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想要创造价值,一定要从多个维度去往更深层次探索。能否跨越非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
为什么读EMBA的创业者失败率高?因为他们听到了太多教授的理论,每个人都说得有道理,就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了。在创业或者企业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找到第一因。找到了第一因,你做事就会很踏实。
找到你的第一因
笛卡尔说:“如果一个人有一篮子苹果,他担心其中有一些烂了,想把它们挑出来……他应该先将篮子倒空,再逐个检查苹果,将确定无疑不坏的那些放回篮子。”当你找到第一因之后,你会特别舒服。我去斯坦福大学学习,就是为了寻找创新的基础理论。当我找到“非连续性”,发现人类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在两个非连续性的点之间找因果性。
按照牛顿的推理,两道一样速度的光,彼此是静止的。但是爱因斯坦从16岁开始想这个问题,想了10年突然想出:不管你怎么追,光速永远不变。通过光速不变,他推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达尔文22岁坐船去远航,观察生物变化,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生物的进化是有变异的,但是只有变异解释不了进化。读《人口论》让我终于明白:因为资源有限,为了生存,需要竞争。变异和竞争合起来,就出来“自然选择”。
所以,当你找到了第一因,就通畅了。你只有掀开一个维度,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要从“How to be different”发展到“How to think differently”。今天,我们为什么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能超过美国?是因为一二十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没有变化。但从未来看,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都是大的底层技术创新。
那么,我们要创造什么东西呢?如果你要创造价值,一定要往下面的深层次去看。能否跨越非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
以诺基亚为例。
诺基亚曾经已经把脚跨到智能手机了,最后又把脚缩了回来。那么,诺基亚如何看待智能机?诺基亚还是把智能机当作更高级的功能手机,一个附加了上网功能的功能手机。而苹果的理解呢?苹果对智能手机的理解不是一个带有娱乐功能的通话设备,是一个带有通话功能的移动娱乐设备。
2007年,苹果一代手机问世的时候,这一石破天惊的大事并没有惊动诺基亚,因为苹果手机“不抗摔”。诺基亚认为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摩托罗拉,而不是根本不懂通信的苹果。
那么,诺基亚如何看待自己的塞班操作系统呢? 在诺基亚眼中,塞班是成本中心,每卖出一部手机,诺基亚就要给塞班钱;对苹果和谷歌来说,IOS和安卓是利润中心。因为诺基亚的盈利模式是硬件,苹果的盈利模式是软件硬件一体化,安卓的盈利模式是软件。诺基亚的商业模式是工业时代高毛利思维,苹果和谷歌尤其是谷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零毛利率思维。
2011年,诺基亚放弃塞班系统。2014年,塞班彻底死亡。后来,诺基亚采取自救,先和英特尔合作操作系统,再和微软合作操作系统,但始终不和安卓合作。诺基亚就是一个上一个时代的贵妇,不愿意和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一起。诺基亚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在互联网时代依然用工业时代的范式。
不难想象,所有错误的决策,都是在身处行业历史顶峰的时候做出来的。因为领先者身处顶峰的时候,也是不连续性开始的时候。在同年(2007年),苹果发布手机,谷歌推出安卓系统。2007年,就是不连续性时刻。
再以乔布斯为例。
乔布斯回到苹果,1998年推出了iMac,2001年推出iPod,2007年推出iPhone。从iMac、iPod、iPhone,都是属于非连续性创新。不是乔布斯神勇,而是他的切入点抓得好。乔布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从PC操作系统跨越到移动端的IOS。微软(从PC系统到移动系统)、英特尔(从PC芯片到移动芯片)、诺基亚都没有跨越过去的曲线,为什么乔布斯都连续跨过去了?
乔布斯说:“我们做这样的转型非常重要,正如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的窘境’,即发明了某个事物的人往往是最后一个看到它过时的,而我们当然不想落在后面。”乔布斯如何发现新曲线的?为什么没有受限于市场和客户?
