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布莱希特戏剧理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布莱希特杰出的剧作之一,剧中作者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以达到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强调间离,调动观众的能动性,理性的对待人物情节,他的戏剧被称作是非亚里士多德戏剧。本文通过借以对剧中人物、情节、结构的分析探索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从而使读者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亚里士多德;叙事戏剧
  布莱希特,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剧作家。他强调陌生化效果,认为戏剧的主要目的不是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沉醉于剧情当中去感受人物的处境,而是与剧中的人物保持距离,理性的去思考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会有这样的遭遇,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布莱希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戏剧”理论。
  布莱希特戏剧被成为非亚里士多德戏剧,顾名思义,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戏剧理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在戏剧理论史上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的一次重大颠覆,也对往后的戏剧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亚氏戏剧强调戏剧的模仿作用,并强调戏剧的作用是要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引起人的共鸣而达到内心净化的目的。在 《诗学》 中,亚里斯多德给悲剧这样下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斯多德,1982,19]。此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悲剧的主角必须是具有高社会地位,性格高尚的人。他在《诗学》中表示:“喜剧模仿的是坏人,悲剧模仿的是好人……”[Aristoteles, 1994, 9]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戏剧应该有完整的情节,此外他强调剧情的突变以及人物的再认识。
  关于陌生化,布莱希特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对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 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 为人熟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Brecht, 1967, 301] 布莱希特强调观众的理性,观众不应被带到艺术的世界里去,而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与剧中人物保持距离。“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讲布莱希特是一个极端的艺术家,他的戏剧理论反对幻觉,强调陌生化效果。他的叙事体戏剧当中的幻觉、幽默以及意义不应该引起亚氏的恐惧与怜悯,而是要向世人展示,人们应该怎么做。”[Franz, 1984, 250] 布莱希特在他的作品中通过插入的演唱,自报门户,直接面向观众的评论,开放式的结局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性格来试图到达陌生化效果。
  本文以剧本本身为出发点,从战争,人物性格,剧情发展以及剧本结构三方面来研究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的代表作之一,以欧洲三十年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随军小贩大胆妈妈在随军做生意过程中,三个孩子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而大胆妈妈直至剧终也没有幡然醒悟继续随军做买卖的故事。
  1.战争
  首先本剧以三十年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随军小贩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悲剧,大胆妈妈在随军做生意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最终酿成了悲剧。作者将人物放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人物命运与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这样实现了布莱希特所说的特殊事物历史化,风俗化,呈现给观众不一样的面貌,在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中,观众能动地审视事件的真实本质。”[彭卉,2010, 22] 而小人物的形象与广阔的历史背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更凸显的社会历史的强大作用。此外以历史做背景,时间距离将观众拉回到三十年战争的年代,使观众仿佛观看另一个世界的事件,从而达到陌生化。
  2.人物性格
  布莱希特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放弃了细腻的心理描写与性格描写,对于剧中的小人物形象,他并没有展开过多的描写,甚至除了大胆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之外,其他的小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是被贯之了他们的身份,如随军牧师,士兵招募者等等,而这样的目的是突出他们的社会共性,粗线条的勾勒出社会这个大框架下小人物的社会共性。
  大胆妈妈的矛盾人物形象更是陌生化效果的服务者,她既关爱自己的孩子,但同时又自私自利,反观她的孩子的死去,她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渴望战争,她依赖战争生活,同时她对战争又有着清醒的认识,她拒绝让孩子卷入战争。大胆妈妈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她从头到尾都没有掩饰过她的机关算计,甚至在拯救二儿子Schweizerkas的时候仍然在犹豫,讨价还价,使她最后丢失了拯救儿子的机会,二儿子最终被处死。在第三幕中,她准备把自己的敞篷车卖掉来救自己的儿子,但得知钱箱不见了之后,她说:“我必须得思考一会儿,很快,我怎么办,200块我拿不出来,你应该讲讲价的。”[Brecht, 1967, 1390],“我好像讲价讲的时间太长了。”[Brecht, 1967, 1389] 这种人物性格的矛盾性恰巧要求观众的辩证思考能力,双重人物性格加强了戏剧的陌生化,同时迫使观众去辩证地思考判断,不能肤浅的去下结论,而更要纵观整个剧情发展,理性地去评价人物。
  布莱希特虽一心想摆脱亚里士多德的净化共鸣,但在剧中却无法将它完全摒弃。剧中的小女儿Kathrin大概是剧中最撼动人心的角色,虽然作为哑巴,从头到尾没有说过一句话,可她的动作举止,不仅体现了她对母亲对哥哥们的爱,更体现了她对平凡的他人的爱。她的举动又怎能不让人引起同情与共鸣?
