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zi0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 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 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 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两点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
   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4)要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真實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
其他文献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新世纪的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多维智力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数学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1999年11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特别论述了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注重"问题解决"方面的培养和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和造就会学习能创新人才
期刊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
期刊
【摘要】 高中数学教材中引入"向量和导数"的知识,我认为其目的很明确:充分体现它们的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用好,而要想用活,这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发"新的认识,丰富知识网络,形成较完善的"认知模块"、"知识体系"。  【关键词】 数量积 向量 角度 距离   高中数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关于空间向量的数量积有这样三条性质:    作为"工具性",性质(
【摘要】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敢参与;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让学生能参与;竞赛激励,使学生乐于参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让学生会参与;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想参与;学习内容"降格处理"让学生易参与;精心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有目的的参
【摘要】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引导语学生的主动思维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建立数学情感,做到能够喜欢学数学、灵活学数学、学中用数学。本文分析了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针对性的模拟和还原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体验中
2l世纪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亟待研究的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他人的成功经验,我在这里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用反数学归纳法证明柯西均值不等式,并将该证明方法推广到证明乘幂平均数不等式,最后在柯西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方面给出几个例子。  【关键词】 柯西均值不等式 反数学归纳法 乘幂平均数不等式 应用   高等数学里面一个最重要的主线就是极限,而极限的概念是用不等式刻划的,这就决定了不等式在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性。柯西均值不等式就是高等数学中一类重要的不等式, 其证明方法也多种多样,历史上数
目的:  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淋巴细胞DNA损伤特点及其中医体质类型。  方法:  在鼻咽癌高发地区,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研究健康人群28人、鼻咽癌高危人群27人及鼻咽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