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定义修订中首次将“教育”置于博物馆工作三大目的首位。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务院于2015年2月9日发布,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中,第二条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博物馆条例》以来,博物馆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青少年教育专业人才匮乏
先要界定好一个概念,即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不等同于讲解员。很多国内博物馆业内人士普遍误认为讲解员就是社会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讲解员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岗位。
从笔者所在的可园博物馆中的青少年教育执行部门群工部来看,现有的社教人员共12人,从工作岗位职责划分上来看,其既是讲解员,也是社教人员。从所学专业来统计区分,本科学历人员9名,占比为75%。从所属毕业专业来划分,其教育背景为英文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声乐专业、古筝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但目前没有1名社会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学相关专业毕业的。笔者结合从事社教岗位多年的切身体会,发现每次在涉及青少年教育心理学教育等相对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教育项目时,现有工作人员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具有教育背景专业人才或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开展后劲不足、创新不足及影响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二)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估机制
笔者发现,大多数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时没有开展活动前的市场调查、活动中的现场跟踪、后期的效果评估跟踪,资料和数据跟踪分析、观众信息统计、问卷调査等,这导致了教育活动效果不够理想,仅有活动方案、微信宣传稿、活动总结、活动现场的照片的资料。前期准备不足,后期跟踪不够充分,这使得开展完教育之后无法得到其效果的有效评估。
二、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现在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各博物馆开展的各种社会教育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更是前所未有,然而其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青少年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
有历史、政策、人才流向及我国博物馆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等原因,具体如下:
1.历史原因
对中国而言,近代公共博物馆属于舶来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或侨民陆续在我国部分城市建立、举办了一些博物馆性质的机构。最早的是法国人韩伯禄在1868年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公共博物馆,也是我国首家自然博物馆,后更名震旦博物院,为今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之一。当时距西方第一家近代公共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1683年)已有185年。
长期以来,业内外一直将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视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馆,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1876年,清朝政府已经创建了京师同文馆博物馆,不管是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创建的博物馆,还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博物馆或是清朝政为了更好地与西方列强打交道而创立的博物馆,相对于西方国家创建博物馆我国的起步已经晚了很多。
2.政策原因
目前我国仅有20余所职业院校开设了文博相关的专业,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人,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并未成功选择从事文博行业工作。这与我国文博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严重相悖。针对如此现状,从2002年开始,国家文物局结合文物博物馆工作实际,陆续创办了包括博物馆藏品定级以及馆藏书画、纺织品、古代家具、青铜器、石质文物等保护修复專业技术培训班,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条件,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师承制传授等多种途径,培养保护修复人才,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建立起完善的馆藏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和文博专业人才培养“金鼎计划”中提到为服务文物工作的实际需求,面向专业技术、技能型和复合管理型3类文博人才开展培训,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策划、长城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大遗址保护、博物馆管理、文物安全执法督察等共计57个培训项目,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国家文物开设的培训主要是展览策划、文物维护、博物馆管理等,而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以上资料中没有明确的提到。
3.博物馆地区分布不平衡及人才流向原因
虽然我国博物馆无论从数量上、类型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仍有约1000个县(含县级市)没有综合博物馆,且现有博物馆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南北、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一般往沿海或经济发达的城市集中,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中小型的博物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更是缺乏。
(二)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国家
现阶段,开展的社会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笔者在查阅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时发现我国有《古建筑保养维护规程》《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结项验收自评估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文物运输包装规范》等相关文件,但没有发现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相关的文件来对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的评估,这是造成现在各项社会教育开展之后无法得到有效评估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笔者提出了现阶段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走进青少年群体,为他们提供更贴心、更实用的教育活动,同时也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有质有量、有秩序地開展及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有效的保障。
