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过分倚重于知识与结果、忽视能力和过程的教学困境,本文立足于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角度着手,详尽阐述了问题情境的定义、原则、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理创设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10-01
数学学科的教学一直是教育系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当前多数学校数学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授式和灌输式上,过分倚重于知识与结果,忽视了能力和过程,学生通常所知不多,理解肤浅,只会依照例题解题,而不能运用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困境,本文立足于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角度着手,详尽阐述了问题情境的定义、原则、方法等问题。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含义
新课标强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可以说,“问题情境”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概言之,“问题情境”包含下述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意识,“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或经验解决的,“问题”意识意即数学问题意识,这是指学生不能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进一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數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把握好尺度。问题的障碍性太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意愿。所以,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的。其次,是创设“情境”,这是指发生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情境,这种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情境,如生活情境与社会情境,也可以是想象的虚拟情境,如经验情境与抽象情境等。总而言之,“问题”与“情境”相辅相成,“问题”是关键,“情境”是辅助。[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恰当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踊跃地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感受到钻研问题与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其身心兼具地沉浸在学习当中。
二、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过程应注意科学性与适度性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状况与身心特征,也要注意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面而又综合地创设具有良好教育功能的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具体而言,应遵循下述原则:第一是针对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是启发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新颖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四是趣味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是互动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好的互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集思广益,为学生多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通过递进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三垂线定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垂直的定义、定理、概念,然后依次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具进行自主探索。这样的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四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之中。[2]
(三)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解答距”的四个层次,步步设问,逐渐变难,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领至新的知识高度。因此,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地彰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四)创设显见性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理解力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电路图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了“充分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学生对这种贴切而又直观的阐述,表现出极大兴趣,从而对“充要条件”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活化学生思维过程,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的根本要求;要创设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育核心精神;要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加强非逻辑思维教育的教学,使课堂向课外延伸,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关注的几个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9(03).
[2]杨玉东,张波.教师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潜在观念与理论倾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理创设 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10-01
数学学科的教学一直是教育系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当前多数学校数学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授式和灌输式上,过分倚重于知识与结果,忽视了能力和过程,学生通常所知不多,理解肤浅,只会依照例题解题,而不能运用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为解决这一教学困境,本文立足于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创设问题情境角度着手,详尽阐述了问题情境的定义、原则、方法等问题。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含义
新课标强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可以说,“问题情境”是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概言之,“问题情境”包含下述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意识,“问题”是不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或经验解决的,“问题”意识意即数学问题意识,这是指学生不能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或进一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數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把握好尺度。问题的障碍性太强,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意愿。所以,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的。其次,是创设“情境”,这是指发生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情境,这种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情境,如生活情境与社会情境,也可以是想象的虚拟情境,如经验情境与抽象情境等。总而言之,“问题”与“情境”相辅相成,“问题”是关键,“情境”是辅助。[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恰当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踊跃地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感受到钻研问题与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使其身心兼具地沉浸在学习当中。
二、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这一过程应注意科学性与适度性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状况与身心特征,也要注意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面而又综合地创设具有良好教育功能的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具体而言,应遵循下述原则:第一是针对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二是启发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是新颖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四是趣味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是互动性原则,这是指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具有很好的互动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一)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集思广益,为学生多创设包含趣味性的数学教学问题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通过递进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三垂线定理”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垂直的定义、定理、概念,然后依次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结合教具进行自主探索。这样的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四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之中。[2]
(三)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类比数学思想
例如,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解答距”的四个层次,步步设问,逐渐变难,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领至新的知识高度。因此,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地彰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四)创设显见性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理解力
在“充要条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电路图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讲解了“充分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学生对这种贴切而又直观的阐述,表现出极大兴趣,从而对“充要条件”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活化学生思维过程,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淡化教学形式,注重教学实质的根本要求;要创设教学情境,让每一个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育核心精神;要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渴求,加强非逻辑思维教育的教学,使课堂向课外延伸,这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育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王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关注的几个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9(03).
[2]杨玉东,张波.教师运用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潜在观念与理论倾向[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