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他们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
我们都知道,造高楼大厦,光研究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象样的房子来。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在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著饺子——倒不出来。语言不仅是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难以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会得到高度发展。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无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 ,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1 激发写作兴趣,挖掘主体潜力。在中国教育史上,从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育与生活理论,无不渗透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因为一千多年来的考试制度迫使教师们绕道而行。"学习致用"的教师教作文、学生学写作文的目的从此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正因为诸多的压力,使学生对写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不会"而"怕写",因"怕写"而厌烦",因"厌烦"而不会……周而复始,到现在,演变成提到作文,老师喊难教,学生喊难写。如果深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我想,许多老师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首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下苦功。
"原来写作文这么容易!"让学生自由谈吐,解除畏难情绪。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能写作文该多好呀!""写作文是不是很难呢?"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成绩。老师这时所要做的,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到底写什么才对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可以!"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了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能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学生会高兴地喊:"原来写作文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比较积极。
2 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环境。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他们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当然,根据所教年级段的不同,教师为学生选择对话的对象也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差,可选择一些粗浅、直观、带有漫画性质的事物;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对一些事物能较直观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时教师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为他们确定一部分对话对象,再由他们自主选择一部分对话对象;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自主、独立的愿望不断增强,教师可让他们自主选择对话的对象。当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对话应贯穿到每个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将对话的语言再逐步引向规范、准确。
3 为学生搭起一座与老师沟通的桥梁。教师既要为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又要起引导、点拨作用,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形成互动氛围。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不敢也不愿与教师进行交流,因为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较远。为此我努力做到:首先,教师应营造一种由师生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师生对话的情境,开展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对话,师生活动中增强与教师对话的信心,发挥自己的在前对话中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地转变观念,主动地向学生介绍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平时的小练笔中,可以增加一些師生交流的话题,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悄悄话信箱”,“我向老师提建议”,以此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主动交流;最后,教师应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问、自想、自读、自悟、自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乐意的事。为此我开设了见闻发布课 。尤其是星期一,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两日不见就如隔三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每个人都急于要向老师和同学们倾诉一下他们双休日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我因势利导,干脆把每周一的前两节课改成口语交际课,让他们畅所欲言,满足他们倾诉的欲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内心的感受得到渲泻,课堂变成了交际的舞台,同学们很高兴。他们充分发挥了本身优势,说的同学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听的同学津津有味、全神贯注。笑声、掌声弥漫整个教室,学生很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老师。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
我们都知道,造高楼大厦,光研究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象样的房子来。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在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著饺子——倒不出来。语言不仅是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难以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会得到高度发展。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无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 ,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1 激发写作兴趣,挖掘主体潜力。在中国教育史上,从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育与生活理论,无不渗透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因为一千多年来的考试制度迫使教师们绕道而行。"学习致用"的教师教作文、学生学写作文的目的从此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正因为诸多的压力,使学生对写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因"不会"而"怕写",因"怕写"而厌烦",因"厌烦"而不会……周而复始,到现在,演变成提到作文,老师喊难教,学生喊难写。如果深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我想,许多老师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首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下苦功。
"原来写作文这么容易!"让学生自由谈吐,解除畏难情绪。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能写作文该多好呀!""写作文是不是很难呢?"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成绩。老师这时所要做的,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到底写什么才对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可以!"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了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能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学生会高兴地喊:"原来写作文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比较积极。
2 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环境。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应与他们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环境入手,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与环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当然,根据所教年级段的不同,教师为学生选择对话的对象也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差,可选择一些粗浅、直观、带有漫画性质的事物;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对一些事物能较直观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时教师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为他们确定一部分对话对象,再由他们自主选择一部分对话对象;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自主、独立的愿望不断增强,教师可让他们自主选择对话的对象。当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对话应贯穿到每个年级段的作文教学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发展,将对话的语言再逐步引向规范、准确。
3 为学生搭起一座与老师沟通的桥梁。教师既要为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又要起引导、点拨作用,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形成互动氛围。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不敢也不愿与教师进行交流,因为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较远。为此我努力做到:首先,教师应营造一种由师生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师生对话的情境,开展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对话,师生活动中增强与教师对话的信心,发挥自己的在前对话中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积极地转变观念,主动地向学生介绍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平时的小练笔中,可以增加一些師生交流的话题,如:“老师我想对你说……”,“悄悄话信箱”,“我向老师提建议”,以此来促进学生与教师主动交流;最后,教师应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自问、自想、自读、自悟、自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乐意的事。为此我开设了见闻发布课 。尤其是星期一,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两日不见就如隔三秋,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每个人都急于要向老师和同学们倾诉一下他们双休日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我因势利导,干脆把每周一的前两节课改成口语交际课,让他们畅所欲言,满足他们倾诉的欲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内心的感受得到渲泻,课堂变成了交际的舞台,同学们很高兴。他们充分发挥了本身优势,说的同学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听的同学津津有味、全神贯注。笑声、掌声弥漫整个教室,学生很愿把自己的心事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