1.我国高等院校逐步设置博物馆学相关专业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里,聚集着数以千万的优秀青年学子,青年学子对博物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对博物馆事业而言,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博物馆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应逐步发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办学水平,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
2.加快文物博物馆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
国家文物局初步设定了职业院校文博行业3类相关专业,包括文物保护与修考、考古探掘技术和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加快引进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人才,可以填补社教部门在组织策划青少年教育活动上的不足,构建专业的博物馆服务管理人才队伍。
3.从多方面、多渠道提高在职人员开展青少年教育水平
多样式的人才培养,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即把在职人员有针对性送出去参加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举办的专业培训,或到一流的博物馆交流学习,使在职人员了解到行业的最新信息;“请进来”即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来交流传授经验或探讨有关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还应创造条件和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并在培养和人才使用方面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在岗位的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与聘任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即严格各项标准和要求,又不拘一格,为博物馆从业人员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
4.建立多维度的合作机制
一方面,加强与学校、市民团体、媒体、专家学者、公益团体、教育主管部门及博物馆其他部门等之间的沟通协作,寻求建立多维度的教育合作机制。他们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策划与实施提供更多的可能,也使青少年教育呈现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的特点,教育体系也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和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开展,与世界上其他博物馆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与之开展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交流和资料共享,是博物馆加强科学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青少年教育应成为博物馆一项重要的社教项目,应在每场主题活动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每一场青少年教育从策划方案落地、创新程度、执行效果及青少年群体影响力等多个具体方面来一一评估与总结。只有把每一场活动量化效果之后,才能发现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总结分析一年以来举办的相关主题活动之后,对以后的青少年教育特色更明显、教育更系统化将带来极大的改善。
1.从反馈评估的角度
进行教育项目的前后期评估,通过问卷、访谈、调研等方式来调查青少年、家长和学校老师等不同人群对项目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信息的汇总分析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观众获取知识量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并依据评量结果,对教育活动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博物馆教育的品牌质量。
2.从可持续性的角度
通过项目数据跟踪、观众信息统计、问卷调査、深度调研等方式,对教育项目进行中长期评价,判断教育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延伸性、是否能持续导入新用户以形成人群流转的闭环。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持续时间、观众数强化品牌正量、观众类型、收益和成本、衍生教育产品、吸引捕获潜在新观众的数量和方式等。从传播性的角度考察博物馆教育项目的推广质量,分析教育项目是否有效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
(三)出借教育资源到学校
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从1912年开始推出一个名为教育资源出借的教育项目(The Harris Loan Program)。项目形式非常特别,博物馆向教师、家长无偿出借根据馆内藏品、陈列和教育资源设计的展览箱(exhibit cases)和体验盒(experience boxes),展览箱中装有文物样本、缩微模型、视听材料等,体育盒中则是适宜动手操作的活动工具包等。“教育资源出借”项目长久地受到青少年、家长以及老师的青睐,目前每年约有20多万学生参与,可出借的展览箱数量超过400个,体验盒数量超过60个,给予青少年丰富的自然教育选择。中国的博物馆也可以尝试着在保证我们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做一些文物的复制品出借到学校为教学所用,这样既免了青少年的舟车劳顿,学校的教育也可以更立体生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青少年教育,都应充分发挥教育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和吸收来自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建议与真实内心需求,因为他们是博物馆重点服务对象之一,更是未来公共文化的接班人,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样离不开他们。笔者相信,参加过相关活动并受益于此的这些青少年总有一天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再次反馈给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段 勇.当代中国博物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张 昱.我国文博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7(4).
[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2005-2014)[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4]冯喆颖.品牌语境下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J].中国博物馆,2017(4).
[5]兰国英,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为例[J].自然博物,2015(0).
[6]李志茵.关于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5(4).
[7]郭 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职能作用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8]李佳潞.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唐山博物馆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版),2015(11).
[9]李建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设计之我见[J].古今农业,2002(3).
[10]刘 政.美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1]穆 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文化行销[J].自然博物,2015(0).
[12]尹茜煜.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资源优势及作用发挥[J].大众文艺,2018(5).
