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點在于理论知识多,学生可感知度低,学校效果距离预期有较大的差距,在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研讨会中谈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本文谈谈笔者的感悟。
关键字: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定力;感染力,穿透力;
亲和力原本是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后来一些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了人际关系领域,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友好表示,以此来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一种力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学者都提倡亲和力,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衡量学生亲近老师,老师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一种能力指标。亲和力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教学相长,融洽的关系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换言之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和人品认可能从另一侧面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性强,单纯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用好亲和力这一教育活动的催化剂。
在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研讨会上,我听取了唐晓勇教授所做的关于“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亲和力”的报告,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老师从三个方面的论述更是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实践教学中的空洞给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如何通过亲和力这一催化剂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是每一个思想政治老师应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亲和力的提升必须着眼于自身实际上,要注重从做人到做事的一种感染力,要想更好的利用亲和力这一催化剂,必须提升以下几种力。
第一,做人的“定力”
定力是佛家语,这种力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其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人生何尝不是一种修行,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的实践,“定力”对于做人做事是不可缺少的。多年以后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的可能不是你讲授的某个知识点,某个技能,而是学生在你“身正示范,言传身教”当中感受到的一种定力,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性。定力修行除了首在定心和重在定性以外,还贵在定行,意思说定力修行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中,正所谓“存乎中,形于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力修行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从不抱怨做起。突破人生路上的种种磨难走向成功,离不开在纷繁复杂现象和变化中把握自己的意志力。作为老师如果抱怨,尤其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抱怨,对学生的观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指导,用我们的“定力”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三观塑造中的作用。
二、文化的感染力
文化的感染力来源于两方面,第一忠于原意、原著的前提下,统一科学性、人文性、文化性,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度和感知度,教师要做的是提升这种关注度和感知度。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观点都有自己所生存和依附的土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知度和关注度就需要将理论知识、理论观点还原到它所生长的土壤中,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上多一个理论承载的载体,便于理解,便于记忆。
其二,文化的感染力取决于老师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现有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和学习。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所敬重的老师们无一不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渊博的知识。因为信服,所以想要提升,因为佩服,所以对文化的更加有感知。当自己从学生的角色变为了老师,我也时常思考,要如何在我课堂中增加这种文化的感染力呢?渊博的知识是文化的染色笔,所以在现有知识面的基础上玩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让自己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靠近,才能不断增强自身课堂中文化的感染力。
三、情感的穿透力
我曾在阅读一篇关于小说情感的穿透力的文章时了解到,小说的情感穿透力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这是一股力量形式多元,或激烈、或温热、或久远、或震撼,无论何种形式的情感穿透都能带给读者心灵的体验与震撼。我思考着,在课程教学中情感的穿透力就存在与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力量的强弱是学生喜爱老师的体现。
情感的穿透力来源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这种发自内心的,由衷而极的关爱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根纽带。夏丐尊老师曾经对教育做出的论断指出,在教育中投入的爱如同池塘的水一般重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把这门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活动开展得更好,必须注重教育情感的投入。
如今的课堂,有太多因素影响学生本身,高科技的产品再加上互联网的配合,将学生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的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让注意力分散得更加稀薄。稀薄的注意力让学生很难专注的学习,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解决“到位率”的层面上,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用点到和平时成绩给予学生压力,勉强坐在教室中如坐针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教学的悲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很多学者、老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解决抬头率的问题,解决了抬头率,学生是否就能将知识理解得较为完整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抬头率”还不等等同于“入脑入心率”。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才能解决从“到位率”到“抬头率”再到“入脑入心率”的转变。
作者简介:林芝(1985年4月),女,籍贯:四川彭州,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字: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定力;感染力,穿透力;
亲和力原本是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后来一些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了人际关系领域,表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友好表示,以此来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一种力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学者都提倡亲和力,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衡量学生亲近老师,老师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一种能力指标。亲和力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融洽、教学相长,融洽的关系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换言之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和人品认可能从另一侧面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性强,单纯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用好亲和力这一教育活动的催化剂。
在201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研讨会上,我听取了唐晓勇教授所做的关于“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亲和力”的报告,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老师从三个方面的论述更是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实践教学中的空洞给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如何通过亲和力这一催化剂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效果,是每一个思想政治老师应该思考的重点和难点。亲和力的提升必须着眼于自身实际上,要注重从做人到做事的一种感染力,要想更好的利用亲和力这一催化剂,必须提升以下几种力。
第一,做人的“定力”
定力是佛家语,这种力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其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人生何尝不是一种修行,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我们的实践,“定力”对于做人做事是不可缺少的。多年以后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的可能不是你讲授的某个知识点,某个技能,而是学生在你“身正示范,言传身教”当中感受到的一种定力,这是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也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性。定力修行除了首在定心和重在定性以外,还贵在定行,意思说定力修行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中,正所谓“存乎中,形于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力修行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从不抱怨做起。突破人生路上的种种磨难走向成功,离不开在纷繁复杂现象和变化中把握自己的意志力。作为老师如果抱怨,尤其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抱怨,对学生的观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指导,用我们的“定力”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三观塑造中的作用。
二、文化的感染力
文化的感染力来源于两方面,第一忠于原意、原著的前提下,统一科学性、人文性、文化性,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其缺乏必要的关注度和感知度,教师要做的是提升这种关注度和感知度。任何一个理论,任何一个观点都有自己所生存和依附的土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知度和关注度就需要将理论知识、理论观点还原到它所生长的土壤中,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上多一个理论承载的载体,便于理解,便于记忆。
其二,文化的感染力取决于老师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在自己现有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和学习。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所敬重的老师们无一不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渊博的知识。因为信服,所以想要提升,因为佩服,所以对文化的更加有感知。当自己从学生的角色变为了老师,我也时常思考,要如何在我课堂中增加这种文化的感染力呢?渊博的知识是文化的染色笔,所以在现有知识面的基础上玩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让自己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靠近,才能不断增强自身课堂中文化的感染力。
三、情感的穿透力
我曾在阅读一篇关于小说情感的穿透力的文章时了解到,小说的情感穿透力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这是一股力量形式多元,或激烈、或温热、或久远、或震撼,无论何种形式的情感穿透都能带给读者心灵的体验与震撼。我思考着,在课程教学中情感的穿透力就存在与老师和学生之间,这种力量的强弱是学生喜爱老师的体现。
情感的穿透力来源于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这种发自内心的,由衷而极的关爱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根纽带。夏丐尊老师曾经对教育做出的论断指出,在教育中投入的爱如同池塘的水一般重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把这门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活动开展得更好,必须注重教育情感的投入。
如今的课堂,有太多因素影响学生本身,高科技的产品再加上互联网的配合,将学生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的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让注意力分散得更加稀薄。稀薄的注意力让学生很难专注的学习,我们的教学还停留在解决“到位率”的层面上,在枯燥的教学氛围中,用点到和平时成绩给予学生压力,勉强坐在教室中如坐针毡。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是教学的悲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很多学者、老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解决抬头率的问题,解决了抬头率,学生是否就能将知识理解得较为完整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抬头率”还不等等同于“入脑入心率”。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才能解决从“到位率”到“抬头率”再到“入脑入心率”的转变。
作者简介:林芝(1985年4月),女,籍贯:四川彭州,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