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沆诗歌创作简论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沆是湖北近代文学的开拓者。他虽然生活在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死后14年才爆发鸦片战争。但是,他在世时,却能同中国近代的先驱者、经世文派的代表作家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等人一起,预感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即将崩溃和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并能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呈献给读者。其作品透露出清新的时代气息。
  一
  陈沆(1785-1826年),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陈家大岭人。
  太初先生出身于蕲水望族,这是一个世代书香的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饱读诗书,却屡试不举,后郁郁而终。祖父陈士珂,多学博览,虽举于乡,却不愿为官,终生未仕,只是以教书授徒为生。父亲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年)举人,历官知县、知州。其为官清正廉洁,善政颇多,口碑极好。他曾藏匿湖南平江白莲教起义胁从人员名单不上报,使数百人免遭诛连,县民甚感其德。
  陈沆自幼勤奋好学,聪明颖悟,5岁入塾,由祖父亲自教授。10岁随父至湖南任上读书,以诗赋见长。12岁开始习举子业。15岁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皆名列第一,取为秀才。学政鲍星阅其试卷,击节叹赏。嘉庆十八年(1813年)乡试考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京会试,考中贡士。随后在保和殿的殿试中,因其策论阐述中庸治国的道理,洋洋洒洒,剖析透辟,笔力奇健,气势雄浑,有如长江大河,被取为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道光二年(1822年),赴广东任乡试主考官;次年,回京充礼部会试同考官。不久,调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卒于任上,年仅41岁。后归葬于巴河镇望天湖调军山南麓。
  陈沆有“楚之才子”的美誉,嘉庆后期至道光初年“以诗文雄海内”(周锡恩《陈修撰沆传》)。在京师期间,与董贵敷、姚学塽、包世臣、龚自珍、魏源等人交往甚密,常在一起讲学论道,诗文唱和。他对龚自珍非常钦佩,称赞其古文为“奇宝”(陆献《简学斋诗存跋》);又与魏源为“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斯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同魏源结有《简学斋·清夜斋手书诗稿合刊》诗集。魏源在《跋陈沆简学斋诗》中评陈沆的诗说:“空山无人,沉思独往;木叶脱尽,石气自清;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成连东海,刺舟而去。渔洋山人能言之而不能为之也。太初其庶几乎!其庶几乎!”[1]
  陈沆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既是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又是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著述颇丰,有《简学斋诗存》四卷、《简学斋诗删》四卷、《简学斋馆课赋存》一卷、《简学斋馆课赋续抄》一卷、《简学斋馆课试律存》一卷、《简学斋试律续钞抄》一卷、《诗比兴笺》四卷、《近思录补注》十四卷等。世传之《白石山馆诗》,则是诗人诗稿的手录存稿,所录之诗均见《简学斋诗存》。此外,《蕲水县志》卷二十二的《艺文志》,录有陈沆《咏史乐府》13首,则为集外诗。今人辑校有《陈沆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二
  陈沆文采亮拔,诗歌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其作品内容充实,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其中不少诗歌反映了嘉庆(1796—1820)后期与道光(1821—1850)初年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之一的《卖儿女》写道:
  河南一片荒荒土,满眼流离风又雨。年荒父母竟无恩,卖尽田地卖儿女。可怜父与母,泪落心内苦。岂不恋所生?留汝难活汝。往年生儿如得田,今年生儿不值钱。卖女可得青蚨千,卖儿不足供一餐。大车小车牛马走,儿啼呼父女呼母。役夫努目刀在手,百口吞声面色朽。此时父母死更生,食尽还增骨肉情。月黑风寒新鬼哭,饥魂一路唤儿声。
  嘉庆十九年(1914年)春天,陈沆从北京南下经过河南,见到河南灾民的悲惨遭遇,写了这一组诗,此诗为组诗的第一章。诗中以平实的语言,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将平民百姓在灾荒之年哀苦无助,卖田地卖儿女,生离死别,凄凉悲惨的景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不忍多读,表现了诗人对老百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组诗的另外三章《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同样揭露了清朝统治者不关心老百姓疾苦的罪行,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如写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有感(闻广东荒歉,海寇未平)》曰:
  传闻南海事全非,十室炊烟九室稀。须识治兵先治吏,自来防盗在防饥。噩鱼大可为文遣,沙蜮终难出水飞。寂寞江湖风雪里,有人投笔念征衣。
  “南海”过去乃南国的富庶之地,如今却“事全非”,饥寒遍地;更遇海寇、盗贼猖獗,“十室炊烟九室稀”,得此消息,诗人坐卧不安,念念难忘那些“江湖风雪里”的老百姓。再如其写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扬州城楼》云:
  涛声寒泊一城孤,万瓦霜中听雁呼。曾是绿杨千树好,只今明月一分无。穷商日夜荒歌舞,乐岁东南困转输。道谊既轻功利重,临风还忆董江都。
  以前的扬州可是生意兴隆、“绿杨千树好”的繁华之地;而清朝统治者和商人们不仅重利轻义,加重对百姓的盘剥,而且一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致使如今的扬州商业凋敝、市面萧条、“明月一分无”。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登临扬州城的亲眼所见,揭露了嘉(庆)道(光)年间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能有像董仲舒那样以道义为重、不计功利的官员来治理国家,表现了诗人的鲜明爱憎和深沉的忧时伤世之情。此外,他的《朝城》《兰阳守风》《汝宁夜雪》《濮州道中》《兰阳渡》《苦寒行》《江夜》《秋霖三首》《徐州问黄楼已不可登矣》《悯旱》等诗作,或揭露社会的黑暗,或抨击吏治的腐败,或反映民生的凋敝,或同情百姓的遭遇,贯穿着作者忧国忧民、济世救民的情怀。所以,魏源认为诗人的此类作品有“香山乐府之遗”[2]。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能够具有这样突出的平民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也为后来的士大夫树立了榜样。   太初先生不仅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同情,还用不少篇章反映了当时一些正直的中、下层官吏忧郁苦闷、贫困潦倒的现状。如他的七言古体《大人命赋二首》(《赁屋叹》《典衣行》),就反映了他的父亲作为一名正直而又爱民的县令,除了朝廷俸禄之外则别无索取,结果却摆脱不了穷酸的困境:早年,其父为长沙令,携家赴任,因俸禄不多,顾了生活就没有房屋住,只得许以千金之价租赁几间房子;可“穷官无钱”,又凑不齐租金,致使“屡遭屋主逼”。屋主“有时拍案怒且嗔,惊我雁雏出复匿……两月还君一月租,三年累我千金债。吁嗟乎!赁屋艰于买屋居,私逋逼迫如公逋。”即使这样,他还认为:“世间寒士贫无屋,每逢风雨冻折足。今我赁屋有屋居,日受逼迫犹为福。”(《赁屋叹》)见此苦情,实在令人酸楚;见其怀抱,确实让人钦佩!只是可悲得很,他们不仅没有房屋住,有时也没有饭吃。适逢“有客千里来,瓮头无酒厨无柴。阿母唤儿勿徘徊,犹可一醉头上钗。”(《典衣行》)身为县令,其生活境遇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普通的民众呢?
  其父如此,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三十生日都门自述》(五首之五)云:
  十五试茂才,三十犹潦倒。众人怜泣璞,良友勖怀宝。苟得非所欣,居贫讵为矫。荣华等拾芥,当路胡太巧。忍持圣贤书,易汝温与饱。浮念苟一牵,方寸不自保。白云纷满怀,此意岂枯槁?
  另如《送徐南墅归蕲水》《曲江闻刘芙初前辈死耗哭之以诗·一自成名后》(二首之一)、《立秋后一日送董小槎前辈归南》等诗作也透露出他和友朋们的那种失意、穷愁和苦闷的心情。陈沆后来就是中了状元,功名已经到达顶峰,却因他太耿直,又不喜逢迎拍马,到头来只能是空有一腔抱负和满腹安邦治国之策,无法施展,无所作为,官阶不过五品,俸禄难以养活家人。但是,通过这些作品,让读者也看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那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有的善于逢迎应对,溜须拍马,结果左右逢源,飞黄腾达;有的忠于职守,忧民忧国,却不为当权者所用,升迁艰难,久困于下僚。有的残酷盘剥,巧取豪夺,生活奢靡,千金买笑;有的安于本分,洁身自好,俸禄之外分文不取,结果生计艰难。时人就称赞他“怀抱深远,立心忠厚”[3],读其诗,往往令人“孝弟之心油然而生”[4]。
  陈沆一生为了功名,为了生计,奔走大江南北,写有大量的山水、纪游、咏物诗,为时人称道。请看其《雨后舟行》:
  春江一雨嫩寒催,水上油云拨不开。忽被东风吹散尽,好山无数上船来。
  诗中语言平实质朴,格调清新纯正,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神情闲适旷达、精神畅快爽朗的境界。
  又如其《江边黄鹤古时楼得楼字》云:
  黄鹄矶头望,长江第一楼。难招天上鹤,独占古时秋。远引梅花笛,高临杜若洲。云随荀费去,月照晋唐游。不改青山色,无边白水流。酒家犹绕郭,诗客总停舟。地已成仙界,人谁在上头。茫茫今昔事,搁笔问闲鸥。
  全诗写得气势雄阔,敦厚深沉,表现出一种孤傲峭拔的品格,是历代吟咏黄鹤楼诗中的佳作。
  再看其《白莲花》写道:
  濯濯夭姿水一方,秋风送吹满湖凉。烟波淼淼花如梦,露夜亭亭月有香。偏向淤泥完素质,不施粉黛俨明妆。清吟一洗尘中眼,采得琼英孰寄将。
  在这里,诗人着力描绘莲花的妖娆、洁白和清香,高度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可以说,这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当时就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经济凋敝、积弊丛生的污浊世界里,他不仅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与“污泥浊水”同流合污;而且能够“一洗尘中眼”,“偏向淤泥完素质”。这对一个正身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中、下层封建官吏来说,确实是不容易的。
  另外,他的《舟行偶作》《夜抵刘山人家》《宁乡山中早行》《渡河遇相识寄家书》《中秋洞庭泛舟歌》《游福德山寺》《孝感道中》《灵泉寺》《寒溪寺》《岳阳楼》《探梅》《咏梅》《洞庭舟中望君山》《郡城晚望》《晚渡清河口》等等作品,也都是山水、纪游、咏物等方面的佳作。
