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蝉声 赏唐诗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tiand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来了,窗外蝉声此起彼伏,悦耳动听。这使我想起了唐诗中三首著名的咏蝉诗,不妨翻出来与读者诸君共赏。
  按作者在世的时间顺序,我们先来欣赏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虞世南是唐太宗的大臣,官至秘书监。此人为官清廉,德才兼备。唐太宗经常当着群臣称赞他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可见诗如其人。这首七言绝句是将蝉人格化,而托蝉寓己。我们从首句“垂绥饮清露”中可以看出,“绥”是古人帽子上系在下巴上的两根带子的下垂部分,很像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故说“垂绥”。古人认为蝉栖高树,饮清露,故说“饮清露”。因此在古人眼里,蝉是高洁的象征。“垂绥饮清露”,仅此五字,不仅写出了蝉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而且巧妙的将自己隐寓于其中,和谐统一,不露痕迹。其实,蝉是一种害虫,专吸食树中的汁液,影响树木的生长,但古人不知这一点,不足为怪,这是题外之话。次句“流响出疏桐”是说蝉立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之上,引吭高歌,歌声接连不断,悦耳动听,声音远传。这一句写出了蝉的高标隽朗,韵致无穷。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的亮点,是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在一般人看来,蝉声远传,是借取了秋风的传送,而作者却认为这是因“居高”而能致远。诗中的“居高”不是指身体站得高不高,而是指一个人在处世立身中,品德高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的美名远播,并不是因为借取权势地位和外界吹捧,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使然。这首小诗,只短短四句,但由于语言精炼优美,意境隽朗高标,寓意深刻巧妙而成为千古名诗。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另三人是卢照邻、王勃、杨炯)中的著名诗人之一。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犯了武后,被诬陷下狱。这首诗是作者在狱中写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是说秋天来了,秋蝉的歌唱,深深勾起了我这个身陷囹圄之人对家园的思念。“西陆”指秋天(见《隋书·天文志》),“南冠”指囚徒(见《左传·成公九年》),颔联“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作者身世之叹,诗人经历了政治上的磨难,大好时光在狱中度过,头上增添了斑斑白发,在狱外的秋蝉却还是一头乌黑的鬓毛,两相对照,不忍相看,悲从中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把自己在狱中的凄恻感情,曲折地表达出来。颈联两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进一步以秋蝉来比喻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政治上受压;“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到禁锢。尾联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认为自己的高洁不被别人理解,反被诬陷入狱,有谁来为我洗冤呢?只有蝉来为我歌唱!骆宾王的这首《咏蝉》感情深沉,用典贴切,对仗工整,以蝉喻己,物我一体,是咏蝉中的名作。
  最后,我们来欣赏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佳作名句比比皆是,虽诗名远播,但潦倒终身,一辈子只做过幕僚小官。他的这首咏蝉诗,也是托物寓己,以蝉来暗喻自己的身世。起首一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诗人闻蝉声而起兴,蝉在高树餐风饮露,所以“难饱”,声声哀“恨”也是徒劳无益,白费精神。这很像诗人自己,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做过种种努力,希望得到重用、提拔,但最终还是徒劳。第二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由“恨费声”引申而来。秋蝉日以继夜的鸣叫,到五更天欲曙之时,已是声嘶力竭,但它所寄栖的高树依然是那样的碧绿,两相对比,真是“无情”。高树对秋蝉毫无同情之心,这与作者长期给别人充当幕僚,寄人篱下是何等相似啊!第三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写到这里,笔锋一转,暂时抛开咏蝉,直接写到自己。说自己是个幕僚小官,随着别人四处漂泊,像木偶(梗)随着大水泛流一般(此典见《战国策·齐策》),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使他十分怀念自己的家园,更何况田园已经荒芜,杂草连成一片了,所以思乡之情更加迫切,“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语)最后一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首尾呼应。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举家清贫的小官,在外面还瞎忙活些什么啊,不如归去吧!
