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分析出发,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环境三方面进行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
一、前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祖国未来的主要阵地。2004年9月,中央出台的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围绕16号文件陆续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17个配套文件,可见党和国家已经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对于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尽管中央16号文件出台已有多年,各高校都在努力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业绩有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全球经济波荡不稳,社会贫富差距越显突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情雨表,规模逐年扩大,生源差异逐年变大,质量逐年下降,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内外部的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愈趋“个性”、“非主流”,加大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
2008年起,高职院校开始逐渐迎来“90后”新生一代,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追求、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上呈现出了新特点。
(一)务实不务虚
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趋“90后”一代,他们出生在信息科技、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家庭经济宽裕,成长在学校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复杂的时代。他们看见了,接触了社会上成年人能够体验的一切经历与变化。他们的思想日趋成人化,行为选择也越来越接近社会现实。他们很少高谈阔论,很少高喊口号,他们的行为选择,比如:专业选择,课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申请入党等,更多地考虑到为自己将来的评奖评优、就业、升本、考公务员等现实问题增加资本,提高竞争力。
(二)自信有余而自强不足
年轻的高职学生从小成长在较好的环境中,获取信息能力快速,接触新鲜事物多,知识面广,做什么事情都充满自信。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上,都喜欢表达自己,展现自我,喜欢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探索、印证,不相信书本、经验的灌输。他们喜欢“不走寻常路”,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部分同学主动申请休学、退学和放弃升本的机会,选择就业、创业的道路。同时高职学生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多少磨难,在学习、生活上和就业创业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没有足够的勇气、毅力去克服,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半途而废,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三)感性多于理性
高职学生尽管成长在信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层次结构都有明显优于他们的生理年龄特征。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信息都是间接得来,社会阅历有限,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言论,更多的是凭直觉,或借用他人的观点,很少深层次的去研究观点的适用性。同时高职学生做事情很多时候也都是模仿他人,有从众心理。例如:大学入学后的专业调整,一旦听到某个别同学说哪个专业不好,哪个专业好,就会跟风,也想调整转换专业。而很少有人去对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前景趋势进行市场分析,理性思考。
(四)自主与依赖并存
在近几年的学生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正在快速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理想抱负等思想比较强烈。他们崇尚个性自由,独立自主,不愿意受别人支配。但他们的心理又未完全成熟,在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容易受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时常辨别不清方向,拿不定主意,需要借助父母,老师的指引。例如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管他们踏入学校前或者进入学校后,心中都有自己的人生蓝图。但他们的“蓝图”更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参照“巨人”的路线为基础来规划,比较理想,很少考虑社会现实。一旦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站到了十字路口,最终还是依靠父母,老师帮忙出主意,决定方向。
三、高职学生“三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三贴近”的指导思想给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有效途径仍需努力开拓探索。
(一)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职学生思想丰富,活跃,喜欢平等对话,新鲜事物,他们不喜欢老调常谈,也不喜欢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教师要了解学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心理特点,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新鲜的事例,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学生最需求最前沿的知识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育、服务、引导和发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不断提高开展社会实践意义的层次性
笔者认为,广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课堂以外的所有具有教书育人功能的各种形式和环节,包括校内的文体活动、实验实训和校外的实习、服务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下得去、干得动、呆得住、好发展”,必须让学生毕业之前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体验生活。无论是在校内的“小”社会,还是校外的“大”社会,开展的社会实践要从单纯丰富校园文化的模式转向以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切入点,提高社会实践开展的意义层次。组织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深入农村,积极联系企业、社区、专家、劳模走进校门,开展共驻、共育、共建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渗透到社会实践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体验国情民情,磨棱润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业人”奠定良好基础。
(三)着力打造高品位高魅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经常作用于学生且影响持久的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和激励功能[2]。
高职学生大部分从小成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衣、食、住、行等条件都比较好。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呆得住,想学好,学得好,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减少学校环境与学生家庭环境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产生过大心理落差,导致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的出现。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校园教学楼、宿舍、食堂、医务室、活动场所、景观布置等硬环境的品位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周到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软环境的魅力。通过高品位的校园硬环境留住学生的人,高魅力的软环境留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自觉养成爱校、护校等方面的良好行为规范,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切身利益。必须要研究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生需求,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特征,采用最有效的途径,最大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6号.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8-26.
