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他独特的美学观让他成为同时代日本作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笔者通过对作品《真夏之死》的分析,发现了隐藏在作品中的三岛的死亡观。本文先通过三岛对朝子和胜遗忘悲剧的研究入手,分析三岛对人们因享乐和自利遗忘悲剧的不满和批判,再通过三岛投影在朝子内心对死亡的渴望入手,分析出三岛内心对死亡的憧憬,最后再分析三岛死亡观的成因和对他之后的影响。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死亡;憧憬
作者简介:朱莎(1991-),女,江西赣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3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是战后国际上闻名的日本作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战后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如《假面的告白》(1947)、《潮骚》(1954)、《金阁寺》(1956)、《忧国》(1966),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独特的美学观如肉体美学、死亡美学是充斥在他的作品中,也历来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笔者通过对小说《真夏之死》的分析研究,也发现了潜藏在作品中的三岛的独特的死亡观。
《真夏之死》是于1952年刊登在杂志《新潮》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女主人公朝子带着三个孩子清雄、启子、克雄和丈夫的妹妹安枝来到了伊豆半岛南端的海水浴场度假。一天中午,将三个孩子托付于安枝照看。安枝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海滩,清雄和启子在海边戏水,在安枝沉浸于想象中时,被海浪卷走,下落不明。安枝冲到海中时突发心肌梗塞而死。朝子在痛失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日忧伤度日,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朝子的失子之痛渐渐消逝。小说中不仅叙述了朝子遗忘痛苦的过程,也隐略写到了朝子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某种渴望。
本文先从朝子和丈夫胜遗忘悲痛的角度入手,分析三岛对人们善于忘却这一现象的看法,再通过文本分析,论证朝子内心对死亡的渴望是三岛自身予以朝子的投影,并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三岛的死亡观。最后,分析三岛死亡观形成的原因和对他之后的文学和人生的影响。
一、三岛对“遗忘痛苦”的批判
(一)朝子对痛苦的遗忘
朝子在意识到清雄和启子被海浪卷走之后,不顾一切发疯似的冲到海浪中寻找两个孩子。在孩子死讯确定下来后,终日以泪洗面;朝子回家后,拒绝了所有海滩、深山和温泉旅行,;看到在花坛炼瓦上玩耍的其他孩子时,内心诅咒孩子掉下池子里淹死。朝子的所有这一切的行为可以说都是来源于受丧子之痛的刺激。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朝子的内心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天早上,朝子听见窗前青铜树上麻雀的婉转呢喃,不由自主觉得全身充斥着幸福感。虽然朝子立刻责备自己的薄情与健忘,并立即哭着向孩子的灵魂道歉,但这还是证明了朝子的原先的悲痛之情已经开始逐渐退色。到朝子和胜一起去看墓地时,朝子已经习惯了孩子之死。但当时毕竟在墓地,朝子“机械地努力做回悲伤的复合体”,但“悲叹的实质只是在变得越来越抽象”。在一个音乐会上,一位不知情的青年跟她聊了日常对话后,朝子在心里觉得青年没有教养,没有对自己予以同情和安慰,这表明,孩子之死对朝子而言,已经俨然变成了她企图获得他人同情的一个话题。朝子在恢复交际后苏醒的享乐欲望逐渐使她忘却悲痛,但看到克雄的时候,她感到良心上的不安,觉得自己的玩乐是对自己没照看好的死去的两个孩子的不公由此可见,朝子内心悲痛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原先丧子悲痛的触感丧失了灵敏,只能通过对自己的谴责来使自己感到那份悲痛。最让朝子释放自己的谴责心理的是朝子的第四次怀孕,朝子不再经常回忆清雄和启子,孩子忌日读经时、扫墓时不流眼泪也不再感到奇怪。
