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好景物,会为文章增添艺术色彩。
一、细心观察,抓住特点
写景物离不开观察。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好景物。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观察时,只有多方面的去发现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
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景物特点。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景物也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也会有所变化。如朱自清《春》描写春天的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梁衡笔下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郦道元的《三峡》秋景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老舍描绘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而同是冬天,济南与其他地方又不同,无风声、温晴、山秀、水清,“真得算个宝地”。我们只有把握了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二、合理安排,体现层次
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写景可按时间顺序,比如按季节顺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达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空间上安排,如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花时,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写到遍地。树上“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也可从下而上,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由高到低描绘了百草园的春天景色;还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老山界》中描写红军半夜冻醒后看到的景色,“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由天上到山峰再到四围的山;有时既按时间顺序又按空间顺序,在游记中常常采用这种写法,如吴功正《阿里山纪行》中在交代他的游览行踪的过程中,移步换景,依次描绘了所到之处见到的美丽风光,先写阿里山潭水的清澈,再写林区的宁静、山间的青苔路,最后写神木。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展示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样层层铺叙,层次井然。
合理安排写景顺序、充分体现写作层次,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三、注意角度,立体呈现
描写景物,要注意从多种角度去立体呈现不同的景象。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典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视觉写色彩:“菜畦”是“碧绿的”,“桑椹”是“紫红的”,菜花是金黄的;从听觉写声音:“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从触角写形态:“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再从味觉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这些描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由于观察点的不同,同一景物也可呈现不同的景象。陆定一的《老山界》描写山势的陡峭: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站在半山腰,“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观察和感受景物从不同角度,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又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
四、准确用词,形象描绘
为了让美好的景物充分展现,准确用词,形象描绘是十分必要的。朱自清的《春》写春草,用“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偷偷地”、“钻”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小”“嫩”“绿”“软”的特征。写春花,一个“闹”字把音响和景象全写出来了。要生动形象地写好景物,还要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运用比喻,写出山景的秀美动人。朱自清写春花竞相开放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老山界》中用一连串的比喻,“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来形容在山谷半夜醒来时,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细腻入微。
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应该张开想象的翅膀,虚实结合,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他告诉我们,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只要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合理安排顺序,注意多种角度,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虚实结合地对景物进行描绘,定会展现出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河北省乐亭县闫各庄镇初级中学(063603)
一、细心观察,抓住特点
写景物离不开观察。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好景物。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观察时,只有多方面的去发现和感知,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
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景物特点。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方,景物也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也会有所变化。如朱自清《春》描写春天的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梁衡笔下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郦道元的《三峡》秋景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老舍描绘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而同是冬天,济南与其他地方又不同,无风声、温晴、山秀、水清,“真得算个宝地”。我们只有把握了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出有特色的文章。
二、合理安排,体现层次
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写景可按时间顺序,比如按季节顺序。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表达了儿童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空间上安排,如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花时,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写到遍地。树上“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也可从下而上,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由高到低描绘了百草园的春天景色;还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老山界》中描写红军半夜冻醒后看到的景色,“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由天上到山峰再到四围的山;有时既按时间顺序又按空间顺序,在游记中常常采用这种写法,如吴功正《阿里山纪行》中在交代他的游览行踪的过程中,移步换景,依次描绘了所到之处见到的美丽风光,先写阿里山潭水的清澈,再写林区的宁静、山间的青苔路,最后写神木。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展示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这样层层铺叙,层次井然。
合理安排写景顺序、充分体现写作层次,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三、注意角度,立体呈现
描写景物,要注意从多种角度去立体呈现不同的景象。鲁迅先生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典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运用视觉写色彩:“菜畦”是“碧绿的”,“桑椹”是“紫红的”,菜花是金黄的;从听觉写声音:“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从触角写形态:“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再从味觉写覆盆子的“又酸又甜”;这些描写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由于观察点的不同,同一景物也可呈现不同的景象。陆定一的《老山界》描写山势的陡峭: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站在半山腰,“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观察和感受景物从不同角度,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又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
四、准确用词,形象描绘
为了让美好的景物充分展现,准确用词,形象描绘是十分必要的。朱自清的《春》写春草,用“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偷偷地”、“钻”等词语,细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回大地时,春草勃发的长势、情态和它“小”“嫩”“绿”“软”的特征。写春花,一个“闹”字把音响和景象全写出来了。要生动形象地写好景物,还要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运用比喻,写出山景的秀美动人。朱自清写春花竞相开放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老山界》中用一连串的比喻,“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来形容在山谷半夜醒来时,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细腻入微。
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应该张开想象的翅膀,虚实结合,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他告诉我们,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只要把握住了景物的特点,合理安排顺序,注意多种角度,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虚实结合地对景物进行描绘,定会展现出一幅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河北省乐亭县闫各庄镇初级中学(0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