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南宁市柳沙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茶文化的实践,提出深入挖掘提炼茶文化中蕴含的“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等“八德”,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编写茶文化校本课程,策划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等建议,不断探索将茶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以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陶冶学生身心,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茶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 茶文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21-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得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以鲜明的导向规范引导、影响、鼓舞学生,以无形的力量规范、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教育、熏陶、塑造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南宁市柳沙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提炼茶文化的优良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致力于打造“和言雅行”校园茶文化,培育快乐儒雅的“小茶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一条富有成效的茶文化育人之路。
一、深入挖掘茶文化的育人内涵
茶文化、茶道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功能。根植于茶的“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等“八德”优秀基因,都能在中小学育人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及结合点,可以推进孩子们真正切实感受茶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一)茶德之“康”
中国人过日子离不开茶,更有“茶为万病之药”“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茶是纯天然的保健饮品,已被医学界公认为“当代最佳保健饮料”,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倡导健康生活,培育健全人格,是育人的核心及终极目的之一。
(二)茶德之“乐”
茶中含有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喝茶令人产生愉悦感。不管是三五好友亲朋共饮,还是一人独饮,喝茶的感觉和过程中的放松,都令人惬意。古人八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就包括了茶。茶,可陶冶情操,让人积极乐观、直面人生,是育人理念中的应有姿态以及永恒课题。
(三)茶德之“甘”
茶叶的回甘效应是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茶如人生,甘苦并重,先苦后甜,多点淡然,少点虚荣,在茶汤的浸润中静悟生活的感知。
(四)茶德之“香”
香气属于一种美感,一种沁人心脾的审美感受。明代刘源长《茶史》言:“茶之妙有三,一曰色,二曰香,三曰味。”品茶、评茶的一道工艺程序,就是闻香、辨香。优美的散文,清淡的绿茶,这是读书时的上佳配备。茶香与书香交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游弋在唯美的字里行间,心间已是沉醉,再配上一杯清淡恬静的绿茶,就更觉空灵。
(五)茶德之“和”
茶道中,茶与水的融合、茶具与茶席的协调、茶服与茶室的配置、时令与茶叶的适饮,无一不彰显“和”之基因。“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和谐、和善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和”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对中小学生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和而不同,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既顺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政治文明的要求。
(六)茶德之“清”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既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茶不僅解渴、去腻,也可以提神、清心。从古到今,饮茶品茗,一直与生活息息相关,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都能领略品茶的情趣,茶可谓雅俗共赏。茶德之清,意指保持心地宁静、清净,正在受教育、长身体的中小学生,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心无旁骛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做事。
(七)茶德之“敬”
饮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敬茶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俗,以茶待客,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献给客人,以示对客人的敬意,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往来礼仪。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敬重父母、尊敬师长、以礼待人,这是茶德之敬的应有之意。
(八)茶德之“美”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客来敬茶,体现的是注重友情的传统美德;茶乐轻扬,体现的是恬静高雅的生活意趣;茶室茶席,体现的是简约含蓄的东方文化;分茶举杯,体现的是宽容优雅处世哲学;浅茶慢饮,体现的是淡然自律的审美状态。休闲之时来一杯茶,让人拥有一个美丽心情。运用茶德之美开展美育,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我校以“茶”文化为媒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凝练“八德”,并融合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他们乐在其中,而且通过身心放松、艺术陶冶,寓教于乐,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不断推进知行合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矢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中最为直观的,它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质量和层次,往往在视觉上给人留下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我校着力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廊一画、一砖一石都体现引导和熏陶,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校精心谋划校园环境布置,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相关元素,大力推进“和雅园十二景”的建设,建成如兼具茶艺培训与校史陈列功能的茶室,以金花茶为主、茉莉花及其他茶树为辅的茶树园,集泥塑制作与烧制成品功能于一体的艺术陶吧,茶圣陆羽雕像,曲水流觞景观,书香茶韵电子书吧,四大名陶以及茶花彩绘墙,“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可以明志”的国学长廊,无土栽培及生态绿化的立体科普园,凝聚广大师生“和言雅行”的学校标识,“一茶一静谧、一沙一和雅”的品牌口号墙,四周教室环绕的校园中庭“和苑”,等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成了“花园式单位”。
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成长以及性情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自然就会改变。”可见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我校将茶文化作为本校特色文化,创新和雅教育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独具特色、融入“茶”文化的“和雅教育”,把茶具有的优良品质注入教育教学中,通过将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这种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涵养。学校“花园式单位”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为一个个快乐儒雅的“小茶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组织开展茶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主阵地,多途径提升广大教师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为使廣大师生更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组织开展茶文化读本《茶润人生》的编写工作。首先组织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以茶文化与德育工作相融合为主要内容申报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准立项。其次由课题组教师联合编写《茶润人生》读本。读本主要从茶的礼仪、茶八德、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节气、茶具、茶与制作、泡茶步骤、茶与滋味、茶与生活、茶与文化等方面进行编撰,其中还包含茶点、茶膳、茶诗、茶谣、茶文、茶联、茶歌、茶画、茶诗书法等方面的内容。校本课程编写完成后,在学校全体师生中普及茶文化相关知识,以求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效用。
