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值得前往的地方;她的神秘和灵性,古老而壮美,而对于本文的主人公,以传播藏文化为己任,并将公司以扎西德勒(汉译:吉祥如意)命名的张仁先生来说,用文化来经商,以经商来回报西藏,做百年品牌,让更多的人通过扎西德勒了解西藏,热爱西藏,甚至去西藏投资,则成了张仁的宏愿。
投资藏民,意外收获藏饰
张仁第一次到西藏旅游是2000年7月,因工作繁忙,他只在拉萨和山南的旅游景点走马观花似地玩了几天就匆匆回京了。没有深入藏区,也没有找到他想找的那种感觉,这成了张仁的一块心病。
张仁说,第二次去西藏。他首先去了达玫县区内一处只有十几户藏民的地方,他想知道真正藏民的生活?但真正到了藏民居住地,才发现藏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并非遍地都是牦牛、羚羊和绿草,而是随处可见的盐碱地,光秃秃的石山,很荒凉。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跟自然环境抗衡的这种能力超出了张仁先生的想象,这让张仁先生一下回忆起了他的童年……
张仁出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农村,因家里孩子多,从小就被送人了。但在新家的好景并不长,多年没怀孩子的养母怀孕了,不到三年添了一弟一妹。张仁说,他“就在养母和弟弟妹妹认为是多余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吃到穿,都是剩下的,挨打挨骂是家常饭。”他说,“我是个不敢回忆的人,否则,满脑子都是痛。如果不是面对记者,不会谈自己痛苦的经历。”张仁回忆说,他小时候没有笑容,惟一能让他兴奋的就是学习成绩。从小学一直到1990年考取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张仁的学习成绩都没有低于前三名。能够支撑他完成学业,除了他后来找到了亲生父母,再就是社会的资助。
可能正因为如此,当张仁看到藏民七八岁的男孩女孩没有衣服穿,光着屁股在路上跑,就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拿钱捐给他们,但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们可以拿饰品换。不能白要你的钱,否则会有要饭的感觉。”为了尊重藏民,张仁收下了饰品,但心却似乎被刺了一下。他想,如果每家都给点钱对他们可能是种伤害,既然他们有东西可以换钱,那我不如用超值的价钱换他们的饰品。
决心已下,第二天,张仁跟与他同去的同事雇了辆车,从农行提出五万元现金,在达玫县城周遭的几个农村,跟藏民换饰品,有的藏民不知道自己饰品的价钱,张仁说: “我问他们多少钱可以卖给我?他们说你看着给吧。我们也不知道值多少钱。”张仁只好按照翻译告诉他的市场价,并以超出两倍的价付给藏民。张仁说,并非是他在扶贫,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藏民接受他的资助,让藏民有一种收获的价值。在西藏逗留了十来天,打包回京的东西竟有三十几件!
西藏,令人神往的地方
有些藏区,每年只有三个半月的耕种期,而且只能种青稞。因为耕种期短,藏民们平常除了诵经就是手工做一些饰品。由于西藏亿万年前是海洋,经过历变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屋脊,金、银、松石、琥珀、天珠、玛瑙、海螺等特别丰富,藏民们把这些东西采集起来,用藏银编成项链、首饰、家居摆件等。藏民们会把采集到的最好的宝贝供养寺院。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藏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王国:佛教。他们信奉善良、诚实,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走出无明境界,走进天堂。
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到西藏旅游对张仁先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张仁告诉记者,藏民们各个都是工艺大师,手工品不但精美而且朴实独特。藏民们婚丧嫁娶时,都不是比家里有多少钱,而是有多少饰品,多少天珠、玛瑙……家里有多少饰品,才是藏民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张仁说:“乡下藏民家是没有琐的,你一推门就可以进屋,屋子里没有人,但屋里的摆件、饰品还有各种物品都安然地放着,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锁啊?他们说没有必要上锁,丢不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上锁。他们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他们经济不富裕,但精神富有,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像阳光~样灿烂,心像蓝天一样纯净。我们在都市生活的人,有多少钱,多少房,多少车,脸上依然露不出那样的笑容。他们对人的信任也是现代都市人难以想象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太多。”
商机,在非典期间
张仁毕业后做IT行业,后来转做商贸,主要是做专利产品和科技项目。生意比较顺畅,但2002年的非典,让许多人都待在家里,张仁的公司是做贸易的,生意受影响的程度更大。没生意怎么办?张仁忽然想到:他还有那么多藏饰放在库里,不如把这些饰品处理掉,然后再拿着这些钱去西藏援助需要的人。就这样,张仁临时借用了朋友店面的一角,把藏饰摆了上去。料想不到的是,这些饰品、一上柜台,就吸引了很多人。