  上面三首诗都是咏蝉的佳作,在艺术成就上各有千秋。但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世、境遇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迥然不同,从虞世南的咏蝉诗中,我听到的是高人的哲论;从骆宾王的咏蝉诗中,我听到的是从囚室传出的凄恻之声;从李商隐的咏蝉诗中我听到的是落魄之人发出的高级牢骚。不过,我更喜欢虞翁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其他文献
在安吉待了两天,满目青黛,人就像在一池碧水里泡过,浑身舒坦。同行的人都纳闷,这么好的地方,况且离上海仅仅200公里,过去怎么不知道?  安吉县的知名度确实不高,许多人都把安吉当作江西革命老根据地的吉安;两个字顺过来倒过去,又偏偏都盛产竹子,也难怪人家阴差阳错。我是知道安吉的,也知道产竹子,但怎么也想不到竟这样迷人,如同“世外桃源”。  世界充满着辩证法。事情的优点和缺点常常奇妙地互为因果。安吉令我
期刊
当您进入超市或农贸市场时,会发现在鲜肉销售窗口挂着“排酸肉”的招牌。这对吃惯了热鲜肉的消费者来说,就不太了解什么是排酸肉,它是一种什么工艺处理的肉,食用排酸肉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好处呢?排酸肉就是冷却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排酸肉就是冷却肉。它指的是在冷却条件下,完成肉的排酸过程。以往人们平时所吃的鲜肉,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蚀而造成变质现象,肉品很不卫生。但如果在畜品屠宰后及时进行冷却处理,使肉的温度在2
期刊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跳起的高度是其身长的百余倍,堪称世上动物的跳高冠军。然后,给跳蚤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结果它碰到了罩顶。连续多次后,跳蚤竟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起的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总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实验者于是把玻璃罩取走,再拍桌子时,跳蚤却不跳了
期刊
不知为什么,望着小女儿吃苹果,我常常会喃喃地说,爸爸小时候没有苹果。每逢我这样说的时候,女儿总是脸上写满疑问,小嘴中总是蹦出那么多个为什么。“爸爸,那爷爷为什么不给你买呢?是你淘气爷爷不喜欢你吧?”“不是的,爸爸小时候爷爷没有钱,有钱也没有苹果。”“那么为什么不种一棵苹果树呢,一棵苹果树不是能结出好多苹果吗?”…… ……我无言以对。我像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正是祖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凡是从那个岁
期刊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有“遇水而兴,随水流动”的特点。黄河流域孕育了鲁菜系;珠江流域造就了粤菜系;长江流域呢,上游是川菜系,中、下游是苏菜系(以淮扬菜为代表)。三大水系就是如此和四大菜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它四大菜系湘、徽、浙、闽,无不和湘江、淮河和长江、钱塘江、闽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鲁菜系是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应该是毋庸质疑的了。如果说四大菜系分别代表中国的东西南北菜的话(扬—东,川—西,粤—南,鲁—
期刊
其实,凤凰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滋味。在未到凤凰之前,已经无数次想象过凤凰的样子,走近凤凰,才发现所有的想象在凤凰古朴而灵动的面前,都无足轻重。在凤凰的灵山秀水里行走,是我们的福气。在凤凰长时间酝酿的“滋味”里徜徉,也是我们的福气。在若干个诗意的傍晚,我们就在沱江边某个临街的小店里坐着喝酒,于是凤凰的滋味就慢慢弥漫开来了……凤凰的苞谷酒就是一种烈性的滋味,其实这种酒,我与生俱来的时候就伴着它的香味了,
期刊
以药膳进行“食补”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在制作人员、制作工艺、材料标准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范标准,以致许多饭店餐馆的厨师以为在菜中放点枸杞、人参、虫草等就是药膳了,并大吹特吹“滋阴养颜、补肾壮阳”。一些家庭主妇也喜欢随意购买一些食品和中药材,自己动手制作滋补菜肴。所谓药膳,就是用中药与食物配合在一起进行烹调的一种菜肴,以期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在进食的同时又能取得调养、滋
期刊
那年,市局要与天津电视台合拍一部反映片警生活的电视系列短剧,受领导委派,我加盟剧组,担任剧务。剧务,听着挺牛的,实质是为剧组打杂儿,二三十人的吃喝拉撒睡,包括联系拍摄场地甚至搬运道具、接送演员都是你剧务的事。为了尽量节省拍摄经费,且还得让演员吃好,经人推荐,我们特地从市内一家工厂的食堂里临时借调了一位做饭的厨师,专为剧组烧菜做饭。厨师姓张,也不过三十多岁,矮胖的身材,红嘟嘟的一张圆脸,与人谈话时一
期刊
如今的女人已经愈来愈有能力为自己买单,并且能够把男人的单买掉。但是女人在与男人的相处当中,仍然还是会很在意买单的当口男人的表现,倒并非是每个女人都想花男人一把,只是女人觉得这当口比较容易看出这个男人是不是有实力,是不是有风度,是不是善解风情。特别是当女人晓得你对她有点那个意思或她跟你已经是那个意思了,这个当口就更重要了,看你拎不拎得清。反过来,在买单的当口男人也很可以考量一下女人,看看她有多少善良
期刊
我上小学三年级那年,在机关工作的父亲被派往县里最偏僻的农村蹲点,家里大大小小五个儿女便全扔给了母亲;那时候母亲还在县城最大的一家国营饭店工作,每隔一天就要上一个早班,早晨天不亮就得走,直到下午两点钟才能回来。  我们几兄妹年龄虽小,上学读书的事却早已不用母亲操心了,让母亲操心的是我们的吃饭问题。早餐还好说,母亲头天夜里就替我们熬好了稀饭,拌好了泡咸菜;而中餐却是无法顾及的,13岁的哥哥只会煮饭,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