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宋波纹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
她的3D打印设计波纹灯等系列作品如小荷初露,受到了许多关注。
成立格物工作室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个时候,她的这个团队里有专门负责外联的,
搞摄影的男朋友负责市场,
并给她的设计提供许多建议,还有好几个做设计的朋友。
他们一起畅谈设计理念,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创造泡沫,体验破碎
一年后,我们在位于北京经济开发开发区的高校创意总部(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见到了波纹。迎接我们的只有她一个人,她带着我们走进高校创意总部的大楼,上到二层,经过一个个的格子间,格子间门上有几乎统一的卡通门号,比如Orchard果园,Dark room小黑屋,宋波纹这间是Cottage陋室。大概十几平米的工作室,进门一张沙发,再往里走是一张办公桌,上面贴满了各种设计草图,创意灵感,心情独白,哲学思考的便利贴,最靠里的一面墙被书架占满,除了书,便是各种3D打印模型:波纹笔、台灯、奖杯……书架两旁,一柱水灯模型亮着温暖的光。
欣赏着这一柱模型,感觉她这一年做的东西和以前又不一样了,形式更加开放、灵动、自由。她说:“后来做的这些,都是开放的水灯。”
聊了很久,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终于问起来,她的创业伙伴们什么时候到?她淡然一笑:“现在,就是我一个人。”
宋波纹毕业一年遇到的问题,很多毕业创业的团队都会遇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在就职、读研还是出国之类的各种选择前面,创业总是排在最后,在安定还是全身心投入创业之间, 后者总是最后被放弃。格物工作室的伙伴就是这样选择了放弃。
当然,她的男朋友陪她一起的时间更长些,但是最终两个人还是因为意见不一致而没法继续做下去。“如果我没有现在要做的事,纯粹两个人在一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设计理念和创业方向这块儿,必须由自己出发,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这一步,既然想法不同,那就各自成长吧。”
就这样,与男朋友分手,格物工作室散伙。
“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泡沫和体验它的破碎”,宋波纹在墙上写下这句话。
文字去掉,把人做好
2013年5月,波纹决定从廊坊搬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地方离她之前生活的环境非常远,当时很多朋友都反对,认为一个女孩子,在这样大的开发区住着,晚上又清冷,工作室又只有一个人,资金、生活都有压力,太辛苦了。但宋波纹后来想想,既然决定走出这一步,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一个人创业是孤独的,一个人做设计、一个人开拓市场,全部自己去做。但波纹恰在孤独时相信了一个人的力量,柔弱外表下慢慢修炼出强大的内心。宋波纹坦言以前是特别内向的人,尤其跟人谈到钱的时候,特别不好意思。现在也慢慢学会怎么去跟人打交道,怎么在别人面前完整清晰地阐述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如何清楚了解到对方的需求。以前很排斥别人觉得自己的设计哪儿不好,还得去改,现在甚至喜欢一遍遍去修正;这些都是慢慢磨出来的。同时她发现,正因为一个人创业,从设计到市场自己全部经历一遍,对以后公司管理是很好的实践积累。
“以前还觉得自己是女生,需要有人去照顾,但是如果把自己当成玫瑰,别人捧着你,你还满身是刺,老了会非常惨,玫瑰总有凋零的那天。我更想做一个钻石女,前期可能会有各种压力,大家把你踩在地上,磨练你,磨久了你会越来越亮,年龄越大越闪亮。所以决定,把女字去掉,把人做好。”
这是宋波纹创业一年的觉悟。她相信现在一个人,以后必定会有很多人,这个事业是她要一直做下去的。
3D为我,定制个性
与3D打印相关的市场潜力和需求是巨大的,宋波纹一直清醒地将3D打印技术定位在为我所用的工具上,不断强调自己的创业核心而不被外在技术迷惑,首先要思考的是创业定位:“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我的背景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这些想清楚了,我和客户都会比较清晰。”
宋波纹给自己界定了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就是定制。“很多人在市场上买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个性化的东西,比如高端公司礼品或奖杯,到市场上一看,全都是差不多的,没办法凸显公司的文化和品味。我可以把你的想法变成产品,传达你想要传达的理念。”
一开始,做市场很难,还要不断往外投钱,但宋波纹觉得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值得她去不断尝试,波纹笔就是其中一个尝试。2013年发了波纹笔的8个基本款之后,2014年发了马年两个新款。“中国人喜欢文玩,喜欢把玩一些小件,波纹笔不同肌理生成不同的触感,捏在手里每个点都能给你不一样的触感,它是不限定的,任由你去探索,让你的手和笔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联系。”波纹坦言自己对一些概念,如人机工程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手都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有笔的时候,也许折一根枝条就当笔了,这根枝条并没有为你的手而生长,但是你会用你的方式让它变成你的笔。”
刚开始做波纹笔的时候,对人们的需求没有考虑太多,后来做完之后发现,每一支笔都像一个雕塑,只能放办公桌上用。“如果只是用很艺术的方法去传达,大家还是很难明白的。所以今年可能要出一个可携带的、使用更方便的设计。既然要做市场化的产品,就必须要考虑人,怎么样做才方便。”除了笔,今年波纹工作室的设计可能还会延伸到跟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不一定是怪的,但是要有个性。
德美日系,中系在哪?
