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南京、苏州两城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组织模式,提出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议。
【关键词】江苏省;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
1.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应以“育人”为宗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基本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时代使命。
体育休闲教育,必将是当前及今后高校课外闲暇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休闲对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举足轻重。做大做强江苏省高等教育,建设体育强省,大学生课外体育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南京、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高校学生的课外体育开展是否也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值得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南京市、苏州市在校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娱乐体育、闲暇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方面的论文42篇及休闲理论、社会学等相关书籍6本。
2.2.2 访问调查法:组织由休闲研究专家、体育教师等的座谈,访谈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部分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会长、会员,普通学生等。
2.2.3 问卷调查法:2007年3月-2008年6月,在南京、苏州两地区8所高校,发放《江苏省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特征的研究》问卷1000份,现场发放并回收,回收问卷891份,回收率为89.1%,其中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为84.2%。
2.2.4 比较研究法: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生源、性别、年级大学生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2.2.5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采用“裂半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R=0.936)。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休闲的界定
体育休闲是体育与休闲的结合词,中心语词为体育。这里认为“体育”语词是指身体活动,与“运动”等同。“体育休闲”和体育的概念关系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体育休闲”即“运动休闲”。“体育休闲”(或运动休闲)是休闲的重要内容。体育休闲与休闲的概念关系是种属关系,从休闲的层面上讲,借以区别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的文艺休闲,强调活动主体参与行为的外在表现性。
大学生一天24小时可分为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两大部分。学习时间是指为将来接受工作所做的学业准备而消耗掉的时间;业余时间包括与学习有关联的时间,如上下学路途往返所用的时间、满足生理需要(吃饭、睡眠等)的时间、处理个人事务时间(个人卫生、购物等)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其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学生的余暇,亦可称作学生的闲暇。学生在余暇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即是学生余暇活动。由于学生的余暇是学生所拥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学生的余暇活动必然表现为多种多样性。这些活动若按效果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积极的余暇活动和消极的余暇活动。积极的余暇活动是指那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德智体美)有益的活动;反之,则是消极的余暇活动。这里把学生积极的余暇活动称为学生的休闲。大学生体育休闲,是余暇活动的一种,而且是一种积极性的余暇活动,属于一种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应包含隐性行为(体育休闲行为动机、兴趣、态度)和显性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时空、内容、形式、消费、组织管理等)两个方面。
3.2 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南京、苏州高校学生闲暇时间内主要休闲方式排名前3的是:利用电脑上网(比例78.7%);读书、看报(比例59.5%);运动锻炼(比例50.7%)。说明一半的大学生余暇时间是向往运动休闲的。
3.2.1 大学生隐性运动休闲行为
隐性体育休闲行为是指人们参与运动休闲产生的内在的、心理的行为表象,它对显性休闲体育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支持的作用。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参与动机、兴趣、态度等。
“增进健康”(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入=5.485)和“体育求知”(入=1.062)是大学生参与行为的主要动力和主导需要。体育休闲兴趣是对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关感觉、思维、评价、判断的综合体现,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体育休闲的态度、情感和直接参与体育休闲的行为。超过七成(75.1%)学生认为只有当个体在体育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其才可能真正把体育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这种认可度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中心城市大学生体育休闲观念和意识淡薄,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广泛、技能不高。学生运动休闲参与不同程度地受着同学、家庭和体育竞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行为参与的“从众”现象女生较男生普遍。
3.2.2 大学生显性体育休闲行为
显性体育休闲行为是人们在实体性体育参与过程中具体的、外在的表现特征。其包括体育休闲活动时空、内容、形式、消费、组织形式等内容。
3.2.2.1 大学生体育人口现状
根据中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将学生作为学校体育人口——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活动强度达中等强度以上。南京、苏州高校学生体育人口是相当乐观的,但女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和频度较男生少。
3.2.2.2 运动休闲空间选择
面对高校扩招,人均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学生体育活动场所选择具有多元性。校内公共体育场、馆是其首选;野外大自然、社区体育场、全民健身路径等也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3.2.2.3 运动休闲项目选择
