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功实施2008年“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的基础上,2009年教育部继续组织实施“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简称“援助计划”)。培训期间,陈小娅副部长专程赴四川看望参训学员,并与学员进行座谈。此次培训针对性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以灾区一线学科教师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注重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部分别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实施“援助计划”。2009年“援助计划”培训范围扩大到四川、甘肃、陕西三个地震受灾省,培训对象以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从未参加过国家级灾区教师培训的一线学科教师为主。培训内容在总结2008年培训经验和对灾区教师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注重心理康复教育的同时,强调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拓展其学科知识。此次培训按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5个学科分批次举办13个培训班,共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培训中小学一线学科骨干教师1200余人。
二、结合灾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2009年的培训重点是帮助灾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科知识。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以心理健康培训为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模块。陕西师范大学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心理调适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专家讲授与课后研讨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有机结合。四川师范大学采取“模块 专题 行为”的课程结构,模块体现主题和方向,专题体现需求和特色,行为跟进则体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使“问题解决”这个中心任务得到有效落实。重庆教育学院采用了“三小模式”课程设计方式,即小切口、小专题、小点子,设计了“8224”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八个专题报告、两次课堂观摩和“同课异构”活动、两次主题班会、四次体验性参观考察。
为使参训学员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活动中,本次培训大胆创新培训形式。首先,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鲜活案例,使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保证辅导技巧的传递,使学员在培训中既可学到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又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再次,专家们为参训学员布置研修任务,学员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内化。
三、培训管理注重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个性服务,满足不同需求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四川教育学院“从小处着手、从学员的需要出发”,让学员一开始就有“温馨、温暖、家的感觉”。每班配备两名具有辅导员经验的年轻老师担任班主任,与学员同吃、同住,全程跟踪服务。乐山师范学院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分设五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宣传、心理抚慰、文体活动,每天培训结束后召集会议,针对当天情况和第二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确保培训顺利进行。重庆教育学院构建了“三三三”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即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课堂教学书面评价、培训成效问卷调查的“三线监控”;培训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班委干部的“三级监控”;学员评教、教师评学、单位评价的“三评监控”。配套实行“每日一查”“每日一巡”“每日一问”“每日一评”“每日一会”的“五个一”管理制度。“三三三”监控体系和“五个一”的培训管理制度,保障了培训的有序组织和科学运作。
各校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趣的文体娱乐、文化考察活动等,增强交流互动,让学员在文体活动中进一步释放心理压力,对培训取得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培训取得显著成效。首先,使灾区教师进一步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学科知识得以拓展,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实施课改的信心和能力。其次,培训为灾区今后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积淀了一批优质资源。再次,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了辐射效应。参训教师作为“种子”,回去后发挥示范、传递作用,引领、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推进实施课改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促进灾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灾后教育重建。
调查问卷汇总显示,学员总体满意度达到98.78%。
(选编自教育部师范司主办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10年第1期)
一、以灾区一线学科教师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注重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部分别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实施“援助计划”。2009年“援助计划”培训范围扩大到四川、甘肃、陕西三个地震受灾省,培训对象以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从未参加过国家级灾区教师培训的一线学科教师为主。培训内容在总结2008年培训经验和对灾区教师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注重心理康复教育的同时,强调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拓展其学科知识。此次培训按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5个学科分批次举办13个培训班,共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培训中小学一线学科骨干教师1200余人。
二、结合灾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2009年的培训重点是帮助灾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科知识。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以心理健康培训为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模块。陕西师范大学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心理调适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专家讲授与课后研讨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有机结合。四川师范大学采取“模块 专题 行为”的课程结构,模块体现主题和方向,专题体现需求和特色,行为跟进则体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使“问题解决”这个中心任务得到有效落实。重庆教育学院采用了“三小模式”课程设计方式,即小切口、小专题、小点子,设计了“8224”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八个专题报告、两次课堂观摩和“同课异构”活动、两次主题班会、四次体验性参观考察。
为使参训学员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活动中,本次培训大胆创新培训形式。首先,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鲜活案例,使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保证辅导技巧的传递,使学员在培训中既可学到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又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再次,专家们为参训学员布置研修任务,学员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内化。
三、培训管理注重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个性服务,满足不同需求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四川教育学院“从小处着手、从学员的需要出发”,让学员一开始就有“温馨、温暖、家的感觉”。每班配备两名具有辅导员经验的年轻老师担任班主任,与学员同吃、同住,全程跟踪服务。乐山师范学院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分设五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宣传、心理抚慰、文体活动,每天培训结束后召集会议,针对当天情况和第二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确保培训顺利进行。重庆教育学院构建了“三三三”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即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课堂教学书面评价、培训成效问卷调查的“三线监控”;培训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班委干部的“三级监控”;学员评教、教师评学、单位评价的“三评监控”。配套实行“每日一查”“每日一巡”“每日一问”“每日一评”“每日一会”的“五个一”管理制度。“三三三”监控体系和“五个一”的培训管理制度,保障了培训的有序组织和科学运作。
各校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趣的文体娱乐、文化考察活动等,增强交流互动,让学员在文体活动中进一步释放心理压力,对培训取得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培训取得显著成效。首先,使灾区教师进一步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学科知识得以拓展,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实施课改的信心和能力。其次,培训为灾区今后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积淀了一批优质资源。再次,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了辐射效应。参训教师作为“种子”,回去后发挥示范、传递作用,引领、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推进实施课改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促进灾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灾后教育重建。
调查问卷汇总显示,学员总体满意度达到98.78%。
(选编自教育部师范司主办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简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