  3.剧情发展及剧本结构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剧情的完整性,从一而终的剧情结构。反之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一剧中,可以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剧终只留下大胆妈妈唱的一首歌作为结局,她继续随军做买卖,而没有做更多的交代,开放性的故事结局给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与主观能动性去思考主人公的去向、出路、前途和结局。整个剧情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呈曲线形,此剧没有总体上的高潮与突变,按照战争的时间推入发展,各部分又有各自己的情节高潮,整部剧呈现不规则的波浪形曲线发展状态。   剧中每一场都有剧情提示,概括介绍了这一幕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例如在第二幕的开始,作者已经将这一幕即将发生的事情交代了清楚:“1625年至1626年,大胆妈妈随着瑞典军队经过波兰。在伐尔霍夫要塞前,又碰到了她的儿子。——她成功地卖掉了一只阉鸡,她勇敢的儿子正过着飞黄腾达的日子。”[Brecht, 1967, 1360] 这样除掉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不再沉溺于剧情当中关注剧情的发展,而更多的转向剧情为何如此发展上。
  当然,在大的格局上,布莱希特的剧作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存在很大差异,全剧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没有统一的高潮,没有突变也没有人物对自身对环境的再认识。但在局部上,他并没有否定高潮,突变,每一部分有自己的高潮和情节的突变,例如大胆妈妈在拯救二儿子时犹豫许久,本以为能救他,最终却因为自己的犹豫造成了剧情的突变,二儿子被判死。而这一部分的高潮也在于二儿子被抓起来这一情节上。
  布莱希特在全剧中试图以各种不同方式以达到陌生化效果,事实证明此剧的确是典型的叙述体戏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也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陌生化效果的实现并不与共鸣绝对对立。作者在运用各种手段以期达到陌生化效果时,不免也借助了人的感情,因此无法将共鸣完全摒弃。布莱希特强调的辩证戏剧不正是要求人们辩证的看待问题,既然如此,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又怎能将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完全否定?如果只强调陌生化效果而摒弃同情和共鸣,这还是辩证戏剧吗?辩证戏剧只强调人物的辩证,剧情的辩证而忽略了效果的辩证,如果戏剧单方面强调理性而彻底抛弃感情,在《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这部剧中看来也是行不通的,但全剧的主流仍是陌生化效果,可见,共鸣不再是戏剧的唯一手段,陌生化效果在布莱希特的剧作当中担当了重头角色。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2]彭卉:《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悲剧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21卷第3期。广州 2010
  [3]Aristoteles: Poetik. Griechisch/Deutsch. übers. und hrsg. von Manfred Fuhrmann. Stuttgart: Reclam Verlag 1994
  [4]Brecht, Bertolt: Gesammelte Werke 15. Schriften zum Theater 1.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67
  [5]Brecht, Bertolt: Gesammelte Werke 4.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67
  [6]Lennartz, Franz: Deusche Schriftsteller des 20. Jahrhunderts im Spiegel der Kritik. Band 1. Stuttgart: Kròner 1984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吐温的小说凭借其精湛的叙事手法、生动幽默且妙语连珠的人物语言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有“小说界的喜剧家”之称。然而在这些诙谐幽默的喜剧作品背后,蕴含的实则是马克·吐温在对人性的审视和洞察后对现实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着的悲剧的无奈,正式这种蕴含在喜剧作品中的悲情意识成就了马克·吐温小说中令人笑中带泪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马克·吐温;小说;悲情意识  一、马克·吐温作品中悲情意识的
期刊