我认为最重要的答案:乔布斯坚守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即“产品至上”。什么叫“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不管是什么和产品发生冲突,都要保护产品。
乔布斯从iPod看到了音乐的增长,就想到如果手机也采用这个功能,就会影响iPod的市场,于是就和摩托罗拉合作。但是摩托罗拉做得很复杂,乔布斯就决定自己做手机。他不管能不能赚钱,反正就是要做这个产品。但是,诺基亚怕智能机会影响功能机的销售,于是就把智能机做砸了。但乔布斯就没有这个局限。到了2012年,iPhone的收入占到了苹果总体收入的58%。
“产品为王”四问
首先,自问:你的公司里面,销售人员,还是产品经理有话语权?
在乔布斯的传记里面,强烈抨击销售员文化:“像IBM或微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衰落,我有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公司干得很好,它们进行创新,成为或接近成为某个领域的垄断者,然后产品的质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公司开始重视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是他们在推动销售、改写了收入数字,而不是产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因此销售人员最后成为公司的经营者。”
“IBM的CEO约翰·埃克斯是聪明、善辩、非常棒的销售人员,但是对产品一无所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施乐。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后,苹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误;鲍尔默接管微软后也是这样。苹果很幸运,能够东山再起,但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
再者:流程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流程是为了提高效率,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产品,但是做着做着,就忘了产品。这个世界,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乔布斯会舍弃一切,他的眼里只有:产品、产品、产品。流程、管理、财务都很重要,是不是这些好了,公司就好了?乔布斯会说,这都错了,产品才是第一因。乔布斯是商业领域第一个把产品作为第一因的人。
再问:技术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我们不能一味钻研技术,然后再考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产品上,以及用什么办法把它卖掉。我们必须首先从客户体验出发,继而再回头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苹果有没有突破性技术创新?虽然苹果手机综合了所有创新技术,但都是整合的。要知道,诺基亚和微软的产品研发费用都高出苹果的两倍之多。在乔布斯的眼里,产品胜过技术。
再问:功能重要,还是产品体验重要?
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之前如此评论苹果:“苹果的产品糟透了,它们没有灵魂!”乔布斯在苹果的股票只有1个点左右,他是真地在用纯粹的心做一件纯粹的事。
在位公司的产品通常问题是:繁。新进公司的产品制胜之道是:简。因为,技术会遏制不住地变复杂,但不是功能更多就会嬴。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不是乔布斯的成功,而是他的思维方式。过于崇拜乔布斯的坏处,是你认为只有他能做,而丧失了学习他的动力。
所有创造大价值的人,都具备以下一个或两个能力:在连续性中看到非连续性;在非连续性中看到连续性。事实上,所有非连续是无法跨越的,你必须换一个视角、维度、方向,从那个视角、维度、方向去发现一条连续性的桥梁。所有颠覆性创新不是扭过去的,而是搭一座桥,顺着走过去。
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桥:产品。乔布斯的思维是怎么来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世界。大众的思维,永远是连续性的。
所谓的颠覆,是价值网的颠覆
1.管理or创新?
对于在位企业来讲,其运营核心是管理,缺乏的是创新,业已存在的东西是创新精神的主要障碍。
2.颠覆or延续?
对于新进公司和在位企业,谁更有创新力?研究表明,新进入者所采取的创新是已在位企业的2倍多。但在日常机制中,在位企业是新进企业的20多倍。新进企业和在位企业都在创新,但属于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常规创新。
比如,苹果手机的迭代,都是延续性创新,一个企业的97%是延续性创新。我们平常所学的管理、运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生产瓶颈、提高收益等等,都是延续性创新,是管理者和功能导向型工程师的世界。
突破性创新是纯技术问题,要有科技人才、资金支持和技术洞察力。
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不一定需要技术突破,但它挑战或颠覆其他企业的商业模式。它的要点是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技术的应用,把技术和资源连接,也就是刚才说的搭桥。
这三种创新各自有什么优势呢?
