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在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动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为象征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短片《报》中,象征手法作为作品主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多种象征的运用深化了主题和故事内涵。在分析该短片的剧情、人物、事件的基础上,解析其中角色造型和叙事方面上运用的象征手法和赋予的象征意义,可为相关动画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动画短片;创作;校园暴力;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97-02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象征手法在反校园暴力动画中的运用分析——以国产动画〈如果我是英雄〉为例》(X202013617006)。
  当前社会 “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与学习生活产生了恶劣影响。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和规制校园暴力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画文艺作品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作品的创作,使受众对这种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有表达宣泄的载体与渠道。
  对青少年而言,正是处在不断吸收外界传达正确认知的时期,优秀的动画文艺作品可以给予他们正确的行为引导。但是,当前反校园暴力题材的动画影视作品数量少,宣传普及度低,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国内外相关作品主题较为分散,即使部分作品有涉及,但真正从头到尾都反映“校园暴力”为数不多。如在动画《声之形》中,“校园暴力”作为一个社会话题、现象或者故事起因用于展开故事并引出后面的一系列的事件,但是,电影的主题实则是青春成长。现有作品没有探讨导致"校园暴力"发生背后的根源与危害,观众无法通过这些作品对“校园暴力”现象产生足够的认知。
  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作品《报》为例,展开创作手法的研究,探讨象征手法在“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创作中运用,并对同类题材动画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象征手法对“反校园暴力”题材动画创作的实践意义
  不同的艺术呈现出的效果和价值存在差异,动漫的受众群体有局限性,即便动画作品涉及的是严肃的现实题材,不少成年人也不愿意去看。同时,动画形式与真人演绎的表现力客觀上存在区别,动画画风相对简约清新追求唯美,对比现实其残酷与震撼度就减弱不少。
  以动画《声之形》和电影《少年的你》为例,同样是以“校园暴力”为题,《声之形》就远远没有《少年的你》影响力大。《声之形》侧重治愈少年的脆弱敏感的心灵,能在部分受众间产生共鸣,而票房高达13亿的电影《少年的你》中对校园霸凌的刻画,则能在社会层面的引起强烈反响。所以,当选择动画作为“反校园暴力”题材的表现方式时,需要基于动画的艺术特色,寻找有效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对“校园暴力”的呈现与批判主旨得以彰显。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象征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动画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动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为象征手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反之,象征也将动画的艺术审美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象征手法在动画中的运用是最典型、最自由的,伴随着动画艺术创作的发展,始终贯穿其中。“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成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或再现不断重复。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象征,甚至是一个象征系统的一部分。” [1]
  象征手法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使影片艺术在创作主题与表现语言得到很大的延伸,同时也能满足创作者个人的感情寄托。它可以更容易去表达创作者所要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观看者也可以从中有自己的不同体会,“反校园暴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从观看者自身出发,让其在影片中不断领会创作者的思想。创作者面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进行反思与发展,把象征主义引入一个不断升华、反思、实践的系统中,就可以给观众以新的精神启蒙。
