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也可以这么教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主要是用书面形式保存下来的,要利用这些文献资料,就必须克服语言文字的困难。学习古代汉语正是为了增进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但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花了那么多时间,用了那么多精力,学生却不能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反思文言文教学,为什么“种瓜不能得瓜,种豆不能得豆”?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品美品。高中课文所选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典范中的典范,如果学生能从这些课文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就能提高学习文言的兴趣,陶冶情操,终身受益。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大致摸索出文言文的一些教学规律。
  一、诵读是关键
  现在的中学生任务重,不可能有古人那么多时间,读那么多的书。但古人的教学经验,少讲、多读却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高中生,更要利用自身记忆力强的特点,多读书,多吸纳。据说古人读书,老师授业,学生有惑才讲解,课本连标点也没有,更没有现在教科书那么详细的注释。老师每天只给学生用红笔点断文句,根据学生年龄资质特征,文化程度深浅,断句的长短各异。然后学生下去,扯开喉咙高声诵读。学生读熟了,能够倒背如流了,文句内容可能还是似懂非懂,但文章主旨大意应该还是知道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导入新课后,可采用师生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揣摩和把握文章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在学生能比较流利且准确地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这是提高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韩愈追忆亲侄儿韩老成“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的语句,教师要面带哀情,用哀伤低回的疑问语气朗读,一个痛失亲侄,一面哭一面写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的极为悲痛的心情。有时间的话,也可组织学生排演此片段。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用这样的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作者思想,把握了文章感情,与作者进行了交流,从而激发起背诵课文的欲望。
  二、背诵是提升
  有句话说得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可见背诵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对于好的句子或段落甚至整篇文章,要指导学生当堂背诵。但不是皓首穷经,花费大量的精力死记硬背,要以一定的理性认识作指导,即对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文字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由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此基础上,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或背诵比赛,选出优胜者给予当堂表扬。要求背诵的文章,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在课上进行提问。具体做法有:个人和集体背诵;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也可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或背诵课文,一方面巩固背诵成果,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上台说话的能力,一举两得。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也可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推选一名负责人,由组长全权负责本组同学的背诵,各组组长给课代表背诵,课代表给教师背诵,教师只随机抽查个别学生的背诵情况。对于完成质量好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较差的给予鼓励,激发大家的背诵热情。要给学生讲明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的意义不仅仅是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更重要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我们一生的深远价值。
  三、学生是主角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质是无穷的。当今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是学生学习的乐园、学堂,而不是老师的讲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现在,部分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记,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讲得身心疲惫,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就像把嚼碎的饭一口一口地喂进孩子嘴里,到孩子嘴里是什么味儿?这真是出力不讨好。不如放手让给学生来做主角。以相邻原则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推选负责人,组织本组进行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和相关工具书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然后每组至少要提出一至两个问题提交课堂,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解决,哪一组回答的既准确又积极,就当堂表扬。最后由教师总结深化,拓展文章的思想性及艺术手法,就文中的名句佳句作赏析并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文章伸向更深、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得以陶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语文综合能力也得以提高。人总是向善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也敢于发言、敢于质疑了,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也无意识加强了自觉系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独立自主学好一篇课文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积极地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总之,文言是与现代汉语差异非常大的书面语,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肯下苦功,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典范作品,并学习一些有关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常用词汇,就一定能掌握好这一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有力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尽可大胆地放开手脚,真正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告诉他们浩瀚的祖国古典文学里面蕴含的思想精华还有待他们去汲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其他文献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of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是90年代最初从商品代肉鸡中分离鉴定出来的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新的亚群,根据病毒中和
摘 要: 任何社会都是人的集合体。社会始终是通过人的社会角色作用改造、影响社会的。社会角色作用的成功取决于人的素质。而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者素质的内核。本文从学理、思想、道德等层面对和谐进行分析。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素质 建构者    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胡锦涛同志将和谐社会的特征表述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I型IFN能抑制多种病毒、细菌、寄生虫以及细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在猪病防治中引起了关注。IRF3和IRF7在I型IFN的表达和分泌上均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二者都能被LPS激活,发生磷酸
摘 要: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损失惨重,却成为了美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对日宣战的理由,美国的参战为二战的提前结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众说纷纭,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让日本放第一枪,进而将美国拖入战争而使出的苦肉计。但真相真是如此吗?本文从日本蓄谋已久、美国麻痹大意、罗斯福战略估计错误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说明珍珠港事件并非罗斯福的苦肉计。  关键词: 珍
摘 要: 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和转变方式。教师要摆正在教学中的位置,充当好学习参与者的角色。课堂上应当根据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科联系,整合课程资源,营造创新思维氛围,建设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师 调整角色 转换方式    教师在观念上调整好角色,教学上改变方式,是建设充满活力语文课程的前提。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
按照专家们的解释,教科书的重要特点是“三线两结合”,“三线”是活动、文体和语体,“两结合”指活动与阅读、写作与口语的结合,其指归就是:亲近文本,自主学习。这是对新课标的很好诠释。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自主学习  (一)重视对文章的初步感受  这一过程旨在实现对课文语言文字、内容、情感等方面的整体认识,我的做法是在课前完成,在学生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呈现。可分
摘 要: 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动力,需师生双方均处于情知交融状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情”支持“知”,只有情知交融,教学才可能有效。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情感教育 思想教育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有“情”之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