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江西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江西作为华东地区国土面积较大的省份,在经济发展中有占有很大的先机。而江西省的地势周高中低,东、南、西三面环山,雨水季节的到来和人们不合理的种植砍伐森林等各种原因,使得江西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本文就从江西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出发,简述了水土流失的原因,着重阐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旨在促进江西经济的快步发展。
关键词:江西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全境地貌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地形结构可分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全省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我国南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据中科院调查显示,整个长江流域共6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即使每年共治理1.2万平方公里,也需延续50年,即到2050年才能完成。其中江西省按年治理1200平方公里计,要治理现有的3.2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30年,即到2030年才能完成。由此可见,目前完成江西省当前已有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面积,几乎需要20年,这个现实说明,当前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不但与该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将成为今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从这个意义看,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速整个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进程,并对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做出科学、全面、正确的判断,提出行之有效的全面治理方案,从战略角度,加速推进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进程。
一、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
据实际考察和有关资料,我们发现,过去已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积在明显减少,但新的主要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总的趋势是,总体治理,局部破坏,强度减弱,面积减少,但仍处于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今后全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早期造林未统筹管理,树木单一且损害土壤。我国林业部门规定,面积达到1亩以上,郁闭度达到0.2或以上即为森林面积,因此早期造林主要是考虑木材的蓄积和经济价值,强调林木的覆盖,没有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门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树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垦造林等。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普遍,不仅带来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1980年开始的绿化植树,在南方以马尾松或者其他经济林木如桉树等为主,其中,马尾松会加剧土壤的酸化,导致其他植物难于存活,而桉树由于生长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响其他植被生长。
2.农用除草剂的使用,加剧了水土流失。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种植经济林,经济林果树下,因锄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地表覆盖度低导致流失。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不仅由于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生态效益,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耕作方式不当,比如果园或茶园进行多次翻耕,使得经济林木下水土流失问题更加突出。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长会影响果实采摘,而且会与果树争肥争水,因而除草剂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减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剧了水肥的流失。
3.缺乏发展的眼光,未能长期坚持治理水土流失,未能做到生态与经济齐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时,由于直接治理人员为农民,他们为了当前的生活效益,在治理中容易半途而废,常常忽略长久的发展,未能做到生态与经济齐发展。江西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1980年开始对1.7万亩严重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直到1995年取得明显效果,森林覆盖率由不到10%增加到50%~60%,但1995年此治理区撤消后,由于对已改造的林型与林相缺乏管理,加之人为对已造幼林不断砍伐,致使不少地区重新出现20年前“上下不齐,南北有别”的“空中绿化”现象,新的水土流失出现。该县原有280万亩水土流失土地,近几十年已治理160万亩(60%),剩下的120万亩(40%),如今后不再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建设,任林相破坏,林木砍伐,必将引起新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生态损失当再重现。这足以说明水土流失是一项系统长期的,需要坚持治理。
二、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大多发生在丘陵山区,这与农民生活有直接关系。若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农民经济收入共同解决,则能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因此,在农村水土流失的治理上,应以“坡改梯,兴产业,促治理”的模式,实现水土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具体应抓好:坡耕地改造与发展果蔬产业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林牧相结合,林业治理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高产稳产相结合等。对经济贫困、缺粮少粮的山区农民来说,应扶持他们发展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农副业生产,增加农民的收益。在落实农村生态建设时必须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并需要在投资政策方面向农村与山区倾斜,使得农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与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得到稳定。
2.由国家资助逐渐向地区自给的方向转变。兴国县是江西省的革命老区又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从1983年以来的23年间,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总投资3.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437万元,地方投资1337万元,群众投资投劳27558万元。据了解,尚有75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山地未得到治理,如果按每平方公里6万元治理,尚需要国家投入4500万元,但实际上每平方公里需30万元,如果这样,当地今后需总投入3.13亿元,其中需要国家投入2400万元,水土流失治理计划也需要十年完成。当前,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区有实力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地方治理又能加强地方国土管理的责任心,也能减少国家负担,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逐渐转化为地方自治为主,从而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良性循环的目标。
3.因地制宜,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江西省的地形多样,不同地区地貌也不同,不管采取何种治理措施都应因地制宜,具体确定综合治理的重点措施,以保证整个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江西的信丰县就是根据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成功的一个典范,近些年来在全县发展了20余万亩果树(脐橙),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了丘岗区的“农—林—果”、“猪—沼—果”等生态模式的建设,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农村生态建设能力,使水土流失治理得以巩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治理的举措,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建设,又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应推广此类治理方法的应用。
三、结语