(二)胜对痛苦的遗忘
三岛笔下的朝子的丈夫“胜”在得知消息后奔向浴场的心理与朝子大为不同,他的心理就像一个奔赴现场的警察的心理,充斥着对与自己相关的重大事件的好奇心。亲人的意外离去的确让胜感到悲痛,但是当他回归到正常生活中之后,与朝子相比,他对悲痛的遗忘速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岛这样写道,“男人有工作,他们可以通过工作使自己分心”。胜是一位成功的都市白领,有着极强的虚荣心,他希望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一个遭遇不幸的父亲,因为可以借此不幸形象减弱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此种不幸也可以是自己作为强者的一个弱点,甚至可以凭借此弱点成为一个更具魅力的人。可见,胜与朝子一样,亲人的逝去对于他来说不再如同以前一般让他伤痛,而是不断变成他更加出人头地的一道工具。胜“在确认了自己的悲伤已不再涌来的时候,顿时感到了孤独”,这说明了胜已经遗忘了那份悲痛。到最后,两年后的夏天,当朝子提议再去那片事故海滩时,胜立刻反对,胜的态度透露的并不是他不想再去面对那份悲伤的回忆,而是因为他的痛苦已消散,他现有的一切另他自己感到满足。
(三)三岛由纪夫对“忘却”的看法
虽然旅馆的人经常看到三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但当安枝的尸体被抬回来之后,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安枝身上,没有任何人注意到清雄和启子不在,甚至连作为母亲的朝子也没有立即察觉。三岛对此作出的分析是“群众心理”,事件的周围会立刻出现群众心理的漩涡,人们很容易随波逐流,只会有简单的想法,人们很难能够站到单纯的想法漩涡之外,主张异说不容易。两个孩子的失踪没被大家注意充分体现了三岛所说的“群众心理”的滑稽感和可怕性,这种带给读者的滑稽感和可怕性同时又似乎另三岛的“群众心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三岛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群众心理”的批判,结合上文所述,三岛所说的“群众心理”有了很明显地指向性,人类似乎有一个遗忘根性,无论是发生怎样的事件,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自然地被记忆冲淡,但更多的是因人们表象的享乐而被遗忘的,大众都有一个善于遗忘的群众心理,以至于对哪怕是对关乎整个国家的事情的遗忘于人们而言都在正常不过。所以可以说三岛在借群众心理说来批判在他认为的忘记三岛所谓的“英雄”的日本人。三岛通过对朝子的描述想表达的是人们对与自己毫无利害关系的事或人并不抱有很大的关心,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人或物,所以,三岛借此也分析到人们对“英雄”的遗忘除了人类的群众心理,还在于人类的自利心理。文中后面写道,海滩事故对朝子一家来说最终只成一个观念上的教训,“英雄之死也只能产生与此事故类似的作用,而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文章最后着重强调了“英雄之死”,可以联想到,三岛借朝子和胜对“真夏之死”的遗忘过程的描写,目的是想表现日本人忘记三岛所谓的“英雄之死”的过程,并表现他对人们因享乐等自私因素而遗忘历史事件的不满与批判。 二、三岛对“英雄之死”的憧憬
(一)朝子对死亡的憧憬
