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强调实践创新的专业,探索多元合作的景观艺术教学模式与创新机制是学科发展与现实教学的需求。据此,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教学为例,通过景观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设计教育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这两大领域研究,揭示了改革与创新之道,即构建了基于实践的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系统化构建设计创新教育教学多元化的有效体系;从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企业导师深度参与的环境、设计相关课程延伸、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互动、社会设计竞赛和教师跟踪、国际交流联合展览制度等方面建立了六大设计教育创新机制。
关键词:景观艺术 教学模式 创新
引言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一级学科设计学与风景园林两大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是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创新是支持五位的基础,是建构景观艺术设计的基石。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性训练,使学生认知、感知、营造空间,为景观艺术设计提供空间支持。探索多元合作的景观艺术教学模式与创新机制,对于丰富并完善设计学专业的内涵具有一定意义。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城乡宜人,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急需要能够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的景观艺术设计人才,人才的需要迫使我们加强理论教育同时,倡导“多元合作”的教学模式与探索创新机制,以此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为例,探索景观艺术教学模式及其创新机制。
一、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概况
华东理工大学的景观专业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艺术设计方向与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该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了第一届景观学专业的本科生,2013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调整的要求,将景观专业调整为风景园林专业。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寻与实践
长期以来,对于景观艺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营造华东理工大学景观专业特色的途径所在,也是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根据景观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和社会相关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首先确定了KAQP模式与“十”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与人格(Personality)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其次,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设计思维引领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即:
(一)总体框架体系
“以道引器”,以正确的设计思维为核心,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设计专业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依据,借鉴了班杜拉(AIbert Bandura)的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利用社会资源实施社会互动,更有效地培养设计类学生理解、沟通、创新、实战四大专业素质(如图2)。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在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总体框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整:
1.专业定位与指导思想
華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学专业,立足创意产业,以学科交叉为特点,以社会应用和前沿学术研究为目标,基于学校强大的理工背景,确立了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此指导下确定培养方案和相关文件。
2.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调整
KAQP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目前大学教学过程,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之间的不协调,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与事件这一现实矛盾提出的。也是随着2012年风景园林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其教学体系也必须去面临这一提升引发的变革,建构起能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据此,在教学培养方案的修改中,以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组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育学理论为主线,结合景观艺术相关专业理论、设计学科发展、以及教学阶段特征决定的专业教学特点,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分解、概括、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来建构具有华东理工大学特色的景观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学体系。
3.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十”形结构的需求,组织课程结构,在前沿理论、社会互动(产学研基地、设计机构合作、设计竞赛驱动、各种创新平台的利用等)做了大胆探索;增强了“现代设计与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导论”、“艺术哲学”等课程,对“景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了重大改革与提升;进一步确定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明显的效果。
具体而言,以教学阶段的不同来划分的时序建构作为基础,在知识层面掌握景观艺术实践的相关知识(know what)、设计原理、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know why)、景观规划设计与工程技能的相关知识(know how)和景观工程管理、法规与人力的相关知识(know who),最终培养学生掌握自我学习景观知识的能力;在能力层面做到知行合一,达成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景观艺术形象思维能力、设计操作能力和交流与组织管理能力并进的能力目标;在素质、人格层面达成从专业价值观——专业责任感——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理想专业追求信念逐步形成的目标。三个层面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互为依存的、复合的、立体式的纵横交错的专业教学目标结构。
4.教学目标实现手段和策略研究
首先,在教学方法体系上,围绕景观艺术专业教学目标,按照教学时序作为阶段划分,按照教学内容层面作为类型,形成结合设计作业的“评中学”贯穿整个教学阶段,通过课程、具体案例、实践工程、竞赛等“讲中学”、“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以此实现认知、理解、应有和综合的4个不同学习阶段,以基于设计实践、师生互动、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等而衍生的各类教学方法对应不同教学内容模块的景观专业KAQP教学方法体系框架。