大学生喜欢的前五位体育项目为羽毛球、篮球、游泳、跑步、乒乓球;男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篮球、羽毛球、足球;女生则为羽毛球、跑步、游泳。
3.2.2.4 运动休闲参与形式
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主要是结伴而行,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居多。
3.2.2.5 大学生运动休闲消费状况
体育休闲消费是指直接用于体育休闲行为的经济投入,它与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体育兴趣、消费动机、消费观念等有着相当的关系。南京、苏州作為经济中心城市,居民收入、生活消费水平都相当较高。但大学生生活费用和体育消费并不高。“花钱去锻炼身体”的现象在学生们中并未普及。
实物型消费占据体育休闲消费的主体,具有普遍意义,而享受性、文化性的非实物消费类型低。
3.2.2.6 体育休闲组织形式
为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05)文件中的若干规定。各高校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部(室)、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对学生课外运动目标管理方式主要有校团委注册下的单项体育协会、体育部领导下的俱乐部、课外活动网络指导等类型。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育休闲已渗入部分学生(50.7%)的生活理念之中。不同专业、性别、生源学生对运动休闲项目、时空选择及参与形式各有偏重。
4.1.2 中心城市大学生运动休闲观念和意识淡薄,活动参与“从众”的女生中比男生普遍。
4.1.3 大学生体育休闲消费水平较低,且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场地器材缺乏,使技术水平差的同学在协会活动中“亮相”机会少,长期当“看客”,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1.4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协会等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会员数量少等特征;90%以上的协会组织(除交谊舞协会等)均表现出男多女少,新生数量多,高年级学生数量少的现象。
4.2 建议
4.2.1 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满足大学生对体育休闲知识的需求。体育教学应重视闲暇教育、人文教育,切实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休闲软环境。
4.2.2 体育社团等组织因地制宜,结合大学城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区环境,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拓宽运动空间。
4.2.3 协会、俱乐部因地制宜,研究对策,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拓展寝室联谊会、“区域性”联谊会、学生社区活动、校院班际间联谊会等多样形式,具有终身锻炼意义的项目。
4.2.4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辅导实现“系统工程”——运动科学讲座制、休闲活动多样化、学生自治模式、有关学校部门协作制、经费专用制等相协调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79.
[2]张玉华,谢庆芝,罗明凤.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1):79-81.
[3]潘跃华,孟令滨.大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48-50.
[4]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38-41.
作者简介:孙金贤(1968—),男,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关键词】江苏省;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
1.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与健康的目标应以“育人”为宗旨,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掌握现代体育科学基本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时代使命。
体育休闲教育,必将是当前及今后高校课外闲暇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休闲对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构筑和谐的校园文化举足轻重。做大做强江苏省高等教育,建设体育强省,大学生课外体育建设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南京、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高校学生的课外体育开展是否也与时俱进,走在时代的前列,值得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南京市、苏州市在校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娱乐体育、闲暇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方面的论文42篇及休闲理论、社会学等相关书籍6本。
2.2.2 访问调查法:组织由休闲研究专家、体育教师等的座谈,访谈南京大学、苏州大学等部分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会长、会员,普通学生等。
2.2.3 问卷调查法:2007年3月-2008年6月,在南京、苏州两地区8所高校,发放《江苏省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特征的研究》问卷1000份,现场发放并回收,回收问卷891份,回收率为89.1%,其中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为84.2%。
2.2.4 比较研究法: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生源、性别、年级大学生运动休闲行为特征。
2.2.5 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1.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采用“裂半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R=0.936)。
3.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休闲的界定
体育休闲是体育与休闲的结合词,中心语词为体育。这里认为“体育”语词是指身体活动,与“运动”等同。“体育休闲”和体育的概念关系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体育休闲”即“运动休闲”。“体育休闲”(或运动休闲)是休闲的重要内容。体育休闲与休闲的概念关系是种属关系,从休闲的层面上讲,借以区别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的文艺休闲,强调活动主体参与行为的外在表现性。
