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0日,元宵刚过。莲花县六市乡因连日的阴雨还笼罩在水雾中,空气中透着寒意。
听闻今天学校开学,下午3点,94岁的老人王振美披了件外套,冒着冷雨,慢慢向学校走去。
10分钟过后,他出现在六市中小学的校园里。
“老师好!”六年级有的孩子喊着。待发現随后被扶着走进教室的王振美,全班齐喊了一声“王爷爷好”。
“同学们好!”王振美摆摆手,问起孩子们放假的情况,随后开始了他的“开学第一课”。
在六市乡,提起王振美,人们都会和你说上几句。几十年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都能见到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2017年教师节前夕,王振美把毕生积蓄的50万元注资基金会,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奖助师生,服务教育。
一生铸就爱心路,王振美最牵挂的还是山里娃读书的事儿。
一生铸就爱心路
出生于1925年的王振美家境贫寒,因父亲早亡,姊妹众多,曾只能无奈辍学。因勤奋好学当了八年半高小老师,却因时局变化不得不外出讨生活,备尝艰辛。
“特别难忘的还是当老师那段时间,虽然我只读过小学,教得还不赖。最初在山里头教书,后来还被调到了县里数一数二的学校。”时隔多年,王振美回忆起当老师的时光,还是一身的劲儿。
1962年,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王振美回到了六市乡太沙村参加农业生产。王振美除了担任大队会计、小队会计、保管、信用社太沙分部负责人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出工参加劳动,赚取工分。
1965年,王振美不幸患上急性传染病,生死关头,是来自政府和乡亲们的1000元善款,挽救了他的生命。“张丙恩400元、严积发300元、谢仁安2元……”恩人的名单很长,但老人至今都记得很清楚。1978年,王振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烟花材料厂,又是乡亲们借钱做本起的家。
“我生病别人凑钱救我,我办企业好心人借钱给我。”王振美觉得自己虽然读书少,一路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想温暖更多人。
助人行善,修路扶贫。至今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1968年王振美与同村村民修建沿背石拱桥的故事。由于那时算大工程,当地有好多人说风凉话。但王振美顶住所有的压力,带头从河里挑砂石,弄水泥,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建设,石拱桥终于建成了。沿背石拱桥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几十年来,爱心一直在王振美的心中延续。新农村建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2012年,山背村有位村民被诊断为肾衰竭,急需做换肾手术,王振美得知后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王振美还是第一个响应号召,并主动找到本村的贫困户,商讨帮扶计划,并为贫困户家里购买农药化肥等物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捐助出去的财物也没法统计清楚。
倾情教育成典范
作为土生土长的六市乡太沙村人,王振美早对当地了如指掌。近年来,他又细心一一走访了六市乡8个行政村的中小学,了解到仍然有成绩优秀的孩子,因“贫困”二字被拦在了大学门外。
“我只上过小学,对没能继续读书一直心存遗憾。农家娃要跳出‘农门’,几乎只有读书一条路,我想让孩子们都有书读,长大了都有出息。”王振美深谙农村家庭的孩子想走出去,想去上大学的渴望。
2014年,六市乡政府牵头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王振美带头捐资1万元;2017年,王振美购买200多个爱心书包和200多件文具用品送给了孩子们。
2017年,王振美提出要倾尽所有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决定一出,子女们非常惊诧,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家里生活条件本来就一般,一家人都是靠体力劳动赚钱持家,老爷子一捐就要捐50万,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王振美家庭条件确实一般,有个儿子还是贫困户。老人平时生活中节俭到“抠门”:吃穿能省则省,生活费一个月才两三百块钱。连一块吃剩的榨菜也舍不得丢;至于上一次买新衣服,还是17年前的事了。
“有一次,和妹妹回家看望父亲,看到有几个梨子已经坏了,想丢掉。父亲却说你怎么能丢掉,梨子还可以吃。 ”儿子王明太苦笑说,父亲是子女眼中的“小气鬼”。即便如此,王振美要成立教育基金的决心却没有动摇半分。
最终,在教师节前夕,王振美召开家庭会,做通了5个子女的思想工作,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50万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每年对六市乡范围内学业突出的学生和考上大学的学子及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
“过去我没有钱,想读书读不起。今天有几块钱,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其他的钱就要支持教育。”
几十年来,王振美已资助困难学生235人次,捐出去的财物也没法统计。
“平日里老人也是隔三岔五地都要来学校看看,开学、放假,或者学校得到了什么荣誉,他常会买些学习用品,奖励师生。”六市中小学校长刘冰阳介绍,去年学校的篮球队外出比赛,出发前、回来后王老两次特意自掏腰包请队员们吃饭;外出比赛期间,每天上午一个电话,下午一个电话了解比赛情况。
“他对教育的事儿特别上心。”刘冰阳补充介绍说,王老发挥余热、支持教育的善举,像一个助推器,凝聚起了一大批有识乡贤参与家乡教育发展。
“振美教育基金”成立后这两年,总有爱心人士主动承担起当年乡里的捐资助学工作。
“我们就是沿着王振美老人的爱心之路,把六市捐资重教的事业不断做大。”当地企业家谢相恒说。
