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2002级学生及99级、2000级、2001级毕业生,其中在校生中男生23人、女生10人,毕业生中男生35人,女生16人。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文献,体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科研材料和调研报告等。访谈法,利用假期同学聚会,网络交流以及实习期间与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座谈,广泛收集各方面信息。逻辑推理、归纳及演绎法,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整理,逻辑推理及分析讨论等。
调查分析
1 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见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布情况表)艺术科设置相对较为狭窄,学时过多,尤其是田径、体操和球类占很大的比例。四年的学习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专项训练上,如果是为了培养运动员,则练习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如果是为了培养体育教师,则似乎没必要花如此多的时间。按照课程设置的要求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结构需要相当数量的必修课以确保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同时也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以便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组合提供多种可能性,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当前淮师也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相符合,这就需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2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课程门数少、教学学时数低。现阶段,淮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只占总课时的11.34%(336学时),与国外的15%~40%相比,明显表现出比例过小,课时较少,科目不足,没有很好地体现师范性质;同时亦因课程的性质实际上定位于普通公共课,引发师生对此类课程的重视不够。现把各问题归纳如下:①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通常除了体育教育论由体育院系的专任教师担任外,其余教育课程均是由其他院系的专职教师担任。由于体育学科知识的缺乏,因此课堂上仅限于空洞的理论传授,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不能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加上教学内容单一而且陈旧,使得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仍处于教学经验的传授。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性不强。②忽视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教育类课程的师资多采用一种应然的课程研究范式,从理想的、理性的价值出发进行“是什么?”“应如何?”“应该怎么样?”的研究,而不注重进入研究的“现场”,参与教育实践,改进教育实践。教学存在就书本讲书本,不能把理论与教育实践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把理论孤立于实践应用之外;同时亦因多方面的原因,已开的教育技能课也大都开成理论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更难以培养学生形成精湛多样的、灵活变幻的、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技能。③教育见习不规范。调查中发现,虽然毕业生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多是对学生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强化训练及教育实习的临时了解,显得无序,更谈不上从见习中发现问题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寻找解决的方法,真正起到为学习和实习服务的功效;教育实习的最大缺陷是时间短,迫使学生的实习只能局限于上几节课,没有时间去了解学校相关方面的工作,很难深入、细致地得到教育教学能力的锻炼;与教育实习的初衷有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指导实习的同时有不少学生外出择业的原因,教育实习存在弱化的趋势。④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在调查中关于课程设置顺序的合理性也得到很强的反应,突出体现在男女生分歧较大。女生反映最为强烈地是健美操、艺术体操安排有些靠后,这样她们没有更多的学习创新的机会。男生则多倾向于大球、小球类的间插教学该会好点,学科将小球类的课程安排较集中且靠后。⑤选修课程不能按照学生需要。在选修课程时,常出现个别课程不受欢迎,而有的则选修人数过多,这样的冲突系科多采用分均的办法,致使很多学生是被选的,而不是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值得我们思考。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立足社会需求,培养新型体育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准确把握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精神,有针对性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合格体育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事物,从而积极地去探索、求新、实践。教师要改革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技能的学习,乐于探究体育知识奥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新课程赋予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课程实践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师开发课程,一方面是对既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另一方面是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新的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既可以引用新兴运动项目,也可以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和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⑦教师是体育知识的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角色既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并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本人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把体育教育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技术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已成为新课程的内在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还要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及现代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结论与建议
目前在学校最受欢迎的、也是本专业中最适运动项目的分别是:篮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羽毛球等,在教学总应着力强化。田径、体操、武术等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从人才培养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仍有很大必要,但应不断推陈出新。淮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反映出教学课程时数过多,学生缺少自由学习的时间;必修课设置太多,选修课太少,学生选课的灵活性不大。这些都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系大学生在入学考试时文化分数线就低于理工科及其他师范性学院,所以要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建议在让学生掌握好现有的体育专业纵深知识的同时,争取尽量让学生多接触横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等方面的知识。