针对《真夏之死》的主题,三岛曾这么说过,“此篇的主题是幸存的女主人朝子如何从这极其荒谬的悲剧中遭受打击,又如何渐渐地经过时间流逝的恩惠从悲剧中痊愈,痊愈之后又如何从不安的空虚中恳求宿命的再次到来。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终于成功地把残酷可怕的宿命溶解在日常生活的细网眼中时,又会重新开始渴求宿命。”[1]三岛塑造的朝子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遗忘悲剧的一面,还有对神秘的死亡的向往的一面,而在这一面有着很明显的三岛人工创作的痕迹。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可以说三岛对朝子形象的塑造完全是按照三岛构思出来的主题来进行的。朝子在盛夏里穿着丧服,“有时,当心绪飘远,使她受惊回神的是那份新鲜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死亡的恐怖”[2],因此,在作者笔下,亲人之死带给朝子的不仅是悲痛,也让朝子体验到了死亡的新鲜与恐怖的气息,朝子在沉浸于悲痛之中的同时,也在回味死亡的新鲜和恐怖。另外,一日,朝子被缝纫机的针扎破手指,渗出的血让朝子联想到了死亡,朝子想这或许能招来死亡,于是便更加卖力地踏缝纫机。三岛塑造的朝子的行为里,潜藏着朝子想尝试死亡的心境。作品接尾处写道,朝子眺望着大海,像是在等待着什么,而丈夫胜一阵战栗,突然紧握住克雄的手。虽然三岛没有明说朝子在等待着什么,但是胜的行为或许给出了答案,就像三岛所说的,在期待着宿命的在此降临,而宿命意味着死亡。
(二)三岛对“英雄之死”的憧憬
上述写道,三岛对人们忘记他所说的英雄之死感到十分悲愤,而所谓的英雄之死的实质是什么,作品最后的日期“1952、8、15”给出了这个答案,1952年的8年前的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战败的投降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岛所谓的英雄就是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败的日本士兵。随着日本战后繁荣和和平的出现,三岛对日本人逐渐忘记战争和死去的日本士兵、对历史事件只变为一个空虚的概念感到十分不满。所以,三岛笔下的朝子在不断忘却悲剧之后又不断唤醒心中对悲剧的渴望的形象,可以理解成三岛对悲剧的无限憧憬的心理。三岛批判人们忘却悲剧也来源于他对“英雄之死”的憧憬。三岛自小便向往着悲剧的发生,他在《假面的告白》中写道,“被杀害的王子的幻影围绕在我周围……(略)如果王子成为了打败龙的胜利者,那么我可能将不会感到那么害怕。但幸亏王子最后死去了”,[3]可见,当时的三岛一方面害怕这死亡但另一方面有向往着死亡。当人们把不顾一切赤足奔向海滨、跑到海浪中的朝子抱住时,朝子厌烦地用力挣脱,对那时的朝子,三岛评价道“人们以为朝子发疯了”,而到后来,当夫妻淡忘曾经的痛苦后,三岛悲愤地写道“要让人们发疯发狂、让人们死去,到底需要多大程度的大事件”,所以,从三岛前后给出的评价可以发现,对于大事件,三岛更希望用激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他在此用的是“发疯和死去”,而朝子冲向海中不顾一切寻找孩子的身影,正带有着三岛所说的发疯或死去的色彩,对此时的朝子,可以说三岛几乎是用了赞许的语气在评价,而对之后的遗忘,则带有悲叹的色彩。前文写道三岛认为人们都有一种渴望死亡宿命到来的倾向,而实际上三岛自身也有这种倾向,他憧憬着死亡,憧憬着他心目中的英雄之死,他将自身的诉求投影在了朝子身上,让朝子在几乎忘记那场悲剧时又怀念起死亡的甘美,同时又对朝子和胜在回归日常生活中遗忘悲剧进行批判并感到悲愤。
(三)三岛由纪夫对“英雄之死”憧憬的原因
祖母夏子三岛的右翼倾向的形成带来了很大影响。夏子是德川幕府老中永井的孙女,出生在德川幕府名门的武士家族,12岁到17岁一直在有栖川宮炽仁亲王左右,自持有着高贵血统。在夏子的施压下,年少时的三岛由夏子一手带大,可想而知,受夏子影响,三岛自小对天皇就抱有着亲近的情感。三岛东京大学入学前,一直在学习院接受教育。二战前的学习院一直是一所皇族华族子弟的学校。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作为当时学校思想教育一环,学校曾给学生们输入天皇崇拜的皇国主义思想。另外,在学习院上学时,三岛遇见了清水文雄,并接触到了日本浪漫派。日本浪漫派是以保田与重郎为中心、以近代批判和古代赞歌为支柱,提倡回归日本传统的文学思想派。在政治方面,日本浪漫派是死守以天皇为家长的国体和文化。三岛曾说过莲田的“皇国思想”说和“大和心”说对自己触动很大。三岛后来的皇国主义思想和由此而来的对日本士兵之死的憧憬也受到了日本浪漫派的影响。1944年5月16日,三岛参加了兵库县加古郡加古川町的征兵检查,作为第二乙种检查合格。他在1945年2月4日接到入营通知后,写下来以“天皇陛下万岁”结尾的遗书,三岛有着很高的参战的热情和战死的觉悟。然而2月10日,高烧的三岛在入队检查时,被新手医生误诊为肺结核,使他的热情被浇灭,所以,他只能憧憬着他所谓的英雄之死。