[2]刘建明.论高职院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3-46.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
一、前言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祖国未来的主要阵地。2004年9月,中央出台的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围绕16号文件陆续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17个配套文件,可见党和国家已经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对于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尽管中央16号文件出台已有多年,各高校都在努力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业绩有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也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全球经济波荡不稳,社会贫富差距越显突出,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情雨表,规模逐年扩大,生源差异逐年变大,质量逐年下降,后勤管理社会化等内外部的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特征和行为习惯愈趋“个性”、“非主流”,加大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
2008年起,高职院校开始逐渐迎来“90后”新生一代,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追求、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上呈现出了新特点。
(一)务实不务虚
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趋“90后”一代,他们出生在信息科技、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家庭经济宽裕,成长在学校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复杂的时代。他们看见了,接触了社会上成年人能够体验的一切经历与变化。他们的思想日趋成人化,行为选择也越来越接近社会现实。他们很少高谈阔论,很少高喊口号,他们的行为选择,比如:专业选择,课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申请入党等,更多地考虑到为自己将来的评奖评优、就业、升本、考公务员等现实问题增加资本,提高竞争力。
(二)自信有余而自强不足
年轻的高职学生从小成长在较好的环境中,获取信息能力快速,接触新鲜事物多,知识面广,做什么事情都充满自信。他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上,都喜欢表达自己,展现自我,喜欢通过自身的实践去探索、印证,不相信书本、经验的灌输。他们喜欢“不走寻常路”,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部分同学主动申请休学、退学和放弃升本的机会,选择就业、创业的道路。同时高职学生从小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多少磨难,在学习、生活上和就业创业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没有足够的勇气、毅力去克服,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或半途而废,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三)感性多于理性
高职学生尽管成长在信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接受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层次结构都有明显优于他们的生理年龄特征。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信息都是间接得来,社会阅历有限,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言论,更多的是凭直觉,或借用他人的观点,很少深层次的去研究观点的适用性。同时高职学生做事情很多时候也都是模仿他人,有从众心理。例如:大学入学后的专业调整,一旦听到某个别同学说哪个专业不好,哪个专业好,就会跟风,也想调整转换专业。而很少有人去对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发展方向,前景趋势进行市场分析,理性思考。
(四)自主与依赖并存
在近几年的学生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正在快速成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理想抱负等思想比较强烈。他们崇尚个性自由,独立自主,不愿意受别人支配。但他们的心理又未完全成熟,在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容易受社会的负面因素影响,时常辨别不清方向,拿不定主意,需要借助父母,老师的指引。例如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管他们踏入学校前或者进入学校后,心中都有自己的人生蓝图。但他们的“蓝图”更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参照“巨人”的路线为基础来规划,比较理想,很少考虑社会现实。一旦理想与现实发生碰撞,站到了十字路口,最终还是依靠父母,老师帮忙出主意,决定方向。
三、高职学生“三贴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中央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三贴近”的指导思想给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有效途径仍需努力开拓探索。
(一)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职学生思想丰富,活跃,喜欢平等对话,新鲜事物,他们不喜欢老调常谈,也不喜欢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教师要了解学生最关心关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心理特点,运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新鲜的事例,采用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学生最需求最前沿的知识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育、服务、引导和发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不断提高开展社会实践意义的层次性
笔者认为,广义上的社会实践应该是课堂以外的所有具有教书育人功能的各种形式和环节,包括校内的文体活动、实验实训和校外的实习、服务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下得去、干得动、呆得住、好发展”,必须让学生毕业之前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体验生活。无论是在校内的“小”社会,还是校外的“大”社会,开展的社会实践要从单纯丰富校园文化的模式转向以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切入点,提高社会实践开展的意义层次。组织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深入农村,积极联系企业、社区、专家、劳模走进校门,开展共驻、共育、共建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渗透到社会实践各个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体验国情民情,磨棱润角,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从“校园人”转变为“职业人”奠定良好基础。
(三)着力打造高品位高魅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经常作用于学生且影响持久的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和激励功能[2]。
高职学生大部分从小成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衣、食、住、行等条件都比较好。要让学生在学校里呆得住,想学好,学得好,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减少学校环境与学生家庭环境之间的差距,避免学生产生过大心理落差,导致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的出现。要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校园教学楼、宿舍、食堂、医务室、活动场所、景观布置等硬环境的品位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方法、周到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软环境的魅力。通过高品位的校园硬环境留住学生的人,高魅力的软环境留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自觉养成爱校、护校等方面的良好行为规范,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切身利益。必须要研究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学生需求,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特征,采用最有效的途径,最大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发[2004]16号.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8-26.
[2]刘建明.论高职院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