一个人创业阶段,虽然没有了团队头脑风暴的热闹,但是思考却从未停止。
宋波纹决定从设计最根本也最难的问题上开始思考:什么是美的?
大家对一个产品或艺术品,第一个感觉还是从视觉方面评价。大部分人会比较简单地说好看!但是这相当于没说。很多搞设计的人都有自己的设计体系,大的体系有德国的、美国的和日韩的。在德国体系中,这个东西要好用,品质感强,甚至可以导出一个东西的形状和颜色,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到最后推导出来的东西几乎是一定的。还有一个美国体系,创新性的,创造型的,像Google眼镜。还有一种就是日韩体系,注重人的内心,非常形而上,日常生活演化出来的。但是中国的体系是什么呢?我们都在说中国风,但是中国设计到底是什么体系呢?没有!中国的设计哲学体系也没有对设计有非常直接的指导,不像德国那样有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支撑设计美学。宋波纹决定不再像大学里那样去研究别人的理论和体系了,因为既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那就自己去选择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美的。
她的3D打印设计波纹灯等系列作品如小荷初露,受到了许多关注。
成立格物工作室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个时候,她的这个团队里有专门负责外联的,
搞摄影的男朋友负责市场,
并给她的设计提供许多建议,还有好几个做设计的朋友。
他们一起畅谈设计理念,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创造泡沫,体验破碎
一年后,我们在位于北京经济开发开发区的高校创意总部(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见到了波纹。迎接我们的只有她一个人,她带着我们走进高校创意总部的大楼,上到二层,经过一个个的格子间,格子间门上有几乎统一的卡通门号,比如Orchard果园,Dark room小黑屋,宋波纹这间是Cottage陋室。大概十几平米的工作室,进门一张沙发,再往里走是一张办公桌,上面贴满了各种设计草图,创意灵感,心情独白,哲学思考的便利贴,最靠里的一面墙被书架占满,除了书,便是各种3D打印模型:波纹笔、台灯、奖杯……书架两旁,一柱水灯模型亮着温暖的光。
欣赏着这一柱模型,感觉她这一年做的东西和以前又不一样了,形式更加开放、灵动、自由。她说:“后来做的这些,都是开放的水灯。”
聊了很久,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终于问起来,她的创业伙伴们什么时候到?她淡然一笑:“现在,就是我一个人。”
宋波纹毕业一年遇到的问题,很多毕业创业的团队都会遇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在就职、读研还是出国之类的各种选择前面,创业总是排在最后,在安定还是全身心投入创业之间, 后者总是最后被放弃。格物工作室的伙伴就是这样选择了放弃。
当然,她的男朋友陪她一起的时间更长些,但是最终两个人还是因为意见不一致而没法继续做下去。“如果我没有现在要做的事,纯粹两个人在一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设计理念和创业方向这块儿,必须由自己出发,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这一步,既然想法不同,那就各自成长吧。”
就这样,与男朋友分手,格物工作室散伙。
“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泡沫和体验它的破碎”,宋波纹在墙上写下这句话。
文字去掉,把人做好
2013年5月,波纹决定从廊坊搬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地方离她之前生活的环境非常远,当时很多朋友都反对,认为一个女孩子,在这样大的开发区住着,晚上又清冷,工作室又只有一个人,资金、生活都有压力,太辛苦了。但宋波纹后来想想,既然决定走出这一步,就不要给自己留后路。