  二、动画《报》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动画短片不同于真人短片,它致力于表现梦境与幻想,给人带来超现实的感受。[2]动画短片《报》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联创作品,它主要讲述了一个在学校备受欺凌的主人公,在不断发生的恶作剧后遍体鳞伤,最终选择了离开的故事。作品还反映了欺凌并不会因为一个对象的离开而终止,曾经的施暴者后来又变成了新的受害者。
  (一)角色形象。角色形象也就是象征体[3],象征体在动画短片中的造型取决于片中主题的确定。动画短片中造型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动画短片以绘画或者其他表现形式将人物和空间造型进行塑造,以追求夸张,变形等手法来反映和象征人们生活中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可见,象征体的造型设计在动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动画短片作品《报》就把备受欺凌的主人公比作一声不吭的“小猪”“小猪”是一个憨憨的形象,以“猪”喻人。用“猪”来表现备受欺凌的对象,在短片中是一种含蓄的隐喻,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即憨憨的,笨笨的个体不应该成为群体欺压凌辱的理由。
  (二)环境营造。在作品环境营造上,动画创作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观众在欣赏动画作品时,首先是身体的感觉器官会受到刺激。这种感觉器官上的环境营造,可以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动画短片作品《报》表现了主角所在的环境压抑,黑暗且无助的氛围。在同学的漠视之下,作品用讲台上的教鞭、飞翔的鸟儿分别象征了现实世界中袖手旁观的老师和解放了去迎接新的人生的受欺凌者[4]。
  除此之外,音乐贯穿作品的始末,让全片都沉浸其中,成为打动观众心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动画短片作品《报》中出现了诡异的笑声,它不似孩子纯洁的笑声也不似孩子的哭闹声,而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让人产生共鸣。动画短片中出现的各种场景、道具和音乐就是为了营造一种视听环境,让观众们在其中感受画面中的故事。   (三)镜头画面。沃尔特·迪士尼说过:“动画能够解释人类在脑中呈现及产生印象的任何事物。” [5]这说明了,动画这种“动态的幻覺”艺术,不在于抓住客观世界中的真实面貌,而在于捕捉这些事物反映到人脑之后所带来的冲击。因此,相较写实的手法直接表现现实角色与校园环境,动画短片作品《报》中带有象征意味的造型方式、带有简洁鲜明的绘画风格的教室更能被大众所记忆。开头干净又平常的走廊,似乎在叙述事情的不平常,中间受欺凌者被欺凌后是一个空教室的大全景,表示着这一事件的转折,镜头转向窗外,一只鸟飞过,画面色彩也从之前的暗沉变得明亮,寓意受欺凌者的解放。
  就如宫崎骏的《风之谷》中王虫和森林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远古的神兵“巨型兵”象征性核武器,而娜乌西卡公主则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和平的使者,经历了一番争斗后换来和平[6]。影片强烈呼吁社会和大众保护环境。创作者镜头运用的合适,画面色彩的统一,也更能深入小朋友的心里,毕竟“校园暴力”无处不在。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能让孩子从小对“校园暴力”有深刻的认知,扎下“反校园暴力”的种子。对于成人,则可使其反思“校园暴力”对个体身心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
  (三)主题呈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一些不能够引起人们思维共鸣的动画作品逐渐被淘汰,而运用象征手法的动画作品在艺术领域具有前瞻性和创意性,它以简短精练的形式和创意的内涵为特点,可以更好地将创意在动画短片中表达出来。动画短片作品《报》这个片名就是用了象征手法来旁敲侧击地告诉观众,莫欺人,天道好轮回,恶行总会遭到报应。
  (四)作品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品里也有象征手法运用不恰当的地方,比如短片看到最后才知道小猪是所有受欺凌者的形象,可是观众并不知道,会在开头以为受欺凌者是一个又胖又丑又矮的形象,作品在创作时,应该给不同的受欺凌者设定不同的象征形象。由此可见,象征形象的选择与建立应该参考所要象征对象的外貌特点与生活习惯,这样才能给观众不同视觉的感受。
  三、结语
  动画短片《报》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其创作的不断反思与发展,把如“反校园暴力”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引入一个不断升华、反思、实践的系统中,是给创作者新的精神启蒙,为动画短片运用象征手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可资思考借鉴的范本。象征手法独特的表达形式可以使揭露校园暴力事实、表现“反校园暴力”创作主题与表现语言得到很大的延伸,同时也能满足创作者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控诉情感,降低了说教意味,迎合了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影像形式特色化的精神诉求。对动画创作而言,用象征手法来讲述校园暴力相关内容,更容易对“校园暴力”深度的剖析和解释,观看者也可以从中获取不同的感触与深思。
  参考文献:
  [1]郭世杰,刘莹,王芳超.象征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实证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北方学院,2018.
