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师德底线

来源 :青年时代·中学生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H616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恨铁不成钢”是老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班级无论怎么样,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人感到头疼——尽管是极少数的几个学生。有时教师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往往收效甚微。每每提及这类学生的时候,大多的教师都会表现出一种怨恨的情绪。细细想想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这类学生的点滴进步远远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想尽多种方法也只是暂时控制住而已,这些学生根本没有从思想上对自我的偏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这类学生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教绩——这恐怕是所有老师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教绩的高下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成败最主要的方面,在当下主流的评定体制下,有时甚至基本成为唯一的方面。三是这类学生不单是自个儿不成器,有时还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的学生,所谓“一个鱼儿打坏一锅汤”——有这极少数学生的存在,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无形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增加了无数的工作量,教师因此会对其产生怨恨情绪。四是这类学生会不时打乱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当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时,他们身上突然产生的某些纠纷、矛盾,或其自身冷不丁地出现的异常表现,会逼着你停下原有的计划对其进行处理,这就会打乱你原有的正常秩序。
  我在省团校参加“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三期培训时,省教育厅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在谈及爱心教育时给我们带来了递进式的三个问题:“你爱学生吗?你会爱学生吗?学生感受到你在爱他了吗?”是的,有爱才有教育,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所有的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的教育境界——尽管这不容易做到——因为真正的爱心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爱的情感、爱的能力与智慧和爱的技能三个方面的要素。能将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并最终达成教育默契,这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不怨恨学生,是一个教师实施爱心教育的起点,也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应成为一个教师的师德底线。
  不怨恨学生——即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教育心态问题,涉及到一个教师把教育中的“爱心”放到了什么样的位置的问题。当然,教师之于极少数学生的这种怨恨,并不等同于在平常生活中和某个人结下的那种仇怨,一般不会产生耿耿于怀的情绪,也不会发展到为解除仇怨要想方设法去冰释前嫌的那种程度,但即使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怨恨情绪,也不应该在作为“师者”的身上产生。
  怨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怨恨情绪有损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更会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极端。根据医学专家的临床诊断,凡是心中充满怨恨的人不仅影响正常的食物消化和吸收、影响睡眠质量,而且会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失衡状况,酿成各种疾病,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更何况已经摆在面前的现实,怨恨不但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变好,相反会让这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对教师的不感兴趣、不信任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立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怨恨会导致我们的教育方式失衡。因为怨恨,我们可能会失去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比如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冷落,让其孤立于群体,从而使其养成孤独不羁的性格;比如放任,让其永远处于一种无所适从而又随心所欲的境地之中,永远找不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或许多少有点偏激,但每一个学生都一定会有他的长处和闪光点,即使是我们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也会如此,这一定是事实。只是我们的眼睛常常被这些学生身上大片的黑点蒙蔽,从而让我们无法看到他们身上那些零星的闪光点而已。那么,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这些“不可救药”的学生站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那么,我们对待这些学生的心态首先就输了。心态上输了,我们接着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是消极的、被动的、勉强的、枯燥的,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我们把第一反应变成“好个与众不同的学生!”那么,在对待这些学生的心态上我们首先就是积极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随之采取辩证的、主动的、灵活的、生动的教育方式,我们甚至会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挑战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与关爱,他身上的闪光点就会逐步凸显得更加明显,而他身上的黑点就会逐渐隐退,甚至有可能隐退得无影无踪。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转变一个学生,不可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不怨恨学生,只要我们愿意为这些学生付出爱心,我们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不怨恨学生,是我们的师德底线,我们要守住这根底线。(作者系赫章县古达乡中心小学教师,“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三期学员)
其他文献
摘要:当法国人约瑟夫·尼伯斯在年前后成功通过感光技术,在涂有涂料的平面上呈现出影像开始,人类的现实表现开始了新的篇章。摄影技术在两百多年既漫长又短暂的历史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摄影技术对于现代海报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此课题深入研究,总结出摄影技术对现代海报设计中色彩表现的影响。  关键词:摄影技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影响  直到今天我们耳熟能詳的数码摄影,一直忠实地伴随在生活的
期刊
摘要:纸张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依托,是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基本承载物。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纸张作为唯一承载现代海报设计色彩表现的中介物,发挥了纸张应有的作用。基于海报定义,纸张也是决定海报概念的因素之一。纸张的发明是我国人民的一大壮举,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从海报的雏形开始,海报与纸张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纸沙草为原料的纸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种纸制品。可以讲造纸工业的发展,同印刷、
期刊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太阳公公刚露出半个笑脸;我像往常一样牵着姑妈家的那头老水牛,拿上小人书,走上了后山坡。忽然,路边的草丛里一阵晃动,杂草身不时地分合着,一阵阵的“卟卟”拍翅声和小鸟叽叽的叫声。“是小鸟?”,对小鸟的好奇心削减了我对“有蛇”的恐惧,我鼓起勇气,连忙捡起一块大石头,轻手轻脚地走近一看:“哇!真是一条蛇正在向一只小幼鸟发起攻击!”我的出现,让蛇感到意外、不满、害怕……总之, 停止了对小
期刊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期刊
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亲切看望参加“国培计划”学习的贵州农村教师并作出重要指示。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饱含了对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全省上下是巨大的鼓舞,让我们深受感动、倍感振奋。  赵克志要求,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强大动力,迅速传达学习、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把加
期刊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对剪纸艺人毛明月说:“要把这个非遗文化(剪纸)传承下去”。当今社会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大事、形势使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用课堂教学形式来宣扬非物质文化,已是必然。美术教学作为一门文化藝术类课程,其更应该注重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学。贵州苗族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而美术课上学生在课堂上不知道画什么、不知道怎么画、作业
期刊
日前,上海一年级语文教材对古诗进行调整,引发网友对“减负”、“文化传承”等话题的关注。有专家呼吁,作为一种童蒙教育,古诗词未必是负担,应让孩子更早接触。  小学教材古诗去留之争:“删除”实为调整  8月下旬,上海媒体刊文称,上海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持续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叹,古诗不该删。  当晚,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人士回应称,古诗并未退席,只是不再以书面形式呈现在教材中
期刊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习总书记百忙之中在教师节前夕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贵州“国培计划”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受教育、深受鼓舞。在交流现场,我们的老师发言踊跃、积极热情,展示了贵州农村教师的新形象、精气神,传播了贵州教育的正能量。我们要抢抓中央实施“国培计划”加大对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的机遇、趁势而上,按照贵州教育“赶、转、改”的思路,抓好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内涵发展
期刊
当下,真人秀体验类节目热播,使“吃苦教育”、“体验式学习”等教育方式再次引起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青少年的吃苦精神,有人则认为此类做法违反教育规律。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1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8%受访者赞同父母对青年少进行“吃苦教育”。65.7%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受访者认为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
期刊
今天的学校,需要洗净铅华;社会的“师道”,需要返璞归真。  课时、论文、公开课、评分……在论及各级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等弊端时,我们的老师实际也被置身于另一个指标争夺名利场:在形形色色打着“科学”旗号的量化考核背后,挂钩着教师们的职称、晋升、身价……  这些指标,真的符合教书育人的初衷吗?种种评定,真的有益于社会的教育前行吗?在第3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冷静的思考、认真的倾听,也许是最好的礼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