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上述两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是关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研究内容大多缺乏实证性的探讨,且范围狭窄,鲜有涉及教师资格国考新形势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该如何调整其设置方面的具体研究。
教师资格 国考 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75-02
自2011年教师资格证实行国家考试以来,有关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受到关注,但总体数量不多。已有研究多见于期刊文献,著作类较少。研究成果过多倾向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领域。课程内容方面聚焦于对其完整性以及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衔接性的研究。课程结构方面更关注其合理性的探讨。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对课程改革、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的关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课时分配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层面,在课程评价研究方面,则是从课程评价的形式与方法对学生的考核与提高着手展开。尽管已有研究从发表刊物的等级来看不是太高,但从研究人员和发文的数量来看,却呈现出研究人数和发表的文章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关注度在不断上升。
1.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研究
教师资格证国考作为一项新政策,关乎师范生以及非师范生的择业大计,关乎将来教育的师资力量,关乎将来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值得所有从事和关心教育事业的研究者进行探讨。有关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研究从2015年开始迅速增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考试特点、应对策略、利弊分析、新旧制度对比等几个方面。其中,对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对当下实行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进行了探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致力于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以来,各省市考试情况的描述,基于研究提出全国各省市的发展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将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顺利推进产生一定的阻力;有的研究者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实行,提出了师范类院校教师的标准,同时也将有利于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优秀教师;有的研究者对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促进做了研究。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利弊分析、新旧制度对比、考试特点和应对策略等层面。就利弊分析而言,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对师范院校乃至整个社会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一,“国考”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惠及整个社会,其二,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形成倒逼之势,因为改革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水平。就新旧制度对比研究来说,聚焦于新旧制度在考试
时间、内容、难度、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多数学者认为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对申请者的考察更加全面,更有益于遴选出优秀人才。其次,是研究新旧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下师范生所处环境的变化,因“国考”制度取消了师范生的特权,给师范生带来了竞争压力。关于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学校和个人需要做出的调整,尤其重视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面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的形势,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需要积极转变态度,应对“国考”。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同时保证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毛利丹,毛学港,2018)
2.关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关乎师范生能否更好的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技能以及顺利通过考试,值得所有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自2001年起便有成果,近年来研究数量呈现出稳中有升的状态,成果丰硕,异彩纷呈。其中,与课程设置和高等师范院校相关的研究内容最多,并且以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实践课程方面的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现状描述,基于特定的背景或视角,对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某一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以及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类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对我国的课程设置的启示。但是,为了让师范生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师范院校应该如何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这一新形势?师范院校应该如何进行改革?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值得所有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中,少有涉及教育类课程设置理论建构的文章,更多的文章都集中探讨课程设置过程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实行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产生的影响,并且就这一影响凸显出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已有文献多集中在教师专业化以及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意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恰当的解决策略,展现出了研究者进行改革的价值诉求。
从已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课程评价等方面。在课程目标层面,研究者认为师范院校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当考虑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实现教师资格证考试与师范院校课程之间的有效链接。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推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显示出师范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这是一个优化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良好契机。师范院校应该引起重视,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能力兼具的高素质教师,顺应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步伐,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贡献。(王建、全晓燕,2018)在课程内容层面,主要分析研究了目前师范院校课程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提出课程优化的具体策略。其中,对教育类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是研究者的共同诉求。(于莹,2018)在课程结构层面,研究者们通过对课程设置的反思或是与国外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的比较,指出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小,不利于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资格证国考对申请者的高要求更加凸显出这一倾向。(罗昂,2018)在教学模式层面,主要集中于对教师自身教学模式转变的分析,以及对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倡导。部分学者指出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革新刻不容缓。在实践课程层面,研究者主要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生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师范生实习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探究,总结出师范生实践课程的优势与不足。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师范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应当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师范生在国考面试中的表現并不尽如人意,这折射出目前师范院校的实习制度存在不足,针对目前师范院校实践课程不到位的现实困境,研究者提出师范院校需要优化师范生的培养机制,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展现出师范生的卓越。(梁岩岩,崔友兴,2017)在课程评价层面,多数研究关注对目前师范院校所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的探究,以及对这些课程评价方式所起效果的分析。研究者认为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评价方式偏向于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为了更好地与国考接轨,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的全面认识,师范院校的课程评价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唐建忠,陈燕平,2018) 3.结语
纵观已有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涵盖面广泛,研究角度新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基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向指引,可以使后续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研究目的更加明确。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立场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制度持肯定态度,认为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资格证国考更加严格的考核方式暴露了目前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师范院校提供了反思和改革的契机。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来看,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不合理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推行让其不合理性更加凸显,这需要引起重视,并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有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对课程设置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可见,研究者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很是重视,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议。
尽管部分学者对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这一命题进行关注。但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关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归纳总结,实证性的研究很少。所以,很难全面了解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体系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此外,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的描述,缺乏理论构建方面的探讨。后续相关研究可考虑从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维度着手,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以期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能够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具的新一代教师。
参考文獻
[1]罗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坚守与突围[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1).
[2]唐建忠,陈燕平.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以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3).
[3]毛利丹,毛学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模式改革策略探究(哲学社会科学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8,37(5).
[4]范静雯.中美本科专业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5).
