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事多年中小学教辅的编辑工作,结合近年教辅图书工作的经验,现就教辅读物图书的质量问题及编校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辅读物;质量;编校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辅读物质量参差不齐,问题较多,教辅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些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自工作之初,就认定质量是教辅读物的生存之本,给学生用的书是马虎不得的。因此,对教辅读物的编校和出版工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降低要求。作为教辅图书的编辑,笔者自始至终都在头脑中绷紧一根弦——责任心,这是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关键词。
决定教辅读物质量的因素,从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一、作者与内容质量
教辅读物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习教材,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辅图书的编写者必须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到位。如果做不到这些,教辅读物的内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法宝就是加强责任心,与作者不断沟通,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一名全能型的编辑。
1.编辑提前介入,与作者实现良好沟通
教辅图书的编辑要认真选取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一个作者,书稿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就为书稿质量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一旦确定好作者和出版思路,就要与作者经常性地沟通。这里除了要讲究沟通技巧,还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对待作者和书稿,以专业的学识和出版规范引导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认可和赏识,才能实现与作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图书出版打好基础。
编辑提前介入,在书稿形成之前与作者加强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编辑了解作者的思路及书稿进度,对书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作者了解出版社的意图和思路,向出版社的要求靠拢,实现双方的有机结合。拿到书稿以后,通过审稿发现问题,编辑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尽早解决问题。只要争取主动,严把稿件的内容质量关,那么图书的内容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2.编辑自身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做全能型编辑
首先,全能型编辑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力争做一个策划型编辑。要对市场上同类教辅图书的印量、销售情况、市场分布、读者反映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该类图书的市场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甄别和判定,从而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和选题。具备这种能力后,编辑可以更准确地选取、调动作者资源,进行图书的策划工作。在稿件的组稿、通稿、修改、审订等工作中,编辑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保证整个出版流程的进程和可操作性。
其次,全能型编辑要力争做一个学科课程方面的内行。具体来说,学科编辑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高考动向,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动向和对教材的修订,保持高度敏感性,对教辅读物的编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的教学水平、教研活动和科研水平有大致的掌握,更好地与作者合作;才能对稿件有深刻、透彻的评价,提出中肯的意见,从而提升稿件的质量。
二、编辑与编校质量
在保证了书稿的内容质量以后,编辑的编校工作举足轻重。
拿到书稿之后,笔者一般先审阅书稿的结构和体例,浏览一遍书稿。通常做法是将正文对照目录梳理一遍,然后查看各章、各单元、各课时的体例,保证书稿基本结构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现书稿在体例结构上达不到出版要求,要立即与作者沟通修改。接下来进入正文,要认真审读书稿的全部内容,看书稿在知识性、科学性、语言文字、内容表达、图表等方面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并进行全面的加工与润色。这其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是坚持审阅过程中做审读笔记。这里说的笔记,不仅仅是稿件中存留的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对自己在审稿过程中的感受、想法,也要记录下来。譬如某个容易写错的词语、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熟语、容易忽视的语言方面的某一问题、新颖的出题方式,等等,这些点滴积累,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东西。
二是不要过于自信,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资料核对,或者请教别人,稳妥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书是笔者案头必备的,另外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同类书更是必不可少。即使是权威版本的教材,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会存有疏漏,所以遇到问题时不能盲目相信教材。
三是不要轻视校对环节。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编校合一体,编辑同时也负责校对工作。图书
质量出现问题,责任编辑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编辑在校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一直坚持自校,而且改稿几次,就有几次校对,即使是很急的稿子,没有全部审过是绝对不能付印的。
四是坚决贯彻“三审制”。责任编辑要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写出比较中肯的审读意见,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予以说明,对不能解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逐条列出,并请复审和终审认真审阅,妥善解决问题。只有严格贯彻“三审制”,才能确保书稿达到出版要求,才能最终付印。
三、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的探索者
笔者编校了许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在做这类图书时,除了需具备一般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外,还要注意文学类图书的特殊性,把握好这类图书的亮点。
1.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
文学类教辅读物的编辑要掌握一定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细心研究和学习。据此,笔者深知,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内容编排上要遵循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运用的阅读心理过程,照顾学生读者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出对不同层次阅读能力的要求,注意各能力要求的独立性和阶段性,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的氛围中形成。有了教育理论支撑,编辑在做这类图书时就有了理论指引,這样不论是做什么阶段的读物,都不会偏离目标对象和内容指向。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参照其社会功能,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中入选的文章一般分为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两种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剧本等体裁。文学类教辅读物除了要遵循文学文体的固有特性,还应体现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也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2.注意与时俱进,体现最新课标理念
