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5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生营养支持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分别为:30.14±2.44g/L 、100.3±4.22g/L、1396±638.86ml/d;治疗后分别为:37.5±3.01g/L、124.7±3.49g/L、608±337.63ml/d。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促进预后。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是腹部手术后早期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因短期内反复多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广泛分离粘连而导致小肠壁广泛水肿、炎症及粘连,而引发动力性与机械性相结合的炎性肠梗阻,该病在腹部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中不太常见[1]。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严重感染、肠瘘等并发症,严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临床上一般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我院近年来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营养支持治疗,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为15-67岁,平均年龄为40.3±5.3岁;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6例,急性阑尾炎切除术19例,小肠穿孔修补术6例,胆囊切除术7例,脾切除术4例,直肠癌根治术5例,胃癌根治术4例,子宫切除术5例;术后7d内出现炎性肠梗阻者43例,术后8-14天出现症状者13例;所有患者均出现腹胀症状,其中腹痛者48例,恶心、呕吐51例,腹部固定压痛47例,肛门停止排气42例。经X线腹部平片检查提示多个液平,经B超排除腹部肿瘤。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
1.2治疗方法:
⑴对所有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肠胃减压,禁食。
⑵ 肠外营养支持,在患者入院当天或第二天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55例行锁骨上(下)腔静脉置管,1例行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首先,对患者的体液及电解质失衡进行纠正,除1例因为治疗的时间较短没有进行营养支持外,其余55例患者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使用时间为4-42d,平均时间为17.22±8.79d。营养支持具体方法:非蛋白热卡(Non-protein Carlorie, NPC)30-35kcal.kg-1.d-1,对营养不良的患者根据身体状况或静息能量的消耗值酌情添加。NPC:N=120-140:1;糖脂比为6:4或7:3。电解质及液体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节。
⑶应用生长抑素:对消化液丢失>600ml/d的患者,在其入院第2天起给予生长抑素。15例患者给予施他宁进行持续静脉注射,剂量为3mg/12h,使用时间为3-28d,平均使用时间为 15.44±7.49d。
⑷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除肿瘤患者外,对诊断明确的患者从治疗的第一周其使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对12例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初始计量为5mg/8h或5mg/12h,行静脉注射,在使用5-6天之后逐渐撤减。使用时间为3-14d,平均使用时间为10.01±6.84d。
⑸ 肠内营养:对腹部明显柔软、肠鸣音活跃、胃液减少甚至消失、但未完全恢复排便及排气的患者(5例)给予少量的肠内营养支持。5例患者中4例耐受较好,使用时间为6-12d,平均使用时间为8.17±2.11d,1例患者因腹胀明显而停止使用指导肠功能恢复正常。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以P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者的禁食时间为5-43d,平均时间为22.98±8.78d;治疗时间为7-64d,平均治疗时间27.68d±12.14d。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分别为:30.14±2.44g/L 、100.3±4.22g/L。1396±638.86ml/d;治疗后分别为:37.5±3.01g/L、124.7±3.49g/L、608±337.63ml/d。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患者平均血浆血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的对比(X±S)
3 讨论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和对炎性肠梗阻临床及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临床研究证实,采用以营养支持+生长抑素为主的非手术方法治疗炎性肠梗阻,可以使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作为一种重要支持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前期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术后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的1-3周之内,因腹腔内炎症或腹部创伤而引起肠壁水肿及渗出,从而形成动力性与机械性相结合的肠梗阻[3]。该病的病变范围比较广。保守治疗是唯一的方法。患者在术后早期肠梗阻初期的消化液分泌量较多,在肠腔内积聚,加剧了肠腔扩张及肠壁水肿,导致电解质失衡,从而影响肠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的时候,患者刚经历过一次手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患者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剧增,分解代解远超过合成代解,机体出现负氮平衡,应及时给予营养补充。因此,对早期肠梗阻患者采用营养支持,同时使用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仅能够缓解因外科手术导致的营养不良,促进切口较好愈合,还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早期肠梗阻的病程。
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分别优于治疗前,提示对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具有:纠正患者体内负氮平衡的状态,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全宏.营养支持治疗在术后早期言行肠梗阻中的应用[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8.6(15):354-355
[2]黎云飞,张飞,梁志东. 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10:256-257
