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偶尔看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他言道:“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初始时很难理解,翻了词典,自大便是自以为了不起,把自己的地位、作用等看得很重要,夸大自己的价值的行为。那又何来“爱国的自大”?老师曾教导:鲁迅先生最喜用反语的。想到此还不明白,难道还有爱国的谦虚么?但那时没有去深究,也没有去问老师,就不了了之了。大学时读到鲁迅先生的原文,才明白说的是一部分人的卑怯心理在作祟:他们自己毫无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得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
近代中国沦落的原因及国民的劣根人人皆知,鲁迅的时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在忙碌的生活之中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读了朱铁志先生的《说自大》,不禁大吃一惊,这种爱国的自大原来一直潜伏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周围!
中国人向来是讲求谦虚的,古圣先贤们的教导数不胜数,所以,白大吹牛是要讲究方法的,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其吹牛本领不亚于写诗。到了20世纪,牛也不是随便吹的,原因有两种:一、可能自己的确没本钱,二、可能自己不敢。只好如鲁迅所说的,抬高国家和集体,自己跟着沾光。但这次偏遇上了较真的德国人,用他的祖传的却没时刻挂在嘴边的严谨给有这种喜好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什么一到节日就吹牛皮?如果贵国人民很勤劳,为什么人民生活水平这样低下?……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封闭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发展不是很快,这与宣传正好相悖,而德国人连续三轮的发问都抓住了自大言论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陷对方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这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论证方法通过分析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矛盾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文章中有很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决不是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纯粹的逻辑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而生动鲜明的形象则更能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来教训人,而是用一段极为机智幽默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自大”行为的可笑。一本正经的板起面孔来教训人的杂文是不会有多少感染力的,朱铁志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的灵魂的剖析,深刻而独到,再加之以形象幽默的语言,几句对话妙趣横生,让自大者自己去对比,不直接评说,造成了非常独特的效果,在幽默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曾见一网友言:“‘臭’字的发明者实是天下第一奇才,能领悟到自大一点便是臭,难道还不够伟大?然而会写臭字的人千千万万,真正落笔便能想起运寓意的却有几个?”朱先生的《说自大》发人深思,催人自省,正如鲁迅所说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
近代中国沦落的原因及国民的劣根人人皆知,鲁迅的时代也早已离我们远去,在忙碌的生活之中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读了朱铁志先生的《说自大》,不禁大吃一惊,这种爱国的自大原来一直潜伏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周围!
中国人向来是讲求谦虚的,古圣先贤们的教导数不胜数,所以,白大吹牛是要讲究方法的,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其吹牛本领不亚于写诗。到了20世纪,牛也不是随便吹的,原因有两种:一、可能自己的确没本钱,二、可能自己不敢。只好如鲁迅所说的,抬高国家和集体,自己跟着沾光。但这次偏遇上了较真的德国人,用他的祖传的却没时刻挂在嘴边的严谨给有这种喜好的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什么一到节日就吹牛皮?如果贵国人民很勤劳,为什么人民生活水平这样低下?……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是封闭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是很高,发展不是很快,这与宣传正好相悖,而德国人连续三轮的发问都抓住了自大言论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陷对方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这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论证方法通过分析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矛盾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使文章的思想更深刻,更具批判性。文章中有很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决不是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纯粹的逻辑会让人感到味同嚼蜡,而生动鲜明的形象则更能吸引和打动读者,所以作者并没有板起面孔来教训人,而是用一段极为机智幽默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自大”行为的可笑。一本正经的板起面孔来教训人的杂文是不会有多少感染力的,朱铁志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的灵魂的剖析,深刻而独到,再加之以形象幽默的语言,几句对话妙趣横生,让自大者自己去对比,不直接评说,造成了非常独特的效果,在幽默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曾见一网友言:“‘臭’字的发明者实是天下第一奇才,能领悟到自大一点便是臭,难道还不够伟大?然而会写臭字的人千千万万,真正落笔便能想起运寓意的却有几个?”朱先生的《说自大》发人深思,催人自省,正如鲁迅所说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