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对小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也在变化和发展。从2004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县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与研究,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研究迫在眉睫。
一、研读教材,目标求“明”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明确《标准》对教学过程的总体目标,又要知道每一学段学生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同时突出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做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去确定目标:①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②从教学目标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对学生而言,本课的重、难点又是什么?③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或手段来突破重、难点?④创设怎样的情境,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有效发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其次要从班级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小学生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按照《标准》的教学内容提出共同的基本目标,还要注意适当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班级之间的差异。如2007学年度我所任教的六(11)、六(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对待数学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自觉程度、班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喜欢学习方式等整体壮态各不相同。因此在考虑这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时,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六(11)班学生学习水平比较低,基础知识比较差等情况,需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培养,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针对性提出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学习兴趣的目标。而针对六(12)班学生学习水平比较高,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兴趣浓,选择了教高水平的教学。放手让学生探讨数学知识,关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实践证明: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拟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教材,教法求“活”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先理清教材的思路,理解编写意图,读透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基础上,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将“关注知识结果” 更多地转向“关注学习过程”。通过对教材进行动态化处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能力。
三、活用教材,学法求“实”
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一节以上的教学公开课任务。教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设计教法,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有些教师为了上出一节精彩的课,挖苦心思在设计上求新、求奇、求大、以圖一鸣惊人。这样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表现欲望,却失去了课堂上最真实的东西。回到正常教学还要用老的、土的办法。学法上求实,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视学生为主体,正确把握课改的方向,打造实在的课堂。例如教学“方程的意义”一课,我设计了下面的场景,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方程。
1. 第一次出示天平:左盘(两袋100克食物)、右盘(1个200克的砝码)
师:你会用1个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生:100 100=200
师:如果给它起个名字,你起什么?
生:这叫一个等式。
2. 第二次出示天平:左盘(两个x克砝码)、右盘(1个100克的砝码)
师引出x
3. 第三次出示天平:左盘(两袋30克食物)、右盘(1个200克的砝码)
师: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算式?
生:能得到30 30﹤200
师:如果我在左盘加上一些物体,天平会怎样?
生1:30 30 x=200
生2:30 30 x<200
生3:30 30 x>200
4. 第四次出示天平:左盘(牛奶275克)、右盘(200克的砝码)
师:平衡吗?怎样才能使它平衡?
生:不平衡,喝去一部分牛奶,能使它平衡。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过程吗?
生:275- x=200
师:谁能给这一个等式起个名字?起什么名字?
生:这个等式叫方程。
这样的教学,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没有新奇、变异、夸张的陌生化教学,更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自然美,通过四次简单的天平演示,自然引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定义,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以朴实、自然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样的效果来自对教材的精加工,深加工。
四、跨越教材,过程求“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与数学交朋友,是我们的追求。怎样能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数学呢?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其实“枯燥”与“生动”之间只隔一层纸,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载体,围绕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生活中学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看、折、摸、议、剪、画、赏、辨、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化的魅力,开放的魅力。
看:观看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大雁、青蛙、蝴蝶、七星瓢虫、树叶、苹果等,引起学生对学习兴趣。
折:把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对折,发现“折痕”。
摸:对折以后的图形,是否对得齐齐的。
议: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剪:发挥想象,让学生想剪什么就剪什么。
画:对称轴。
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赏:欣赏轴对称轴图形,学生把剪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作品。
辨:出示我县大型购物中心“来来超市”商标,找出商标里的对称轴。
品:生活用品(书包、蝴蝶结、布娃娃等),著名建筑物(天安门、天坛、大雁塔、钟楼、鸟巢、水立方等),当地建筑物(学校教学楼、贤令山牌仿、电影院等),民间艺术(剪纸艺术、脸谱、飞机、火箭等)、数字汉字(0、王、工等)的对称。