其次,实质、高效地发挥教学产学研基地作用,目前已经与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上海植物园、泉州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组织学生赴基地开展教学与实践工作,其效果深受学生与企业单位的好评,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另外,“设计思维引领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效率得到良好体现,并根据教学模式的需要,对相关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如艺术工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景观生态图形工作室等也相继建设完成,为学生开展实践创造了条件。 5.效果评价
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通过改革,我们在学生素质、协同创新能力、社会运用能力、设计竞赛成果和学生就业率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而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设计教育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在大学四年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教育的持续性,建立了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而整个机制包含了不同阶段的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发等环节,各个环节相互承接关联,层层推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多元化培养机制包括:
首先,建立设计工作室,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设计工作室按照各方向的专业教师团队设立,如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是以室内外环境设计为特色。工作室一般由1位教授、3-4位骨干教师组成。各工作室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完成相应方向、相应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任务。而各方向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各自的工作室,参与导师科研工作、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真实的课题中开展专题研究、专题设计,这样—方面强调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另—方面通过实践性的设计要提高研究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其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工作室对口衔接的机制,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其主要任务包括教学、设计、科研三方面结合为一体的研究。产学研基地是工作室开展科研的后盾与保障,也是培养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层,起着连接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产学研基地与工作室的对口衔接机制的建设。
再次,探索“跨院系、跨国界”的合作模式。景观艺术涵盖了四大研究方向,跨越了艺术、人文、材料、资环、建筑等多学科,同时也包含材料、结构、工艺、市场、销售等相关知识,因此从整体的教学程度而言,应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型、应用型、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据此,应探索跨院系的合作模式,即应探索由3-5人组成跨学院间的创新团队模式,各个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科研任务、设计项目,这样既有利于设计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更深入和全面,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跨国界”的合作模式,是指面向世界,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担当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与他们一起形成教学合作模式,另外,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让国外学生与我们的学生合作与交流,形成学生间的合作模式,以此双向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教学质量。
总之,将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设置从工作室到产学研基地,再到跨院系、跨国界的全新而有效的教学体系实践中,以此开拓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对象、学习场地,从学校、教室、课堂授课的学习延伸到工作室、再到校外实践场地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综合其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工作室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实践学习,从而能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考核办法,建立一整套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前后关联、衔接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
学院与上海植物园、同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江苏华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公司共建,并且聘请了数十位专家作为企业导师来共同参与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其次,还通过校企合作等各种方式,建立创新中心,邀请企业导师和设计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工作室,建立相对稳定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三)探索课程延伸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要求专业教师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同时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延伸。如组织设计workshop、设计夏令营等活动,学院对教师进行的课程延伸情况严格考评、即如工作量,学生则是真正的受益者。
(四)有选择的社会设计竞赛和教师跟踪机制
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但不唯竞赛论。针对相关课程和知识点,是选择设计竞赛的主要依据,对学生参与的设计竞赛,会从学科前沿、立意高度等角度进行甄别。并据此选择不同特点的教师进行跟踪。如“u+L全国景观设计竞赛”、“全国环境艺术设计竞赛”、“上海市风景园林设计竞赛”等都是本专业所推荐的。这些竞赛汇聚了全国一流的高校专业,竞赛专业强,参赛主题涉及相关的学科前沿和市场需求的现实,设计过程是现代设计理念的推广、普及及验证过程,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但本专业希望学生学到的设计理念,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以有高效提升(如图3)。