  [2]王冰.象征手法在短片《永恒》中的作用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8.
  [3][4][5]杨田恒.实验动画短片创作中的象征手法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6]王玥.宫崎骏动画电影象征主义表达[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作者简介:
  谢冉冉,女,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2018级本科在读生。研究方向:动画创作、动画艺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 探究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形式美法则元素及其运用方式。从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得出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主要表现在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三个方面。这些法则对电影海报设计形成了提升审美效果、增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现创新性的影响。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合理运用形式美法则能够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唤起观赏者丰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电影海报设计;形式美;审美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起源于清末的革命文学,是海峡两岸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清末发展至当下,可分为孕育期、发生期、繁荣期、分流期、融合期和拓展期六个历史时期。由于各个时期、不同作品在创作重心、主题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使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海峡两岸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  【关键词】 海峡两岸;女性底层小说;历史流变
期刊
【摘要】 电影《阳光普照》讲述了三位少年成长和夭折的故事,重点讲述了主人公阿和在“他者”的映照下的成长。阿和在他者和自我中迷失,摇摆,最终寻找到了自我,完成了他的成长。阿和、菜头、阿豪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映照关系,暗合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阳光普照》中的成长现象,对当下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拉康镜像理论;《阳光普照》;成长主题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新疆作为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分布着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资源。其中,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艺术,不但是新疆民间艺术的精髓,而且是全人类精神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但是,怎样合理传承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变成了相关人员如今所面临的核心课题。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新疆民族音乐的核心特征,然后探讨了新疆音乐文化的相关历史,最后提出了有效的传承途径。  【关键词】 新疆;音乐文化;历史;传承途径 
期刊
【摘要】 东海岛人龙舞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更迭中逐渐被遗忘。被誉为“东方一绝”的东海岛人龙舞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且对其传承保护也是迫在眉睫。本文对东海岛人龙舞的已有传承方式进行总结,再结合当下流行,从多维视角出发,探讨了东海岛人龙舞可行的传承新方式。  【关键词】 东海岛人龙舞;传承方式;融合;多手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翻译离不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尤为明显。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自词汇、句式结构及格律和意象三方面对比赏析诗歌《When you are old》的不同译本,有助于译者与读者充分理解译者主体性,同时对于以译者主体性视角分析文学作品译本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诗歌翻译;译文鉴赏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羯鼓录》是中国古籍中唯一一部有关鼓的专著,羯鼓作为在唐代音乐中“八音之首”,也是研究唐代音乐史和唐代打击乐的重要典籍。这部专著在经历唐代高峰发展后,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和研究,于宋代后期逐渐消亡,但至今仍在日本留存,所以对《羯鼓录》的文献整理,以及从音乐编辑学角度,结合音乐文献学等学科综合分析研究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本篇综述回顾和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和方法,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
期刊
【摘要】 在《北齐书》中未入《酷吏传》的厍狄士文,却被收入《隋书》《北史》的《酷吏传》,其“酷吏”的形象为世人熟知也多因《隋书》《北史》二书。厍狄士文先祖起源于西北弱水,保有游牧民族彪悍之风,而厍狄士文也沿袭了代人粗犷耿直的性格和武人能征善战之风。随着政局趋于稳定,厍狄氏家族的这份“遗产”在其任官时候得到“发扬”,所表现出来的是为官保有豪放、彪悍之风,执法严苛。综合对比各方文献并结合史官笔法,厍狄
期刊
【摘要】 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是群众接触有益文化、接触正能量文化、提升文化心理向心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群文工作者更要担起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其深深地融入群文工作之中,从而为营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贡献。  【关键词】 群文活动;传统文化;文化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群众,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本文立足于湘西州,系统揭示了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则与路径,积极探索新时代理论引领人民群众的正确“打开”方式,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用不上”“听不懂”“听不进”的问题,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增强“飞入”实效。  【关键词】 湘西州;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