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现有的职高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当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与社会对职高生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教师改变职高课程为学生忽视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让职高德育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激荡的和能力成长的、富有意义的场所。
【关键词】职高;德育课堂;案例教学;教学途径
一、理论依据: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素质形成的主要途径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意识和自主参与创造的能力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而学校的课堂教学作为承担着主要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创新与自主参与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从学生主体素质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性并非是先天就有的,其素质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主体性素质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主动建构自我的过程。当已有的素质结构或者素质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作为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学生会以一种主动的姿态,把自己各方面的主体性力量激发整合起来,积极推进已有素质结构按所需要的方向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学生的成长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每个人在这种不断建构、不断改建中发展的。
二、问题发现
(一)职高德育课的尴尬地位:调查与发现。
在强调技能与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弱化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倾向。同时,由于僵化的教学观念的误导,使得这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职高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于普高的应试教学模式而长期存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可避免的缺点。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职高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在职高学生对各科的兴趣方面,调查发现德育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一种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德育教师在职高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不如主要技能学科的教师。在对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面对在德育课前是否主动预习,上课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对学习问题刨根问底,是否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等问题时,高一分别有94%、86%、77%、75%,高二分别有91%、83%、95%、93%的同学是否定的,说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参与程度不高。德育课在职高学校中的作用与学生对其漠视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结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职高德育课堂中的学生参与度是极低的,在职高德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着以上现象。
(二)学生参与度与德育课的学习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其内容对学生学习没有了吸引力,或者学生对这些内容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么,再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完成社会所期望的教学任务。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提出“人是一个有着无穷能量的小宇宙”的观点,并且主张教学应该论据学生的自然需要,相信学生的主体力量。罗杰斯在二十世纪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指出学生自我的发展除了学生本身的经验之外,是任何外在的影响与塑造所不能达成的,强调要建立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职高学校,职高学生对德育课程内容的动机在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得到激发。我们对学生进行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往往不是先去研究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能力差异性的情况,而是根据教材与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学生看到这样的教材内容自然没有多少兴趣可言;也就是说,这种以外在要求或者以考试分数为导向,以教材的内容为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最不需要的就是学生的需要性分析,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得不到开发,陷入了动力缺乏的状态。
三、课堂改变,案例教学与学生主体参与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谓举一反三的教学经验,其实正是一种采用经典例子进行教学,并进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的教学方法。从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源自医学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案例教学法由真实案例所提供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希望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既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对学习形成发自内在动机的兴趣。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有着其明显的优势。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这对于职高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之前的调查也发现,职高生只所以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教师地讲授德育课时,仍然比较多地沿用了普高的上课模式,而职高生需要的不是关于德育课的理论概念,需要的是能帮助他们的就业和实际生活的分析与解决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德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步骤并无固定化的操作模式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流程来加以配合。但整体上,以下三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1、案例的导入。教师在教学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从社会现实的各个可能来源中采用的案例。从选择案例开始,就必须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搞清楚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去找,然后教师利用案例去澄清其思虑。这样一来,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就不是教师自己在书房里想当然编出来的案例,而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
2、案例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或任务,并要求他们去解析或搜集数据,以便让讨论更深入,当然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方向,以便学生对材料的解释不至于陷入无用的争论,让案例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同时,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整理以备发表小组意见。 这个时候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评估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3、概括总结。这个阶段属于总结阶段,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否则,案例教学可能失去方向,变成了辩论课。教师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四、效果与反思
通过案例教学,德育课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自制问卷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在涉及到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效果等多个项目方面,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式,不是灵丹妙药。德育课程中的知识并不都能运用案例教学来实施,而且,就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注意的。
【关键词】职高;德育课堂;案例教学;教学途径
一、理论依据:主体参与是学生主体素质形成的主要途径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意识和自主参与创造的能力是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对现代人的素质要求。而学校的课堂教学作为承担着主要职业教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是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创新与自主参与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从学生主体素质的形成过程来看,学生的主体性并非是先天就有的,其素质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主体性素质过程也就是学生自身主动建构自我的过程。当已有的素质结构或者素质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作为主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学生会以一种主动的姿态,把自己各方面的主体性力量激发整合起来,积极推进已有素质结构按所需要的方向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学生的成长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每个人在这种不断建构、不断改建中发展的。
二、问题发现
(一)职高德育课的尴尬地位:调查与发现。
在强调技能与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弱化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倾向。同时,由于僵化的教学观念的误导,使得这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职高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趋向于普高的应试教学模式而长期存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可避免的缺点。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职高德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不强,普遍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在职高学生对各科的兴趣方面,调查发现德育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处于一种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德育教师在职高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不如主要技能学科的教师。在对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面对在德育课前是否主动预习,上课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对学习问题刨根问底,是否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等问题时,高一分别有94%、86%、77%、75%,高二分别有91%、83%、95%、93%的同学是否定的,说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参与程度不高。德育课在职高学校中的作用与学生对其漠视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结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职高德育课堂中的学生参与度是极低的,在职高德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着以上现象。
(二)学生参与度与德育课的学习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其内容对学生学习没有了吸引力,或者学生对这些内容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么,再优秀的教师也难以完成社会所期望的教学任务。夸美纽斯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就提出“人是一个有着无穷能量的小宇宙”的观点,并且主张教学应该论据学生的自然需要,相信学生的主体力量。罗杰斯在二十世纪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指出学生自我的发展除了学生本身的经验之外,是任何外在的影响与塑造所不能达成的,强调要建立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职高学校,职高学生对德育课程内容的动机在现行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得到激发。我们对学生进行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往往不是先去研究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能力差异性的情况,而是根据教材与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来进行教学的,学生看到这样的教材内容自然没有多少兴趣可言;也就是说,这种以外在要求或者以考试分数为导向,以教材的内容为根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最不需要的就是学生的需要性分析,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得不到开发,陷入了动力缺乏的状态。
三、课堂改变,案例教学与学生主体参与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谓举一反三的教学经验,其实正是一种采用经典例子进行教学,并进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的教学方法。从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源自医学教育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学习架构。案例教学法由真实案例所提供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希望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增进学生自我引导的学习技巧,增强知识迁移,既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对学习形成发自内在动机的兴趣。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有着其明显的优势。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这对于职高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之前的调查也发现,职高生只所以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是因为教师地讲授德育课时,仍然比较多地沿用了普高的上课模式,而职高生需要的不是关于德育课的理论概念,需要的是能帮助他们的就业和实际生活的分析与解决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德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步骤并无固定化的操作模式言,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流程来加以配合。但整体上,以下三个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1、案例的导入。教师在教学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讲,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从社会现实的各个可能来源中采用的案例。从选择案例开始,就必须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搞清楚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法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去找,然后教师利用案例去澄清其思虑。这样一来,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就不是教师自己在书房里想当然编出来的案例,而是学生感兴趣的、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
2、案例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给学生一定的作业或任务,并要求他们去解析或搜集数据,以便让讨论更深入,当然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方向,以便学生对材料的解释不至于陷入无用的争论,让案例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同时,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整理以备发表小组意见。 这个时候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评估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3、概括总结。这个阶段属于总结阶段,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否则,案例教学可能失去方向,变成了辩论课。教师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
四、效果与反思
通过案例教学,德育课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自制问卷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在涉及到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绪、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效果等多个项目方面,有了极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式,不是灵丹妙药。德育课程中的知识并不都能运用案例教学来实施,而且,就案例教学的运用效果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