結论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教学为实验,首先,“以道引器”,以正确的设计思维为核心,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设计专业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依据,构建了基于实践的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其次,系统化构建设计创新教育教学多元化的有效体系,形成了四年创新教育不断线,环环相扣,不断深化建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再次,根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十”形知识结构需要,从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企业导师深度参与的环境、设计相关课程延伸、实验教学中心互动、社会设计竞赛和教师跟踪、国际交流联合展览制度等方面建立了六大设计教育创新机制。通过几年的实验,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逐步探索出实践设计教学模式和创新机制,取得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景观艺术 教学模式 创新
引言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一级学科设计学与风景园林两大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是以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文化艺术、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创新是支持五位的基础,是建构景观艺术设计的基石。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教学、基础实践性训练,使学生认知、感知、营造空间,为景观艺术设计提供空间支持。探索多元合作的景观艺术教学模式与创新机制,对于丰富并完善设计学专业的内涵具有一定意义。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城乡宜人,富有特色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急需要能够满足社会多元发展需求的景观艺术设计人才,人才的需要迫使我们加强理论教育同时,倡导“多元合作”的教学模式与探索创新机制,以此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为例,探索景观艺术教学模式及其创新机制。
一、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概况
华东理工大学的景观专业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艺术设计方向与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该专业,并于同年招生了第一届景观学专业的本科生,2013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调整的要求,将景观专业调整为风景园林专业。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寻与实践
长期以来,对于景观艺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是营造华东理工大学景观专业特色的途径所在,也是确保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方法。根据景观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和社会相关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首先确定了KAQP模式与“十”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与人格(Personality)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其次,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设计思维引领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即:
(一)总体框架体系
“以道引器”,以正确的设计思维为核心,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设计专业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依据,借鉴了班杜拉(AIbert Bandura)的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利用社会资源实施社会互动,更有效地培养设计类学生理解、沟通、创新、实战四大专业素质(如图2)。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在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式总体框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整:
1.专业定位与指导思想
華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设计学专业,立足创意产业,以学科交叉为特点,以社会应用和前沿学术研究为目标,基于学校强大的理工背景,确立了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此指导下确定培养方案和相关文件。
2.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调整
KAQP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目前大学教学过程,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人格之间的不协调,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与事件这一现实矛盾提出的。也是随着2012年风景园林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其教学体系也必须去面临这一提升引发的变革,建构起能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据此,在教学培养方案的修改中,以教育目标分类、教学组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教育学理论为主线,结合景观艺术相关专业理论、设计学科发展、以及教学阶段特征决定的专业教学特点,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分解、概括、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来建构具有华东理工大学特色的景观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学体系。
3.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十”形结构的需求,组织课程结构,在前沿理论、社会互动(产学研基地、设计机构合作、设计竞赛驱动、各种创新平台的利用等)做了大胆探索;增强了“现代设计与现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导论”、“艺术哲学”等课程,对“景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了重大改革与提升;进一步确定课程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手段,从而取得明显的效果。
具体而言,以教学阶段的不同来划分的时序建构作为基础,在知识层面掌握景观艺术实践的相关知识(know what)、设计原理、设计基础的相关知识(know why)、景观规划设计与工程技能的相关知识(know how)和景观工程管理、法规与人力的相关知识(know who),最终培养学生掌握自我学习景观知识的能力;在能力层面做到知行合一,达成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景观艺术形象思维能力、设计操作能力和交流与组织管理能力并进的能力目标;在素质、人格层面达成从专业价值观——专业责任感——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理想专业追求信念逐步形成的目标。三个层面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互为依存的、复合的、立体式的纵横交错的专业教学目标结构。
4.教学目标实现手段和策略研究
首先,在教学方法体系上,围绕景观艺术专业教学目标,按照教学时序作为阶段划分,按照教学内容层面作为类型,形成结合设计作业的“评中学”贯穿整个教学阶段,通过课程、具体案例、实践工程、竞赛等“讲中学”、“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以此实现认知、理解、应有和综合的4个不同学习阶段,以基于设计实践、师生互动、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等而衍生的各类教学方法对应不同教学内容模块的景观专业KAQP教学方法体系框架。