教师资格 国考 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3-0175-02
自2011年教师资格证实行国家考试以来,有关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受到关注,但总体数量不多。已有研究多见于期刊文献,著作类较少。研究成果过多倾向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领域。课程内容方面聚焦于对其完整性以及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衔接性的研究。课程结构方面更关注其合理性的探讨。也有部分研究涉及到对课程改革、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的关注。课程改革方面主要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课时分配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的层面,在课程评价研究方面,则是从课程评价的形式与方法对学生的考核与提高着手展开。尽管已有研究从发表刊物的等级来看不是太高,但从研究人员和发文的数量来看,却呈现出研究人数和发表的文章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对该研究领域的关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说明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关注度在不断上升。
1.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研究
教师资格证国考作为一项新政策,关乎师范生以及非师范生的择业大计,关乎将来教育的师资力量,关乎将来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值得所有从事和关心教育事业的研究者进行探讨。有关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研究从2015年开始迅速增加,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考试特点、应对策略、利弊分析、新旧制度对比等几个方面。其中,对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对当下实行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进行了探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者致力于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以来,各省市考试情况的描述,基于研究提出全国各省市的发展差异以及地区差异将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顺利推进产生一定的阻力;有的研究者基于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实行,提出了师范类院校教师的标准,同时也将有利于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优秀教师;有的研究者对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促进做了研究。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利弊分析、新旧制度对比、考试特点和应对策略等层面。就利弊分析而言,许多学者认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对师范院校乃至整个社会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一,“国考”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惠及整个社会,其二,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形成倒逼之势,因为改革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契机,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水平。就新旧制度对比研究来说,聚焦于新旧制度在考试
时间、内容、难度、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多数学者认为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对申请者的考察更加全面,更有益于遴选出优秀人才。其次,是研究新旧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下师范生所处环境的变化,因“国考”制度取消了师范生的特权,给师范生带来了竞争压力。关于应对策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学校和个人需要做出的调整,尤其重视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面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的形势,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需要积极转变态度,应对“国考”。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同时保证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毛利丹,毛学港,2018)
2.关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关乎师范生能否更好的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技能以及顺利通过考试,值得所有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自2001年起便有成果,近年来研究数量呈现出稳中有升的状态,成果丰硕,异彩纷呈。其中,与课程设置和高等师范院校相关的研究内容最多,并且以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内容、结构、实践课程方面的研究为主。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现状描述,基于特定的背景或视角,对我国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某一方面进行相关探讨,以及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类课程的发展与改革对我国的课程设置的启示。但是,为了让师范生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师范院校应该如何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这一新形势?师范院校应该如何进行改革?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值得所有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关于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中,少有涉及教育类课程设置理论建构的文章,更多的文章都集中探讨课程设置过程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实行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产生的影响,并且就这一影响凸显出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已有文献多集中在教师专业化以及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国外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意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恰当的解决策略,展现出了研究者进行改革的价值诉求。
从已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课程评价等方面。在课程目标层面,研究者认为师范院校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当考虑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实现教师资格证考试与师范院校课程之间的有效链接。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推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准入门槛,显示出师范院校课程存在的不足,这是一个优化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良好契机。师范院校应该引起重视,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能力兼具的高素质教师,顺应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步伐,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贡献。(王建、全晓燕,2018)在课程内容层面,主要分析研究了目前师范院校课程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提出课程优化的具体策略。其中,对教育类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是研究者的共同诉求。(于莹,2018)在课程结构层面,研究者们通过对课程设置的反思或是与国外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的比较,指出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过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小,不利于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资格证国考对申请者的高要求更加凸显出这一倾向。(罗昂,2018)在教学模式层面,主要集中于对教师自身教学模式转变的分析,以及对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倡导。部分学者指出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倾向于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教学,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革新刻不容缓。在实践课程层面,研究者主要对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实习生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师范生实习的每一个步骤进行了探究,总结出师范生实践课程的优势与不足。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师范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应当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师范生在国考面试中的表現并不尽如人意,这折射出目前师范院校的实习制度存在不足,针对目前师范院校实践课程不到位的现实困境,研究者提出师范院校需要优化师范生的培养机制,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展现出师范生的卓越。(梁岩岩,崔友兴,2017)在课程评价层面,多数研究关注对目前师范院校所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的探究,以及对这些课程评价方式所起效果的分析。研究者认为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评价方式偏向于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为了更好地与国考接轨,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的全面认识,师范院校的课程评价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目的。(唐建忠,陈燕平,2018) 3.结语
纵观已有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涵盖面广泛,研究角度新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基于教师资格国考背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向指引,可以使后续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研究目的更加明确。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立场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制度持肯定态度,认为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资格证国考更加严格的考核方式暴露了目前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师范院校提供了反思和改革的契机。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来看,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不合理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推行让其不合理性更加凸显,这需要引起重视,并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整改和完善。有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关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并对课程设置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可见,研究者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很是重视,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议。
尽管部分学者对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这一命题进行关注。但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的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关于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仅是对前人研究的归纳总结,实证性的研究很少。所以,很难全面了解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体系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此外,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多停留于现状的描述,缺乏理论构建方面的探讨。后续相关研究可考虑从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维度着手,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以期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能够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培养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具的新一代教师。
参考文獻
[1]罗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坚守与突围[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1).
[2]唐建忠,陈燕平.教师资格“国考”背景下高职师范类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研究以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3).
[3]毛利丹,毛学港.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模式改革策略探究(哲学社会科学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8,37(5).
[4]范静雯.中美本科专业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