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恨铁不成钢”是老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班级无论怎么样,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人感到头疼——尽管是极少数的几个学生。有时教师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往往收效甚微。每每提及这类学生的时候,大多的教师都会表现出一种怨恨的情绪。细细想想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这类学生的点滴进步远远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想尽多种方法也只是暂时控制住而已,这些学生根本没有从思想上对自我的偏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这类学生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教绩——这恐怕是所有老师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因为教绩的高下是衡量一个教师工作成败最主要的方面,在当下主流的评定体制下,有时甚至基本成为唯一的方面。三是这类学生不单是自个儿不成器,有时还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的学生,所谓“一个鱼儿打坏一锅汤”——有这极少数学生的存在,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无形中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增加了无数的工作量,教师因此会对其产生怨恨情绪。四是这类学生会不时打乱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当自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时,他们身上突然产生的某些纠纷、矛盾,或其自身冷不丁地出现的异常表现,会逼着你停下原有的计划对其进行处理,这就会打乱你原有的正常秩序。
我在省团校参加“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三期培训时,省教育厅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在谈及爱心教育时给我们带来了递进式的三个问题:“你爱学生吗?你会爱学生吗?学生感受到你在爱他了吗?”是的,有爱才有教育,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所有的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的教育境界——尽管这不容易做到——因为真正的爱心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爱的情感、爱的能力与智慧和爱的技能三个方面的要素。能将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并最终达成教育默契,这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不怨恨学生,是一个教师实施爱心教育的起点,也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应成为一个教师的师德底线。
不怨恨学生——即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教育心态问题,涉及到一个教师把教育中的“爱心”放到了什么样的位置的问题。当然,教师之于极少数学生的这种怨恨,并不等同于在平常生活中和某个人结下的那种仇怨,一般不会产生耿耿于怀的情绪,也不会发展到为解除仇怨要想方设法去冰释前嫌的那种程度,但即使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怨恨情绪,也不应该在作为“师者”的身上产生。
怨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怨恨情绪有损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更会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极端。根据医学专家的临床诊断,凡是心中充满怨恨的人不仅影响正常的食物消化和吸收、影响睡眠质量,而且会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失衡状况,酿成各种疾病,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更何况已经摆在面前的现实,怨恨不但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变好,相反会让这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对教师的不感兴趣、不信任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立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怨恨会导致我们的教育方式失衡。因为怨恨,我们可能会失去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比如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冷落,让其孤立于群体,从而使其养成孤独不羁的性格;比如放任,让其永远处于一种无所适从而又随心所欲的境地之中,永远找不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或许多少有点偏激,但每一个学生都一定会有他的长处和闪光点,即使是我们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也会如此,这一定是事实。只是我们的眼睛常常被这些学生身上大片的黑点蒙蔽,从而让我们无法看到他们身上那些零星的闪光点而已。那么,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这些“不可救药”的学生站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那么,我们对待这些学生的心态首先就输了。心态上输了,我们接着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是消极的、被动的、勉强的、枯燥的,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我们把第一反应变成“好个与众不同的学生!”那么,在对待这些学生的心态上我们首先就是积极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随之采取辩证的、主动的、灵活的、生动的教育方式,我们甚至会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挑战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与关爱,他身上的闪光点就会逐步凸显得更加明显,而他身上的黑点就会逐渐隐退,甚至有可能隐退得无影无踪。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转变一个学生,不可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不怨恨学生,只要我们愿意为这些学生付出爱心,我们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不怨恨学生,是我们的师德底线,我们要守住这根底线。(作者系赫章县古达乡中心小学教师,“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三期学员)
我在省团校参加“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三期培训时,省教育厅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涛在谈及爱心教育时给我们带来了递进式的三个问题:“你爱学生吗?你会爱学生吗?学生感受到你在爱他了吗?”是的,有爱才有教育,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所有的学生、用真诚的爱心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的教育境界——尽管这不容易做到——因为真正的爱心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爱的情感、爱的能力与智慧和爱的技能三个方面的要素。能将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并最终达成教育默契,这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不怨恨学生,是一个教师实施爱心教育的起点,也是对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应成为一个教师的师德底线。
不怨恨学生——即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很重要。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教育心态问题,涉及到一个教师把教育中的“爱心”放到了什么样的位置的问题。当然,教师之于极少数学生的这种怨恨,并不等同于在平常生活中和某个人结下的那种仇怨,一般不会产生耿耿于怀的情绪,也不会发展到为解除仇怨要想方设法去冰释前嫌的那种程度,但即使是一种轻描淡写的怨恨情绪,也不应该在作为“师者”的身上产生。
怨恨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会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怨恨情绪有损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更会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极端。根据医学专家的临床诊断,凡是心中充满怨恨的人不仅影响正常的食物消化和吸收、影响睡眠质量,而且会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产生失衡状况,酿成各种疾病,进而产生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更何况已经摆在面前的现实,怨恨不但不能让这部分学生变好,相反会让这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对教师的不感兴趣、不信任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对立的、不可收拾的局面。
怨恨会导致我们的教育方式失衡。因为怨恨,我们可能会失去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法,有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比如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冷落,让其孤立于群体,从而使其养成孤独不羁的性格;比如放任,让其永远处于一种无所适从而又随心所欲的境地之中,永远找不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话或许多少有点偏激,但每一个学生都一定会有他的长处和闪光点,即使是我们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也会如此,这一定是事实。只是我们的眼睛常常被这些学生身上大片的黑点蒙蔽,从而让我们无法看到他们身上那些零星的闪光点而已。那么,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这些“不可救药”的学生站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那么,我们对待这些学生的心态首先就输了。心态上输了,我们接着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就会是消极的、被动的、勉强的、枯燥的,我们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我们把第一反应变成“好个与众不同的学生!”那么,在对待这些学生的心态上我们首先就是积极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随之采取辩证的、主动的、灵活的、生动的教育方式,我们甚至会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挑战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与关爱,他身上的闪光点就会逐步凸显得更加明显,而他身上的黑点就会逐渐隐退,甚至有可能隐退得无影无踪。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经风雨,才能见彩虹。转变一个学生,不可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不怨恨学生,只要我们愿意为这些学生付出爱心,我们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不怨恨学生,是我们的师德底线,我们要守住这根底线。(作者系赫章县古达乡中心小学教师,“道德讲堂”教师培训行动第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