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针对浓缩型的六味地黄丸药品展开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通过药物制备实验来确定優化制备工艺技术的方法。方法:通过运用制备工艺研究试验对制备浓缩型的六味地黄丸药物的工艺进行进行检测,找出影响药物制备效果的质量因素,确定优化方法,制备优质六味地黄丸浓缩丸。在完成所有的试验任务之后,确定了制备浓缩化的六味地黄丸药品的工艺条件:药粉细度需要保持在80目左右,药物干燥时间为18h,药物干燥温度最好为70℃。结论:为了确保浓缩型六味地黄丸这种中药药品的质量,制备人员必修验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做好制备环境控制工作,重点控制干燥温度与时间两种因素。
关键词:浓缩六味地黄丸;制备工艺;优化方法;正交试验
六味地黄丸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中药药品,其药用功效主要是补肾滋阴,当患者出现耳鸣头晕、肾阴亏损、盗汗遗精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通过服用六味地黄丸药物进行调养。随着六味地黄丸药物制备工艺被逐渐改进,该药物的外部形态也出现变动,浓缩型药物逐渐被研制出来,对制备六味地黄丸的部分药材进行提取后,可获取浸膏或者清膏,将其他制备所需药材加以研磨,磨成细粉状态后,可通过运用赋形剂等物将其制成丸剂。在制备水丸型的浓缩丸时,极易出现水分超标的质量问题,同时溶散时间控制难度也偏高,本文建设试验,探讨优化工艺的相关工作,进而确定优化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仪器:7541型UV-VIS分光光度计;MettletAEl60电子天平,索氏提取器、薄层扫描仪、硅胶G薄层板。
试药: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熊果酸对照品;石油醚(分析纯);氯仿(分析纯);环己烷(化学纯);醋酸乙酸(化学纯);10%硫酸乙醇溶液。
1.2 方法
本文对两种制备工艺进行对比,现分别介绍两种不同的制备工艺:
A制备方案:对牡丹皮进行提取处理,重点提取丹皮酚物质,选用的提取工艺为蒸馏提取法,将茯苓、熟地黄、泽泻等药物与药渣放置到一处,添加适量水进行煎煮,每过两个小时就将煎液加以合并处理,同时对煎液进行过滤,确定煎液的密度达到相应的密度标准后,获取稠膏。将山茱萸粉与山药混合放置,将其研磨成细粉,混匀过筛,将上述获取的细粉、稠膏以及剩余的丹皮酚均匀混合,确保细粉与丹皮酚可保持充分吸附,将混合的药材制备成药丸,完成后续的打光以及改造处理,获取实验样品。
B制备方案:前期处理工作与方案A相同,均采用蒸馏提取工艺从牡丹皮药材中提取丹皮酚,并按照制备工艺要求完成煎煮药物的工作。在完成初期浓缩处理工作后,通过喷雾干燥的方法值得干燥粉,后期细粉制备工作也与方案A一致。将细粉与丹皮酚物质均匀混合之后,对其状态进行观测,确定充分吸附后,添加干燥粉,用适量的水引湿后制得药丸。
熊果酸含量测定方法:按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的方法测定。分别取上述样品5g,精密称定,分别加水30mL放置使溶散,用滤纸滤过;药渣再用水30mL洗涤,在室温干燥至呈松软的粉末,于100℃烘干,连同滤纸一并置索氏提取器内,加乙醚适量,加热回流提取4h,提取液回收乙醚至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两次,每次15mL(浸泡约2min),倾去石油醚,残渣加无水乙醇、氯仿(3∶2)混合液适量,微热使溶解,定量转移至5mL量瓶内,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mL与对照品10m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20∶5∶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烘5~7min,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进行扫描,波长:S=520mL,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结果(见表1)。
丹皮酚含量测定方法:按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的方法测定。分别取上述样品1g,研细,精密称定,用水蒸汽蒸馏,收集馏出液约450mL,置5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照分光光度法,在274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丹皮酚(C9H10O3)的吸收系数(E1%1cm)为862计算,结果(见表1)。
2 结果