(四)三岛死亡观对三岛带来的影响
三岛憧憬“英雄之死”的死亡观对三岛个人人生和其文学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最能表现三岛激烈的殉死欲望的短片小说是他发表于1966年6月的作品《英灵之声》。《英灵之声》描述的是一群在二二六事件中被实施枪刑的青年将校和日本二战中神风特别攻击队队员的灵魂对日本战败后日本天皇的非神宣言的诅咒。日本战败后的1946年1月1日,昭和发表了《人间宣言》,声称天皇是人,否认天皇是神。“为什么天皇变为了人”,怨灵不断反复重复对发表此宣言的天皇的不满,《英灵之声》强烈地表现了日本神风特别攻击队的绝对的天皇崇拜思想和皇国主义精神,透过《英灵之声》,也可以和清楚地看到三岛无比崇敬以激烈的方式结束生命的神风特攻队,此作品将三岛的死亡观和右翼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岛死亡观带给他自身最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他最后的自杀。1970年11月25日,三岛带上4名盾之会成员闯进了在市谷的陆上自卫队驻屯地东部方面总监部,将总监监禁,而后在一号馆的阳台上撒下檄文,发表了呼吁自卫队为修改宪法而暴动的演讲。演说结束后,三岛最后还和森田一起向天皇居住的皇居喊了三声“天皇陛下万岁”。三岛在檄文中写道日本军队的本意就在于守护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三岛还认为日本政治充满了权力欲、伪善,人们只知道明哲保身,日本人的灵魂已经腐败,传统的道义已经颓废,只有自卫队才留有真正的武士的灵魂。但是,下面的自卫队队员听了三岛的演说之后无动于衷,有人甚至还发出了笑声。三岛看到自己的梦破碎了,于是便以武士切腹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三、总结
本文先分析了朝子和其丈夫胜对突如其来的悲剧的遗忘过程,朝子内心最初的悲痛逐渐淡去,其享乐欲加速了朝子的淡忘过程,丈夫胜的出色的交际和成功的社会地位使他的淡忘速度更快;三岛批判了朝子和胜遗忘悲剧过程中出现的群众心理因素和自利心理因素,同时也借两人的淡忘过程表达了他对日本人遗忘三岛所谓的“英雄”及其它历史事件的不满和批判。三岛除了塑造出了一个遗忘痛苦的朝子,还在朝子的形象中投射了自己的影子。朝子潜藏着朝子想尝试死亡的心境。朝子对神秘死亡的向往亦体现了三岛内心向往死亡的神秘的一面,结合三岛抱怨人们对“英雄之死”的遗忘,并通过对作品最后的日期的分析可知,三岛向往的是他所说的英雄之死,他憧憬在日本侵略战争中以激烈的方式死去的日本士兵,而三岛对朝子和胜遗忘悲剧的批判的原因也在于他对所谓的英雄之死的憧憬。最后,本文分析了三岛这种死亡观形成的原因,祖母夏子和学习院时期与日本浪漫派的相遇等都给他死亡观的形成带来了很大影响,他的死亡观也对他之后的作品和人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注释:
[1]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全集34[M]. 東京:新潮社 1976:437.
[2]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全集6[M]. 東京:新潮社 1973: 415-416.
[3]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全集3[M]. 東京:新潮社1973:178-179.
参考文献:
[1]三島由紀夫 真夏の死.三島由紀夫全集6[M]. 東京:新潮社 1973年9月.
[2]三島由紀夫 假面の告白 三島由紀夫全集3[M]. 東京:新潮社1973年11月.
[3]三島由紀夫 英霊の声 三島由紀夫全集17[M]. 東京:新潮社1973年12月.
[4]奥野健男 奥野健男作家論集 第4巻[M]. 東京:泰流社 1978年1月.
[5]西本匡克 『真夏の死』の世界――敗戦の?????を中心に―[J]. 人文論究 1976(6).