张仁当时雇用了两名售货员,售货员问他这些饰品怎么没标注价钱?张仁说都过去两年了他也不记得多少钱了,他告诉售货员,你问顾客能给多少就卖多少。通常的情况是,顾客给的价比售货员想的价还要高,这就是藏饰被看好的过程。张仁看到了这个市场的一个热点,他也恰好就站在这个热点的中央一一北京。这让张仁一下子看到了商机,萌发了做藏饰的想法,但他说:“那时,我对这些饰品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解,而且藏饰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张仁甚至觉得,“这在商业圈里可能是一个很滑稽的过程。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只想把这些饰品换成钱,然后再去帮助人的想法。却成了一个新发现——市场。”
从借用店面一角到把整个店盘下来,张仁只用了三个月,这个店就是王府井的“扎西德勒店”。
之后的几个月,张仁一直奔波在北京与西藏之间,跟西藏政府、旅游局、宗教协会接洽。他想申请注册一个品牌:“扎西德勒”。因为去西藏之前,张仁跟工商局咨询过,工商局的人告诉他,扎西德勒是西藏的民族用语,不给注册。所以张仁先生费了很多周折,找了很多人,动用了很多关系……张仁说,可能这些部门被他的诚意感动了。2003年10月,在西藏这些部门和机构的帮助下,张仁终于如愿以尝地注册了“扎西德勒”这一品牌。
那时,有人看到扎西德勒店的生意如火如荼,就通过这个店找到张仁,说有开分店的想法,这促使张仁茅塞顿开,有了开加盟连锁这条经营思路的理念。到2004年夏,张仁的扎西德勒饰品连锁店已经开了五家。公司也已从组建、完善、到藏文化的推广,逐步走向加盟连锁的成熟期。张仁说:“扎西德勒做加盟连锁会遵循国际和国内行业发展的标准,实现市场的规范化。扎西德勒首先是西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对西藏文化的一种推动。”
如今,藏饰市场发展迅猛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张仁的想象。张仁见时机成熟,便毅然关闭了原来的商贸公司,开始将全部精力放在“北京扎西德勒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经营上。而张仁先生的扎西德勒连锁店也迅猛发展到100多家,业务触角已扩展到法兰克福、温哥华、罗马、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善良,成就事业
在前门西大街,记者看到的是扎西德勒的旗舰店,300平米的营业面积装饰得纯朴中透着神圣、典雅且富丽堂皇,置身该店当中,仿佛已将自己置身于西藏的神秘和灵性之间……
旗舰店位于前门西大街,毗邻老舍茶馆文化商圈,能在前门开这么大的一个店面,张仁先生说是得益于扎西德勒,他想让大家通过扎西德勒这个品牌了解西藏,通过这个平台支援西藏,希望内地与西藏在经济上减少差距,希望更多的人奉献一点爱。有爱,才能体会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自己好,而是大家好,大家好,才能促进祖国的强大强盛。他说:“我想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这种互相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将是中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最应该提倡的。这也是我做扎西德勒最快乐的一件事。”
藏文化很早以前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据说,外国人在西藏探索藏文化的人比国内的还多。藏民们百分之百都信奉佛教。在他们的精神领域里,认为是佛让他们在那里生存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博大精深的,是庇护众生的;藏民们为众生做一些事,是让众生走向盛世,没有痛苦、欺骗、战争,他们每天生活的精神寄托就是颂经。他们贫困,但快乐着……这是2001年8月,张仁先生第二次进臧的最深感悟。
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张仁先生偶然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叫《中国佛教》的书,看完之后觉得佛教不单单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明的智慧。张仁先生告诉记者:“从一开始没想找的市场和行业,而能走入这个行业,我想是一个机遇,一个偶然,也是善良给我的回报。”
通过做扎西德勒藏文化传播,不仅让张仁先生感觉到了人的本性善良能成就一番事业,也能给人更广阔的生活道路。张仁先生解释说:“扎西德勒能有今天,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思想领域里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精神食粮。之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因为民族的东西承载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他像史诗一样被人们记忆和歌颂,这些不单单是一种产品,一种饰品,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张仁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帮助藏民办学校,他说:“藏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深,没有把学习放在生产力和发展力的第一位。很多藏民没有知识,他们的意识里依然是靠天吃饭,靠天养活自己。想到这些,就有去帮他们的想法,让藏民的孩子们有文化,让他们能跟社会同步发展。没文化,就谈不上发展。这是我的心愿。扎西德勒发展得这么好,也许在几年的时间就能达成心愿。这也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们期待着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投资藏民,意外收获藏饰