对于大公司而言,企业创造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常规式创新(延续性创新),而且越垄断越有优势,看英特尔和微软即知。此外,突破性技术创新依然是大公司的优势,大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资金和人才,英特尔把20%收入放到研发中,因为生产量大,因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今天传统的互联网已经是BAT的天下。所以,在位企业,一定要有主导方向,同时管理不同创新(延续性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颠覆式创新)。在位企业擅长常规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新晋企业怎么办?
机会在于Mark1。但是现实生活中呢?三分之二的新进企业会在延续性创新领域和大企业竞争,只有三分之一者开拓了颠覆式创新的曲线出来。小公司在延续性创新的竞争中,成功率6%,在颠覆式创新的竞争中成功率37%,颠覆式创新的规模和回报是延续性创新规模、回报的100倍。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家当然存在着他们不会成功的风险。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勉强成功,那么回报将足以抵消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企业家精神的风险比锦上添花的最优化更小。事实上,没有比优化各领域的资源更有风险的了,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正确而有利可图的途径就是创新,即在这些领域中创新的机遇已经存在。从理论上说,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低的而不是最高的行为。”
3.更好or不同?
新兴的价值网和不连续的时期,是创业者的价值宝地,而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亮剑精神”“我能!”创业是为了嬴,不是为了拼,是为了活,不是为了死。正面阵地战,需要勇气。颠覆式创新,需要智慧。
4.主流or异端?
延续性技术定位于主流,颠覆式创新定位于异端(非主流,一开始质量很差,风险也很高、利润低,来源于市场边缘,但是它会越来越大,最终颠覆整个行业)。
凯文·凯利说:“当出现第一艘蒸汽机船的时候,大家都嘲笑这些蒸汽机船说很可笑,很滑稽,很没有效率。它们经常出故障,然后成本也很高。大家把它们称作玩具,它们的确是玩具,因为它们没有用。但是它们做了一件帆船做不到的事,那就是往上游走。”
不仅仅是蒸汽机船,所有破坏性产品刚出来的时候都很烂。1876年,电话发明的时候,英国邮政局总工程师说:“美国人需要电话,但我们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邮差。”汽车发明的时候,美国人说:“马匹不会过时的,汽车是一时的玩意。”
5.价格战or技术战?
很多人把颠覆式创新等同于价格战。判断颠覆式创新有三大关键标准:在位企业是否在利润上对新进企业的细分目标不感兴趣?新晋企业能够利用新商业模式在细分中获利(且利润足够可观)?小公司是否具有让它们能承接更大更复杂项目的先进技术(即能够进入市场上游,即使你变大了,和原来的在位企业在成本结构也不同且更低更有优势)?
所以,颠覆式创新和价格战是截然不同的。
6.混搭or跨界?
在曲线转化的时候,骑墙策略根本没有未来。诺基亚想要保证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新浪微博想要保证从PC端到手机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手机QQ想要保证从PC端到手机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苏宁易购想要保证从线下到线上价格、货品、仓储的一致性。而微信出来的时候,是完全基于手机的。
跨界和混搭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理解是,混搭是技术层面的混搭,新技术用于老客户,新瓶装旧酒。有三种生产方式:耕耘传统、追求高科技、降维攻击(即跨界)。我建议的颠覆式创新就是第三条路:跨界打劫、降维攻击。凯文·凯利说:“最主要的颠覆常常来自于行业边缘。”
今天,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属于降维攻击,如Uber(互联网降维到出行市场)、360(互联网降维到软件)、小米(互联网降维到手机)、特斯拉(互联网降维到汽车)、微信(互联网降维到运营商)、蚂蚁金服(互联网降维到传统金融)……
为什么说未来生命健康是大行业?是因为把大数据降维到健康行业,不仅能换你的心肝肺,还能换你的基因。但是,现在创新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的新技术不是独一无二,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所获得,就得要求时效性很强,不断更新迭代,时效性和快速反应是根本决定因素。