[6]李德纯 抱残守缺的“武士道”说教――三岛由纪夫论之二[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5).
关键词:三岛由纪夫;死亡;憧憬
作者简介:朱莎(1991-),女,江西赣州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3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是战后国际上闻名的日本作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战后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如《假面的告白》(1947)、《潮骚》(1954)、《金阁寺》(1956)、《忧国》(1966),引起了极大反响。他独特的美学观如肉体美学、死亡美学是充斥在他的作品中,也历来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笔者通过对小说《真夏之死》的分析研究,也发现了潜藏在作品中的三岛的独特的死亡观。
《真夏之死》是于1952年刊登在杂志《新潮》上的一篇短篇小说。女主人公朝子带着三个孩子清雄、启子、克雄和丈夫的妹妹安枝来到了伊豆半岛南端的海水浴场度假。一天中午,将三个孩子托付于安枝照看。安枝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海滩,清雄和启子在海边戏水,在安枝沉浸于想象中时,被海浪卷走,下落不明。安枝冲到海中时突发心肌梗塞而死。朝子在痛失孩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日忧伤度日,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朝子的失子之痛渐渐消逝。小说中不仅叙述了朝子遗忘痛苦的过程,也隐略写到了朝子内心深处对死亡的某种渴望。
本文先从朝子和丈夫胜遗忘悲痛的角度入手,分析三岛对人们善于忘却这一现象的看法,再通过文本分析,论证朝子内心对死亡的渴望是三岛自身予以朝子的投影,并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三岛的死亡观。最后,分析三岛死亡观形成的原因和对他之后的文学和人生的影响。
一、三岛对“遗忘痛苦”的批判
(一)朝子对痛苦的遗忘
朝子在意识到清雄和启子被海浪卷走之后,不顾一切发疯似的冲到海浪中寻找两个孩子。在孩子死讯确定下来后,终日以泪洗面;朝子回家后,拒绝了所有海滩、深山和温泉旅行,;看到在花坛炼瓦上玩耍的其他孩子时,内心诅咒孩子掉下池子里淹死。朝子的所有这一切的行为可以说都是来源于受丧子之痛的刺激。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朝子的内心不断发生着变化。一天早上,朝子听见窗前青铜树上麻雀的婉转呢喃,不由自主觉得全身充斥着幸福感。虽然朝子立刻责备自己的薄情与健忘,并立即哭着向孩子的灵魂道歉,但这还是证明了朝子的原先的悲痛之情已经开始逐渐退色。到朝子和胜一起去看墓地时,朝子已经习惯了孩子之死。但当时毕竟在墓地,朝子“机械地努力做回悲伤的复合体”,但“悲叹的实质只是在变得越来越抽象”。在一个音乐会上,一位不知情的青年跟她聊了日常对话后,朝子在心里觉得青年没有教养,没有对自己予以同情和安慰,这表明,孩子之死对朝子而言,已经俨然变成了她企图获得他人同情的一个话题。朝子在恢复交际后苏醒的享乐欲望逐渐使她忘却悲痛,但看到克雄的时候,她感到良心上的不安,觉得自己的玩乐是对自己没照看好的死去的两个孩子的不公由此可见,朝子内心悲痛的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原先丧子悲痛的触感丧失了灵敏,只能通过对自己的谴责来使自己感到那份悲痛。最让朝子释放自己的谴责心理的是朝子的第四次怀孕,朝子不再经常回忆清雄和启子,孩子忌日读经时、扫墓时不流眼泪也不再感到奇怪。
(二)胜对痛苦的遗忘