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定义修订中首次将“教育”置于博物馆工作三大目的首位。为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国务院于2015年2月9日发布,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中,第二条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博物馆条例》以来,博物馆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青少年教育专业人才匮乏
先要界定好一个概念,即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不等同于讲解员。很多国内博物馆业内人士普遍误认为讲解员就是社会教育工作者,其实不然,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与讲解员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岗位。
从笔者所在的可园博物馆中的青少年教育执行部门群工部来看,现有的社教人员共12人,从工作岗位职责划分上来看,其既是讲解员,也是社教人员。从所学专业来统计区分,本科学历人员9名,占比为75%。从所属毕业专业来划分,其教育背景为英文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声乐专业、古筝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但目前没有1名社会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学相关专业毕业的。笔者结合从事社教岗位多年的切身体会,发现每次在涉及青少年教育心理学教育等相对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教育项目时,现有工作人员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具有教育背景专业人才或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匮乏,是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开展后劲不足、创新不足及影响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二)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估机制
笔者发现,大多数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时没有开展活动前的市场调查、活动中的现场跟踪、后期的效果评估跟踪,资料和数据跟踪分析、观众信息统计、问卷调査等,这导致了教育活动效果不够理想,仅有活动方案、微信宣传稿、活动总结、活动现场的照片的资料。前期准备不足,后期跟踪不够充分,这使得开展完教育之后无法得到其效果的有效评估。
二、现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现在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各博物馆开展的各种社会教育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青少年社会教育方面更是前所未有,然而其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青少年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
有历史、政策、人才流向及我国博物馆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等原因,具体如下:
1.历史原因
对中国而言,近代公共博物馆属于舶来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或侨民陆续在我国部分城市建立、举办了一些博物馆性质的机构。最早的是法国人韩伯禄在1868年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公共博物馆,也是我国首家自然博物馆,后更名震旦博物院,为今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之一。当时距西方第一家近代公共博物馆——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1683年)已有185年。
长期以来,业内外一直将张謇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视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家博物馆,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早在1876年,清朝政府已经创建了京师同文馆博物馆,不管是外国人在中国大地上创建的博物馆,还是中国人自己创建的博物馆或是清朝政为了更好地与西方列强打交道而创立的博物馆,相对于西方国家创建博物馆我国的起步已经晚了很多。
2.政策原因
目前我国仅有20余所职业院校开设了文博相关的专业,每年毕业生约1000余人,其中还有部分毕业生并未成功选择从事文博行业工作。这与我国文博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严重相悖。针对如此现状,从2002年开始,国家文物局结合文物博物馆工作实际,陆续创办了包括博物馆藏品定级以及馆藏书画、纺织品、古代家具、青铜器、石质文物等保护修复專业技术培训班,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条件,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师承制传授等多种途径,培养保护修复人才,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建立起完善的馆藏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和文博专业人才培养“金鼎计划”中提到为服务文物工作的实际需求,面向专业技术、技能型和复合管理型3类文博人才开展培训,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策划、长城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大遗址保护、博物馆管理、文物安全执法督察等共计57个培训项目,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国家文物开设的培训主要是展览策划、文物维护、博物馆管理等,而博物馆社会教育在以上资料中没有明确的提到。
3.博物馆地区分布不平衡及人才流向原因
虽然我国博物馆无论从数量上、类型上还是质量上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在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仍有约1000个县(含县级市)没有综合博物馆,且现有博物馆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我国南北、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一般往沿海或经济发达的城市集中,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中小型的博物馆在专业人才方面更是缺乏。
(二)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国家
现阶段,开展的社会教育并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笔者在查阅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时发现我国有《古建筑保养维护规程》《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结项验收自评估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文物运输包装规范》等相关文件,但没有发现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相关的文件来对开展的各项社会教育的评估,这是造成现在各项社会教育开展之后无法得到有效评估的最主要的原因。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笔者提出了现阶段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对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走进青少年群体,为他们提供更贴心、更实用的教育活动,同时也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有质有量、有秩序地開展及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有效的保障。