其次,实质、高效地发挥教学产学研基地作用,目前已经与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上海植物园、泉州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组织学生赴基地开展教学与实践工作,其效果深受学生与企业单位的好评,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另外,“设计思维引领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的效率得到良好体现,并根据教学模式的需要,对相关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如艺术工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景观生态图形工作室等也相继建设完成,为学生开展实践创造了条件。 5.效果评价
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通过改革,我们在学生素质、协同创新能力、社会运用能力、设计竞赛成果和学生就业率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而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设计教育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在大学四年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教育的持续性,建立了系统化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而整个机制包含了不同阶段的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发等环节,各个环节相互承接关联,层层推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多元化培养机制包括:
首先,建立设计工作室,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设计工作室按照各方向的专业教师团队设立,如景观环境设计工作室是以室内外环境设计为特色。工作室一般由1位教授、3-4位骨干教师组成。各工作室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完成相应方向、相应规模的研究生培养任务。而各方向的学生则需要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各自的工作室,参与导师科研工作、课题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真实的课题中开展专题研究、专题设计,这样—方面强调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另—方面通过实践性的设计要提高研究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其次,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工作室对口衔接的机制,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其主要任务包括教学、设计、科研三方面结合为一体的研究。产学研基地是工作室开展科研的后盾与保障,也是培养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层,起着连接的作用,因此,必须强调产学研基地与工作室的对口衔接机制的建设。
再次,探索“跨院系、跨国界”的合作模式。景观艺术涵盖了四大研究方向,跨越了艺术、人文、材料、资环、建筑等多学科,同时也包含材料、结构、工艺、市场、销售等相关知识,因此从整体的教学程度而言,应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型、应用型、创新性的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据此,应探索跨院系的合作模式,即应探索由3-5人组成跨学院间的创新团队模式,各个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协作来共同完成一项或多项科研任务、设计项目,这样既有利于设计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更深入和全面,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跨国界”的合作模式,是指面向世界,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担当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与他们一起形成教学合作模式,另外,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让国外学生与我们的学生合作与交流,形成学生间的合作模式,以此双向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教学质量。
总之,将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设置从工作室到产学研基地,再到跨院系、跨国界的全新而有效的教学体系实践中,以此开拓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对象、学习场地,从学校、教室、课堂授课的学习延伸到工作室、再到校外实践场地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综合其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工作室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实践学习,从而能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考核办法,建立一整套条理清晰、循序渐进、前后关联、衔接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
学院与上海植物园、同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江苏华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公司共建,并且聘请了数十位专家作为企业导师来共同参与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其次,还通过校企合作等各种方式,建立创新中心,邀请企业导师和设计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工作室,建立相对稳定的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三)探索课程延伸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要求专业教师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同时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延伸。如组织设计workshop、设计夏令营等活动,学院对教师进行的课程延伸情况严格考评、即如工作量,学生则是真正的受益者。
(四)有选择的社会设计竞赛和教师跟踪机制
鼓励学生参加竞赛,但不唯竞赛论。针对相关课程和知识点,是选择设计竞赛的主要依据,对学生参与的设计竞赛,会从学科前沿、立意高度等角度进行甄别。并据此选择不同特点的教师进行跟踪。如“u+L全国景观设计竞赛”、“全国环境艺术设计竞赛”、“上海市风景园林设计竞赛”等都是本专业所推荐的。这些竞赛汇聚了全国一流的高校专业,竞赛专业强,参赛主题涉及相关的学科前沿和市场需求的现实,设计过程是现代设计理念的推广、普及及验证过程,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没有但本专业希望学生学到的设计理念,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得以有高效提升(如图3)。
結论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教学为实验,首先,“以道引器”,以正确的设计思维为核心,以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设计专业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为依据,构建了基于实践的多元化创新教学模式,其次,系统化构建设计创新教育教学多元化的有效体系,形成了四年创新教育不断线,环环相扣,不断深化建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再次,根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十”形知识结构需要,从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企业导师深度参与的环境、设计相关课程延伸、实验教学中心互动、社会设计竞赛和教师跟踪、国际交流联合展览制度等方面建立了六大设计教育创新机制。通过几年的实验,华东理工大学景观艺术专业逐步探索出实践设计教学模式和创新机制,取得较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