张仁第一次到西藏旅游是2000年7月,因工作繁忙,他只在拉萨和山南的旅游景点走马观花似地玩了几天就匆匆回京了。没有深入藏区,也没有找到他想找的那种感觉,这成了张仁的一块心病。
张仁说,第二次去西藏。他首先去了达玫县区内一处只有十几户藏民的地方,他想知道真正藏民的生活?但真正到了藏民居住地,才发现藏民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并非遍地都是牦牛、羚羊和绿草,而是随处可见的盐碱地,光秃秃的石山,很荒凉。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跟自然环境抗衡的这种能力超出了张仁先生的想象,这让张仁先生一下回忆起了他的童年……
张仁出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农村,因家里孩子多,从小就被送人了。但在新家的好景并不长,多年没怀孩子的养母怀孕了,不到三年添了一弟一妹。张仁说,他“就在养母和弟弟妹妹认为是多余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吃到穿,都是剩下的,挨打挨骂是家常饭。”他说,“我是个不敢回忆的人,否则,满脑子都是痛。如果不是面对记者,不会谈自己痛苦的经历。”张仁回忆说,他小时候没有笑容,惟一能让他兴奋的就是学习成绩。从小学一直到1990年考取清华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张仁的学习成绩都没有低于前三名。能够支撑他完成学业,除了他后来找到了亲生父母,再就是社会的资助。
可能正因为如此,当张仁看到藏民七八岁的男孩女孩没有衣服穿,光着屁股在路上跑,就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拿钱捐给他们,但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们可以拿饰品换。不能白要你的钱,否则会有要饭的感觉。”为了尊重藏民,张仁收下了饰品,但心却似乎被刺了一下。他想,如果每家都给点钱对他们可能是种伤害,既然他们有东西可以换钱,那我不如用超值的价钱换他们的饰品。
决心已下,第二天,张仁跟与他同去的同事雇了辆车,从农行提出五万元现金,在达玫县城周遭的几个农村,跟藏民换饰品,有的藏民不知道自己饰品的价钱,张仁说: “我问他们多少钱可以卖给我?他们说你看着给吧。我们也不知道值多少钱。”张仁只好按照翻译告诉他的市场价,并以超出两倍的价付给藏民。张仁说,并非是他在扶贫,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藏民接受他的资助,让藏民有一种收获的价值。在西藏逗留了十来天,打包回京的东西竟有三十几件!
西藏,令人神往的地方
有些藏区,每年只有三个半月的耕种期,而且只能种青稞。因为耕种期短,藏民们平常除了诵经就是手工做一些饰品。由于西藏亿万年前是海洋,经过历变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屋脊,金、银、松石、琥珀、天珠、玛瑙、海螺等特别丰富,藏民们把这些东西采集起来,用藏银编成项链、首饰、家居摆件等。藏民们会把采集到的最好的宝贝供养寺院。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藏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王国:佛教。他们信奉善良、诚实,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走出无明境界,走进天堂。
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到西藏旅游对张仁先生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张仁告诉记者,藏民们各个都是工艺大师,手工品不但精美而且朴实独特。藏民们婚丧嫁娶时,都不是比家里有多少钱,而是有多少饰品,多少天珠、玛瑙……家里有多少饰品,才是藏民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张仁说:“乡下藏民家是没有琐的,你一推门就可以进屋,屋子里没有人,但屋里的摆件、饰品还有各种物品都安然地放着,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锁啊?他们说没有必要上锁,丢不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上锁。他们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他们经济不富裕,但精神富有,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像阳光~样灿烂,心像蓝天一样纯净。我们在都市生活的人,有多少钱,多少房,多少车,脸上依然露不出那样的笑容。他们对人的信任也是现代都市人难以想象的。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太多太多。”
商机,在非典期间
张仁毕业后做IT行业,后来转做商贸,主要是做专利产品和科技项目。生意比较顺畅,但2002年的非典,让许多人都待在家里,张仁的公司是做贸易的,生意受影响的程度更大。没生意怎么办?张仁忽然想到:他还有那么多藏饰放在库里,不如把这些饰品处理掉,然后再拿着这些钱去西藏援助需要的人。就这样,张仁临时借用了朋友店面的一角,把藏饰摆了上去。料想不到的是,这些饰品、一上柜台,就吸引了很多人。
