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至今已走过了16个春秋,历经16载的新课改也已经从开始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了如今的“深水区”和“高原期”。这次改革的重头戏在课堂,核心元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教师角色的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定位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这一理念让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習,使其敢想、敢说、敢问,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找准自己的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准确定位,防止越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摆正教师的位置, 教师的职能由传统教学中的“授”转变为“导”,要将课堂主动权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活动由传统的“接受”转变为“自学”,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依托“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讨论并适时地提出问题,思考解答,概括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达成的目标,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一讲到底,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提不起兴趣。课前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重组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又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深奥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教材中比较浅显或者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的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满堂灌输,对于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通过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做好课堂导演角色
教师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在课堂上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动态信息交流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更多地采用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养。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将一部分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其操作要求,并勇敢地付诸于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在引导和管理,而不是将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教师更像是一个导演,学生是演员。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尽情表演,大胆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从“舞台”的“主角”位置退下来,进行幕后指导,对学生的“表演”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判,以防止教学活动变成“草台班子”。
4.尝试多元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切忌教师一人唱主角。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评价的“主宰”,课堂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新课程的实施将全面变革原有的评价模式,要求教师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使教与学真正互动,点燃学生的探求知识的热情,创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成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力,教学内容更具有延展性。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发展。
二、把握角色,克服缺位
新课改的实施变革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他们能否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把主动权让位给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只做学生“思想的尾巴”,该为而不去为,想为而不敢为,这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表现为“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还应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能力培养”“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教师的这些作为,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无论是“越位”还是“缺位”,都是教师“错位”的表现,也就是没有准确地定位,这都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当务之急,正确认识、全面解读并努力适应新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妥善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赏识和尊重学生,大胆“放手”,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起新的角色,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
一、准确定位,防止越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摆正教师的位置, 教师的职能由传统教学中的“授”转变为“导”,要将课堂主动权更多地让位于学生,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他们应该做和能够做的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活动由传统的“接受”转变为“自学”,把自主学习纳入课堂教学环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依托“导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放手让学生讨论并适时地提出问题,思考解答,概括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测评,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达成的目标,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一讲到底,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反而提不起兴趣。课前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重组整合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在不低于现有最低水平又不超越学生某个思维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教学内容要考虑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的弹性,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条螺旋上升的知识链。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挑选出深奥的、重要的或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进行讲授。凡是教材中比较浅显或者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的的内容,教师就没有必要再按部就班地满堂灌输,对于学生自己能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己去探究,这样通过对教材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可以大大缩短教学内容的时间,减轻了学生认知上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做好课堂导演角色
教师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在课堂上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动态信息交流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更多地采用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养。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将一部分课堂还给学生。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些学习方法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其操作要求,并勇敢地付诸于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在引导和管理,而不是将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舞台,教师更像是一个导演,学生是演员。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尽情表演,大胆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从“舞台”的“主角”位置退下来,进行幕后指导,对学生的“表演”要及时进行总结和评判,以防止教学活动变成“草台班子”。
4.尝试多元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上,切忌教师一人唱主角。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评价的“主宰”,课堂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新课程的实施将全面变革原有的评价模式,要求教师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使教与学真正互动,点燃学生的探求知识的热情,创造属于学生自己的成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生命力,教学内容更具有延展性。促进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发展。
二、把握角色,克服缺位
新课改的实施变革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教师依然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他们能否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把主动权让位给学生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了教育的责任,只做学生“思想的尾巴”,该为而不去为,想为而不敢为,这是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读。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表现为“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还应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能力培养”“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教师的这些作为,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所不可替代的价值。
总之,无论是“越位”还是“缺位”,都是教师“错位”的表现,也就是没有准确地定位,这都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当务之急,正确认识、全面解读并努力适应新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妥善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尺度,既不能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赏识和尊重学生,大胆“放手”,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起新的角色,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才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