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历史教师的时代使命。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时俱进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和内容、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125-0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职高专历史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高专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总结多年历史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具有新颖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而创新意识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能激发创新潜能,才能产生创新欲望。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单一,基本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师“一言堂”,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发挥,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创新了。
教学中认真做好一系列有效的准备,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的智力活动由开始简单的感兴趣引向主动而热情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多种方法与途径,营造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探究兴趣的历史学习情境。一是强化教学的直观性。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的情景,如利用教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以及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强化直观性,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其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教学的形象性。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丰富的肢体语言,或讲些趣味性较浓的故事,创设乐学的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增强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学生在理解、体验之中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引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动作、表情、语言的亲和作用,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强化师生间的互动,创造师生平等地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的环境,进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融入和谐的教学氛围当中,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就,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提升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品质。
二、设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的激活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也即创新思维的培养。历史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多重功能。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发挥历史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是对大量已知的历史信息即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产生出一种新认知、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
一是设疑问难。古人说,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恩,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能够开拓思维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培养创新思维,可以通过运用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入图片、视频资料,诱发学生思考;变换新角度,引发新思考等环节和采取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变序设疑,启发思维;层层设疑,训练思维想象设疑,发散思维等方式方法设疑问难。设疑问难应遵循:问题应具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原则;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原则,即允许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不一定非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问题要具有一定发挥余地的原则,即由此可引出新的问题并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条件与氛围,再由学生自主地发现利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诱发质疑。创新思想的形成往往来源于质疑,而好奇、质疑是青年学生的天性。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现存的史实和结论灌输给学生,同时更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帮助学生自己解读历史知识,得出结论,实现学生的个体“首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要认真对待。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应投以关注和期望的目光,以适当的语言予以鼓励。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或否定,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究,遇到的都是教师简单的否定,那么就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再能具有创新精神。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理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不断质疑,善于质疑,使学生逐渐形成探求习惯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品质,产生创新的欲望,进而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的机会,给学生多提供表达独特思想和感情的机会,给学生多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三是“温故知新”。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复习,注意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知识,避免复习成为历史知识的重复。很多历史复习其目的似乎就是要帮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但往往由于缺乏新意而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复习中应注意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又可以激 活。
学生的思维,增强复习效果。另外,适当把不同观点引入课堂也是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的方法,它使学生认识到课本的观点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观点同样属于自己的广阔的思维空间。此外,课后练习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布置课后阅读书目要少而精,思考练习题目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留给学生思考、实践、创新的空间。
四是进行多维训练。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包括有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形式。在习题讲评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历史事件中许多都是“一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的,在讲评过程中及在评价标准上,不要强求答案过分整齐划一、控制太死。在抓住主要思路和关键观点的基出上,应该放开手脚引导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对一些有创见的思路,应该大力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使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思考训练,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的广泛联系,更好地发展其迁移能力、解题能力。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脱离史实,这是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在授课时,教师特别注意强化“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论从史出”的思维定向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思维品质,为学生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措施,锻炼创新能力
一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安排教学计划。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努力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使教学安排精干管用,重点突出。
二是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和内容。考试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考试内容应加大理解性、应用性、创新性考题的比例;考题类型要以分析应用性、创新思考性和方案设计性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体现创新特色。
三是突出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组织学生社团或课外兴趣小组,把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演讲会、辩论赛,通过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开展历史论文比赛,有新意的好作品可以在班级、系里或全校进行宣传;可组织专业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比赛,既给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也使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考察报告。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感官与感知并用,动脑与动手结合,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发展。
四是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在学生成绩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特别是把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应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使教师首先具有创新意识,激励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开发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同时,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特别突出的实行奖励,并为教师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基金、奖学金、创新学分、奖励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评价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导师专业辅导。