1.我国高等院校逐步设置博物馆学相关专业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里,聚集着数以千万的优秀青年学子,青年学子对博物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对博物馆事业而言,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博物馆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应逐步发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办学水平,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
2.加快文物博物馆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
国家文物局初步设定了职业院校文博行业3类相关专业,包括文物保护与修考、考古探掘技术和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加快引进文物博物馆服务与管理人才,可以填补社教部门在组织策划青少年教育活动上的不足,构建专业的博物馆服务管理人才队伍。
3.从多方面、多渠道提高在职人员开展青少年教育水平
多样式的人才培养,可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即把在职人员有针对性送出去参加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举办的专业培训,或到一流的博物馆交流学习,使在职人员了解到行业的最新信息;“请进来”即请优秀的专家、学者来交流传授经验或探讨有关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还应创造条件和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并在培养和人才使用方面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在岗位的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审与聘任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即严格各项标准和要求,又不拘一格,为博物馆从业人员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
4.建立多维度的合作机制
一方面,加强与学校、市民团体、媒体、专家学者、公益团体、教育主管部门及博物馆其他部门等之间的沟通协作,寻求建立多维度的教育合作机制。他们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策划与实施提供更多的可能,也使青少年教育呈现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的特点,教育体系也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专业技术培训项目和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开展,与世界上其他博物馆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与之开展实质性的研究成果交流和资料共享,是博物馆加强科学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
(二)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青少年教育应成为博物馆一项重要的社教项目,应在每场主题活动方面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每一场青少年教育从策划方案落地、创新程度、执行效果及青少年群体影响力等多个具体方面来一一评估与总结。只有把每一场活动量化效果之后,才能发现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总结分析一年以来举办的相关主题活动之后,对以后的青少年教育特色更明显、教育更系统化将带来极大的改善。
1.从反馈评估的角度
进行教育项目的前后期评估,通过问卷、访谈、调研等方式来调查青少年、家长和学校老师等不同人群对项目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信息的汇总分析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观众获取知识量和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并依据评量结果,对教育活动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博物馆教育的品牌质量。
2.从可持续性的角度
通过项目数据跟踪、观众信息统计、问卷调査、深度调研等方式,对教育项目进行中长期评价,判断教育项目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延伸性、是否能持续导入新用户以形成人群流转的闭环。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持续时间、观众数强化品牌正量、观众类型、收益和成本、衍生教育产品、吸引捕获潜在新观众的数量和方式等。从传播性的角度考察博物馆教育项目的推广质量,分析教育项目是否有效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
(三)出借教育资源到学校
美国芝加哥的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从1912年开始推出一个名为教育资源出借的教育项目(The Harris Loan Program)。项目形式非常特别,博物馆向教师、家长无偿出借根据馆内藏品、陈列和教育资源设计的展览箱(exhibit cases)和体验盒(experience boxes),展览箱中装有文物样本、缩微模型、视听材料等,体育盒中则是适宜动手操作的活动工具包等。“教育资源出借”项目长久地受到青少年、家长以及老师的青睐,目前每年约有20多万学生参与,可出借的展览箱数量超过400个,体验盒数量超过60个,给予青少年丰富的自然教育选择。中国的博物馆也可以尝试着在保证我们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做一些文物的复制品出借到学校为教学所用,这样既免了青少年的舟车劳顿,学校的教育也可以更立体生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青少年教育,都应充分发挥教育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和吸收来自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建议与真实内心需求,因为他们是博物馆重点服务对象之一,更是未来公共文化的接班人,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样离不开他们。笔者相信,参加过相关活动并受益于此的这些青少年总有一天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再次反馈给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段 勇.当代中国博物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张 昱.我国文博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7(4).
[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十年论文选(2005-2014)[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4]冯喆颖.品牌语境下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J].中国博物馆,2017(4).
[5]兰国英,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为例[J].自然博物,2015(0).
[6]李志茵.关于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5(4).
[7]郭 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职能作用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8]李佳潞.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唐山博物馆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版),2015(11).
[9]李建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设计之我见[J].古今农业,2002(3).
[10]刘 政.美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11]穆 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文化行销[J].自然博物,2015(0).
[12]尹茜煜.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资源优势及作用发挥[J].大众文艺,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