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5月,上海医务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华东医院挂牌成立以专家个人名字命名的诊室——“张国桢教授疑难CT读片中心”。转眼4个多月过去了,“张国桢教授疑难CT读片中心”进展如何?患者的反映又是怎样?带着疑问,笔者采访了上海华东医院放射科主任张国桢教授。
“神眼”张国桢
由于读片准确,“一眼望穿“,同事和病家送给张国桢一个雅号——“神眼”,对此,张教授笑道:“世界上哪有什么‘神眼’?我只是多花些功夫罢了。”今年66岁的张国桢,出身于名医之家,父亲张去病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放射诊断和治疗学专家,国内许多有名望的放射科医师,都出自张老门下。在耳濡目染中,张国桢从小萌生了“长大也要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的想法。
1958年,张国桢如愿以偿地考进上海第二医学院。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潜心研究医学技术;毕业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治病救人中去。1982年,他赴美国深造学习CT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精深研究。学成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CT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自1985年起,他和他的团队在上海多次举办学习班,并请来第一人民医院、长征医院等著名医疗单位的专家讲授CT知识。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学员,如今都在所在医院的放射科里担任了科主任,成绩骄人。
精于打桥牌的张教授说:医学影像诊断的思维方法属于逻辑推理范围。读疑难CT片同打牌有不少相似之处,打桥牌能训练人的推理、分析能力,读片更是如此,需要不断进行正面、反面的推理。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张教授每次读片就像上手术台,用心去读,尽最大努力,对患者作出正确的早期诊断。
7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经CT检查患早期肺癌。当时,这位学者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肯手术,在张教授的再三劝说下,才同意治疗。如今他仍过得很快活,每年都给张教授寄来贺卡,写道:“对你的帮助,我永生不忘”,说自己的这条命是张教授给的。
“对病例积累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和知识更新的过程。一个好的影像科医生,势必是熟知临床的。”张教授如是说。
今年1月,一位病人在外地检查时,被诊断为肺癌,需要马上手术,但他不放心,慕名赶到上海,请张国桢定夺。在仔细读了CT片后,张教授觉得不像肺癌,建议进行结核病检查,结果是阳性3个“+”,经过对症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了。近日,他又特地来到上海,感谢张教授“神眼”识病魔。
实践出真知
宝剑锋从磨砺出。张教授说自己的经验是在实践,特别是从教训中得到的。他还清晰地记得发生在20年前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张教授在电梯中遇见一位似曾相识的中年人,那人笑着对他说:“一年前被你诊断得了胰腺癌,可我既没手术,也没吃药,现在仍活得很好。”张教授一听,马上把他请到放射科复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原来是自己诊断错了!好一位张教授,此时不隐瞒不藏匿,将真相和盘托出,并真诚地向那位中年人道歉。张国桢从此萌发了制作回访卡的想法,由自己掏钱买回错误诊断。古人说,知过能改即圣贤,张国桢便是在“改过”中积累真知呵。
吃一堑,长一智。永远把病人放在自己心中的张国桢教授,从此读片更仔细、更认真。对每一个有价值的病例,都认真观察其各种征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致分析、审慎鉴别,并结合临床,找规律,作判断,完善结论。天长日久,练就了一双识别病魔的火眼金睛,尤其是肺部病灶的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神眼”。
读万张CT片
从1983年华东医院建立CT室以来,张教授和他们团队先后读了30多万张CT片,为近16万名患者提供检查诊断。对早期肿瘤的判断准确率高达93.1%;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并身兼复旦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上海研究所CT-MRI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张国桢还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及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奖状,编著了《实用胸部CT诊断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世界上,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有什么比人的健康更需要呵护?张国桢教授愿以其毕生的精力,在CT读片的神秘王国中,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神眼”张国桢
由于读片准确,“一眼望穿“,同事和病家送给张国桢一个雅号——“神眼”,对此,张教授笑道:“世界上哪有什么‘神眼’?我只是多花些功夫罢了。”今年66岁的张国桢,出身于名医之家,父亲张去病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放射诊断和治疗学专家,国内许多有名望的放射科医师,都出自张老门下。在耳濡目染中,张国桢从小萌生了“长大也要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的想法。
1958年,张国桢如愿以偿地考进上海第二医学院。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潜心研究医学技术;毕业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治病救人中去。1982年,他赴美国深造学习CT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精深研究。学成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CT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自1985年起,他和他的团队在上海多次举办学习班,并请来第一人民医院、长征医院等著名医疗单位的专家讲授CT知识。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学员,如今都在所在医院的放射科里担任了科主任,成绩骄人。
精于打桥牌的张教授说:医学影像诊断的思维方法属于逻辑推理范围。读疑难CT片同打牌有不少相似之处,打桥牌能训练人的推理、分析能力,读片更是如此,需要不断进行正面、反面的推理。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张教授每次读片就像上手术台,用心去读,尽最大努力,对患者作出正确的早期诊断。
7年前,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经CT检查患早期肺癌。当时,这位学者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肯手术,在张教授的再三劝说下,才同意治疗。如今他仍过得很快活,每年都给张教授寄来贺卡,写道:“对你的帮助,我永生不忘”,说自己的这条命是张教授给的。
“对病例积累的过程,其实也是思维和知识更新的过程。一个好的影像科医生,势必是熟知临床的。”张教授如是说。
今年1月,一位病人在外地检查时,被诊断为肺癌,需要马上手术,但他不放心,慕名赶到上海,请张国桢定夺。在仔细读了CT片后,张教授觉得不像肺癌,建议进行结核病检查,结果是阳性3个“+”,经过对症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了。近日,他又特地来到上海,感谢张教授“神眼”识病魔。
实践出真知
宝剑锋从磨砺出。张教授说自己的经验是在实践,特别是从教训中得到的。他还清晰地记得发生在20年前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初秋的下午,张教授在电梯中遇见一位似曾相识的中年人,那人笑着对他说:“一年前被你诊断得了胰腺癌,可我既没手术,也没吃药,现在仍活得很好。”张教授一听,马上把他请到放射科复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原来是自己诊断错了!好一位张教授,此时不隐瞒不藏匿,将真相和盘托出,并真诚地向那位中年人道歉。张国桢从此萌发了制作回访卡的想法,由自己掏钱买回错误诊断。古人说,知过能改即圣贤,张国桢便是在“改过”中积累真知呵。
吃一堑,长一智。永远把病人放在自己心中的张国桢教授,从此读片更仔细、更认真。对每一个有价值的病例,都认真观察其各种征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致分析、审慎鉴别,并结合临床,找规律,作判断,完善结论。天长日久,练就了一双识别病魔的火眼金睛,尤其是肺部病灶的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神眼”。
读万张CT片
从1983年华东医院建立CT室以来,张教授和他们团队先后读了30多万张CT片,为近16万名患者提供检查诊断。对早期肿瘤的判断准确率高达93.1%;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并身兼复旦大学医学院放射学教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上海研究所CT-MRI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张国桢还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及中央保健委员会荣誉奖状,编著了《实用胸部CT诊断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世界上,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有什么比人的健康更需要呵护?张国桢教授愿以其毕生的精力,在CT读片的神秘王国中,不断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