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是师生发展的内驱力。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本文试从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均衡发展 内涵发展 联合办学 和谐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所好的学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只是被校舍、质量等表面因素所吸引,更主要的是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便是学校的文化和个性。
学校文化简单地讲,就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她让师生自觉自愿投身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学校每个人的成长。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任何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失去了她,学校就无法从人的心灵深处,在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上规范师生,也就很难形成整体向上的合力氛围。所以,在教育与文化这对关系中,文化始终是隐藏在教育背后的一种极富生命力,并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的内涵与个性之所在。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指出:“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一所学校,要不断充实提高办学的内涵,提高师生素质,提升办学效能,创立学校的品牌,归根到底要着力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名校”之名在于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首先是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与校园的文化生活是紧密相关联的。要让我们的学生参与这种自然环境的营造和维护,从而使他们有一种保护大自然的自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老树、老花园、老植物园等等。如果让我们的校友回忆起往事时,关切地问起我们在校时栽下的那棵树,现在长得怎样了,校园某个角落的那块草坪现在怎样了,那自然环境事实上已经参与教育了,就能够对学生说话了。
学校所有的建筑物也应该和谐统一。学校的建筑应该有一种基调,或红墙或绿瓦,后来的建筑物应该服从这种统一性。走进这所校园的人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不是花钱就能办得到的,这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是一种贵族的气派,不是暴发户可以比拟的。
此外,学校的雕塑、宣传橱窗,必须要有特色。要让校园的器物能够说话,让学校的墙壁能够说话,让见证了学校历史的它们能叙说关于校园文化的故事。
2.制度文化
学校应该有一种传统的秩序——制度。这种制度具有规范性、人文性、教育性。
学校的管理特色是什么?是既有序又有情,是具有人情味的规范。学校的管理应该是比较宽松的,在这种宽松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师对教育的参与,不只是在学校空间内和在规定的时间内,而且在校园外、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都需要一种热情的投入与参与。此外,终身学习也不只是在校园内完成的。如果我们严格规定坐班制,再加上严格的检查和考勤,教师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不信任。所以说,关键的问题是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呢?不仅能够管理人,还能够教育人的制度才是最好的。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首先是习俗和节日,这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节日必须与一定的仪式相配合。仪式的庄严和严格久而久之便能沉淀成一种文化。比如,毕业典礼、爱鸟节、读书节、母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等。必须让学生熟悉一定的形式,从这些形式体验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节日和仪式应该指向人的教育,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构成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的还有这所学校的英雄和故事。一所学校的光荣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建立在关于这所学校的英雄和传说中。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英雄,没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这所学校就没有历史。近年来,有些老师老是将那些考试的前几名作为英雄,这样的英雄学生不认同,也不佩服。
一所学校的文化就在这些传说和故事中,渐渐地流入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文化就这样积淀下来了。校长是会退休的,教师是会老的,学生也是会长大的,但文化却可以永远不老,将永远流传下去。
校园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一种整体的氛围,是一种话语框架,是一种价值认同,是一种人际关系。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就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生活,在这样一种框架中说话。外来人一般不会听懂这些话语,但工作其中的人谁都明白这些话语的含义。学校的每个科组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风格,学校的整体特色也就在其中了。外来的教师和新来的教师不用多久就可以接受这种感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抓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要根据教育的特点、民族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各功能区域分布要合理,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特色鲜明且和谐统一,并要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理念。
二是要特别重视学校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以“让墙面说话,让标牌宣德,让场所载道,让音网怡情”的方式传递学校文化内涵,建筑群内各种景观相映成趣,主体雕塑寓意深远,足以净化师生心灵和陶冶人的性情。
三是搞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宏观上,规划好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微观上,注重开发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重视花草树木的培育,讲究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内部的设计,以及校园过道、教室走廊的壁画设计等。
四是办好校园广播、宣传栏、阅报栏等,创办校园文学刊物、学科文摘,为学生提供一个播撒知识、开启智慧、展示自我、相互学习、交流共进的平台。
五是不断完善文化设施设备,使它们成为学生吸取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如图书馆、校园网络、校史室等。
2.抓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培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校精神
(1)让“校史文化”成为师生的一座精神家园。上面讲到的建立校史室,是属于学校文化的硬件建设部分,这里谈的校史文化是属于学校文化的软件建设部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史,而历史是一个老师,他用优秀的传统滋养着后来的人。认识自己的“校史文化”,也就是认识了解从前师生在学校发展史中留下的足迹与精神资源。这意味着现在的师生可以通过研究校史,看看他们的校园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其间他们有过一段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其学习生活的热情又来源于何处,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便可以与学校历史的“那些执著于教育的人物”达成精神对话与交流,不断加深理解将教育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校史文化亦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校本课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教师是如何从事教育的,他们为什么要从事教育,而且还可以去研究过去的学生是如何长大成人的,这是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这是一个最亲切的榜样。
