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一前夕,我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重走长征路社会考察团”,来到川北广元,这里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秀美山川,深深地吸引了我。
川北门户气象新
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1985年建市,辖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及元坝、朝天、市中三区,面积1.6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
广元古称利州,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广元城外的皇泽寺,原名川祖庙,建于唐朝,公元705年,女皇帝武则天病故,改名皇泽寺,为“皇恩普泽”之意。该寺以摩崖造像著称,现有北魏至唐代摩崖造像1200余尊,是国之珍宝。广元市有国内唯一的女儿节,在每年武则天的诞生日,全市妇女放假一天。市政府姜副秘书长诙谐地告诉我们:广元的妇女地位很高,因此,男同志都锻炼得很勤快。
广元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有93%的土地属于川陕苏区,4.7万人参加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力量,并从中走出五位中央委员和十位共和国将军。红军在广元留下大量的遗址遗迹,重要的有以红军石刻标语为核心的全面展示红军在广元战斗历程的广元红军文化园,在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发展壮大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木门会议旧址,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后期的首府旺苍红军城,标志红四方面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并从此走上长征路的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红军渡,在红四方面军征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黄猫垭战斗遗址、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太公红军山遗址群等。在红军文化园,我们看到了“赤化全川”、“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等标语和大量红军文物,被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感染。
广元是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处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四大城市交通线的交汇点,素有“川北门户、蜀北重镇”之称,交通发达,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元人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如今,宝成铁路复线、成绵广高速公路、广元飞机场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广元电力充足,形成了完备的发电、供电网络;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实现了全市城乡程控化,缩短了广元与海内外的距离。
广元市区只有20多万人口,是个山区小城市,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市区的规划和建设。嘉陵江及其支流南河将主市区环抱,没有豪华的高层建筑,街道井然整洁,是全国卫生城市和四川省山水园林城市,南河生态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清晨和傍晚,人们在江边大道上悠闲的散步,其乐也融融。
广元建市的时间短,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曾是国家三线建设基地,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广元市领导向我们展示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三大奋斗目标:一是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06年二产超一产,2007年工业超农业,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同步。二是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加速形成。大力推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搞活机场营运,尽早把广元建设成为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突破性发展水火电兼备的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纺织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建材工业;加快物流园区、商业区、重点商业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以剑门蜀道、唐家河为重点,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三是建设生态广元。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卫生城市。
蜀道明珠——剑阁
早知川中四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这剑门所在的广元市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脉北段,嘉陵江西岸,北扼三秦,南镇三巴,是秦蜀交通要塞,素有“两川咽喉,蜀门锁要”之称。剑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品位高,可是由于受当地经济财力的制约,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在剑阁一日,探雄关,走古驿道,品豆腐宴,印象深刻,想写点感想,好让更多的人知晓剑阁,前往旅游。又恐走马观花,力所不逮,恰有朋购得《古往今来话剑阁》一书,其序甚佳,故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剑门雄关,史称天险。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其地居剑阁县北,位于大剑山中段。群峰插汉,如剑之置,两崖相向,其壮若门,故名“剑门”。
昔者,蜀王贪贿,五丁迎牛,凿石穿山三百余里绝壁,方一线可通;史载诸葛伐魏,六出祁山,立关设尉,一人荷戟,万夫莫开。故得陇望蜀者云:“打下剑门关,等于得四川”。持险据蜀者言:“一关失,半川没”。于是,自秦代至民国二千余年,战争迭起,烽烟不断,胜败得失百次之多。今姜维故垒犹存,钟会空冢可觅;张献忠巧打剑门七寨,来苏道曾经数出奇兵;军阀混战,妇幼切齿,红军智取,有口皆碑。
剑门风光,集险、奇、秀、幽于一体。
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垣如城,无二径上山。
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如城郭剑戟,至于石笋石虎……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又如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
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与云山,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菲菲,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漫衍,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幽雅。
民情风俗,粗犷淳朴。龙门阵富于传奇色彩,谈笑话多为相见之谑。春卷席、腊肉是山区传统美味;豆腐干、豆花饭、豆腐席、东坡肘子为地方待客佳肴。另有木耳、香菌席间屡见不鲜。
东方风来,西部将兴。如今,剑阁这方热土迎来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剑阁县政府千方百计筹措亿元资金,改善旅游基本条件设施。我们相信,67万雄关人民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与时俱进,在旅游兴县大旗引领下,信心百倍地创造小康生活。剑阁这颗镶嵌在蜀道上的璀璨明珠,必将更加光彩夺目,绚丽生辉。
