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中意象解读的教学意义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u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即“意”与“象”复合形成的“意念之象”。对于理解一首诗词来说,理解透彻了其中的意象也就读懂了这首诗词的意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解读诗词意象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领悟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选择物象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经历进行的。物象一旦进入了诗人的构思,一定会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而不同的意象选择,也反映了诗人的个性、气质、思想和当时的情绪、心境等因素。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把握,领悟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
  不同的诗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常常可能选择不同的物象,营造迥异的意象。即使借助相同的物象,其形成的意象在意蕴风格上也截然不同。个性鲜明的诗人一般有自己的独爱的意象。屈原用尽一生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完美,所以常常选用香草美人喻写美好的事物。如《离骚》中的“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独怀乎故宇”。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则独爱菊,“采菊東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的风格浪漫夸张,和大鹏、黄河、剑、酒分不开。
  二、领悟古诗词的意蕴
  一些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感悟诗歌艺术境界的重要性,但因为“意境”这一审美范畴过于笼统,不容易找到切入角度。对于这一问题,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第三册第二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就提到“解意象,品诗歌”,这就明确了意象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中提及意象的较少,涉及意境的较多。由于“意境”这一审美范畴比较抽象,学生难以自主领悟。而意象表现相对具体,从意象到意境的解读,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解读,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运用了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体会到夜色浓重,从乌鸦凄凉啼叫,“霜满天”的冷清,“江枫”的摇曳和“渔火”的星星点点感受到水乡夜晚幽寂的氛围和游子寂寥空虚的心情。
  三、把握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首创的一个美学范畴。古诗讲究凝练、含蓄,诗人多通过意象寄托个人情感。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拜伦《雅典的少女》感情直白,“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而中国的《上邪》则是通过几个连贯的意象“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只有这样,“乃敢与君绝”,表现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通过对比,可以很容易体会到中国诗词创作的独特视角。
  同时,“意”与“象”之间的关系被长期沿袭使用,构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关联模式,这样的意象可称为民族意象。民族意象制约着每个民族成员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过程,也成为民族文化的标签。“玫瑰”是西方的民族意象,中国诗人则喜欢用“梅”“柳”“云”等入诗。“月”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发问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了感情,于是“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凄凉孤寂,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如秋思落谁家”,蕴藉深沉,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感真挚。诗人正是通过使用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意象,激发起读者的共鸣。
  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心理能力
  意象是古诗词里的最小单元,学生从意象出发,从词到句,从部分到全面,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教师应顺应学习规律,做正确的引导。
  1.感知意象,由景入境
  可感性是古诗词词语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词语是指表达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词语。这些词语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词语本身的信息刺激,诱导读者展开想象把握感性世界。我们可以利用古诗词的可感性进行教学。以《声声慢》一词为例,该词表现了李清照在丈夫去世以后的痛苦决绝,这种情绪是通过眼前实物表现出来的。“乍暖还寒”烘托出清冷气氛,“淡酒”联想到借酒浇愁,“晚风”和“雁”让人想起远方的亲人,“黄花”“梧桐”,飘飘洒洒,情感飘零,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整体上的悲凉情调。这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意象中感悟诗人心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意象本身的情趣之美。
  2.锻炼审美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14~17岁的学生正处于幻想的顶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高中生处于这一阶段,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质,鼓励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开展积极的想象。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里的“众里寻他”的“他”究竟是谁?是恋人,还是踽踽独行的自己?此句表现了对未来的憧憬,还是传达了面对繁荣景象对自身处境的困惑?
  古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无论是对诗词本身,还是延伸至传达文化的独特性,或者对学生的培养上,都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所以通过意象解读古诗词在教学上的作用不可小觑,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钻研。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618000)
其他文献
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要学科,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起来。  一、引导学生生形成正确的人文语文观  高中语文教材既有散文、小说,也有诗歌、记叙文,虽然这些文学作品的体裁并不一样,但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散发着理性的光辉。语文教师除了准确详细地讲解文章所涉及的字
序列化写作教学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规程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应用序列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变议论文的教学现状。  一、序列化写作之素材积累  众所周知,素材是写作的基础,也是铸造作文血肉之躯的关键所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的议论文缺乏切实的题材,论点不突出,导致文章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语文素材的积累,
《绿》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的一篇短小的记游散文。作者通过热烈明快的笔调,把自己对新生活的满腔希望融于对“梅雨潭之绿”的描写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而《绿》的写作手法也十分值得称道,写作手法的可圈可点使文章所阐述的意义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一、构思奇妙  《绿》开头一句就这样写道:“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
“培养学生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不仅体现了人文化教学理念的特征,更是对“满足全体学生全面终身认知发展需要”的重要升华。但传统的阅读教学,要么以完成阅读理解题目为导向,注重结果考核;要么以放牧式阅读为基础,让学生漫无目标自由阅读。但无论怎样的阅读都不能体现出“千人读哈姆雷特就有千样”的特征,也就使得课程阅读缺少一定的深度、广度。  一、自主感悟,知其然  基于学生个体自由阅读
语文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用生态的眼光观照语文教学,使之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要营造一个适宜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态园区”,强调的是融洽
何为语文?从字面理解便是讲述自己的认知和发现,洞察体味其中的人文情怀,以达到陶冶情操和洗涤心灵的作用。近年来,语文教学界认为运用好语文意识指导学生学习真语文,从思想情感深处生成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启发与灵感,便为精彩的语文。很多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需要为切入点,跳出照本宣科的讲经式教学窠臼,从关注文本、链接生活、活学致用的角度,给学生搭建自由灵动的舞台,欣赏学生的独到发现。  一、文道合一,生成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