  诗人的一些赠答之作,大多都富有真情实感,如《项师竹张馥亭自麻城来访欣然有作》:
  快雪天易晴,萧然独成醉。梅间一雀噪,双双故人至。知我相念深,感君远来意。前夜江上风,舟来亦不易。相逢且为欢,谁问别后事。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
  诗中叙写一个雪后初晴的日子,正当诗人苦闷独饮、对友人“相念深”之时,友人却不惧“江上风”,“双双”乘舟突至;于是,好友们欢聚一起,举杯痛饮,畅叙“别后事”,以致“空山不知寒,星月同寤寐”。字里行间可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另如《到湘阴哭张一峰姊丈》(五首)、《中秋饮李双圃寓斋放歌》《送魏默深归湖南》等作品,亦都写得情真意切。因而,魏源称他的此类作品“情至诗自真,无心于杜而自杜”[5]。
  从前面所述陈沆的实际创作来看,他做到了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随俗转移。其诗造意刻苦却出之自然,语言琢炼则达于质朴,才情流溢而气韵深沉。因此,受到时人的一致推崇。陈衍在论述道光以来诗歌时,就将陈沆列为“清苍幽峭”一派之首,并指出其诗“字皆人人能识之字,句皆人人能造之句,及积字成句,积句成韵,积韵成章,遂无前人已言之意、已写之景,又皆后人欲言之意,欲写之景,当时嗣响,颇乏其人。[6]”由此可以看出陈沆诗歌在近代诗歌中的独特地位。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陈沆中年以后锐意朱熹之学,诗作多性理色彩,诗质诗味较以前都要逊色一些。
  三
  魏源是陈沆的“讲学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质难,期达于精而后已”(陈曾则《先殿撰公诗钞后序》)。他曾在《简学斋诗集·序》中说陈沆“好言诗而不轻作诗,尤不肯轻存诗”;必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后又在《跋陈沆·简学斋诗》中说:“秋舫之诗,好命余阅”,而其“改诗如改过,虚心实力无留难”;故“每易辄胜,其为卷凡三,而亦每卷必进”。由此亦可见出陈沆作诗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
  从陈沆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来看,的确有着自己明确的追求。他在《简学斋论诗》中就明确提出:“敦厚诗中意,深思义有加。音原安以乐,体乃正而葩。芑是力孙草,兰为孝子花。萃苓思养土,桃李悟宜家。”“送客依依柳,怀人采采葭。性情骚悱恻,文字汉萌芽。”并强调指出:“自有和平听,非徒绮丽夸。千秋鸣盛事,根本在无邪。”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是将敦厚、纯正、平和与无邪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美学原则的。这种诗美原则与他在《诗比兴笺》中表达的创作观也是一致的。   《诗比兴笺》既是中国古代比兴诗的一个选注本,也是陈沆为矫正“性灵派”颓靡浮滑之弊而撰写的一部颇有影响的诗论专著,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一部重要的诗学文献。
  陈沆认为,比兴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即所谓“文章本无始,大道贵自然”[7];“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8]。他着意推求古人通过比兴手法言志讽世之意,“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之诗,使读者知比兴之所起,即知志之所之也。[9]”该书选择了学人们公认属于比兴体的汉、魏乐府诗以及六朝与唐代的五、七言古诗等四百多首,以郑玄笺注《诗经》的方法,逐一进行笺释。其笺释突破了传统的注重义理、辞章、考据的诗学批评方法,不拘泥于前人古法,亦不斤斤于文字的训诂,却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研究得十分透彻,又结合诗作的内容,探求作者写作的本意,纠正了不少前人评释的误解与偏见。因此,魏源认为:“蕲水太初修撰,兰蕙其心,泉月其性,即其比兴一端,能使汉、魏、六朝、初唐骚人墨客,勃郁幽芬于情文缭绕之间,古今诗境之奥阼,固有深微于可解不可解者乎![10]”陈衍也指出:《诗比兴笺》“真能拨云雾而赌青天,缒幽沉而出井底,由先生既深于诗功,核于史事而胸次雅亮,文笔高洁,又足以发明之,学者不可不肄业及之也。[11]”
  由于《诗比兴笺》选诗、评诗的角度、标准以及所选诗中蕴含的祈向,承继王夫之衣钵处颇多,故时人推之为“船山劲敌”[12]。也正是因为陈沆在书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独到新颖的论诗方法与诗学主张,使他的《诗比兴笺》一书受到学人们的普遍推崇,一版再版,广为传播;从而使它在中国诗歌理论的批评史上也占有了一席重要地位。
  总之,陈沆的诗歌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尽管他的诗有的写得清新秀丽,有的写得抑郁悲苦,有的写得冷峻辛辣,有的写得峭拔豪迈,但都能巧用比兴,直抒胸臆;文字上则行如流水,明白如话,这就使得他诗歌的主题十分鲜明,揭露的社会问题也比较深刻,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注释:
  [1]魏源《跋陈沆简学斋诗》,《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
  [2]陈沆《河南道上乐府四章》诗后评语,《简学斋诗存》卷二。
  [3]汪均之《跋简学斋诗》,《陈沆集》附录。
  [4]叶名沣《简学斋诗存序》,《陈沆集》附录。
  [5]陈沆《到湘阴哭张一峰姊丈》诗后评语,《简学斋诗存》卷一。
  [6]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第30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7]陈沆《古风》(八首之二),《简学斋诗删》卷一。
  [8]陈沆《杂诗》(二首之一),《简学斋诗存》卷一。