总之,为了促进江西省经济的继续发展,应加大对地方水土流失的治理,根据地方不同的水土情况,做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以尽快促进当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刘城宏.水土保持的社会开发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2):3-5
关键词:江西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全境地貌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显著。地势周高中低,向北倾斜,从外向内,由南向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构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地形结构可分三部分:东、南、西三面环山,重峦叠嶂;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平原坦荡,江湖交织。全省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我国南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据中科院调查显示,整个长江流域共6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即使每年共治理1.2万平方公里,也需延续50年,即到2050年才能完成。其中江西省按年治理1200平方公里计,要治理现有的3.2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30年,即到2030年才能完成。由此可见,目前完成江西省当前已有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面积,几乎需要20年,这个现实说明,当前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不但与该省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将成为今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从这个意义看,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速整个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进程,并对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做出科学、全面、正确的判断,提出行之有效的全面治理方案,从战略角度,加速推进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进程。
一、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原因
据实际考察和有关资料,我们发现,过去已遭受水土流失的面积在明显减少,但新的主要由人为影响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总的趋势是,总体治理,局部破坏,强度减弱,面积减少,但仍处于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今后全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1.早期造林未统筹管理,树木单一且损害土壤。我国林业部门规定,面积达到1亩以上,郁闭度达到0.2或以上即为森林面积,因此早期造林主要是考虑木材的蓄积和经济价值,强调林木的覆盖,没有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门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树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垦造林等。这种现象在南方比较普遍,不仅带来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1980年开始的绿化植树,在南方以马尾松或者其他经济林木如桉树等为主,其中,马尾松会加剧土壤的酸化,导致其他植物难于存活,而桉树由于生长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响其他植被生长。
2.农用除草剂的使用,加剧了水土流失。农村地区农民为了增加收入种植经济林,经济林果树下,因锄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地表覆盖度低导致流失。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不仅由于工程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带来生态效益,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某些地区耕作方式不当,比如果园或茶园进行多次翻耕,使得经济林木下水土流失问题更加突出。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长会影响果实采摘,而且会与果树争肥争水,因而除草剂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减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剧了水肥的流失。
3.缺乏发展的眼光,未能长期坚持治理水土流失,未能做到生态与经济齐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时,由于直接治理人员为农民,他们为了当前的生活效益,在治理中容易半途而废,常常忽略长久的发展,未能做到生态与经济齐发展。江西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1980年开始对1.7万亩严重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直到1995年取得明显效果,森林覆盖率由不到10%增加到50%~60%,但1995年此治理区撤消后,由于对已改造的林型与林相缺乏管理,加之人为对已造幼林不断砍伐,致使不少地区重新出现20年前“上下不齐,南北有别”的“空中绿化”现象,新的水土流失出现。该县原有280万亩水土流失土地,近几十年已治理160万亩(60%),剩下的120万亩(40%),如今后不再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建设,任林相破坏,林木砍伐,必将引起新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生态损失当再重现。这足以说明水土流失是一项系统长期的,需要坚持治理。
二、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水土流失的生态建设。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大多发生在丘陵山区,这与农民生活有直接关系。若水土流失的治理与农民经济收入共同解决,则能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因此,在农村水土流失的治理上,应以“坡改梯,兴产业,促治理”的模式,实现水土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具体应抓好:坡耕地改造与发展果蔬产业相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与发展林牧相结合,林业治理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工程治理与高产稳产相结合等。对经济贫困、缺粮少粮的山区农民来说,应扶持他们发展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的农副业生产,增加农民的收益。在落实农村生态建设时必须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并需要在投资政策方面向农村与山区倾斜,使得农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与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得到稳定。
2.由国家资助逐渐向地区自给的方向转变。兴国县是江西省的革命老区又是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从1983年以来的23年间,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总投资3.1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437万元,地方投资1337万元,群众投资投劳27558万元。据了解,尚有75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山地未得到治理,如果按每平方公里6万元治理,尚需要国家投入4500万元,但实际上每平方公里需30万元,如果这样,当地今后需总投入3.13亿元,其中需要国家投入2400万元,水土流失治理计划也需要十年完成。当前,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区有实力进行水土流失的治理,地方治理又能加强地方国土管理的责任心,也能减少国家负担,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逐渐转化为地方自治为主,从而达到水土流失治理的良性循环的目标。
3.因地制宜,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江西省的地形多样,不同地区地貌也不同,不管采取何种治理措施都应因地制宜,具体确定综合治理的重点措施,以保证整个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江西的信丰县就是根据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成功的一个典范,近些年来在全县发展了20余万亩果树(脐橙),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加强了丘岗区的“农—林—果”、“猪—沼—果”等生态模式的建设,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农村生态建设能力,使水土流失治理得以巩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治理的举措,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建设,又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应推广此类治理方法的应用。
三、结语
总之,为了促进江西省经济的继续发展,应加大对地方水土流失的治理,根据地方不同的水土情况,做出相对应的治理措施,以尽快促进当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党维勤.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要求[J].中国水利,2010,(10):25-27
[2]刘城宏.水土保持的社会开发性[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