文学类教辅读物,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教辅读物,承担着更多的文化传承任务。编辑在做此类图书时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注意与时俱进。笔者一直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从而掌握最新理念和精神,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在组稿及编辑加工工作中做到边学习,边领会,边应用。这样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能保证稿件的质量,促进图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教辅读物;质量;编校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辅读物质量参差不齐,问题较多,教辅市场存在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些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自工作之初,就认定质量是教辅读物的生存之本,给学生用的书是马虎不得的。因此,对教辅读物的编校和出版工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而降低要求。作为教辅图书的编辑,笔者自始至终都在头脑中绷紧一根弦——责任心,这是贯穿整个工作过程的关键词。
决定教辅读物质量的因素,从总体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
一、作者与内容质量
教辅读物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学习教材,深化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辅图书的编写者必须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到位。如果做不到这些,教辅读物的内容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编辑工作的法宝就是加强责任心,与作者不断沟通,同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一名全能型的编辑。
1.编辑提前介入,与作者实现良好沟通
教辅图书的编辑要认真选取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选好一个作者,书稿就相当于完成了一半,就为书稿质量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一旦确定好作者和出版思路,就要与作者经常性地沟通。这里除了要讲究沟通技巧,还要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对待作者和书稿,以专业的学识和出版规范引导作者。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作者的认可和赏识,才能实现与作者的良性互动,才能为图书出版打好基础。
编辑提前介入,在书稿形成之前与作者加强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编辑了解作者的思路及书稿进度,对书稿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作者了解出版社的意图和思路,向出版社的要求靠拢,实现双方的有机结合。拿到书稿以后,通过审稿发现问题,编辑要及时与作者沟通,尽早解决问题。只要争取主动,严把稿件的内容质量关,那么图书的内容质量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2.编辑自身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做全能型编辑
首先,全能型编辑要提升图书策划能力,力争做一个策划型编辑。要对市场上同类教辅图书的印量、销售情况、市场分布、读者反映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该类图书的市场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甄别和判定,从而发现新的市场空间和选题。具备这种能力后,编辑可以更准确地选取、调动作者资源,进行图书的策划工作。在稿件的组稿、通稿、修改、审订等工作中,编辑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保证整个出版流程的进程和可操作性。
其次,全能型编辑要力争做一个学科课程方面的内行。具体来说,学科编辑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高考动向,精心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动向和对教材的修订,保持高度敏感性,对教辅读物的编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对作者的教学水平、教研活动和科研水平有大致的掌握,更好地与作者合作;才能对稿件有深刻、透彻的评价,提出中肯的意见,从而提升稿件的质量。
二、编辑与编校质量
在保证了书稿的内容质量以后,编辑的编校工作举足轻重。
拿到书稿之后,笔者一般先审阅书稿的结构和体例,浏览一遍书稿。通常做法是将正文对照目录梳理一遍,然后查看各章、各单元、各课时的体例,保证书稿基本结构不出现问题。一旦发现书稿在体例结构上达不到出版要求,要立即与作者沟通修改。接下来进入正文,要认真审读书稿的全部内容,看书稿在知识性、科学性、语言文字、内容表达、图表等方面是否符合出版的要求,并进行全面的加工与润色。这其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特别要注意的:
一是坚持审阅过程中做审读笔记。这里说的笔记,不仅仅是稿件中存留的问题、把握不准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对自己在审稿过程中的感受、想法,也要记录下来。譬如某个容易写错的词语、自己以前不知道的熟语、容易忽视的语言方面的某一问题、新颖的出题方式,等等,这些点滴积累,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东西。
二是不要过于自信,拿不准的地方一定要查找资料核对,或者请教别人,稳妥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辞海》《古代汉语词典》等书是笔者案头必备的,另外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及同类书更是必不可少。即使是权威版本的教材,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也会存有疏漏,所以遇到问题时不能盲目相信教材。
三是不要轻视校对环节。现在很多出版社都是编校合一体,编辑同时也负责校对工作。图书
质量出现问题,责任编辑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编辑在校对上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一直坚持自校,而且改稿几次,就有几次校对,即使是很急的稿子,没有全部审过是绝对不能付印的。
四是坚决贯彻“三审制”。责任编辑要严格按照编辑规范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写出比较中肯的审读意见,对初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予以说明,对不能解决和有待解决的问题逐条列出,并请复审和终审认真审阅,妥善解决问题。只有严格贯彻“三审制”,才能确保书稿达到出版要求,才能最终付印。
三、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的探索者
笔者编校了许多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在做这类图书时,除了需具备一般编辑应具备的基本修养外,还要注意文学类图书的特殊性,把握好这类图书的亮点。
1.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
文学类教辅读物的编辑要掌握一定的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理论,熟悉阅读心理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细心研究和学习。据此,笔者深知,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在内容编排上要遵循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运用的阅读心理过程,照顾学生读者在阅读时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出对不同层次阅读能力的要求,注意各能力要求的独立性和阶段性,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的氛围中形成。有了教育理论支撑,编辑在做这类图书时就有了理论指引,這样不论是做什么阶段的读物,都不会偏离目标对象和内容指向。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参照其社会功能,中学生文学类教辅读物中入选的文章一般分为叙事性文学和抒情性文学两种文体,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剧本等体裁。文学类教辅读物除了要遵循文学文体的固有特性,还应体现学生对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编辑在编辑加工中也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2.注意与时俱进,体现最新课标理念
文学类教辅读物,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教辅读物,承担着更多的文化传承任务。编辑在做此类图书时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注意与时俱进。笔者一直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从而掌握最新理念和精神,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在组稿及编辑加工工作中做到边学习,边领会,边应用。这样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能保证稿件的质量,促进图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