元坝乡路连农家
在川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广元交通发展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现代化的机场,不是铁路复线,不是高速公路,而是连接千家万户的元坝乡路。
元坝是1989年建立的县级区,面积1440平方公里。说是区,实际上原是个农业县,辖28个乡镇、1个社区街道,城市化水平低。创业初始的新区,受诸多因素特别是交通条件极端落后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路啊路,元坝数不清的旅游资源翘首以盼:葭萌县址、古昭化、天雄关、牛头山、金牛古道、云台山、平乐寺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有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等待着五彩之路将它们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路啊路,元坝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米、小麦、油菜、花生、瓜果、蔬菜、烤烟、药材、生猪、蚕桑、木材,期待着通过四通八达的路走出大山。
要奔小康先修路,建好路网快致富。穷则变,变则通。2000年,一场改变元坝命运的交通建设大会战打响了。元坝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干中学,在争中干,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一是没有资金怎么办?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政策支持相结合,充分吸纳民间资金投入。5年来,全区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群众自发投劳400多万个,以资抵劳2000余万元。广大机关干部、社会各界积极踊跃为交通建设捐资1000余万元。坚持阳光作业,加大资金监管,取信于老百姓。
二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修路民工奇缺,怎么办?通过落实责任制、实行目标考核,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力军作用,联系县级领导的指导作用,交通部门的职能作用,督察部门的督办作用和区级部门的帮扶作用,实行群众突击与专业队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了“区乡联动,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交通建设新机制。实现了由交通部门办交通向全民办交通的转变,实现了冬春农闲办交通到全年办交通打持久战的转变。
三是如何保证建设质量?要取信于老百姓,保护老百姓修路的积极性,就要保证修一段成一段,修一条成一条。全区采取统一技术规范,狠抓技术培训,精心组织施工,严把用料质量,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坚持建管养运并重,确保了把公路铺筑成基础坚实、路面平整的放心路,确保了福及当代、利泽子孙的千秋大业稳如泰山。
就这样,自2000年到2005年,元坝人民自加压力,发奋图强,改造和新建乡村道路806公里,铺筑油路、水泥路160公里,建成纵贯南北12个乡镇、全长130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生态环线公路和横贯东西10个乡镇、全长102公里的公路路基,全区“两纵五横”的交通主骨架基本形成,公路等级、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公路连通大世界。如今,这个覆盖元坝区28个乡镇、4.7万农户、21万人的乡村公路网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方便了农产品、农用物资的运输,走出大山的农民观念为之一新,他们竞相调结构,兴产业,改造居住环境,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沉睡在古驿道上的元坝,因交通恢复了当年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景象,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2005年底,四川省在元坝区召开了全省农村公路发展现场会议。“元坝模式”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道路建设的一个典范而被肯定和推广。一个纯山区的区县,能把公路修到各村,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就更应该做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川北门户气象新
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1985年建市,辖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及元坝、朝天、市中三区,面积1.6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余万。
广元古称利州,是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走廊,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诞生地。广元城外的皇泽寺,原名川祖庙,建于唐朝,公元705年,女皇帝武则天病故,改名皇泽寺,为“皇恩普泽”之意。该寺以摩崖造像著称,现有北魏至唐代摩崖造像1200余尊,是国之珍宝。广元市有国内唯一的女儿节,在每年武则天的诞生日,全市妇女放假一天。市政府姜副秘书长诙谐地告诉我们:广元的妇女地位很高,因此,男同志都锻炼得很勤快。
广元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有93%的土地属于川陕苏区,4.7万人参加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力量,并从中走出五位中央委员和十位共和国将军。红军在广元留下大量的遗址遗迹,重要的有以红军石刻标语为核心的全面展示红军在广元战斗历程的广元红军文化园,在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发展壮大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木门会议旧址,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后期的首府旺苍红军城,标志红四方面军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并从此走上长征路的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红军渡,在红四方面军征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黄猫垭战斗遗址、红军攻克剑门关遗址、太公红军山遗址群等。在红军文化园,我们看到了“赤化全川”、“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等标语和大量红军文物,被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感染。
广元是川陕甘三省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处于成都、西安、重庆、兰州四大城市交通线的交汇点,素有“川北门户、蜀北重镇”之称,交通发达,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元人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如今,宝成铁路复线、成绵广高速公路、广元飞机场构成了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广元电力充足,形成了完备的发电、供电网络;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实现了全市城乡程控化,缩短了广元与海内外的距离。
广元市区只有20多万人口,是个山区小城市,然而令我们惊讶的是市区的规划和建设。嘉陵江及其支流南河将主市区环抱,没有豪华的高层建筑,街道井然整洁,是全国卫生城市和四川省山水园林城市,南河生态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清晨和傍晚,人们在江边大道上悠闲的散步,其乐也融融。