(2)让学校精神成为本校的灵魂。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以高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表现。因此,学校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校多数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此产生推动力,推动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学校的发展而努力,由此而形成的凝聚力,便可促使上下左右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学校精神可通过校训、校旗、校徽、校服、校歌等作为标志体现出来。要把恪守校训、珍爱校旗、爱护校徽和穿校服、唱校歌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校风、教风、学风也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工作和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活跃和谐的生动局面。
(3)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名师”,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有没有全身心热爱学生的教师。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口碑,决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职务或职位,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有真实的个性,有感人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名字才会被学生记住,才会成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吸纳新鲜血液;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估方案,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评选活动。通过抓好活动载体建设,组织校内优秀教师举办学术讲坛、专题沙龙、观摩研讨,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促发教师积极参加学习,把工作看作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由此不断思考,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自我超越,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自我。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从校情出发,弘扬人本管理理念,大抓制度建设,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强化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努力做到制度与执行力的统一,使学校的管理实现“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的跨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全面化,从而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总之,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丰厚的学校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唯根扎得深,叶才长得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史密斯.学校管理中的制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4-5-25(6).
[3]陈德繁.和谐校园运行规律探析[J].东莞教育管理研究. 2007(1)◆(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关键词:均衡发展 内涵发展 联合办学 和谐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所好的学校,能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不只是被校舍、质量等表面因素所吸引,更主要的是她的传统、氛围等内在因素所散发出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便是学校的文化和个性。
学校文化简单地讲,就是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她让师生自觉自愿投身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学校每个人的成长。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任何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失去了她,学校就无法从人的心灵深处,在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上规范师生,也就很难形成整体向上的合力氛围。所以,在教育与文化这对关系中,文化始终是隐藏在教育背后的一种极富生命力,并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价值,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的内涵与个性之所在。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指出:“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一所学校,要不断充实提高办学的内涵,提高师生素质,提升办学效能,创立学校的品牌,归根到底要着力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名校”之名在于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 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首先是校园的自然环境。校园的自然环境与校园的文化生活是紧密相关联的。要让我们的学生参与这种自然环境的营造和维护,从而使他们有一种保护大自然的自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老树、老花园、老植物园等等。如果让我们的校友回忆起往事时,关切地问起我们在校时栽下的那棵树,现在长得怎样了,校园某个角落的那块草坪现在怎样了,那自然环境事实上已经参与教育了,就能够对学生说话了。
学校所有的建筑物也应该和谐统一。学校的建筑应该有一种基调,或红墙或绿瓦,后来的建筑物应该服从这种统一性。走进这所校园的人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不是花钱就能办得到的,这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是一种贵族的气派,不是暴发户可以比拟的。
此外,学校的雕塑、宣传橱窗,必须要有特色。要让校园的器物能够说话,让学校的墙壁能够说话,让见证了学校历史的它们能叙说关于校园文化的故事。
2.制度文化
学校应该有一种传统的秩序——制度。这种制度具有规范性、人文性、教育性。
学校的管理特色是什么?是既有序又有情,是具有人情味的规范。学校的管理应该是比较宽松的,在这种宽松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师对教育的参与,不只是在学校空间内和在规定的时间内,而且在校园外、在家庭中、在社会上,都需要一种热情的投入与参与。此外,终身学习也不只是在校园内完成的。如果我们严格规定坐班制,再加上严格的检查和考勤,教师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不信任。所以说,关键的问题是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呢?不仅能够管理人,还能够教育人的制度才是最好的。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首先是习俗和节日,这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节日必须与一定的仪式相配合。仪式的庄严和严格久而久之便能沉淀成一种文化。比如,毕业典礼、爱鸟节、读书节、母亲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等。必须让学生熟悉一定的形式,从这些形式体验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节日和仪式应该指向人的教育,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的。
