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既不是一日之功,又不可一日无功。学习语文要不断积累,不断感悟。
语文自身趣味无穷,深入挖掘,广泛运用,一定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归类生趣
语文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过程,许多知识的学习要相互贯通,在不断的融通中慢慢掌握积累,并有所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某个知识点,我们可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扩充和拓展。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到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要注意联类引申。例如学习到《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一句,这是宾语前置中以“之”为标志的一种类型。由此就可以总结、回顾一下宾语前置的几种常见情况: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沛公安在”(《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等等。以学过的句子为例分析它的具体情况,印象深刻。老师可以提出例句,让学生自己补充更多的例子,做到举一反三。再如讲解《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这一句,“左迁”是指贬官。文言文中经常遇到关于官职升迁及任免的情况,由此可以顺便将这一类词“拜、除、拔、擢、征、陟、谪、辟、迁”等,作一个介绍。并可由汉代的征辟制引出古代的官制,及开科取士等,适当讲讲。这样的迁移既积累了相关知识,又会激起学生探索更多知识的兴趣,而且在学习相关的传记文章时,也就不会出现盲点了。
二、联系增趣
中国文学史中的优秀篇目是非常多的,选入课本的毕竟有限。犹如四大名著,整个初中加高中阶段,也仅有数篇节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与文本有关的知识有机的融于课堂,提高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先介绍原著中一些人物的判词和其他词曲,加深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讲解黛玉的性格,可以插入欣赏《葬花吟》以及《枉凝眉》,也可对宝黛的爱情悲剧有个初步理解;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插入讲解关于她的判词和《聪明累》,让学生对王熙凤的性格有更深的了解,并从其悲剧结局中找到性格原因,这对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当然,再加入红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红楼梦》的故事等等,将会更有吸引力。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对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采用此法。例如在讲解《短歌行》时,可以结合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了解曹操诗歌的风格。结合《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写以及苏轼《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论述的气势,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那么这首诗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
长期进行这样有意识的穿插迁移,会使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积累越来越丰厚,观点越来越深刻。
三、比较激趣
有益有趣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总是富有吸引力的,高中生也不例外,相机的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兴味盎然,而且还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新知,增加储备,启迪心智。
比如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可先插入“庄周家贫”及“楚王许以为相”的故事,了解庄子的志向。再结合“庄周梦蝶”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两个故事,了解庄子的特立独行。还可引入《秋水》等,明确其散文借寓言说理的特色。再如学习《窦娥冤》节选时,可迁移介绍明传记的《金锁记》,对两剧的不同结局做一比较,明确大团圆的结局固然人人盼望,但就主题的战斗性来说,还是《窦娥冤》的悲剧结局更胜一筹。
这样一来,举一反三,使积累更丰厚。写起作文来就不至于捉襟见肘了。
四、助读引趣
众所周知,诗词本就可入乐歌唱,只是古曲多已佚失。但有许多也还是能有关联的。例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听一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习李清照词《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可以先教唱这两首歌,这样背诵就不成问题了。当然,还可联系歌曲,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或唱中去体会感悟,从而获得启发和新知。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伴着《霓裳羽衣曲》来朗读这首诗,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其中的悲剧气息,再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形象,就比较容易了。而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那优美的二胡曲也许就是一把打开情感的金钥匙。
爱唱爱跳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这样引入歌曲,使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加强了积累,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五、活动寓趣
王勃的《滕王阁序》,通篇“骈偶”。而对偶的修辞及其应用,在高考题中常常出现。可以介绍《声律启蒙》中的一些内容。当然这还是比较难懂。
最通俗易懂的,学生最熟悉的是近年来流行的短信祝福这一形式。例如中秋时“秋已至,天转凉,鸿雁下夕阳。红花谢,绿林黄,莫忘添衣裳。欲惆怅,享阳光,天籁语铿锵。桂树茂,菊散香,徐风携清凉。多安康,中秋快乐!”母亲节时“风是爱的呼唤,雨是情的交融,最爱你的人,最牵挂你的人永远是你的母亲!”教师节时“绿意盎然,那是您无穷的活力;白云悠悠,那是您圣洁的心灵;浪花朵朵,那是您渊博的知识。教师节,祝愿您永远年轻!”这些都是运用整齐的句式表达的好例子,其中有对偶,有排比,还有比喻。
老师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仿照续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祝福短信,联系对偶修辞的使用,既增添了乐趣,又获得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彰显趣味,要求教师知识面广,知识积累丰厚。所以这种方法反过来也促使教师更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可谓教学相长。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趣味是语文自身的趣味,不可牵强行事;课堂教学有主旋律,切不可冲淡了课堂的重心,要把握好一个度。适度的点拨,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可以激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更有利于积累。