两种生产工艺均能符合卫生部药品标准十一册。标准号WS3-B-2102-96的要求,但生产工艺B的熊果酸(C20H48O3)含最比生产工艺A高。制丸所用药粉为过80目细粉,虽然药粉越细,溶散时间有所延长,但是考虑对药丸的综合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因而确定为80目细粉。浓缩六味地黄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清膏比重1.30,药粉细度80目,干燥温度70℃,干燥时间18h,在制备过程需严格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
3 讨论
在制备六位地黄丸浓缩丸时,药物制备人员需要在常规的六味地黄丸药品的基础上展开药品生产活动,以当前的药品相关研究理论为参照,通过综合运用分离与提取技术来对传统化的中药药物加以改造,浓缩化的药物的药效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仍旧可被用于多种类型的疾病治疗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浓缩丸制备经验,可以发现很多制备问题,传统化的工艺存在的劣势也极其明显,在水提环节比较容易形成炭化的情况,药物的稠密度也不足,稠膏状态的药物保存难度高,其保质期也比较短,因此需要针对水提环节存在的各类问题,来对制备工艺进行改进。本文对两种制备工艺进行了对比,通过药物质量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优化后的制备方法可以取得质量较高的浓缩丸。同时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也被确定下来。
在使用传统化的生产工艺来制备浓缩丸时,制备人员需要对药物的水提部位进行浓缩处理,将其制备成符合密度要求的稠膏,如果稠膏的粘稠度相对比较细,细粉与稠膏的比例很难保持平衡,细粉量也会出现不足的情况,而稠膏量则过多,稠膏还会出现剩余的状况;但是如果稠膏过于粘稠,在药物浓缩处理环节极有可能形成炭化问题,稠膏也不宜长期保存,因此在优化制备工作的实验环节,对水提部分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形成干燥粉,粘稠度控制问题与炭化问题均被解决。
在对浓缩丸进行后期处理时,制备人员可将干燥粉喷洒到浓缩丸的表面部位,确保其表面保持完整以及光滑的状态。在后续的药物干燥环节中,制备人员可采用微波干燥的方法,如果应用电热干燥技术,浓缩丸的内部将会存在不被有效烘干的可能性,丹皮酚物质也将被大量损耗,而运用微波技术时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晓玲,于丹.浓缩六味地黄丸工艺优化[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3).
[2]王学敏,崔亚钦,王静,石炳烨,李新菊.六味地黄丸抑制巨噬细胞激活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1),65-68.
[3]郝延军,赵晓笠,桑育黎,陈婧.六味地黄丸对照提取液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3,44(2),180-182.
关键词:浓缩六味地黄丸;制备工艺;优化方法;正交试验
六味地黄丸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中药药品,其药用功效主要是补肾滋阴,当患者出现耳鸣头晕、肾阴亏损、盗汗遗精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时,可通过服用六味地黄丸药物进行调养。随着六味地黄丸药物制备工艺被逐渐改进,该药物的外部形态也出现变动,浓缩型药物逐渐被研制出来,对制备六味地黄丸的部分药材进行提取后,可获取浸膏或者清膏,将其他制备所需药材加以研磨,磨成细粉状态后,可通过运用赋形剂等物将其制成丸剂。在制备水丸型的浓缩丸时,极易出现水分超标的质量问题,同时溶散时间控制难度也偏高,本文建设试验,探讨优化工艺的相关工作,进而确定优化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仪器:7541型UV-VIS分光光度计;MettletAEl60电子天平,索氏提取器、薄层扫描仪、硅胶G薄层板。
试药: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熊果酸对照品;石油醚(分析纯);氯仿(分析纯);环己烷(化学纯);醋酸乙酸(化学纯);10%硫酸乙醇溶液。
1.2 方法
本文对两种制备工艺进行对比,现分别介绍两种不同的制备工艺:
A制备方案:对牡丹皮进行提取处理,重点提取丹皮酚物质,选用的提取工艺为蒸馏提取法,将茯苓、熟地黄、泽泻等药物与药渣放置到一处,添加适量水进行煎煮,每过两个小时就将煎液加以合并处理,同时对煎液进行过滤,确定煎液的密度达到相应的密度标准后,获取稠膏。将山茱萸粉与山药混合放置,将其研磨成细粉,混匀过筛,将上述获取的细粉、稠膏以及剩余的丹皮酚均匀混合,确保细粉与丹皮酚可保持充分吸附,将混合的药材制备成药丸,完成后续的打光以及改造处理,获取实验样品。
B制备方案:前期处理工作与方案A相同,均采用蒸馏提取工艺从牡丹皮药材中提取丹皮酚,并按照制备工艺要求完成煎煮药物的工作。在完成初期浓缩处理工作后,通过喷雾干燥的方法值得干燥粉,后期细粉制备工作也与方案A一致。将细粉与丹皮酚物质均匀混合之后,对其状态进行观测,确定充分吸附后,添加干燥粉,用适量的水引湿后制得药丸。