构成一所学校的文化传统的还有这所学校的英雄和故事。一所学校的光荣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就建立在关于这所学校的英雄和传说中。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英雄,没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这所学校就没有历史。近年来,有些老师老是将那些考试的前几名作为英雄,这样的英雄学生不认同,也不佩服。
一所学校的文化就在这些传说和故事中,渐渐地流入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文化就这样积淀下来了。校长是会退休的,教师是会老的,学生也是会长大的,但文化却可以永远不老,将永远流传下去。
校园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一种整体的氛围,是一种话语框架,是一种价值认同,是一种人际关系。生活在其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就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生活,在这样一种框架中说话。外来人一般不会听懂这些话语,但工作其中的人谁都明白这些话语的含义。学校的每个科组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风格,学校的整体特色也就在其中了。外来的教师和新来的教师不用多久就可以接受这种感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三、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抓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要根据教育的特点、民族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吸纳中外文化的精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各功能区域分布要合理,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特色鲜明且和谐统一,并要彰显“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理念。
二是要特别重视学校人文景观的建设。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廊,以及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以“让墙面说话,让标牌宣德,让场所载道,让音网怡情”的方式传递学校文化内涵,建筑群内各种景观相映成趣,主体雕塑寓意深远,足以净化师生心灵和陶冶人的性情。
三是搞好学校空间文化建设。宏观上,规划好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微观上,注重开发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重视花草树木的培育,讲究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内部的设计,以及校园过道、教室走廊的壁画设计等。
四是办好校园广播、宣传栏、阅报栏等,创办校园文学刊物、学科文摘,为学生提供一个播撒知识、开启智慧、展示自我、相互学习、交流共进的平台。
五是不断完善文化设施设备,使它们成为学生吸取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如图书馆、校园网络、校史室等。
2.抓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培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校精神
(1)让“校史文化”成为师生的一座精神家园。上面讲到的建立校史室,是属于学校文化的硬件建设部分,这里谈的校史文化是属于学校文化的软件建设部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史,而历史是一个老师,他用优秀的传统滋养着后来的人。认识自己的“校史文化”,也就是认识了解从前师生在学校发展史中留下的足迹与精神资源。这意味着现在的师生可以通过研究校史,看看他们的校园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其间他们有过一段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其学习生活的热情又来源于何处,围绕这些问题,教师便可以与学校历史的“那些执著于教育的人物”达成精神对话与交流,不断加深理解将教育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校史文化亦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校本课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教师是如何从事教育的,他们为什么要从事教育,而且还可以去研究过去的学生是如何长大成人的,这是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这是一个最亲切的榜样。
(2)让学校精神成为本校的灵魂。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以高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表现。因此,学校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校多数人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以此产生推动力,推动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学校的发展而努力,由此而形成的凝聚力,便可促使上下左右同心协力,团结合作。学校精神可通过校训、校旗、校徽、校服、校歌等作为标志体现出来。要把恪守校训、珍爱校旗、爱护校徽和穿校服、唱校歌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校风、教风、学风也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工作和学习,共同造就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活跃和谐的生动局面。
(3)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一所学校有没有“文化”,重要的是看它有没有“名师”,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有没有全身心热爱学生的教师。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口碑,决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样的职务或职位,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有真实的个性,有感人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名字才会被学生记住,才会成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要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吸纳新鲜血液;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估方案,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评选活动。通过抓好活动载体建设,组织校内优秀教师举办学术讲坛、专题沙龙、观摩研讨,开展校本研究活动,促发教师积极参加学习,把工作看作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由此不断思考,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自我超越,从而在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下努力发展自我。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从校情出发,弘扬人本管理理念,大抓制度建设,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以制度管人管事。同时,强化各项工作的过程管理,努力做到制度与执行力的统一,使学校的管理实现“制度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的跨越,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全面化,从而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总之,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丰厚的学校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唯根扎得深,叶才长得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史密斯.学校管理中的制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4-5-25(6).
[3]陈德繁.和谐校园运行规律探析[J].东莞教育管理研究. 2007(1)◆(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