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中研究与应用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研究改性沥青在路面面层中应用,通过室内试验对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5%SBS+2.5%SBR改性沥青在道路工程中具有良好路用性能.
  关键词:改性沥青;沥青路面;路用性能
  0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壮大,超载现象不断出现,沥青路面出现不同程度早期破坏.经调查结果表明超限运输、气候因素、设计施工方案不当等因素导致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破坏.如何保证道路正常使用性能和结构性能,本文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同时结合实际工程验证了生产配合比及对路段检测.制定出改性沥青混合料最佳配比.
  1生产配合比设计
  1.1原材料要求
  1.1.1粗集料
  粗集料采用碎石或碎砾石,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有害杂质,且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对于抗滑表层粗集料应选择硬质岩.
  1.1.2细集料
  细集料采用人工砂,细集料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有害杂质,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并与改性沥青有良好粘附性,天然砂由于质量变化大,形状较圆滑,与沥青的粘附性差,对沥青混合料影响较大.
  1.1.3填充料
  改性沥青混合料填充料宜采用强基性岩石等增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矿粉,矿粉要求干燥、洁净,不宜使用混合料生产中干法除尘的回收粉.
  1.1.4 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1.2.1级配设计
  配合比设计级配采用贝雷法进行设计,级配选择沥青混合料试验原则,: 2.36mm以下筛孔通过量应取级配下限以达到密实、嵌挤.级配见图1所示.
  图1沥青混合料级配曲线
  1.2.2 室内试验
  为了确保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使用性能和抗滑性能,以SBS、SBR为改性剂配制四组沥青混合料,分别代表基质沥青、5%SBS、5%SBR、2.5%SBS+2.5%SBR,成型试件进行沥青混合料湿轮磨耗试验、车辙试验和冻融劈裂强度试验,来综合评价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见表2.
  根据室内试验结果以及从经济因素考虑,建议采用2%SBS+2%SBR改性沥青进行施工.
  2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分析
  2.1试验路介绍
  为了验证改性沥青路用性能,试验路段为0.8km,每0.2km为一个小试验段,具体方案如下第一路段(0-0.2km)采用基质沥青;第二路段(0.2-0.4km)采用5%SBS改性沥青;第三路段(0.4-0.6km)采用5%SBR改性沥青;第四路段(0.6-0.8km)采用2.5%SBS+2.5%SBR改性沥青.
  2.2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
  2.2.1改性沥青混合料运输
  改性沥青装车温度必须保持在160℃以上,运到混合料拌合场温度不应低于140℃,运输车辆须在24h内运到指定地点,并及时把沥青泵送到沥青储存罐中.
  2.2.2沥青拌合场储存
  改性沥青储存温度应保持在150℃左右,沥青热拌厂尽量少储存沥青.沥青拌合厂储存罐大部分为卧式,为保证改性沥青均匀性在贮存罐顶部安装搅拌器,或用贮存罐中自带搅拌器,搅拌器每3h搅拌一次,搅拌时间每次20min.
  2.2.3改性沥青混合料泵送
  使用网眼较大过滤器同时加强沥青管线保温措施,以防止管线中沥青温度降低堵塞管线.
  2.2.4拌合、运输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质量更稳定,沥青用量更准确,宜采用间隙式拌和机拌和.拌合后混合料均匀一致,其余要求满足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技术要求.
  2.2.5改性沥青混合料摊铺
  改性沥青混合料在摊铺时应盡量连续不断施工,为提高路面平整度,表面层宜采用摊铺前后保持相同高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提高摊铺过程中预压密实度.
  2.2.6改性沥青混合料碾压
  适宜碾压温度范围是130℃-150℃,最终碾压温度不低于110℃.沥青混合料压实工艺本着以下原则进行,按照“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碾压八字方针进行碾压.
  3 改性沥青试验检测分析
  该工程通车两年后,对该路段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经历了两个季节性气温变化以及车辆荷载反复作用,基质沥青车辙深度为6.6,SBS、SBR改性沥青路段出现了小部分车辙,
  2.5%SBS+2.5%SBR均未出现车辙.说明2.5%SBS+2.5%SBR改性沥青表现出路用性能要优于4%SBS、4%SBR.