熊果酸含量测定方法:按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的方法测定。分别取上述样品5g,精密称定,分别加水30mL放置使溶散,用滤纸滤过;药渣再用水30mL洗涤,在室温干燥至呈松软的粉末,于100℃烘干,连同滤纸一并置索氏提取器内,加乙醚适量,加热回流提取4h,提取液回收乙醚至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浸泡两次,每次15mL(浸泡约2min),倾去石油醚,残渣加无水乙醇、氯仿(3∶2)混合液适量,微热使溶解,定量转移至5mL量瓶内,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取熊果酸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mL与对照品10m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20∶5∶8)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烘5~7min,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进行扫描,波长:S=520mL,R=70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结果(见表1)。
丹皮酚含量测定方法:按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的方法测定。分别取上述样品1g,研细,精密称定,用水蒸汽蒸馏,收集馏出液约450mL,置5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照分光光度法,在274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丹皮酚(C9H10O3)的吸收系数(E1%1cm)为862计算,结果(见表1)。
2 结果
两种生产工艺均能符合卫生部药品标准十一册。标准号WS3-B-2102-96的要求,但生产工艺B的熊果酸(C20H48O3)含最比生产工艺A高。制丸所用药粉为过80目细粉,虽然药粉越细,溶散时间有所延长,但是考虑对药丸的综合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因而确定为80目细粉。浓缩六味地黄丸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清膏比重1.30,药粉细度80目,干燥温度70℃,干燥时间18h,在制备过程需严格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
3 讨论
在制备六位地黄丸浓缩丸时,药物制备人员需要在常规的六味地黄丸药品的基础上展开药品生产活动,以当前的药品相关研究理论为参照,通过综合运用分离与提取技术来对传统化的中药药物加以改造,浓缩化的药物的药效受到的影响比较小,仍旧可被用于多种类型的疾病治疗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浓缩丸制备经验,可以发现很多制备问题,传统化的工艺存在的劣势也极其明显,在水提环节比较容易形成炭化的情况,药物的稠密度也不足,稠膏状态的药物保存难度高,其保质期也比较短,因此需要针对水提环节存在的各类问题,来对制备工艺进行改进。本文对两种制备工艺进行了对比,通过药物质量对比数据可以发现优化后的制备方法可以取得质量较高的浓缩丸。同时最优制备工艺条件也被确定下来。
在使用传统化的生产工艺来制备浓缩丸时,制备人员需要对药物的水提部位进行浓缩处理,将其制备成符合密度要求的稠膏,如果稠膏的粘稠度相对比较细,细粉与稠膏的比例很难保持平衡,细粉量也会出现不足的情况,而稠膏量则过多,稠膏还会出现剩余的状况;但是如果稠膏过于粘稠,在药物浓缩处理环节极有可能形成炭化问题,稠膏也不宜长期保存,因此在优化制备工作的实验环节,对水提部分进行特殊处理,使其形成干燥粉,粘稠度控制问题与炭化问题均被解决。
在对浓缩丸进行后期处理时,制备人员可将干燥粉喷洒到浓缩丸的表面部位,确保其表面保持完整以及光滑的状态。在后续的药物干燥环节中,制备人员可采用微波干燥的方法,如果应用电热干燥技术,浓缩丸的内部将会存在不被有效烘干的可能性,丹皮酚物质也将被大量损耗,而运用微波技术时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晓玲,于丹.浓缩六味地黄丸工艺优化[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3).
[2]王学敏,崔亚钦,王静,石炳烨,李新菊.六味地黄丸抑制巨噬细胞激活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1),65-68.
[3]郝延军,赵晓笠,桑育黎,陈婧.六味地黄丸对照提取液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13,44(2),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