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如何”作为一种特立独行的价值合理性行动,在社会中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取决于它是否有害,是否正义
读到一篇《在怀疑的眼光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刚就读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认为一个人做事的意义和价值,与在别人眼里是否“成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得到乐趣,不被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赞同或认可,又如何?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庸俗的社会里,一个小小年纪的中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另一则视频报道《俄国街头画家描绘斯大林受害者》,说的是,俄罗斯西南部人口仅为1.2万人的博罗夫斯克(Borovsk)小镇上,有一个街头画家,名叫弗拉迪米尔·奥夫钦尼科夫,69岁,是一位退休建筑工程师。他曾为大清洗时期泯灭的当地名人画肖像。他对记者说,这个小镇20世纪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因为大清洗使我们失去了整个时代的人”。当地的官员要求他清洗和遮蔽有画像的墙壁。有一位受害者的后代告诉记者,“我们从来没有全家福,壁画让我首次看到了祖父的面孔,每一幅肖像都被破坏,令人非常痛心。”奥夫钦尼科夫没有放弃,他开设网站,上传受害者的图片和资料。
在俄国,奥夫钦尼科夫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画家,否则不会只是在一个小镇的街头作画,但他做的是一件他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对他来说,就算不被承认为一个“艺术家”,当不成“成功”画家,又如何?
“又如何”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行动。这种另类行动,就像易卜生戏剧中的娜拉出走一样,让大多数的人感到不安和难以理解。有的人虽然能理解这种行为,甚至在心里甚为同情和钦佩,但自己并不会仿效。特立独行的行为经常要付出个人利益代价,更被世人视为不可取的“疯”“傻”“怪”。
社会学家韦伯将人的社会行为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的行动、传统的行动。从合理性角度看来,韦伯认为,只有前两种类型的行动,即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行动才属于合理的社会行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目的合理性行动的“目的”是“成功”,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利名和权势。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功利价值,与道德、精神或信仰的价值是不同的。但是,并不能因为功利目的行为合乎理性,就认为道德或精神价值行为不合乎理性。
功利价值经常因为与人们的经验法则一致,而被误以为是唯一的理性法则。经验告诉人们,如果许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一定有他们的理由,跟着他们做总没错。如果你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里找饭店吃饭,两家饭店一家顾客络绎不绝,另一家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到第一家饭店就餐,通常是较好的选择。心理学用“社会证明”(social proof)原则来说明这种从众心理。人们通常在情况暧昧不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可能认定他人所采取的是正确的行动。而且越多人采取同一个行动, 就越证明这个行动正确。在人的行为受到严格制度性限制的地方,则尤其如此。
“又如何”作为一种特立独行的价值合理性行动,在社会中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取决于它是否有害,是否正义,是否诉诸或体现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价值或政治原则。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公民权利和人权,人对暴政和人道灾难的反抗——这样的价值或行为使得“又如何”的特立独行成为合乎道德和政治理想的正当行为。相反,那些破坏合理秩序、耍流氓、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破摔的人,或逞凶施虐、我行我素、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专断独行者,他们满不在乎的“又如何”行为虽然也显得另类、勇敢、挑战世俗成见,但由于缺乏正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因此只能是可耻的反社会,甚至反人类行为。
读到一篇《在怀疑的眼光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刚就读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认为一个人做事的意义和价值,与在别人眼里是否“成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得到乐趣,不被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赞同或认可,又如何?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庸俗的社会里,一个小小年纪的中学生能有这样的见解,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另一则视频报道《俄国街头画家描绘斯大林受害者》,说的是,俄罗斯西南部人口仅为1.2万人的博罗夫斯克(Borovsk)小镇上,有一个街头画家,名叫弗拉迪米尔·奥夫钦尼科夫,69岁,是一位退休建筑工程师。他曾为大清洗时期泯灭的当地名人画肖像。他对记者说,这个小镇20世纪没有出过什么名人,“因为大清洗使我们失去了整个时代的人”。当地的官员要求他清洗和遮蔽有画像的墙壁。有一位受害者的后代告诉记者,“我们从来没有全家福,壁画让我首次看到了祖父的面孔,每一幅肖像都被破坏,令人非常痛心。”奥夫钦尼科夫没有放弃,他开设网站,上传受害者的图片和资料。
在俄国,奥夫钦尼科夫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画家,否则不会只是在一个小镇的街头作画,但他做的是一件他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对他来说,就算不被承认为一个“艺术家”,当不成“成功”画家,又如何?
“又如何”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行动。这种另类行动,就像易卜生戏剧中的娜拉出走一样,让大多数的人感到不安和难以理解。有的人虽然能理解这种行为,甚至在心里甚为同情和钦佩,但自己并不会仿效。特立独行的行为经常要付出个人利益代价,更被世人视为不可取的“疯”“傻”“怪”。
社会学家韦伯将人的社会行为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的行动、传统的行动。从合理性角度看来,韦伯认为,只有前两种类型的行动,即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行动才属于合理的社会行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目的合理性行动的“目的”是“成功”,也就是绝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利名和权势。这是一种社会性的功利价值,与道德、精神或信仰的价值是不同的。但是,并不能因为功利目的行为合乎理性,就认为道德或精神价值行为不合乎理性。
功利价值经常因为与人们的经验法则一致,而被误以为是唯一的理性法则。经验告诉人们,如果许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一定有他们的理由,跟着他们做总没错。如果你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里找饭店吃饭,两家饭店一家顾客络绎不绝,另一家却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到第一家饭店就餐,通常是较好的选择。心理学用“社会证明”(social proof)原则来说明这种从众心理。人们通常在情况暧昧不明,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可能认定他人所采取的是正确的行动。而且越多人采取同一个行动, 就越证明这个行动正确。在人的行为受到严格制度性限制的地方,则尤其如此。
“又如何”作为一种特立独行的价值合理性行动,在社会中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取决于它是否有害,是否正义,是否诉诸或体现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价值或政治原则。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公民权利和人权,人对暴政和人道灾难的反抗——这样的价值或行为使得“又如何”的特立独行成为合乎道德和政治理想的正当行为。相反,那些破坏合理秩序、耍流氓、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破摔的人,或逞凶施虐、我行我素、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的专断独行者,他们满不在乎的“又如何”行为虽然也显得另类、勇敢、挑战世俗成见,但由于缺乏正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因此只能是可耻的反社会,甚至反人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