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往的生活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kkkkk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中国玉溪元江,暑气升腾。老213国道元江桥上,象群排成一字,在指挥人员的引导下缓缓渡江。时值雨季,脚下的元江翻腾,120立方米每秒的浪潮似在欢送,加上7月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独象,至此,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南返。
  这无疑是第十个世界大象日来临前,属于亚洲象最好的消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野生动物栖息地急剧减少,“人兽冲突”在农林边界时有发生。象群北移是迁徙还是流浪,是迷途还是归途?而在野性呼唤之外,亚洲象又该如何寻找“象”往的生活?
  一路“象”北
  2021年1月13日,云南省墨江县团山村内传来几声犬吠,但随即便淹没在一阵喧天的长啸中。“一开始狗咬,大象叫了两三声,狗也不敢咬了,大鹅也不敢叫,都害怕了。我们躲在屋子里关着灯,没人敢出来。”不速之客的到来,使得村民鲁忠祥的院内一片狼藉,这是象群北迁经过墨江的重要一站,在此,象群产下了一只小象。
  3月21日,凌晨的团山镇显得有些热闹,街道旁聚集着围观的人群,一头落单的雄象穿街而过,颇有几分“锦衣夜行”的味道。许多人第一次亲眼看到野象来到乡村和城市的边界,觉得不可思议。“大象不在我们这样北的地方生活,一般都在西双版纳、普洱一带活动,听老一辈人讲,这里几百年都没有出现过大象。”
  2021年6月初,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长途跋涉约500公里进入昆明市辖区境内,完成浩浩荡荡的北迁。一路上,有不少村民拍到了象群迁徙的画面,大象结群而行,小象在队伍中间,穿过农田,有时还弄坏了农户的围墙和棚架。
  这支说走就走的“大象旅行团”,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关于“#云南15 头象一路向北迁移”的微博阅读量达到 1 亿,其中大部分讨论停留在象群“逛吃”“拆家”等娱乐化的关注点上。
  “象群处在无序游走状态,一直往北走,这样的行为不可思议。”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解釋道,这个季节正是森林中亚洲象食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北由于海拔不断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为稀少,因此表现不同寻常。公益环保组织“猫盟CFCA”也指出,“这么长距离,反常的亚洲象迁徙,在我国属于第一次。对于象群,迁移必然与寻找栖息地有关。象群如今迁徙,也许只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栖息地。气候和食物能支持多久,便走多久。”
  事实上,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由于经济作物种植侵占,外加保护区内部生态变化,亚洲象的栖息地逐渐减少,食物来源也不足,人象冲突由来已久。“一天晚上我听到外面有动静,就知道一定是大象来了。我吓坏了,赶紧躲到了床底下,我父亲都吓出心脏病了。”云南大树脚村一位村民说,在野象刚到山村的时候,人们把大象的到来当作福兆。但大象不仅时常破坏农田里的农作物,导致村民经济受损,对人畜的安全也有着极大威胁。
  不过,庆幸的是在亚洲象北迁的一年中,亚洲象分布区域均已制定《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应急预案》,针对亚洲象进入居民区等紧急情况,实施交通和人员管制,并在村镇安插野象观测瞭望预警塔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冲突”。
  亚洲象的前世今生
  昔镜面王敕侍者引一象,令众盲者摸之,触象鼻者言象如曲辕,触象牙者言象如杵,触象耳者言象如箕,触象头者言象如鼎……——《长阿含经》
  成语“盲人摸象”,是中国古代对于大象描述最常见的寓言之一。据史料记载,中国亚洲象曾经分布广泛,最北到北纬40°的河北阳原一带,但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捕杀,慢慢缩至北纬23°的云南沧源。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开荒伐林,中国的亚洲象濒临灭绝。目前这一濒危物种在全球的数量不到5万头,但幸运的是,在傣族聚居区的宗教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庇护下,亚洲象得以生存下来。
  亚洲象栖息的生态环境较为多样,稀树草原、竹林、热带旱生林、热带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雨林和开阔地带等都是它们的家园。从低海拔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都有可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由于亚洲象身强力壮,且较易被驯化,它们很早便走进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据考证,人类最早圈养亚洲象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的南亚印度河流域。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波斯等地,亚洲象曾被用于战争,可称为“战象”。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商朝也将象编入军队,商朝人驯化的是栖息于黄河流域的象。
