疆的我的父母和王叔叔,你们习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