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倚重于知识与结果、忽视能力和过程的教学困境,本文立足于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角度着手,详尽阐述了问题情境的定义、原则、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理创设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10-01
  数学学科的教学一直是教育系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当前多数学校数学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授式和灌输式上,过分倚重于知识与结果,忽视了能力和过程,学生通常所知不多,理解肤浅,只会依照例题解题,而不能运用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困境,本文立足于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角度着手,详尽阐述了问题情境的定义、原则、方法等问题。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含义
  新课标强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可以说,“问题情境”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概言之,“问题情境”包含下述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意识,“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或经验解决的,“问题”意识意即数学问题意识,这是指学生不能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进一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數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把握好尺度。问题的障碍性太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意愿。所以,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的。其次,是创设“情境”,这是指发生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情境,这种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情境,如生活情境与社会情境,也可以是想象的虚拟情境,如经验情境与抽象情境等。总而言之,“问题”与“情境”相辅相成,“问题”是关键,“情境”是辅助。[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恰当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踊跃地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感受到钻研问题与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其身心兼具地沉浸在学习当中。
  二、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过程应注意科学性与适度性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状况与身心特征,也要注意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面而又综合地创设具有良好教育功能的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具体而言,应遵循下述原则:第一是针对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是启发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新颖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四是趣味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是互动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好的互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集思广益,为学生多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通过递进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三垂线定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垂直的定义、定理、概念,然后依次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具进行自主探索。这样的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四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之中。[2]
  (三)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解答距”的四个层次,步步设问,逐渐变难,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领至新的知识高度。因此,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地彰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四)创设显见性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理解力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电路图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了“充分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学生对这种贴切而又直观的阐述,表现出极大兴趣,从而对“充要条件”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活化学生思维过程,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的根本要求;要创设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育核心精神;要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加强非逻辑思维教育的教学,使课堂向课外延伸,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关注的几个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9(03).
  [2]杨玉东,张波.教师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潜在观念与理论倾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
  责任编辑:杨柳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课中的教学难点对部分学生来说,抽象难懂,通过哪些教学途径,采取哪些教学策略,能将教学中的难点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化解教学中难点的策略,在此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同商榷。  [关键词]教学难点 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07-01  实施数学课堂
[摘要]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比较明显的优点,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缺点中,从每一次的过错行为当中发现学生潜在闪光点,通过巧妙地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取得进步。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善于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了解学生内心的渴望。  [关键词]闪光点 一分为二 行为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0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
“典型”是“十七年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它往往依托于“人物”和“形象”而言说自身,与“新的人物”、“(新)英雄人物”及“中间人物”等概念有着紧密联系.“典型”内涵的
盲目的火爆rn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目睹了考生报考美术专业的场面,两万人的操场挤得水泄不通,外面还不断涌来新报名的考生.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不能不令我这个搞美术的激动、
[摘要]社会的全面和谐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展职业教育为和谐社会创造重要基础。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深入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The new ternary complex of [Lu(POA)3phen]n (POA is phenoxy acetic acid, phen is 1,10 phenanthroine) was synthesized and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摘要:目前我国就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相关问题规定尚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操作不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予以明确,并提出在下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执行体制改革过程中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在体制上分离。为完善我国执行程序,本文从审执分离的角度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进行繁简分离设计。  关键词:案外人;执行异议;审执分离  中图分类
《我的失恋》在《野草》中一直不为人所注意.文章通过对此诗的剖析,认为鲁迅的这篇作品实际上关涉两个重要问题:当时流行的新诗为什么不能算作诗?它们和传统诗歌有着怎样的关
2012年11月中旬,一名患有罕见巨大胰母细胞瘤的8岁女童在一位小儿普胸泌科医生的坚持下,并经过她4小时的全力抢救后,转危为安,不久便康复出院。该手术的成功,还标志着她所在医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