听闻今天学校开学,下午3点,94岁的老人王振美披了件外套,冒着冷雨,慢慢向学校走去。
10分钟过后,他出现在六市中小学的校园里。
“老师好!”六年级有的孩子喊着。待发現随后被扶着走进教室的王振美,全班齐喊了一声“王爷爷好”。
“同学们好!”王振美摆摆手,问起孩子们放假的情况,随后开始了他的“开学第一课”。
在六市乡,提起王振美,人们都会和你说上几句。几十年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都能见到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2017年教师节前夕,王振美把毕生积蓄的50万元注资基金会,成立“振美教育基金”,奖助师生,服务教育。
一生铸就爱心路,王振美最牵挂的还是山里娃读书的事儿。
一生铸就爱心路
出生于1925年的王振美家境贫寒,因父亲早亡,姊妹众多,曾只能无奈辍学。因勤奋好学当了八年半高小老师,却因时局变化不得不外出讨生活,备尝艰辛。
“特别难忘的还是当老师那段时间,虽然我只读过小学,教得还不赖。最初在山里头教书,后来还被调到了县里数一数二的学校。”时隔多年,王振美回忆起当老师的时光,还是一身的劲儿。
1962年,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王振美回到了六市乡太沙村参加农业生产。王振美除了担任大队会计、小队会计、保管、信用社太沙分部负责人外,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出工参加劳动,赚取工分。
1965年,王振美不幸患上急性传染病,生死关头,是来自政府和乡亲们的1000元善款,挽救了他的生命。“张丙恩400元、严积发300元、谢仁安2元……”恩人的名单很长,但老人至今都记得很清楚。1978年,王振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烟花材料厂,又是乡亲们借钱做本起的家。
“我生病别人凑钱救我,我办企业好心人借钱给我。”王振美觉得自己虽然读书少,一路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想温暖更多人。
助人行善,修路扶贫。至今仍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是1968年王振美与同村村民修建沿背石拱桥的故事。由于那时算大工程,当地有好多人说风凉话。但王振美顶住所有的压力,带头从河里挑砂石,弄水泥,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建设,石拱桥终于建成了。沿背石拱桥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几十年来,爱心一直在王振美的心中延续。新农村建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
2012年,山背村有位村民被诊断为肾衰竭,急需做换肾手术,王振美得知后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乡政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王振美还是第一个响应号召,并主动找到本村的贫困户,商讨帮扶计划,并为贫困户家里购买农药化肥等物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捐助出去的财物也没法统计清楚。
倾情教育成典范
作为土生土长的六市乡太沙村人,王振美早对当地了如指掌。近年来,他又细心一一走访了六市乡8个行政村的中小学,了解到仍然有成绩优秀的孩子,因“贫困”二字被拦在了大学门外。
“我只上过小学,对没能继续读书一直心存遗憾。农家娃要跳出‘农门’,几乎只有读书一条路,我想让孩子们都有书读,长大了都有出息。”王振美深谙农村家庭的孩子想走出去,想去上大学的渴望。
2014年,六市乡政府牵头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王振美带头捐资1万元;2017年,王振美购买200多个爱心书包和200多件文具用品送给了孩子们。
2017年,王振美提出要倾尽所有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决定一出,子女们非常惊诧,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家里生活条件本来就一般,一家人都是靠体力劳动赚钱持家,老爷子一捐就要捐50万,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王振美家庭条件确实一般,有个儿子还是贫困户。老人平时生活中节俭到“抠门”:吃穿能省则省,生活费一个月才两三百块钱。连一块吃剩的榨菜也舍不得丢;至于上一次买新衣服,还是17年前的事了。
“有一次,和妹妹回家看望父亲,看到有几个梨子已经坏了,想丢掉。父亲却说你怎么能丢掉,梨子还可以吃。 ”儿子王明太苦笑说,父亲是子女眼中的“小气鬼”。即便如此,王振美要成立教育基金的决心却没有动摇半分。
最终,在教师节前夕,王振美召开家庭会,做通了5个子女的思想工作,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50万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每年对六市乡范围内学业突出的学生和考上大学的学子及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
“过去我没有钱,想读书读不起。今天有几块钱,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其他的钱就要支持教育。”
几十年来,王振美已资助困难学生235人次,捐出去的财物也没法统计。
“平日里老人也是隔三岔五地都要来学校看看,开学、放假,或者学校得到了什么荣誉,他常会买些学习用品,奖励师生。”六市中小学校长刘冰阳介绍,去年学校的篮球队外出比赛,出发前、回来后王老两次特意自掏腰包请队员们吃饭;外出比赛期间,每天上午一个电话,下午一个电话了解比赛情况。
“他对教育的事儿特别上心。”刘冰阳补充介绍说,王老发挥余热、支持教育的善举,像一个助推器,凝聚起了一大批有识乡贤参与家乡教育发展。
“振美教育基金”成立后这两年,总有爱心人士主动承担起当年乡里的捐资助学工作。
“我们就是沿着王振美老人的爱心之路,把六市捐资重教的事业不断做大。”当地企业家谢相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