语文自身趣味无穷,深入挖掘,广泛运用,一定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一、归类生趣
语文学习不是一个单一的封闭的过程,许多知识的学习要相互贯通,在不断的融通中慢慢掌握积累,并有所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某个知识点,我们可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梳理,扩充和拓展。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到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要注意联类引申。例如学习到《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一句,这是宾语前置中以“之”为标志的一种类型。由此就可以总结、回顾一下宾语前置的几种常见情况: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沛公安在”(《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等等。以学过的句子为例分析它的具体情况,印象深刻。老师可以提出例句,让学生自己补充更多的例子,做到举一反三。再如讲解《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这一句,“左迁”是指贬官。文言文中经常遇到关于官职升迁及任免的情况,由此可以顺便将这一类词“拜、除、拔、擢、征、陟、谪、辟、迁”等,作一个介绍。并可由汉代的征辟制引出古代的官制,及开科取士等,适当讲讲。这样的迁移既积累了相关知识,又会激起学生探索更多知识的兴趣,而且在学习相关的传记文章时,也就不会出现盲点了。
二、联系增趣
中国文学史中的优秀篇目是非常多的,选入课本的毕竟有限。犹如四大名著,整个初中加高中阶段,也仅有数篇节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将与文本有关的知识有机的融于课堂,提高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先介绍原著中一些人物的判词和其他词曲,加深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讲解黛玉的性格,可以插入欣赏《葬花吟》以及《枉凝眉》,也可对宝黛的爱情悲剧有个初步理解;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插入讲解关于她的判词和《聪明累》,让学生对王熙凤的性格有更深的了解,并从其悲剧结局中找到性格原因,这对学生也很有教育意义。当然,再加入红学家的一些研究成果,《红楼梦》的故事等等,将会更有吸引力。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对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可以采用此法。例如在讲解《短歌行》时,可以结合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了解曹操诗歌的风格。结合《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写以及苏轼《赤壁赋》中“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论述的气势,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那么这首诗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
长期进行这样有意识的穿插迁移,会使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积累越来越丰厚,观点越来越深刻。
三、比较激趣
有益有趣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总是富有吸引力的,高中生也不例外,相机的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兴味盎然,而且还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新知,增加储备,启迪心智。
比如学习庄子的《逍遥游》,可先插入“庄周家贫”及“楚王许以为相”的故事,了解庄子的志向。再结合“庄周梦蝶”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两个故事,了解庄子的特立独行。还可引入《秋水》等,明确其散文借寓言说理的特色。再如学习《窦娥冤》节选时,可迁移介绍明传记的《金锁记》,对两剧的不同结局做一比较,明确大团圆的结局固然人人盼望,但就主题的战斗性来说,还是《窦娥冤》的悲剧结局更胜一筹。
这样一来,举一反三,使积累更丰厚。写起作文来就不至于捉襟见肘了。
四、助读引趣
众所周知,诗词本就可入乐歌唱,只是古曲多已佚失。但有许多也还是能有关联的。例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可听一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习李清照词《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可以先教唱这两首歌,这样背诵就不成问题了。当然,还可联系歌曲,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或唱中去体会感悟,从而获得启发和新知。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伴着《霓裳羽衣曲》来朗读这首诗,让学生随着音乐去感受其中的悲剧气息,再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人形象,就比较容易了。而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那优美的二胡曲也许就是一把打开情感的金钥匙。
爱唱爱跳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这样引入歌曲,使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加强了积累,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五、活动寓趣
王勃的《滕王阁序》,通篇“骈偶”。而对偶的修辞及其应用,在高考题中常常出现。可以介绍《声律启蒙》中的一些内容。当然这还是比较难懂。
最通俗易懂的,学生最熟悉的是近年来流行的短信祝福这一形式。例如中秋时“秋已至,天转凉,鸿雁下夕阳。红花谢,绿林黄,莫忘添衣裳。欲惆怅,享阳光,天籁语铿锵。桂树茂,菊散香,徐风携清凉。多安康,中秋快乐!”母亲节时“风是爱的呼唤,雨是情的交融,最爱你的人,最牵挂你的人永远是你的母亲!”教师节时“绿意盎然,那是您无穷的活力;白云悠悠,那是您圣洁的心灵;浪花朵朵,那是您渊博的知识。教师节,祝愿您永远年轻!”这些都是运用整齐的句式表达的好例子,其中有对偶,有排比,还有比喻。
老师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仿照续写,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些祝福短信,联系对偶修辞的使用,既增添了乐趣,又获得了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彰显趣味,要求教师知识面广,知识积累丰厚。所以这种方法反过来也促使教师更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可谓教学相长。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注意:趣味是语文自身的趣味,不可牵强行事;课堂教学有主旋律,切不可冲淡了课堂的重心,要把握好一个度。适度的点拨,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寻求,可以激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更有利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