因此,所谓的颠覆,不是技术的颠覆,其实是价值网的颠覆。价值网的不连续性,就是颠覆式创新。
为什么读EMBA的创业者失败率高?因为他们听到了太多教授的理论,每个人都说得有道理,就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了。在创业或者企业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找到第一因。找到了第一因,你做事就会很踏实。
找到你的第一因
笛卡尔说:“如果一个人有一篮子苹果,他担心其中有一些烂了,想把它们挑出来……他应该先将篮子倒空,再逐个检查苹果,将确定无疑不坏的那些放回篮子。”当你找到第一因之后,你会特别舒服。我去斯坦福大学学习,就是为了寻找创新的基础理论。当我找到“非连续性”,发现人类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在两个非连续性的点之间找因果性。
按照牛顿的推理,两道一样速度的光,彼此是静止的。但是爱因斯坦从16岁开始想这个问题,想了10年突然想出:不管你怎么追,光速永远不变。通过光速不变,他推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达尔文22岁坐船去远航,观察生物变化,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生物的进化是有变异的,但是只有变异解释不了进化。读《人口论》让我终于明白:因为资源有限,为了生存,需要竞争。变异和竞争合起来,就出来“自然选择”。
所以,当你找到了第一因,就通畅了。你只有掀开一个维度,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要从“How to be different”发展到“How to think differently”。今天,我们为什么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能超过美国?是因为一二十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没有变化。但从未来看,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都是大的底层技术创新。
那么,我们要创造什么东西呢?如果你要创造价值,一定要往下面的深层次去看。能否跨越非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
以诺基亚为例。
诺基亚曾经已经把脚跨到智能手机了,最后又把脚缩了回来。那么,诺基亚如何看待智能机?诺基亚还是把智能机当作更高级的功能手机,一个附加了上网功能的功能手机。而苹果的理解呢?苹果对智能手机的理解不是一个带有娱乐功能的通话设备,是一个带有通话功能的移动娱乐设备。
2007年,苹果一代手机问世的时候,这一石破天惊的大事并没有惊动诺基亚,因为苹果手机“不抗摔”。诺基亚认为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摩托罗拉,而不是根本不懂通信的苹果。
那么,诺基亚如何看待自己的塞班操作系统呢? 在诺基亚眼中,塞班是成本中心,每卖出一部手机,诺基亚就要给塞班钱;对苹果和谷歌来说,IOS和安卓是利润中心。因为诺基亚的盈利模式是硬件,苹果的盈利模式是软件硬件一体化,安卓的盈利模式是软件。诺基亚的商业模式是工业时代高毛利思维,苹果和谷歌尤其是谷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零毛利率思维。
2011年,诺基亚放弃塞班系统。2014年,塞班彻底死亡。后来,诺基亚采取自救,先和英特尔合作操作系统,再和微软合作操作系统,但始终不和安卓合作。诺基亚就是一个上一个时代的贵妇,不愿意和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一起。诺基亚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在互联网时代依然用工业时代的范式。
不难想象,所有错误的决策,都是在身处行业历史顶峰的时候做出来的。因为领先者身处顶峰的时候,也是不连续性开始的时候。在同年(2007年),苹果发布手机,谷歌推出安卓系统。2007年,就是不连续性时刻。
再以乔布斯为例。
乔布斯回到苹果,1998年推出了iMac,2001年推出iPod,2007年推出iPhone。从iMac、iPod、iPhone,都是属于非连续性创新。不是乔布斯神勇,而是他的切入点抓得好。乔布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从PC操作系统跨越到移动端的IOS。微软(从PC系统到移动系统)、英特尔(从PC芯片到移动芯片)、诺基亚都没有跨越过去的曲线,为什么乔布斯都连续跨过去了?
乔布斯说:“我们做这样的转型非常重要,正如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的窘境’,即发明了某个事物的人往往是最后一个看到它过时的,而我们当然不想落在后面。”乔布斯如何发现新曲线的?为什么没有受限于市场和客户?