一个人创业是孤独的,一个人做设计、一个人开拓市场,全部自己去做。但波纹恰在孤独时相信了一个人的力量,柔弱外表下慢慢修炼出强大的内心。宋波纹坦言以前是特别内向的人,尤其跟人谈到钱的时候,特别不好意思。现在也慢慢学会怎么去跟人打交道,怎么在别人面前完整清晰地阐述设计的思路和特点,如何清楚了解到对方的需求。以前很排斥别人觉得自己的设计哪儿不好,还得去改,现在甚至喜欢一遍遍去修正;这些都是慢慢磨出来的。同时她发现,正因为一个人创业,从设计到市场自己全部经历一遍,对以后公司管理是很好的实践积累。
“以前还觉得自己是女生,需要有人去照顾,但是如果把自己当成玫瑰,别人捧着你,你还满身是刺,老了会非常惨,玫瑰总有凋零的那天。我更想做一个钻石女,前期可能会有各种压力,大家把你踩在地上,磨练你,磨久了你会越来越亮,年龄越大越闪亮。所以决定,把女字去掉,把人做好。”
这是宋波纹创业一年的觉悟。她相信现在一个人,以后必定会有很多人,这个事业是她要一直做下去的。
3D为我,定制个性
与3D打印相关的市场潜力和需求是巨大的,宋波纹一直清醒地将3D打印技术定位在为我所用的工具上,不断强调自己的创业核心而不被外在技术迷惑,首先要思考的是创业定位:“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我的背景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这些想清楚了,我和客户都会比较清晰。”
宋波纹给自己界定了一个重要的业务方向,就是定制。“很多人在市场上买不到真正自己想要的个性化的东西,比如高端公司礼品或奖杯,到市场上一看,全都是差不多的,没办法凸显公司的文化和品味。我可以把你的想法变成产品,传达你想要传达的理念。”
一开始,做市场很难,还要不断往外投钱,但宋波纹觉得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值得她去不断尝试,波纹笔就是其中一个尝试。2013年发了波纹笔的8个基本款之后,2014年发了马年两个新款。“中国人喜欢文玩,喜欢把玩一些小件,波纹笔不同肌理生成不同的触感,捏在手里每个点都能给你不一样的触感,它是不限定的,任由你去探索,让你的手和笔之间建立一个新的联系。”波纹坦言自己对一些概念,如人机工程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手都是不一样的,以前没有笔的时候,也许折一根枝条就当笔了,这根枝条并没有为你的手而生长,但是你会用你的方式让它变成你的笔。”
刚开始做波纹笔的时候,对人们的需求没有考虑太多,后来做完之后发现,每一支笔都像一个雕塑,只能放办公桌上用。“如果只是用很艺术的方法去传达,大家还是很难明白的。所以今年可能要出一个可携带的、使用更方便的设计。既然要做市场化的产品,就必须要考虑人,怎么样做才方便。”除了笔,今年波纹工作室的设计可能还会延伸到跟生活方式相关的产品,不一定是怪的,但是要有个性。
德美日系,中系在哪?
一个人创业阶段,虽然没有了团队头脑风暴的热闹,但是思考却从未停止。
宋波纹决定从设计最根本也最难的问题上开始思考:什么是美的?
大家对一个产品或艺术品,第一个感觉还是从视觉方面评价。大部分人会比较简单地说好看!但是这相当于没说。很多搞设计的人都有自己的设计体系,大的体系有德国的、美国的和日韩的。在德国体系中,这个东西要好用,品质感强,甚至可以导出一个东西的形状和颜色,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到最后推导出来的东西几乎是一定的。还有一个美国体系,创新性的,创造型的,像Google眼镜。还有一种就是日韩体系,注重人的内心,非常形而上,日常生活演化出来的。但是中国的体系是什么呢?我们都在说中国风,但是中国设计到底是什么体系呢?没有!中国的设计哲学体系也没有对设计有非常直接的指导,不像德国那样有非常完整的哲学体系支撑设计美学。宋波纹决定不再像大学里那样去研究别人的理论和体系了,因为既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那就自己去选择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