在严格实施、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我校结合茶文化建设,组织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茶润人生》校本课程,一方面较好地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精神,较为全面地介绍茶文化,不断践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融合,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同时,注重考虑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等差异性,在该校本课程中及时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切实增强爱国、爱校情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牢固树立远大理想。
四、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
学校学生正值受教育、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爱好广泛,活泼好动、喜欢表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潜能、培养创造力的广阔舞台。因此,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校内举办一年一度茶花节暨科技节,举办茶艺和陶艺培训、“茶八德”研学课堂、“茶香”毕业典礼,开展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办茗香雅社、陶艺社等相关社团。在校外,师生代表受邀参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茶文化、广西年度茶博会、六堡茶斗茶大会等展演,并在茶廉基地接待外宾;组织开展茶山游学,参加中华茶奥会比赛、茗星茶艺师赛,参加南宁市青秀区中小学生创意科技节“和雅”文化展示等。学校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多家媒体陆续对我校茶文化研学和社区实践进行专题报道。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茶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礼仪之邦”的“活化石”。“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一个民族更需要信仰。大力弘扬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围绕打造“茶文化”,统筹协调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育人阵地,通过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把情感教育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将情感元素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寓教于乐、喜闻乐见、春风化雨的德育融入,形成一个学生主动学习、体验与交流传统文化的环境,使学生的心性得到潜移默化的有效涵养。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并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我校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历经近十年的实践,不断深入凝练与打造校园茶文化,进一步推进环境协同育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深入挖掘凝练茶文化的优良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扎实持续推进文化育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卫星.茶叶承载着信仰[N].人民日报,2014-6-13,第14版.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以茶文化为载体在中小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编号:2019B235)、南宁市教育科学项目“茶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编号:2018C5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海宁(1971— ),女,高级教师,南宁市柳沙学校校长,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秦越霞)
【关键词】校园文化 茶文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7-0021-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得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校园文化以鲜明的导向规范引导、影响、鼓舞学生,以无形的力量规范、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教育、熏陶、塑造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南宁市柳沙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茶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提炼茶文化的优良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致力于打造“和言雅行”校园茶文化,培育快乐儒雅的“小茶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一条富有成效的茶文化育人之路。
一、深入挖掘茶文化的育人内涵
茶文化、茶道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德育功能。根植于茶的“康”“乐”“甘”“香”“和”“清”“敬”“美”等“八德”优秀基因,都能在中小学育人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及结合点,可以推进孩子们真正切实感受茶文化、领悟传统之美。
(一)茶德之“康”
中国人过日子离不开茶,更有“茶为万病之药”“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说法。茶是纯天然的保健饮品,已被医学界公认为“当代最佳保健饮料”,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倡导健康生活,培育健全人格,是育人的核心及终极目的之一。
(二)茶德之“乐”
茶中含有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喝茶令人产生愉悦感。不管是三五好友亲朋共饮,还是一人独饮,喝茶的感觉和过程中的放松,都令人惬意。古人八大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就包括了茶。茶,可陶冶情操,让人积极乐观、直面人生,是育人理念中的应有姿态以及永恒课题。
(三)茶德之“甘”
茶叶的回甘效应是由苦涩味与甜味共同作用形成的特定滋味,茶汤回甘滋味的产生通常以苦涩味作前提,茶汤苦涩味之后而有甜味的产生。相对入口立刻表现出来的甜味而言,这种“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变化更富有戏剧性。茶如人生,甘苦并重,先苦后甜,多点淡然,少点虚荣,在茶汤的浸润中静悟生活的感知。
(四)茶德之“香”
香气属于一种美感,一种沁人心脾的审美感受。明代刘源长《茶史》言:“茶之妙有三,一曰色,二曰香,三曰味。”品茶、评茶的一道工艺程序,就是闻香、辨香。优美的散文,清淡的绿茶,这是读书时的上佳配备。茶香与书香交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游弋在唯美的字里行间,心间已是沉醉,再配上一杯清淡恬静的绿茶,就更觉空灵。
(五)茶德之“和”
茶道中,茶与水的融合、茶具与茶席的协调、茶服与茶室的配置、时令与茶叶的适饮,无一不彰显“和”之基因。“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和谐、和善之意,可引申为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和”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对中小学生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和而不同,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既顺应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政治文明的要求。
(六)茶德之“清”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既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茶不僅解渴、去腻,也可以提神、清心。从古到今,饮茶品茗,一直与生活息息相关,从文人雅士到贩夫走卒,都能领略品茶的情趣,茶可谓雅俗共赏。茶德之清,意指保持心地宁静、清净,正在受教育、长身体的中小学生,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心无旁骛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做事。