  如今,印度是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最多的国家,缅甸紧随其后。同时,缅甸还是全球圈养亚洲象数量最多的国家,大约有5000头,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林业工人”,生活在政府所有的林场中。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古代,伐木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粗大的原木被砍伐倒地后,人力很难将其拖出丛林。力量惊人的亚洲象正是搬运木料的好劳力,它们既能用头部和鼻子推动原木,也能套上绳索拖动木料。
  泰国自古也有崇拜白化亚洲象的文化。由于白象较为少见,被奉为珍宝,通常由皇室供养,不得劳役。暹罗国王对大臣不满时,有时会将一头白象赏赐给大臣。白象是珍宝,不能随意转送或遗弃。要供奉一头不干活的巨象的花销颇为可观,大臣往往不久便因此家道中落。
其他文献
Since China and Malaysia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45 years ago, the two countries have not only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their respect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steady progress
期刊
China and Malaysia share deep-rooted traditional friendship, sound political trust, and close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In 1974, Malaysia became the first ASEAN country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
期刊
The Chinese e-commerce giant’s continued expansion in Malaysia is poised to accelerate the country’s digit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Global trade has been dominated by 60,000 large corporations in pa
期刊
Marine development remains the driving force of Shandong's economy.  With a coastline stretching more than 3,000 kilometers, China’s eastern province of Shandong has abundant marine resources. Shandon
期刊
A flagship duo in terms of China-Malaysia economic collaboration, sister industrial parks enjoy the fast lane of development  As bilater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Malaysia continuously
期刊
On April 25,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met with visiting Malaysian Prime Minister Mahathir Mohamad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Xi suggested that in the new era, China and Malaysia s
期刊
Dato Mohamed Abdul Majid Ahmad Khan, president of the Malaysia-China Friendship Association (Persatuan Persahabatan Malaysia-China, PPMC), began working as a diplomat at the Malaysian Embassy in China
期刊
合浦角雕是一首时光的诗歌,书写在牛羊角上。人们总说,时光如风,岁月无痕,但当我们蓦然回首,时光早已碎在阳光斑驳的荫凉小路上,藏在匠人眼边皱纹里,刻在合浦角雕上,等待着我们去品味、去回忆那些有关传承人坚守的故事。  合浦临海,空气十分湿润,而海风轻拂,祛了湿黏的异样感受,只留下清爽的夏日。下了动车,在白耀华的带领下,我来到位于北海工艺美术博览园内的角雕艺术馆。  2017年,白耀华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
期刊
一个城市的底蕴和记忆,往往藏在凝聚着先人智慧的古老建筑群、人们的一蔬一饭、衣食住行中,南宁市宾阳县的宾州古城亦如此。穿行于古老的街道巷陌,隐匿于人群嘈杂间,9月的宾州人顶着暑气等待着一份夏末的舌尖美味。作为外乡人的我们,开始细细寻找和观摩这千百年时光在宾州留下的痕迹或深或浅痕迹。  隐在寻常巷陌的故事里  广西宾阳县古为百粤之地,建置时间可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时命名为宾州
期刊
桂西南边陲,左江沿岸的花山岩画仿佛一本无字天书惊艳了世人。而源自这片骆越之地的古老乐器,穿过千百年的悠悠时光,弹奏出了壮族先民悲欢离合的“鼎叮”之声。  那弹出“鼎叮”之声的古老乐器就是天琴。“鼎叮”之声,源于乐器独特的音色,为空弹两根琴弦所发出“叮叮”声,故壮族先民取其音为其名。在古骆越文化中,鼎叮作为壮族民间沟通天命的法器,常用于禳灾治病、祈求丰登的祭祀活动中,与天有关,为敬天之琴。  天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