张仁当时雇用了两名售货员,售货员问他这些饰品怎么没标注价钱?张仁说都过去两年了他也不记得多少钱了,他告诉售货员,你问顾客能给多少就卖多少。通常的情况是,顾客给的价比售货员想的价还要高,这就是藏饰被看好的过程。张仁看到了这个市场的一个热点,他也恰好就站在这个热点的中央一一北京。这让张仁一下子看到了商机,萌发了做藏饰的想法,但他说:“那时,我对这些饰品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解,而且藏饰也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张仁甚至觉得,“这在商业圈里可能是一个很滑稽的过程。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只想把这些饰品换成钱,然后再去帮助人的想法。却成了一个新发现——市场。”
从借用店面一角到把整个店盘下来,张仁只用了三个月,这个店就是王府井的“扎西德勒店”。
之后的几个月,张仁一直奔波在北京与西藏之间,跟西藏政府、旅游局、宗教协会接洽。他想申请注册一个品牌:“扎西德勒”。因为去西藏之前,张仁跟工商局咨询过,工商局的人告诉他,扎西德勒是西藏的民族用语,不给注册。所以张仁先生费了很多周折,找了很多人,动用了很多关系……张仁说,可能这些部门被他的诚意感动了。2003年10月,在西藏这些部门和机构的帮助下,张仁终于如愿以尝地注册了“扎西德勒”这一品牌。
那时,有人看到扎西德勒店的生意如火如荼,就通过这个店找到张仁,说有开分店的想法,这促使张仁茅塞顿开,有了开加盟连锁这条经营思路的理念。到2004年夏,张仁的扎西德勒饰品连锁店已经开了五家。公司也已从组建、完善、到藏文化的推广,逐步走向加盟连锁的成熟期。张仁说:“扎西德勒做加盟连锁会遵循国际和国内行业发展的标准,实现市场的规范化。扎西德勒首先是西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对西藏文化的一种推动。”
如今,藏饰市场发展迅猛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张仁的想象。张仁见时机成熟,便毅然关闭了原来的商贸公司,开始将全部精力放在“北京扎西德勒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经营上。而张仁先生的扎西德勒连锁店也迅猛发展到100多家,业务触角已扩展到法兰克福、温哥华、罗马、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善良,成就事业
在前门西大街,记者看到的是扎西德勒的旗舰店,300平米的营业面积装饰得纯朴中透着神圣、典雅且富丽堂皇,置身该店当中,仿佛已将自己置身于西藏的神秘和灵性之间……
旗舰店位于前门西大街,毗邻老舍茶馆文化商圈,能在前门开这么大的一个店面,张仁先生说是得益于扎西德勒,他想让大家通过扎西德勒这个品牌了解西藏,通过这个平台支援西藏,希望内地与西藏在经济上减少差距,希望更多的人奉献一点爱。有爱,才能体会人生的价值:不仅仅是自己好,而是大家好,大家好,才能促进祖国的强大强盛。他说:“我想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这种互相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将是中国在今后的发展当中最应该提倡的。这也是我做扎西德勒最快乐的一件事。”
藏文化很早以前已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据说,外国人在西藏探索藏文化的人比国内的还多。藏民们百分之百都信奉佛教。在他们的精神领域里,认为是佛让他们在那里生存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博大精深的,是庇护众生的;藏民们为众生做一些事,是让众生走向盛世,没有痛苦、欺骗、战争,他们每天生活的精神寄托就是颂经。他们贫困,但快乐着……这是2001年8月,张仁先生第二次进臧的最深感悟。
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张仁先生偶然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叫《中国佛教》的书,看完之后觉得佛教不单单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文明的智慧。张仁先生告诉记者:“从一开始没想找的市场和行业,而能走入这个行业,我想是一个机遇,一个偶然,也是善良给我的回报。”
通过做扎西德勒藏文化传播,不仅让张仁先生感觉到了人的本性善良能成就一番事业,也能给人更广阔的生活道路。张仁先生解释说:“扎西德勒能有今天,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思想领域里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精神食粮。之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因为民族的东西承载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他像史诗一样被人们记忆和歌颂,这些不单单是一种产品,一种饰品,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张仁先生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帮助藏民办学校,他说:“藏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很深,没有把学习放在生产力和发展力的第一位。很多藏民没有知识,他们的意识里依然是靠天吃饭,靠天养活自己。想到这些,就有去帮他们的想法,让藏民的孩子们有文化,让他们能跟社会同步发展。没文化,就谈不上发展。这是我的心愿。扎西德勒发展得这么好,也许在几年的时间就能达成心愿。这也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们期待着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走进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