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中职体育课程的内涵和目标也从单纯的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技术扩展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当前,体育教师们积极参与实践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努力倡导科学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在选择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促进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在本文就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继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过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益低下,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起民主、高效、和谐、创新的体育课堂。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应有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点把握:
1.密切师生关系,改善教学环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曾经束缚了许多代的封建文人,进入现代社会,虽然这种隔阂已经基本消除,但是许多年来潜移默化的沉淀也是深入骨髓。学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一种敬畏心理,由于敬畏则对教师所说所作唯唯诺诺,不敢稍有超出教师所说的范围,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师生关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放下架子,若成天绷起一副“万刀不剁”的脸,学生稍有差池,则严辞厉呵,这样做,不光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大关系裂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教师要真心地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形成师生活动多边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边合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加强体育的宣传引导,发挥广播、电视和图片展览的宣传媒介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和锻炼欲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激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在体育知识的传播中以具体、形象的讲解和引证实例,并把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引发学生强烈的体育需求动机,成立体育活动小组,开展各式各样的比赛,组织、引导学生在余暇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形成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喜爱体育并积极投身体育活动的大气候、大氛围。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地形成了锻炼习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能切实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由选择练习手段、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其次,要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需要不断创新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每节课都感到新颖。
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3.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材
中职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骨骼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反应快易激动,但心脏发育稍慢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运动持续能力差,易疲劳。尤其是性机能的迅速发展,体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男女生差别更为明显。男生声音变粗、喉结突出、出现胡须、体型纵向发展;女生声音变高,皮下脂肪增多,身体开始横向发展。生理方面的这些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充满潮气、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第二,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觉醒,开始注意异性,产生好奇心,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第四,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偏激。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如初中生在田竞必修中应侧重速度,中职生应侧重耐力等。
4.狠抓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认真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精心组织教学。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堂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常规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也可为三个部分),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高人矮人”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容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5.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中职体育课程的目标都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事实上,体育也是以技能展现人类运动美的,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技术要点,正是这些技术,让体育运动散发永恒的魅力。因此,高中体育教育也应该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技能技巧的教育,让学生从技术上掌握体育项目的内涵和本质,而不仅仅是在表面。而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运动技能,才可能让学生产生长久的兴趣,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重视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下,高中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体育运动为重点教学项目,让学生掌握这些大众普通喜爱的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后让可以随时随地的实现运动的目的。
6.协调人际关系,注重情感交流
协调人际关系,注重情感交流,是师生间的心理相互沟通,心灵的互相接受,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人际关系是影响情绪的第二大因素,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中职生能够稳定学习的关键。中职生由于诸多外界因素的刺激,学生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仔细揣摩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本着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在学习上共进,在道德上互化,在活动中民主。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同时,教师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子,要学会和学生融为一体,走进课堂中来,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锻炼,这样才能上好中职的体育课。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给学生提高交流的空间,处处充满了师生情感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缩短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加快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的关系更加亲切,容易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方面,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行为等方面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形成良好的班风,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更加促进学习。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师不仅理解学生表面行为、态度,而且理解教深层的本质的感情,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有力地增强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7.定位于学生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差异和发展进步及努力程度,评价过程从静态的点的评价到动态的评价整个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将来;二是探索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打分”、“定等级”等转向以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锻炼的独立性、创造性等的关注;三是要淡化选拔,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多方面潜能。四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针对不同评价主体,从体能和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与态度、体育情感、自我锻炼能力等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从不同侧面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另外,采用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引导,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积极热烈的气氛。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积极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传递显性信息,直接肯定,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总之,中职教师要想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必须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体育运动的本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体育,热爱体育。
【关键词】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继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动力,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过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益低下,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起民主、高效、和谐、创新的体育课堂。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应有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点把握:
1.密切师生关系,改善教学环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曾经束缚了许多代的封建文人,进入现代社会,虽然这种隔阂已经基本消除,但是许多年来潜移默化的沉淀也是深入骨髓。学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一种敬畏心理,由于敬畏则对教师所说所作唯唯诺诺,不敢稍有超出教师所说的范围,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师生关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教师要放下架子,若成天绷起一副“万刀不剁”的脸,学生稍有差池,则严辞厉呵,这样做,不光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大关系裂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注意促进师生间的心理交往与交流,与学生建立交融的情感,教师要真心地去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和体贴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形成师生活动多边性,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边合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加强体育的宣传引导,发挥广播、电视和图片展览的宣传媒介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欣赏水平和锻炼欲望,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激情。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在体育知识的传播中以具体、形象的讲解和引证实例,并把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引发学生强烈的体育需求动机,成立体育活动小组,开展各式各样的比赛,组织、引导学生在余暇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形成一种大多数学生都喜爱体育并积极投身体育活动的大气候、大氛围。
2.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学生只有真正地形成了锻炼习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能切实地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学习、自定目标、自由选择练习手段、自由支配练习时间、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其次,要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需要不断创新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每节课都感到新颖。
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3.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材
中职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骨骼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反应快易激动,但心脏发育稍慢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运动持续能力差,易疲劳。尤其是性机能的迅速发展,体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男女生差别更为明显。男生声音变粗、喉结突出、出现胡须、体型纵向发展;女生声音变高,皮下脂肪增多,身体开始横向发展。生理方面的这些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充满潮气、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第二,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觉醒,开始注意异性,产生好奇心,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第四,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偏激。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如初中生在田竞必修中应侧重速度,中职生应侧重耐力等。
4.狠抓课堂常规,实施教学过程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认真抓好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精心组织教学。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堂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常规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也可为三个部分),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
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高人矮人”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容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5.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重要区别在于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中职体育课程的目标都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运动知识和技能水平。而事实上,体育也是以技能展现人类运动美的,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技术要点,正是这些技术,让体育运动散发永恒的魅力。因此,高中体育教育也应该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项目技能技巧的教育,让学生从技术上掌握体育项目的内涵和本质,而不仅仅是在表面。而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运动技能,才可能让学生产生长久的兴趣,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重视教育,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下,高中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选择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众体育运动为重点教学项目,让学生掌握这些大众普通喜爱的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后让可以随时随地的实现运动的目的。
6.协调人际关系,注重情感交流
协调人际关系,注重情感交流,是师生间的心理相互沟通,心灵的互相接受,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人际关系是影响情绪的第二大因素,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中职生能够稳定学习的关键。中职生由于诸多外界因素的刺激,学生间的关系变得复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仔细揣摩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本着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在学习上共进,在道德上互化,在活动中民主。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提高。同时,教师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子,要学会和学生融为一体,走进课堂中来,与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锻炼,这样才能上好中职的体育课。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给学生提高交流的空间,处处充满了师生情感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缩短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加快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的关系更加亲切,容易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方面,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行为等方面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形成良好的班风,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更加促进学习。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处处为学生着想,教师不仅理解学生表面行为、态度,而且理解教深层的本质的感情,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有力地增强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7.定位于学生发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差异和发展进步及努力程度,评价过程从静态的点的评价到动态的评价整个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将来;二是探索评价项目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打分”、“定等级”等转向以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锻炼的独立性、创造性等的关注;三是要淡化选拔,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多方面潜能。四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针对不同评价主体,从体能和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与态度、体育情感、自我锻炼能力等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权重,从不同侧面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另外,采用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引导,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积极热烈的气氛。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积极进行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传递显性信息,直接肯定,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总之,中职教师要想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就必须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体育运动的本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体育,热爱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