感受对称美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保证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进,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美,感受到用数学的眼光去欣赏身边事物的乐趣。
责任编辑李淳
一、研读教材,目标求“明”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既要明确《标准》对教学过程的总体目标,又要知道每一学段学生要学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同时突出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做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去确定目标:①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哪些内容要渗透数学思想?②从教学目标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对学生而言,本课的重、难点又是什么?③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措施或手段来突破重、难点?④创设怎样的情境,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有效发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其次要从班级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小学生先天、环境、教育等方面条件不同,在能力、性格和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拟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按照《标准》的教学内容提出共同的基本目标,还要注意适当有弹性,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班级之间的差异。如2007学年度我所任教的六(11)、六(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对待数学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的自觉程度、班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喜欢学习方式等整体壮态各不相同。因此在考虑这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时,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六(11)班学生学习水平比较低,基础知识比较差等情况,需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培养,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针对性提出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学习兴趣的目标。而针对六(12)班学生学习水平比较高,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兴趣浓,选择了教高水平的教学。放手让学生探讨数学知识,关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实践证明:因班而异、因人而异拟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握教材,教法求“活”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教师先理清教材的思路,理解编写意图,读透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基础上,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将“关注知识结果” 更多地转向“关注学习过程”。通过对教材进行动态化处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能力。
三、活用教材,学法求“实”
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每学期都要承担一节以上的教学公开课任务。教师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设计教法,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有些教师为了上出一节精彩的课,挖苦心思在设计上求新、求奇、求大、以圖一鸣惊人。这样虽然满足了自己一时的表现欲望,却失去了课堂上最真实的东西。回到正常教学还要用老的、土的办法。学法上求实,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视学生为主体,正确把握课改的方向,打造实在的课堂。例如教学“方程的意义”一课,我设计了下面的场景,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方程。
1. 第一次出示天平:左盘(两袋100克食物)、右盘(1个200克的砝码)
师:你会用1个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生:100 100=200
师:如果给它起个名字,你起什么?
生:这叫一个等式。
2. 第二次出示天平:左盘(两个x克砝码)、右盘(1个100克的砝码)
师引出x
3. 第三次出示天平:左盘(两袋30克食物)、右盘(1个200克的砝码)
师: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算式?
生:能得到30 30﹤200
师:如果我在左盘加上一些物体,天平会怎样?
生1:30 30 x=200
生2:30 30 x<200
生3:30 30 x>200
4. 第四次出示天平:左盘(牛奶275克)、右盘(200克的砝码)
师:平衡吗?怎样才能使它平衡?
生:不平衡,喝去一部分牛奶,能使它平衡。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过程吗?
生:275- x=200
师:谁能给这一个等式起个名字?起什么名字?
生:这个等式叫方程。
这样的教学,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也没有新奇、变异、夸张的陌生化教学,更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然而却流淌着自然美,通过四次简单的天平演示,自然引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定义,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以朴实、自然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样的效果来自对教材的精加工,深加工。
四、跨越教材,过程求“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等情感因素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与数学交朋友,是我们的追求。怎样能让学生爱上枯燥的数学呢?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其实“枯燥”与“生动”之间只隔一层纸,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以教材为载体,围绕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生活中学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看、折、摸、议、剪、画、赏、辨、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化的魅力,开放的魅力。
看:观看多媒体播放大自然的大雁、青蛙、蝴蝶、七星瓢虫、树叶、苹果等,引起学生对学习兴趣。
折:把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对折,发现“折痕”。
摸:对折以后的图形,是否对得齐齐的。
议: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剪:发挥想象,让学生想剪什么就剪什么。
画:对称轴。
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赏:欣赏轴对称轴图形,学生把剪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作品。
辨:出示我县大型购物中心“来来超市”商标,找出商标里的对称轴。
品:生活用品(书包、蝴蝶结、布娃娃等),著名建筑物(天安门、天坛、大雁塔、钟楼、鸟巢、水立方等),当地建筑物(学校教学楼、贤令山牌仿、电影院等),民间艺术(剪纸艺术、脸谱、飞机、火箭等)、数字汉字(0、王、工等)的对称。
感受对称美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保证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进,每跨一步都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美,感受到用数学的眼光去欣赏身边事物的乐趣。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