[3] 倪元红,彭南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22:487-488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营养支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是腹部手术后早期后的常见并发症,是因短期内反复多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广泛分离粘连而导致小肠壁广泛水肿、炎症及粘连,而引发动力性与机械性相结合的炎性肠梗阻,该病在腹部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中不太常见[1]。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引发严重感染、肠瘘等并发症,严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临床上一般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我院近年来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营养支持治疗,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为15-67岁,平均年龄为40.3±5.3岁;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6例,急性阑尾炎切除术19例,小肠穿孔修补术6例,胆囊切除术7例,脾切除术4例,直肠癌根治术5例,胃癌根治术4例,子宫切除术5例;术后7d内出现炎性肠梗阻者43例,术后8-14天出现症状者13例;所有患者均出现腹胀症状,其中腹痛者48例,恶心、呕吐51例,腹部固定压痛47例,肛门停止排气42例。经X线腹部平片检查提示多个液平,经B超排除腹部肿瘤。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
1.2治疗方法:
⑴对所有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肠胃减压,禁食。
⑵ 肠外营养支持,在患者入院当天或第二天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术。55例行锁骨上(下)腔静脉置管,1例行经周围静脉中心静脉置管。首先,对患者的体液及电解质失衡进行纠正,除1例因为治疗的时间较短没有进行营养支持外,其余55例患者均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使用时间为4-42d,平均时间为17.22±8.79d。营养支持具体方法:非蛋白热卡(Non-protein Carlorie, NPC)30-35kcal.kg-1.d-1,对营养不良的患者根据身体状况或静息能量的消耗值酌情添加。NPC:N=120-140:1;糖脂比为6:4或7:3。电解质及液体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调节。
⑶应用生长抑素:对消化液丢失>600ml/d的患者,在其入院第2天起给予生长抑素。15例患者给予施他宁进行持续静脉注射,剂量为3mg/12h,使用时间为3-28d,平均使用时间为 15.44±7.49d。
⑷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除肿瘤患者外,对诊断明确的患者从治疗的第一周其使用小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对12例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初始计量为5mg/8h或5mg/12h,行静脉注射,在使用5-6天之后逐渐撤减。使用时间为3-14d,平均使用时间为10.01±6.84d。
⑸ 肠内营养:对腹部明显柔软、肠鸣音活跃、胃液减少甚至消失、但未完全恢复排便及排气的患者(5例)给予少量的肠内营养支持。5例患者中4例耐受较好,使用时间为6-12d,平均使用时间为8.17±2.11d,1例患者因腹胀明显而停止使用指导肠功能恢复正常。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得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以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以P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者的禁食时间为5-43d,平均时间为22.98±8.78d;治疗时间为7-64d,平均治疗时间27.68d±12.14d。在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分别为:30.14±2.44g/L 、100.3±4.22g/L。1396±638.86ml/d;治疗后分别为:37.5±3.01g/L、124.7±3.49g/L、608±337.63ml/d。治疗后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患者平均血浆血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的对比(X±S)
3 讨论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技术的进步和对炎性肠梗阻临床及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临床研究证实,采用以营养支持+生长抑素为主的非手术方法治疗炎性肠梗阻,可以使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作为一种重要支持手段,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前期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术后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的1-3周之内,因腹腔内炎症或腹部创伤而引起肠壁水肿及渗出,从而形成动力性与机械性相结合的肠梗阻[3]。该病的病变范围比较广。保守治疗是唯一的方法。患者在术后早期肠梗阻初期的消化液分泌量较多,在肠腔内积聚,加剧了肠腔扩张及肠壁水肿,导致电解质失衡,从而影响肠功能的恢复。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的时候,患者刚经历过一次手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患者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剧增,分解代解远超过合成代解,机体出现负氮平衡,应及时给予营养补充。因此,对早期肠梗阻患者采用营养支持,同时使用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仅能够缓解因外科手术导致的营养不良,促进切口较好愈合,还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早期肠梗阻的病程。
本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消化液用量分别优于治疗前,提示对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具有:纠正患者体内负氮平衡的状态,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全宏.营养支持治疗在术后早期言行肠梗阻中的应用[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8.6(15):354-355
[2]黎云飞,张飞,梁志东. 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10:256-257
[3] 倪元红,彭南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22:48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