三岛笔下的朝子的丈夫“胜”在得知消息后奔向浴场的心理与朝子大为不同,他的心理就像一个奔赴现场的警察的心理,充斥着对与自己相关的重大事件的好奇心。亲人的意外离去的确让胜感到悲痛,但是当他回归到正常生活中之后,与朝子相比,他对悲痛的遗忘速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三岛这样写道,“男人有工作,他们可以通过工作使自己分心”。胜是一位成功的都市白领,有着极强的虚荣心,他希望在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一个遭遇不幸的父亲,因为可以借此不幸形象减弱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此种不幸也可以是自己作为强者的一个弱点,甚至可以凭借此弱点成为一个更具魅力的人。可见,胜与朝子一样,亲人的逝去对于他来说不再如同以前一般让他伤痛,而是不断变成他更加出人头地的一道工具。胜“在确认了自己的悲伤已不再涌来的时候,顿时感到了孤独”,这说明了胜已经遗忘了那份悲痛。到最后,两年后的夏天,当朝子提议再去那片事故海滩时,胜立刻反对,胜的态度透露的并不是他不想再去面对那份悲伤的回忆,而是因为他的痛苦已消散,他现有的一切另他自己感到满足。
(三)三岛由纪夫对“忘却”的看法
虽然旅馆的人经常看到三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但当安枝的尸体被抬回来之后,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安枝身上,没有任何人注意到清雄和启子不在,甚至连作为母亲的朝子也没有立即察觉。三岛对此作出的分析是“群众心理”,事件的周围会立刻出现群众心理的漩涡,人们很容易随波逐流,只会有简单的想法,人们很难能够站到单纯的想法漩涡之外,主张异说不容易。两个孩子的失踪没被大家注意充分体现了三岛所说的“群众心理”的滑稽感和可怕性,这种带给读者的滑稽感和可怕性同时又似乎另三岛的“群众心理”论更具有说服力。三岛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群众心理”的批判,结合上文所述,三岛所说的“群众心理”有了很明显地指向性,人类似乎有一个遗忘根性,无论是发生怎样的事件,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自然地被记忆冲淡,但更多的是因人们表象的享乐而被遗忘的,大众都有一个善于遗忘的群众心理,以至于对哪怕是对关乎整个国家的事情的遗忘于人们而言都在正常不过。所以可以说三岛在借群众心理说来批判在他认为的忘记三岛所谓的“英雄”的日本人。三岛通过对朝子的描述想表达的是人们对与自己毫无利害关系的事或人并不抱有很大的关心,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人或物,所以,三岛借此也分析到人们对“英雄”的遗忘除了人类的群众心理,还在于人类的自利心理。文中后面写道,海滩事故对朝子一家来说最终只成一个观念上的教训,“英雄之死也只能产生与此事故类似的作用,而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文章最后着重强调了“英雄之死”,可以联想到,三岛借朝子和胜对“真夏之死”的遗忘过程的描写,目的是想表现日本人忘记三岛所谓的“英雄之死”的过程,并表现他对人们因享乐等自私因素而遗忘历史事件的不满与批判。 二、三岛对“英雄之死”的憧憬
(一)朝子对死亡的憧憬
针对《真夏之死》的主题,三岛曾这么说过,“此篇的主题是幸存的女主人朝子如何从这极其荒谬的悲剧中遭受打击,又如何渐渐地经过时间流逝的恩惠从悲剧中痊愈,痊愈之后又如何从不安的空虚中恳求宿命的再次到来。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终于成功地把残酷可怕的宿命溶解在日常生活的细网眼中时,又会重新开始渴求宿命。”[1]三岛塑造的朝子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遗忘悲剧的一面,还有对神秘的死亡的向往的一面,而在这一面有着很明显的三岛人工创作的痕迹。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可以说三岛对朝子形象的塑造完全是按照三岛构思出来的主题来进行的。