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提高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20例,术前行DSA检查16例,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然后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遗有左侧轻偏瘫1例,双下肢轻瘫2例.13例术后随访3~7年
【机 构】
:
523018,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高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20例,术前行DSA检查16例,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代偿情况,采取先阻断窦旁供血,然后囊内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中央沟静脉、其他代偿回流静脉及瘤周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遗有左侧轻偏瘫1例,双下肢轻瘫2例.13例术后随访3~7年,无肿瘤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征与手术疗效.方法同顾分析12例脑型吸虫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手术结果及预后.结果12例均行CT扫描,6例加MRI扫捕,表现为片状水肿无强化3例,片状水肿区内单个或多发散在结节状等或高密度强化灶9例,血吸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8例.手术治疗10例,9例行病灶切除,1例行单侧颞肌下减压术,非手术治疗2例.9例术后病检为血吸虫肉芽肿,CT复查,病灶消失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修复的方法.方法采用小间隙外膜袖缝合修复外周神经损伤26例,神经两端全周径外膜下潜行游离,远、近端游离长度各3~4mm,适当牵拉外膜,使两端外膜突出于神经纤维,两端呈袖状结构,按断面神经束形态及外膜血管走行进行初步对位,7-0~9-0显微外科缝线行外膜间断外翻缝合,形成断端间间隙为2~3mm的密闭腔隙.结果按顾玉东单根神经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26条神经功能恢复优级17条,良级
目的探索转基因疗法和激光疗法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1)对照组,(2)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组,(3)p53基因转染组,(4)低能量激光照射组,(5)p53基因转染并低能量激光照射组.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源p53基因的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应用DNA片段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HE、Masso
目的研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复发前后的分子遗传学变化,了解基因组范围内哪些染色体区域可能与GBM复发有关.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为基础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分析法,采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检测了1例复发前后GBM所有22对常染色体上多达382个微卫星位点.相邻2个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肢体延长的动物模型,为将来能够使用现代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延长骨的愈合机理提供基础.方法 12只成熟雄性大鼠下肢行微型环状外固定器固定,胫骨骨干部位截骨,术后5d开始延长,2次/d、 0.25mm/次、延长12d,每周摄X线片观察.分别在不同阶段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动物都安全度过麻醉、手术及延长愈合期,外固定架对动物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有一只大鼠在钻入远端克氏
目的痉挛性脑瘫多以大腿内收肌群、后群和小腿后群肌张力增高为主,从而与相对应的拮抗肌群形成不平衡状态,导致尖足、足内翻与剪刀步等畸形与功能异常.针对此病因,通过选择性切断高张力肌群的部分神经束,可矫正失衡状态,改善功能.方法在周围神经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对38 例因肌张力增高失衡为主要原因引起畸形或功能障碍的患儿,采用了高选性周围神经切断术,其中闭孔神经21例,坐骨神经27例,胫神经26例.确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