大学生一天24小时可分为学习时间和业余时间两大部分。学习时间是指为将来接受工作所做的学业准备而消耗掉的时间;业余时间包括与学习有关联的时间,如上下学路途往返所用的时间、满足生理需要(吃饭、睡眠等)的时间、处理个人事务时间(个人卫生、购物等)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其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是学生的余暇,亦可称作学生的闲暇。学生在余暇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即是学生余暇活动。由于学生的余暇是学生所拥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学生的余暇活动必然表现为多种多样性。这些活动若按效果来划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积极的余暇活动和消极的余暇活动。积极的余暇活动是指那些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包括德智体美)有益的活动;反之,则是消极的余暇活动。这里把学生积极的余暇活动称为学生的休闲。大学生体育休闲,是余暇活动的一种,而且是一种积极性的余暇活动,属于一种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
大学生体育休闲行为应包含隐性行为(体育休闲行为动机、兴趣、态度)和显性行为(体育休闲活动时空、内容、形式、消费、组织管理等)两个方面。
3.2 大学生体育休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南京、苏州高校学生闲暇时间内主要休闲方式排名前3的是:利用电脑上网(比例78.7%);读书、看报(比例59.5%);运动锻炼(比例50.7%)。说明一半的大学生余暇时间是向往运动休闲的。
3.2.1 大学生隐性运动休闲行为
隐性体育休闲行为是指人们参与运动休闲产生的内在的、心理的行为表象,它对显性休闲体育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支持的作用。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参与动机、兴趣、态度等。
“增进健康”(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入=5.485)和“体育求知”(入=1.062)是大学生参与行为的主要动力和主导需要。体育休闲兴趣是对体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关感觉、思维、评价、判断的综合体现,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体育休闲的态度、情感和直接参与体育休闲的行为。超过七成(75.1%)学生认为只有当个体在体育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其才可能真正把体育作为一种休闲生活方式,这种认可度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中心城市大学生体育休闲观念和意识淡薄,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广泛、技能不高。学生运动休闲参与不同程度地受着同学、家庭和体育竞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行为参与的“从众”现象女生较男生普遍。
3.2.2 大学生显性体育休闲行为
显性体育休闲行为是人们在实体性体育参与过程中具体的、外在的表现特征。其包括体育休闲活动时空、内容、形式、消费、组织形式等内容。
3.2.2.1 大学生体育人口现状
根据中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将学生作为学校体育人口——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含3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活动强度达中等强度以上。南京、苏州高校学生体育人口是相当乐观的,但女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和频度较男生少。
3.2.2.2 运动休闲空间选择
面对高校扩招,人均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状况,学生体育活动场所选择具有多元性。校内公共体育场、馆是其首选;野外大自然、社区体育场、全民健身路径等也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3.2.2.3 运动休闲项目选择
大学生喜欢的前五位体育项目为羽毛球、篮球、游泳、跑步、乒乓球;男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篮球、羽毛球、足球;女生则为羽毛球、跑步、游泳。
3.2.2.4 运动休闲参与形式
大学生参与体育休闲活动主要是结伴而行,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居多。
3.2.2.5 大学生运动休闲消费状况
体育休闲消费是指直接用于体育休闲行为的经济投入,它与社会环境、人文因素、体育兴趣、消费动机、消费观念等有着相当的关系。南京、苏州作為经济中心城市,居民收入、生活消费水平都相当较高。但大学生生活费用和体育消费并不高。“花钱去锻炼身体”的现象在学生们中并未普及。
实物型消费占据体育休闲消费的主体,具有普遍意义,而享受性、文化性的非实物消费类型低。
3.2.2.6 体育休闲组织形式
为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005)文件中的若干规定。各高校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部(室)、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以及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把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高校对学生课外运动目标管理方式主要有校团委注册下的单项体育协会、体育部领导下的俱乐部、课外活动网络指导等类型。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育休闲已渗入部分学生(50.7%)的生活理念之中。不同专业、性别、生源学生对运动休闲项目、时空选择及参与形式各有偏重。
4.1.2 中心城市大学生运动休闲观念和意识淡薄,活动参与“从众”的女生中比男生普遍。
4.1.3 大学生体育休闲消费水平较低,且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场地器材缺乏,使技术水平差的同学在协会活动中“亮相”机会少,长期当“看客”,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1.4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协会等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会员数量少等特征;90%以上的协会组织(除交谊舞协会等)均表现出男多女少,新生数量多,高年级学生数量少的现象。
4.2 建议
4.2.1 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满足大学生对体育休闲知识的需求。体育教学应重视闲暇教育、人文教育,切实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休闲软环境。
4.2.2 体育社团等组织因地制宜,结合大学城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社区环境,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拓宽运动空间。
4.2.3 协会、俱乐部因地制宜,研究对策,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拓展寝室联谊会、“区域性”联谊会、学生社区活动、校院班际间联谊会等多样形式,具有终身锻炼意义的项目。
4.2.4 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辅导实现“系统工程”——运动科学讲座制、休闲活动多样化、学生自治模式、有关学校部门协作制、经费专用制等相协调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79.
[2]张玉华,谢庆芝,罗明凤.江西省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1):79-81.
[3]潘跃华,孟令滨.大学生休闲体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48-50.
[4]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38-41.
作者简介:孙金贤(1968—),男,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