朝子在盛夏里穿着丧服,“有时,当心绪飘远,使她受惊回神的是那份新鲜的、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死亡的恐怖”[2],因此,在作者笔下,亲人之死带给朝子的不仅是悲痛,也让朝子体验到了死亡的新鲜与恐怖的气息,朝子在沉浸于悲痛之中的同时,也在回味死亡的新鲜和恐怖。另外,一日,朝子被缝纫机的针扎破手指,渗出的血让朝子联想到了死亡,朝子想这或许能招来死亡,于是便更加卖力地踏缝纫机。三岛塑造的朝子的行为里,潜藏着朝子想尝试死亡的心境。作品接尾处写道,朝子眺望着大海,像是在等待着什么,而丈夫胜一阵战栗,突然紧握住克雄的手。虽然三岛没有明说朝子在等待着什么,但是胜的行为或许给出了答案,就像三岛所说的,在期待着宿命的在此降临,而宿命意味着死亡。
(二)三岛对“英雄之死”的憧憬
上述写道,三岛对人们忘记他所说的英雄之死感到十分悲愤,而所谓的英雄之死的实质是什么,作品最后的日期“1952、8、15”给出了这个答案,1952年的8年前的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战败的投降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岛所谓的英雄就是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败的日本士兵。随着日本战后繁荣和和平的出现,三岛对日本人逐渐忘记战争和死去的日本士兵、对历史事件只变为一个空虚的概念感到十分不满。所以,三岛笔下的朝子在不断忘却悲剧之后又不断唤醒心中对悲剧的渴望的形象,可以理解成三岛对悲剧的无限憧憬的心理。三岛批判人们忘却悲剧也来源于他对“英雄之死”的憧憬。三岛自小便向往着悲剧的发生,他在《假面的告白》中写道,“被杀害的王子的幻影围绕在我周围……(略)如果王子成为了打败龙的胜利者,那么我可能将不会感到那么害怕。但幸亏王子最后死去了”,[3]可见,当时的三岛一方面害怕这死亡但另一方面有向往着死亡。当人们把不顾一切赤足奔向海滨、跑到海浪中的朝子抱住时,朝子厌烦地用力挣脱,对那时的朝子,三岛评价道“人们以为朝子发疯了”,而到后来,当夫妻淡忘曾经的痛苦后,三岛悲愤地写道“要让人们发疯发狂、让人们死去,到底需要多大程度的大事件”,所以,从三岛前后给出的评价可以发现,对于大事件,三岛更希望用激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情,他在此用的是“发疯和死去”,而朝子冲向海中不顾一切寻找孩子的身影,正带有着三岛所说的发疯或死去的色彩,对此时的朝子,可以说三岛几乎是用了赞许的语气在评价,而对之后的遗忘,则带有悲叹的色彩。前文写道三岛认为人们都有一种渴望死亡宿命到来的倾向,而实际上三岛自身也有这种倾向,他憧憬着死亡,憧憬着他心目中的英雄之死,他将自身的诉求投影在了朝子身上,让朝子在几乎忘记那场悲剧时又怀念起死亡的甘美,同时又对朝子和胜在回归日常生活中遗忘悲剧进行批判并感到悲愤。
(三)三岛由纪夫对“英雄之死”憧憬的原因
祖母夏子三岛的右翼倾向的形成带来了很大影响。夏子是德川幕府老中永井的孙女,出生在德川幕府名门的武士家族,12岁到17岁一直在有栖川宮炽仁亲王左右,自持有着高贵血统。在夏子的施压下,年少时的三岛由夏子一手带大,可想而知,受夏子影响,三岛自小对天皇就抱有着亲近的情感。三岛东京大学入学前,一直在学习院接受教育。二战前的学习院一直是一所皇族华族子弟的学校。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作为当时学校思想教育一环,学校曾给学生们输入天皇崇拜的皇国主义思想。另外,在学习院上学时,三岛遇见了清水文雄,并接触到了日本浪漫派。日本浪漫派是以保田与重郎为中心、以近代批判和古代赞歌为支柱,提倡回归日本传统的文学思想派。在政治方面,日本浪漫派是死守以天皇为家长的国体和文化。三岛曾说过莲田的“皇国思想”说和“大和心”说对自己触动很大。三岛后来的皇国主义思想和由此而来的对日本士兵之死的憧憬也受到了日本浪漫派的影响。1944年5月16日,三岛参加了兵库县加古郡加古川町的征兵检查,作为第二乙种检查合格。他在1945年2月4日接到入营通知后,写下来以“天皇陛下万岁”结尾的遗书,三岛有着很高的参战的热情和战死的觉悟。然而2月10日,高烧的三岛在入队检查时,被新手医生误诊为肺结核,使他的热情被浇灭,所以,他只能憧憬着他所谓的英雄之死。