我认为最重要的答案:乔布斯坚守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即“产品至上”。什么叫“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不管是什么和产品发生冲突,都要保护产品。
乔布斯从iPod看到了音乐的增长,就想到如果手机也采用这个功能,就会影响iPod的市场,于是就和摩托罗拉合作。但是摩托罗拉做得很复杂,乔布斯就决定自己做手机。他不管能不能赚钱,反正就是要做这个产品。但是,诺基亚怕智能机会影响功能机的销售,于是就把智能机做砸了。但乔布斯就没有这个局限。到了2012年,iPhone的收入占到了苹果总体收入的58%。
“产品为王”四问
首先,自问:你的公司里面,销售人员,还是产品经理有话语权?
在乔布斯的传记里面,强烈抨击销售员文化:“像IBM或微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衰落,我有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公司干得很好,它们进行创新,成为或接近成为某个领域的垄断者,然后产品的质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公司开始重视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是他们在推动销售、改写了收入数字,而不是产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因此销售人员最后成为公司的经营者。”
“IBM的CEO约翰·埃克斯是聪明、善辩、非常棒的销售人员,但是对产品一无所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施乐。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后,苹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误;鲍尔默接管微软后也是这样。苹果很幸运,能够东山再起,但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
再者:流程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流程是为了提高效率,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产品,但是做着做着,就忘了产品。这个世界,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乔布斯会舍弃一切,他的眼里只有:产品、产品、产品。流程、管理、财务都很重要,是不是这些好了,公司就好了?乔布斯会说,这都错了,产品才是第一因。乔布斯是商业领域第一个把产品作为第一因的人。
再问:技术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我们不能一味钻研技术,然后再考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产品上,以及用什么办法把它卖掉。我们必须首先从客户体验出发,继而再回头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苹果有没有突破性技术创新?虽然苹果手机综合了所有创新技术,但都是整合的。要知道,诺基亚和微软的产品研发费用都高出苹果的两倍之多。在乔布斯的眼里,产品胜过技术。
再问:功能重要,还是产品体验重要?
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之前如此评论苹果:“苹果的产品糟透了,它们没有灵魂!”乔布斯在苹果的股票只有1个点左右,他是真地在用纯粹的心做一件纯粹的事。
在位公司的产品通常问题是:繁。新进公司的产品制胜之道是:简。因为,技术会遏制不住地变复杂,但不是功能更多就会嬴。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不是乔布斯的成功,而是他的思维方式。过于崇拜乔布斯的坏处,是你认为只有他能做,而丧失了学习他的动力。
所有创造大价值的人,都具备以下一个或两个能力:在连续性中看到非连续性;在非连续性中看到连续性。事实上,所有非连续是无法跨越的,你必须换一个视角、维度、方向,从那个视角、维度、方向去发现一条连续性的桥梁。所有颠覆性创新不是扭过去的,而是搭一座桥,顺着走过去。
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桥:产品。乔布斯的思维是怎么来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世界。大众的思维,永远是连续性的。
所谓的颠覆,是价值网的颠覆
1.管理or创新?
对于在位企业来讲,其运营核心是管理,缺乏的是创新,业已存在的东西是创新精神的主要障碍。
2.颠覆or延续?
对于新进公司和在位企业,谁更有创新力?研究表明,新进入者所采取的创新是已在位企业的2倍多。但在日常机制中,在位企业是新进企业的20多倍。新进企业和在位企业都在创新,但属于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常规创新。
比如,苹果手机的迭代,都是延续性创新,一个企业的97%是延续性创新。我们平常所学的管理、运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生产瓶颈、提高收益等等,都是延续性创新,是管理者和功能导向型工程师的世界。
突破性创新是纯技术问题,要有科技人才、资金支持和技术洞察力。
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不一定需要技术突破,但它挑战或颠覆其他企业的商业模式。它的要点是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技术的应用,把技术和资源连接,也就是刚才说的搭桥。
这三种创新各自有什么优势呢?