广元建市的时间短,历史上以农业为主,曾是国家三线建设基地,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广元市领导向我们展示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三大奋斗目标:一是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06年二产超一产,2007年工业超农业,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增长同步。二是推进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加速形成。大力推动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搞活机场营运,尽早把广元建设成为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突破性发展水火电兼备的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纺织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建材工业;加快物流园区、商业区、重点商业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以剑门蜀道、唐家河为重点,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品牌。三是建设生态广元。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卫生城市。
蜀道明珠——剑阁
早知川中四景: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这剑门所在的广元市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脉北段,嘉陵江西岸,北扼三秦,南镇三巴,是秦蜀交通要塞,素有“两川咽喉,蜀门锁要”之称。剑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品位高,可是由于受当地经济财力的制约,开发的潜力还很大。在剑阁一日,探雄关,走古驿道,品豆腐宴,印象深刻,想写点感想,好让更多的人知晓剑阁,前往旅游。又恐走马观花,力所不逮,恰有朋购得《古往今来话剑阁》一书,其序甚佳,故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剑门雄关,史称天险。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其地居剑阁县北,位于大剑山中段。群峰插汉,如剑之置,两崖相向,其壮若门,故名“剑门”。
昔者,蜀王贪贿,五丁迎牛,凿石穿山三百余里绝壁,方一线可通;史载诸葛伐魏,六出祁山,立关设尉,一人荷戟,万夫莫开。故得陇望蜀者云:“打下剑门关,等于得四川”。持险据蜀者言:“一关失,半川没”。于是,自秦代至民国二千余年,战争迭起,烽烟不断,胜败得失百次之多。今姜维故垒犹存,钟会空冢可觅;张献忠巧打剑门七寨,来苏道曾经数出奇兵;军阀混战,妇幼切齿,红军智取,有口皆碑。
剑门风光,集险、奇、秀、幽于一体。
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垣如城,无二径上山。
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如城郭剑戟,至于石笋石虎……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又如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
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与云山,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菲菲,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漫衍,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幽雅。
民情风俗,粗犷淳朴。龙门阵富于传奇色彩,谈笑话多为相见之谑。春卷席、腊肉是山区传统美味;豆腐干、豆花饭、豆腐席、东坡肘子为地方待客佳肴。另有木耳、香菌席间屡见不鲜。
东方风来,西部将兴。如今,剑阁这方热土迎来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剑阁县政府千方百计筹措亿元资金,改善旅游基本条件设施。我们相信,67万雄关人民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与时俱进,在旅游兴县大旗引领下,信心百倍地创造小康生活。剑阁这颗镶嵌在蜀道上的璀璨明珠,必将更加光彩夺目,绚丽生辉。
元坝乡路连农家
在川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然而,广元交通发展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现代化的机场,不是铁路复线,不是高速公路,而是连接千家万户的元坝乡路。
元坝是1989年建立的县级区,面积1440平方公里。说是区,实际上原是个农业县,辖28个乡镇、1个社区街道,城市化水平低。创业初始的新区,受诸多因素特别是交通条件极端落后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
路啊路,元坝数不清的旅游资源翘首以盼:葭萌县址、古昭化、天雄关、牛头山、金牛古道、云台山、平乐寺等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有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等待着五彩之路将它们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路啊路,元坝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米、小麦、油菜、花生、瓜果、蔬菜、烤烟、药材、生猪、蚕桑、木材,期待着通过四通八达的路走出大山。
要奔小康先修路,建好路网快致富。穷则变,变则通。2000年,一场改变元坝命运的交通建设大会战打响了。元坝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干中学,在争中干,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一是没有资金怎么办?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政策支持相结合,充分吸纳民间资金投入。5年来,全区通过村民自治,一事一议,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群众自发投劳400多万个,以资抵劳2000余万元。广大机关干部、社会各界积极踊跃为交通建设捐资1000余万元。坚持阳光作业,加大资金监管,取信于老百姓。
二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修路民工奇缺,怎么办?通过落实责任制、实行目标考核,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力军作用,联系县级领导的指导作用,交通部门的职能作用,督察部门的督办作用和区级部门的帮扶作用,实行群众突击与专业队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了“区乡联动,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交通建设新机制。实现了由交通部门办交通向全民办交通的转变,实现了冬春农闲办交通到全年办交通打持久战的转变。
三是如何保证建设质量?要取信于老百姓,保护老百姓修路的积极性,就要保证修一段成一段,修一条成一条。全区采取统一技术规范,狠抓技术培训,精心组织施工,严把用料质量,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坚持建管养运并重,确保了把公路铺筑成基础坚实、路面平整的放心路,确保了福及当代、利泽子孙的千秋大业稳如泰山。
就这样,自2000年到2005年,元坝人民自加压力,发奋图强,改造和新建乡村道路806公里,铺筑油路、水泥路160公里,建成纵贯南北12个乡镇、全长130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生态环线公路和横贯东西10个乡镇、全长102公里的公路路基,全区“两纵五横”的交通主骨架基本形成,公路等级、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
公路连通大世界。如今,这个覆盖元坝区28个乡镇、4.7万农户、21万人的乡村公路网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方便了农产品、农用物资的运输,走出大山的农民观念为之一新,他们竞相调结构,兴产业,改造居住环境,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沉睡在古驿道上的元坝,因交通恢复了当年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景象,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2005年底,四川省在元坝区召开了全省农村公路发展现场会议。“元坝模式”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道路建设的一个典范而被肯定和推广。一个纯山区的区县,能把公路修到各村,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就更应该做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