(四)三岛死亡观对三岛带来的影响
三岛憧憬“英雄之死”的死亡观对三岛个人人生和其文学都带来了巨大影响。最能表现三岛激烈的殉死欲望的短片小说是他发表于1966年6月的作品《英灵之声》。《英灵之声》描述的是一群在二二六事件中被实施枪刑的青年将校和日本二战中神风特别攻击队队员的灵魂对日本战败后日本天皇的非神宣言的诅咒。日本战败后的1946年1月1日,昭和发表了《人间宣言》,声称天皇是人,否认天皇是神。“为什么天皇变为了人”,怨灵不断反复重复对发表此宣言的天皇的不满,《英灵之声》强烈地表现了日本神风特别攻击队的绝对的天皇崇拜思想和皇国主义精神,透过《英灵之声》,也可以和清楚地看到三岛无比崇敬以激烈的方式结束生命的神风特攻队,此作品将三岛的死亡观和右翼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岛死亡观带给他自身最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他最后的自杀。1970年11月25日,三岛带上4名盾之会成员闯进了在市谷的陆上自卫队驻屯地东部方面总监部,将总监监禁,而后在一号馆的阳台上撒下檄文,发表了呼吁自卫队为修改宪法而暴动的演讲。演说结束后,三岛最后还和森田一起向天皇居住的皇居喊了三声“天皇陛下万岁”。三岛在檄文中写道日本军队的本意就在于守护以天皇为中心的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三岛还认为日本政治充满了权力欲、伪善,人们只知道明哲保身,日本人的灵魂已经腐败,传统的道义已经颓废,只有自卫队才留有真正的武士的灵魂。但是,下面的自卫队队员听了三岛的演说之后无动于衷,有人甚至还发出了笑声。三岛看到自己的梦破碎了,于是便以武士切腹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三、总结
本文先分析了朝子和其丈夫胜对突如其来的悲剧的遗忘过程,朝子内心最初的悲痛逐渐淡去,其享乐欲加速了朝子的淡忘过程,丈夫胜的出色的交际和成功的社会地位使他的淡忘速度更快;三岛批判了朝子和胜遗忘悲剧过程中出现的群众心理因素和自利心理因素,同时也借两人的淡忘过程表达了他对日本人遗忘三岛所谓的“英雄”及其它历史事件的不满和批判。三岛除了塑造出了一个遗忘痛苦的朝子,还在朝子的形象中投射了自己的影子。朝子潜藏着朝子想尝试死亡的心境。朝子对神秘死亡的向往亦体现了三岛内心向往死亡的神秘的一面,结合三岛抱怨人们对“英雄之死”的遗忘,并通过对作品最后的日期的分析可知,三岛向往的是他所说的英雄之死,他憧憬在日本侵略战争中以激烈的方式死去的日本士兵,而三岛对朝子和胜遗忘悲剧的批判的原因也在于他对所谓的英雄之死的憧憬。最后,本文分析了三岛这种死亡观形成的原因,祖母夏子和学习院时期与日本浪漫派的相遇等都给他死亡观的形成带来了很大影响,他的死亡观也对他之后的作品和人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注释:
[1]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全集34[M]. 東京:新潮社 1976:437.
[2]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全集6[M]. 東京:新潮社 1973: 415-416.
[3]三島由紀夫 三島由紀夫全集3[M]. 東京:新潮社1973:178-179.
参考文献:
[1]三島由紀夫 真夏の死.三島由紀夫全集6[M]. 東京:新潮社 1973年9月.
[2]三島由紀夫 假面の告白 三島由紀夫全集3[M]. 東京:新潮社1973年11月.
[3]三島由紀夫 英霊の声 三島由紀夫全集17[M]. 東京:新潮社1973年12月.
[4]奥野健男 奥野健男作家論集 第4巻[M]. 東京:泰流社 1978年1月.
[5]西本匡克 『真夏の死』の世界――敗戦の?????を中心に―[J]. 人文論究 1976(6).
[6]李德纯 抱残守缺的“武士道”说教――三岛由纪夫论之二[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