对于大公司而言,企业创造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常规式创新(延续性创新),而且越垄断越有优势,看英特尔和微软即知。此外,突破性技术创新依然是大公司的优势,大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资金和人才,英特尔把20%收入放到研发中,因为生产量大,因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今天传统的互联网已经是BAT的天下。所以,在位企业,一定要有主导方向,同时管理不同创新(延续性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颠覆式创新)。在位企业擅长常规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新晋企业怎么办?
机会在于Mark1。但是现实生活中呢?三分之二的新进企业会在延续性创新领域和大企业竞争,只有三分之一者开拓了颠覆式创新的曲线出来。小公司在延续性创新的竞争中,成功率6%,在颠覆式创新的竞争中成功率37%,颠覆式创新的规模和回报是延续性创新规模、回报的100倍。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家当然存在着他们不会成功的风险。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勉强成功,那么回报将足以抵消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企业家精神的风险比锦上添花的最优化更小。事实上,没有比优化各领域的资源更有风险的了,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正确而有利可图的途径就是创新,即在这些领域中创新的机遇已经存在。从理论上说,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低的而不是最高的行为。”
3.更好or不同?
新兴的价值网和不连续的时期,是创业者的价值宝地,而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亮剑精神”“我能!”创业是为了嬴,不是为了拼,是为了活,不是为了死。正面阵地战,需要勇气。颠覆式创新,需要智慧。
4.主流or异端?
延续性技术定位于主流,颠覆式创新定位于异端(非主流,一开始质量很差,风险也很高、利润低,来源于市场边缘,但是它会越来越大,最终颠覆整个行业)。
凯文·凯利说:“当出现第一艘蒸汽机船的时候,大家都嘲笑这些蒸汽机船说很可笑,很滑稽,很没有效率。它们经常出故障,然后成本也很高。大家把它们称作玩具,它们的确是玩具,因为它们没有用。但是它们做了一件帆船做不到的事,那就是往上游走。”
不仅仅是蒸汽机船,所有破坏性产品刚出来的时候都很烂。1876年,电话发明的时候,英国邮政局总工程师说:“美国人需要电话,但我们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邮差。”汽车发明的时候,美国人说:“马匹不会过时的,汽车是一时的玩意。”
5.价格战or技术战?
很多人把颠覆式创新等同于价格战。判断颠覆式创新有三大关键标准:在位企业是否在利润上对新进企业的细分目标不感兴趣?新晋企业能够利用新商业模式在细分中获利(且利润足够可观)?小公司是否具有让它们能承接更大更复杂项目的先进技术(即能够进入市场上游,即使你变大了,和原来的在位企业在成本结构也不同且更低更有优势)?
所以,颠覆式创新和价格战是截然不同的。
6.混搭or跨界?
在曲线转化的时候,骑墙策略根本没有未来。诺基亚想要保证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新浪微博想要保证从PC端到手机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手机QQ想要保证从PC端到手机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苏宁易购想要保证从线下到线上价格、货品、仓储的一致性。而微信出来的时候,是完全基于手机的。
跨界和混搭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理解是,混搭是技术层面的混搭,新技术用于老客户,新瓶装旧酒。有三种生产方式:耕耘传统、追求高科技、降维攻击(即跨界)。我建议的颠覆式创新就是第三条路:跨界打劫、降维攻击。凯文·凯利说:“最主要的颠覆常常来自于行业边缘。”
今天,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属于降维攻击,如Uber(互联网降维到出行市场)、360(互联网降维到软件)、小米(互联网降维到手机)、特斯拉(互联网降维到汽车)、微信(互联网降维到运营商)、蚂蚁金服(互联网降维到传统金融)……
为什么说未来生命健康是大行业?是因为把大数据降维到健康行业,不仅能换你的心肝肺,还能换你的基因。但是,现在创新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的新技术不是独一无二,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所获得,就得要求时效性很强,不断更新迭代,时效性和快速反应是根本决定因素。
因此,所谓的颠覆,不是技术的颠覆,其实是价值网的颠覆。价值网的不连续性,就是颠覆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