【摘要】:作为江西省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艺术瑰宝,赣剧的内容包含了音乐、文学、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多种的元素,在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赣剧在中国戏剧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从赣剧的发展历程;赣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赣剧表演的革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在赣剧历史中表演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赣剧;表演;艺术;发展  赣剧是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现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是赣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卡通形象包装的发展优劣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卡通形象类包装目前存在的劣系列化包装的研究与探索和卡通形象列包装设计方法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对系列包装的个性化进行探究。  【关键词】:系列化包装;消费心理;卡通形象  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有了包装的意识,我们的祖先可以烧制陶器盛放礼物,植物的叶子、果壳还有葫芦、兽皮都曾经作为包装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促进新产品的
期刊
【摘要】:简·奥斯汀在塑造《傲慢与偏见》中的男主人公达西时运用了叙事视角的挪移和聚焦手段,她注重调动多个视角构建出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叙述形态,从而完成了对达西性格和形象上的成功塑造,代表了简·奥斯汀在人物刻画和创作艺术上的高超水平。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达西;叙事视角;形象塑造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女性作家,简·奥斯汀素来擅长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进行深入刻画,
期刊
【摘要】:如果说图腾是人类对于自然的某种有意识的功利性的活动,除了对于自身的利益的一种保护,还有对自己的祖先的崇拜。在自然之中寻找一种贴切自己的一种自然物作为自己的图腾符号,或是自己民族种群的标志来代表自己民族种群的意志和对于自身民族的保护。因为它的程式符号化,所以在装置艺术上有很多的可以用图腾艺术的符号语言来进行艺术的表现,在创作之中首先要把握民族图腾的样式和含义,这就必须把握好图腾的基本含义。
期刊
蓝色的头巾围着你那丝丝银发,麻灰的大衣裹着你那单薄身体,印象中,你总是这样“打扮”。  “奶奶,奶——奶——,您在想啥呢?这么入神、、、、、、”,我对正倚靠在凳子上晒太阳的你关切地问到。你笑着说:“我在想你呀,你看对面那小孩像不像你小时候那般顽皮。”我顺着你的眼神看过去,一个小女孩正在沙堆前玩耍。我搂紧你,欢喜地说:“对呀,像着呢”!哈哈哈、、、、、哈哈哈、、、、你和我不约而同笑起来。  从小觉得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造像头冠视觉元素以花卉纹样为主,花卉纹样在佛教石刻艺术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主要起到装饰、补白的作用,其造型繁多,雕刻精湛,典雅而质朴,不仅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特色,同时也散发出自然大方的精神气质。  【关键词】:大足石刻;头冠;视觉元素  大足石刻造像头冠上的纹样有莲花,如意纹,卷草纹等,见图1,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众宝莲花周满世界”,[1]佛教以莲花比喻和代表美好圣洁的
期刊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化中,云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乐意用云纹图案来装饰各种各样的物品,本文就以楚汉时期的云纹为例,就楚汉时期的云纹如何在衣袖中得到应用进行探析研究。  【关键词】:楚汉云纹;衣袖;应用  引言  云纹作为我国传统纹样中最具有代表性质的纹样,凭借着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文化风貌,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云纹纹样的
期刊
【摘要】:插画是创造和审美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宣传手段。正如一副上等的绘画或者书法作品,在人们欣赏的同时也能将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因此,插画在现代设计中显得更加别具一格,它以更加直观的表现性,色彩的丰富性,设计领域的宽广性,审美性于使用性,创造性与艺术性,目的性与宣传性等活跃于各个设计层面中。城市插画便能通过设计师的画笔,将一座城的文化底蕴表现出来,从而起到文化宣传作用。  古城开封是一座很有艺术
期刊
【摘要】:“陌生化”是诗歌及文学作品语言的特质,作者通过出奇出新,赋予语言以新鲜感和惊奇感来实现作品的“陌生化”。“陌生化”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比较系统地从语言学角度考察文学问题,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创新性。认识并掌握这一理论,能帮助我们从新角度研究文学,对我们进行文论建设有着深远而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  20世纪初,民粹派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