[责任编辑 侯庆海]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125-0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职高专历史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高专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总结多年历史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具有新颖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而创新意识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感兴趣,才能激发创新潜能,才能产生创新欲望。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单一,基本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师“一言堂”,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发挥,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创新了。
教学中认真做好一系列有效的准备,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的智力活动由开始简单的感兴趣引向主动而热情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运用多种方法与途径,营造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探究兴趣的历史学习情境。一是强化教学的直观性。直观教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的情景,如利用教学幻灯片、多媒体教学以及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强化直观性,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其更容易地领会和接受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教学的形象性。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形象趣味的对比,丰富的肢体语言,或讲些趣味性较浓的故事,创设乐学的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增强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奠定基础。三是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学生在理解、体验之中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引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动作、表情、语言的亲和作用,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鼓励每位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强化师生间的互动,创造师生平等地交换意见、共同探讨的环境,进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融入和谐的教学氛围当中,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就,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提升学习主体的创新精神品质。
二、设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思维的激活和思维习惯的形成,也即创新思维的培养。历史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多重功能。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发挥历史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是对大量已知的历史信息即纷繁复杂的历史内容的学习中产生出一种新认知、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
一是设疑问难。古人说,学则须疑。只有疑才有恩,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能够开拓思维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培养创新思维,可以通过运用新史料,创设新情境;引入图片、视频资料,诱发学生思考;变换新角度,引发新思考等环节和采取激趣设疑,诱发思维;变序设疑,启发思维;层层设疑,训练思维想象设疑,发散思维等方式方法设疑问难。设疑问难应遵循:问题应具有较强的探索性的原则;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原则,即允许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不一定非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问题要具有一定发挥余地的原则,即由此可引出新的问题并能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条件与氛围,再由学生自主地发现利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诱发质疑。创新思想的形成往往来源于质疑,而好奇、质疑是青年学生的天性。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现存的史实和结论灌输给学生,同时更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帮助学生自己解读历史知识,得出结论,实现学生的个体“首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要认真对待。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应投以关注和期望的目光,以适当的语言予以鼓励。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或否定,更不能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究,遇到的都是教师简单的否定,那么就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创新的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再能具有创新精神。应当首先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合理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不断质疑,善于质疑,使学生逐渐形成探求习惯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品质,产生创新的欲望,进而进行有意义的创新活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的机会,给学生多提供表达独特思想和感情的机会,给学生多提供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三是“温故知新”。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复习,注意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知识,避免复习成为历史知识的重复。很多历史复习其目的似乎就是要帮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但往往由于缺乏新意而不能吸引学生,更不能适应当前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复习中应注意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又可以激 活。
学生的思维,增强复习效果。另外,适当把不同观点引入课堂也是从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历史的方法,它使学生认识到课本的观点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观点同样属于自己的广阔的思维空间。此外,课后练习也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布置课后阅读书目要少而精,思考练习题目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留给学生思考、实践、创新的空间。
四是进行多维训练。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包括有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形式。在习题讲评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历史事件中许多都是“一因多果”或者“一果多因”的,在讲评过程中及在评价标准上,不要强求答案过分整齐划一、控制太死。在抓住主要思路和关键观点的基出上,应该放开手脚引导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对一些有创见的思路,应该大力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使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思考训练,让学生掌握“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的广泛联系,更好地发展其迁移能力、解题能力。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
需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无论怎么创新,都不能脱离史实,这是历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在授课时,教师特别注意强化“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论从史出”的思维定向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思维品质,为学生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措施,锻炼创新能力
一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安排教学计划。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科学地确定教学计划。精选教学内容,努力克服“学科化、系统化”的倾向,使教学安排精干管用,重点突出。
二是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和内容。考试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考试内容应加大理解性、应用性、创新性考题的比例;考题类型要以分析应用性、创新思考性和方案设计性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体现创新特色。
三是突出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组织学生社团或课外兴趣小组,把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巩固、拓展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演讲会、辩论赛,通过演讲和辩论,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可开展历史论文比赛,有新意的好作品可以在班级、系里或全校进行宣传;可组织专业班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比赛,既给学生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也使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创新能力;可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考察报告。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感官与感知并用,动脑与动手结合,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发展。
四是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首先在学生成绩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特别是把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应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使教师首先具有创新意识,激励教师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开发教学新思路,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同时,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特别突出的实行奖励,并为教师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基金、奖学金、创新学分、奖励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评价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导师专业辅导。
[责任编辑 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