  [9][10]魏源《诗比兴笺序》,《陈沆集》附录。
  [11]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第2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2]吴嵩梁《跋简学斋诗》,《陈沆集》附录。
  程翔章,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责任编校:晓 苏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重要基础,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后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收到《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6期后,刚一翻阅就见封二登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于鸣镝先生于2006年10月1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病逝。惊悉噩耗,深感悲痛,诸般往事,涌上心头。将千思万
东西在法兰克福大学作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东西分享了他某些作品的创作由来,以及他本人坚持至今的创作理念,但我认为更重要也更引人入胜的,是呈现在我眼前的一个想象小说、想象文学应行之路的求索者的形象。看得出东西不但有所思考和体会,而且也是有所困恼的,一些问题仍然放不下,但正因如此,他作为过来人的体察才更生动。  一边看东西的演讲辞,一边浮起“Sound of Silence”这首百听不厌的经典老歌: 
【摘要】中国的漆画,起源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漆艺,并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技巧在近几十年内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画种。漆画具有工艺和绘画的双重属性,创作中,只有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使得漆画这一新兴的画种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漆画 工艺美术 纯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69-01      漆画,这种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
【摘要】全文通过艺术教法论的几点探讨阐述了以人为本通过艺术渗透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必要性并简单介绍了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高校 艺术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70-01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无疑“人”牢牢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教育的施动方还是受动方,都是以人为单元的。因此,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作为一种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修改的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作文修改章法,使学生了解基本的作文修改方法。要求学生不仅能“修改自己的作文”,而且能“互相评改作文”。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在新课标的实践背景下,写作教学的作文批改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原因可总结为:第一、从作文实践角度来说,作文
期刊
【摘要】课程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形式的安排等具有导向作用。我们高职艺术专业课程现行体系定位不够精准,如果这种课程结构得不到改革,将不会适应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因此,对职业艺术教育内容的更新,构建艺术与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减少“学院派”的课程门类,增加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增强在商业社会竞争环境中的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的谋生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的教学课堂已成为教师的理想和追求,本文之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执教经验,从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出发,阐述提高小学语
学生生活应该是多彩的,多彩的生活也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在信息时代,人们用手机“美拍”是一种大众化的行为。“精彩美拍”不仅关注自己,记录自己的生活趣事,还会用一双观察的眼睛记录社会,发现生活中人们有趣的故事。这种特质正对接习作的教学目标,我们学校开始将“精彩美拍”引进生活作文课程,即有意识、有系统地引导学生通过“美拍”的形式观察生活,记录下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忘的趣事,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