(七)茶德之“敬”
饮茶在我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敬茶是我国自古就有的民俗,以茶待客,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献给客人,以示对客人的敬意,成为人们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往来礼仪。敬茶是国人礼仪中待客的一种日常礼节,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项内容,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体现自己的修养。敬重父母、尊敬师长、以礼待人,这是茶德之敬的应有之意。
(八)茶德之“美”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客来敬茶,体现的是注重友情的传统美德;茶乐轻扬,体现的是恬静高雅的生活意趣;茶室茶席,体现的是简约含蓄的东方文化;分茶举杯,体现的是宽容优雅处世哲学;浅茶慢饮,体现的是淡然自律的审美状态。休闲之时来一杯茶,让人拥有一个美丽心情。运用茶德之美开展美育,通过培养中小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我校以“茶”文化为媒介,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凝练“八德”,并融合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他们乐在其中,而且通过身心放松、艺术陶冶,寓教于乐,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不断推进知行合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矢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整个文化建设中最为直观的,它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质量和层次,往往在视觉上给人留下对学校的第一印象。我校着力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廊一画、一砖一石都体现引导和熏陶,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校精心谋划校园环境布置,充分体现茶文化的相关元素,大力推进“和雅园十二景”的建设,建成如兼具茶艺培训与校史陈列功能的茶室,以金花茶为主、茉莉花及其他茶树为辅的茶树园,集泥塑制作与烧制成品功能于一体的艺术陶吧,茶圣陆羽雕像,曲水流觞景观,书香茶韵电子书吧,四大名陶以及茶花彩绘墙,“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可以明志”的国学长廊,无土栽培及生态绿化的立体科普园,凝聚广大师生“和言雅行”的学校标识,“一茶一静谧、一沙一和雅”的品牌口号墙,四周教室环绕的校园中庭“和苑”,等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成了“花园式单位”。
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成长以及性情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自然就会改变。”可见环境对人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我校将茶文化作为本校特色文化,创新和雅教育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独具特色、融入“茶”文化的“和雅教育”,把茶具有的优良品质注入教育教学中,通过将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礼仪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这种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涵养。学校“花园式单位”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为一个个快乐儒雅的“小茶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组织开展茶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主阵地,多途径提升广大教师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了解与掌握。为使廣大师生更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组织开展茶文化读本《茶润人生》的编写工作。首先组织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以茶文化与德育工作相融合为主要内容申报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准立项。其次由课题组教师联合编写《茶润人生》读本。读本主要从茶的礼仪、茶八德、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节气、茶具、茶与制作、泡茶步骤、茶与滋味、茶与生活、茶与文化等方面进行编撰,其中还包含茶点、茶膳、茶诗、茶谣、茶文、茶联、茶歌、茶画、茶诗书法等方面的内容。校本课程编写完成后,在学校全体师生中普及茶文化相关知识,以求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效用。
在严格实施、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我校结合茶文化建设,组织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茶润人生》校本课程,一方面较好地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精神,较为全面地介绍茶文化,不断践行校园文化与德育的融合,探索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同时,注重考虑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等差异性,在该校本课程中及时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切实增强爱国、爱校情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牢固树立远大理想。
四、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
学校学生正值受教育、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旺盛、爱好广泛,活泼好动、喜欢表现,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释放潜能、培养创造力的广阔舞台。因此,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校内举办一年一度茶花节暨科技节,举办茶艺和陶艺培训、“茶八德”研学课堂、“茶香”毕业典礼,开展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办茗香雅社、陶艺社等相关社团。在校外,师生代表受邀参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茶文化、广西年度茶博会、六堡茶斗茶大会等展演,并在茶廉基地接待外宾;组织开展茶山游学,参加中华茶奥会比赛、茗星茶艺师赛,参加南宁市青秀区中小学生创意科技节“和雅”文化展示等。学校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多家媒体陆续对我校茶文化研学和社区实践进行专题报道。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茶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礼仪之邦”的“活化石”。“一个国家需要信仰,一个民族更需要信仰。大力弘扬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围绕打造“茶文化”,统筹协调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育人阵地,通过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把情感教育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将情感元素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寓教于乐、喜闻乐见、春风化雨的德育融入,形成一个学生主动学习、体验与交流传统文化的环境,使学生的心性得到潜移默化的有效涵养。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并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我校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历经近十年的实践,不断深入凝练与打造校园茶文化,进一步推进环境协同育人,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深入挖掘凝练茶文化的优良品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扎实持续推进文化育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卫星.茶叶承载着信仰[N].人民日报,2014-6-13,第14版.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教育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以茶文化为载体在中小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编号:2019B235)、南宁市教育科学项目“茶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编号:2018C5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海宁(1971— ),女,高级教师,南宁市柳沙学校校长,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数学教学、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