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尽量减少必修课,尽可能多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坚持国家已确定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培养目的的同时,将培养目标扩大为培养体育管理教育人才,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研究对象: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2002级学生及99级、2000级、2001级毕业生,其中在校生中男生23人、女生10人,毕业生中男生35人,女生16人。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文献,体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科研材料和调研报告等。访谈法,利用假期同学聚会,网络交流以及实习期间与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座谈,广泛收集各方面信息。逻辑推理、归纳及演绎法,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归纳整理,逻辑推理及分析讨论等。
调查分析
1 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见淮阴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分布情况表)艺术科设置相对较为狭窄,学时过多,尤其是田径、体操和球类占很大的比例。四年的学习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专项训练上,如果是为了培养运动员,则练习的时间还远远不够,如果是为了培养体育教师,则似乎没必要花如此多的时间。按照课程设置的要求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结构需要相当数量的必修课以确保学习者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同时也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选修课以便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组合提供多种可能性,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当前淮师也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与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相符合,这就需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2 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课程门数少、教学学时数低。现阶段,淮师体育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只占总课时的11.34%(336学时),与国外的15%~40%相比,明显表现出比例过小,课时较少,科目不足,没有很好地体现师范性质;同时亦因课程的性质实际上定位于普通公共课,引发师生对此类课程的重视不够。现把各问题归纳如下:①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通常除了体育教育论由体育院系的专任教师担任外,其余教育课程均是由其他院系的专职教师担任。由于体育学科知识的缺乏,因此课堂上仅限于空洞的理论传授,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不能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加上教学内容单一而且陈旧,使得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仍处于教学经验的传授。调查中发现,超过60%的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性不强。②忽视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教育类课程的师资多采用一种应然的课程研究范式,从理想的、理性的价值出发进行“是什么?”“应如何?”“应该怎么样?”的研究,而不注重进入研究的“现场”,参与教育实践,改进教育实践。教学存在就书本讲书本,不能把理论与教育实践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把理论孤立于实践应用之外;同时亦因多方面的原因,已开的教育技能课也大都开成理论课,很难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更难以培养学生形成精湛多样的、灵活变幻的、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技能。③教育见习不规范。调查中发现,虽然毕业生均进行了教育见习,但多是对学生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强化训练及教育实习的临时了解,显得无序,更谈不上从见习中发现问题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寻找解决的方法,真正起到为学习和实习服务的功效;教育实习的最大缺陷是时间短,迫使学生的实习只能局限于上几节课,没有时间去了解学校相关方面的工作,很难深入、细致地得到教育教学能力的锻炼;与教育实习的初衷有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指导实习的同时有不少学生外出择业的原因,教育实习存在弱化的趋势。④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在调查中关于课程设置顺序的合理性也得到很强的反应,突出体现在男女生分歧较大。女生反映最为强烈地是健美操、艺术体操安排有些靠后,这样她们没有更多的学习创新的机会。男生则多倾向于大球、小球类的间插教学该会好点,学科将小球类的课程安排较集中且靠后。⑤选修课程不能按照学生需要。在选修课程时,常出现个别课程不受欢迎,而有的则选修人数过多,这样的冲突系科多采用分均的办法,致使很多学生是被选的,而不是自己所要选择的课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值得我们思考。⑥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立足社会需求,培养新型体育教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准确把握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精神,有针对性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合格体育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创造适宜的条件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事物,从而积极地去探索、求新、实践。教师要改革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体育技能的学习,乐于探究体育知识奥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新课程赋予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进行课程开发已经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课程实践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师开发课程,一方面是对既有的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另一方面是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出新的校本课程。课程开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既可以引用新兴运动项目,也可以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和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知识与技能。⑦教师是体育知识的研究者。教师的研究角色既有利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并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本人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景,把体育教育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技术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已成为新课程的内在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还要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及现代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结论与建议
目前在学校最受欢迎的、也是本专业中最适运动项目的分别是:篮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羽毛球等,在教学总应着力强化。田径、体操、武术等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从人才培养和体育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仍有很大必要,但应不断推陈出新。淮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反映出教学课程时数过多,学生缺少自由学习的时间;必修课设置太多,选修课太少,学生选课的灵活性不大。这些都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系大学生在入学考试时文化分数线就低于理工科及其他师范性学院,所以要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建议在让学生掌握好现有的体育专业纵深知识的同时,争取尽量让学生多接触横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体育产业、体育旅游等方面的知识。
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尽量减少必修课,尽可能多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坚持国家已确定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培养目的的同时,将培养目标扩大为培养体育管理教育人才,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