  4结论
  从室内试验高温抗车辙、低温抗裂、冻融试验可以看出2.5%SBS+2.5%SBR改性沥青表现出很好路用性能.尤其是没有出现裂缝.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2.5%SBS+2.5%SBR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仅供一线工作人员参考.
  参考文献:
  [1]曹爱军.浅析沥青砼路面施工中质量控制的要点[J].山西科技,2006,(3):116.
  [2]冯双阳.改性沥青在道路大修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33(20):
  284.
  [3]李晓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J].中国西部科学,2004,(6):32.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我国水电事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了迅猛的增长,特别是中小型水电站星罗棋布,投运或在建的电站不断涌现。保证水电站电气设备安全、可靠、长周期地运行,加强水电站电气设备的维护,迅速及时地排除设备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是每一个电气运行和维护人员的主要课题。但我国小水电站运行已久,机组的效率严重下降,对小水电站进行改造很有必要,本文主结合实例对水电站的电气改造技术进行阐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以及相应标准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试验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试验检测是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控制和评定的基础,它贯穿于工程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认真做好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试验检测工作,提高试验检测质量,对于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区高速公路地质灾害的分析,强调了地质选线的重要性,并结合江罗高速公路的地质选线加以论证。  关键词:山区 高速公路 地质选线  公路选线(route selection of highway ),指在公路规划路线的起点、行经地点、终点之间,选定一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而又能符合使用要求的公路中心线的工作。公路选线要综合考虑路线通过地区的地理位置、社会情况、自然条件和工程的难易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而道路桥梁的发展也随着成为重中之重。要想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要经济合理运用材料资源,坚持施工原则,按照国家现行施工规范严格执行,参照国家批准的技术标准施工;面对现在道路桥梁以混凝土结构为主的单一情况,施工和编制标准图时要多样化、标准化;不断施工水平和质量;总结以前的施工经验,保证质量标准,向大型桥梁建设前进。  【关键词】道
期刊
摘要: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危害性日益得到重视,减少和防治沥青路面的病害,就要切实做好预防措施,做到选用优质材料,按国家现有规范规程做好设计工作,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做好养护,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就可以降低其病害的破坏力。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防治  1 问题的提出  实践证明,沥青作为一种路用结合料,在公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乡村道路到城市道路,从三级路到高速公路,从
期刊
摘要:本文对路基土石方施工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前准备分析、修筑便道、试验路段铺筑、路堤填筑、结构物处回填、路堑开挖、软基处理.为广大施工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路堤填筑;路堑开挖;软基处理  1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里程桩号K35+500.000-K45+400.000,沿线筑路材料储量丰富,路线沿线有一定数量砂与砂砾,运距较近,质量好,但储量较少,用作垫层,构造物工程用砂主要来源是爱河砂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站前大桥工程,对连续梁满堂支架施工进行了分析,分别从连续梁满堂支架施工、连续梁体施工、压浆施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满堂支架;连续梁体;压浆施工  1 工程概述  站前大桥工程总长1932m,主桥宽度40.6m,南岸引桥宽24.5m,北岸引桥左右幅各宽13m,匝道桥左右幅各宽8.5m,人行道桥左右幅各宽5.6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I级。  2 施工工艺分析  2.1 连续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到处都开始修建桥梁公路,而公路桥梁的质量是一项经久不衰的话题,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人民大众以及技术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而伸缩缝则是公路桥梁构造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公路桥梁结构伸缩缝的相关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了伸缩缝工程的施工方案措施,以便更好的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桥梁伸缩缝;施工;质量控制  加强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在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于温州瓯江南口大桥工程,通过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综合比选,确定了桥面径流收集系统的最终设计方案,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关健词】:雨水收集应急处理  1 工程概况  1、项目背景  瓯江南口大桥在灵昆岛处跨越瓯江南汊,总体走向南北向,连接温州机场北侧地区与灵昆岛。  工程区域为温州的“鱼米之乡”,仅龙湾区就拥有耕地面积8.4万亩,林地总面积7.55万亩,森林覆盖率20.9
期刊
建筑材料与建筑专业设备是建筑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对整个建筑的品质、性质、表现力、使用、造价等方面有着重大影响的要素之一。但是,我们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往往不能熟练、合理地选用建筑材料与建筑专业设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教材陈旧,跟不上先进技术甚至某些主流技术的发展;其次是由于技术更新,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大量涌入导致了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专业设备层出不穷;第三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