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随着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在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少子化也在伴随。从成都市的“六普”数据可以显示,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6.43万人,占9.71%,高于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8.87%),而同期成都市0-14岁人口为153.69万人,占IO.94%。未来成都市的养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将难以负担。探索新型的“老有颐养”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也能够让老年人通过社会多元的养老方式,使其健康养老,快乐养老。这不仅是落实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
2.养老模式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西方,由于生活传统习俗的影响,老人普遍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转向社会化的服务: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尤其是社区有必要在照顾老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较,主流观点认为社区养老更具成本效益,而且方便。Sharfstein和Nafziger通过对接受医院机构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的慢性病人的照护费用和实际效果的比较发现,在社区接受养老照护的老年人开支更低,而且其病情更加好转。Challis和Davies,Walker也发现,社区养老照护能够提供比机构养老照护更好的服务,而且还没有增加成本。此外,Skellie、Mobley和Coan,Capitman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以上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接受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的其费用的,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居住机构和社区的老年人可能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可能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而花费较大。为了消除接受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差异性,Chappell等选择在机构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中有着相同照料需求和相同状态的老年人群,比较其支出的费用,发现接受机构养老照护的老年人的支出远高于接受社区养老照护的老年人,不仅体现在政府支付的费用方面,还包括正式养老照护和非正式养老照护的所有费用,前者均高于后者。Hollander和Chappell用1988年到1997年十个财政年度的数据,比较政府用于家庭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的支出,研究发现,社区养老照护更省钱。
对于社区养老的便利也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同。Weis sert研究发现,社区养老并不一定更省钱。他认为,不管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不同的养老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选择。比如,针对高龄或是身体较差的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的费用将更低。如果在社区中,会造成很高的养老成本,使得很少人能够享受这样的服务。Gordon指出对于需要密集照料的老人,在机构中进行集中养老照护比在社区中进行分散照护的成本效益更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本身的不断扩展会导致服务支出的不断增长。
3.我国现有养老模式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国外,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家庭的小型化,要想依靠家庭养老是难以推广的,重点比较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后,发现,更多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更加经济有效。但是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可能更加有效。比如养老需求越高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的成本效益就越低,尤其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念人,接受机构照护将比社区养老照护更具成本效益。
相比国外老年人照护模式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养老模式目前还相对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补充。国内对于老年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也有很多,但大多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经验、阐述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分析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张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层面上,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主要研究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以成都市为例来进行分析论证,以期为在全国全面推广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提供有力的证据和说明。
各级政府虽然已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多数是属于被动完成的,缺少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的动机和举措。在养老经费投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各地陆续建起了大型老年服务中心。本文认为应以切实解决居家老人的急迫困难为宗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社区+机构+家庭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的培训和为高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服务等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上,而不是建设这样华而不实、只能炫耀自己政绩的工程。
目前对养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方式,或是主张家庭养老,或是主张社区养老、或是主张机构养老,很少将家庭、社区、机构三个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致使这三个方面在为老年人养老方面存在孤立脱节的现象。而本文集中现有养老模式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构建家庭+机构+社区的综合养老模式,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优质服务。
4.成都市“老有颐养”养老新模式探索
针对当下的养老问题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家庭养老和子女工作的冲突,家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缺失心理关心,照护老年人的子女心理压力较大等。创新社会养老模式,并成功推广,这不仅是家人期待的,也是政府普惠民生的一项实际工程。因此,对人民,对国家都是有利。
通过成都市养老机构模式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成都市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的养老机构。第一种就是政府全资助的养老机构,没有别的资本注入,国家财政拨款。这类型的机构资金比较充裕,在其发展过程中无需考虑资金的断裂。并且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得条件和设施都比较完备,在所有的养老机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很多老年人选择的因素。但是这类型的养老机构缺乏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动力,管理上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巩固其地位。第二种就是国家与机构本身合资的模式。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模式的养老机构所出现的问题,加入了机构本身的投资方式,旨在加强其竞争意识,不断改进其管理方式,避免工作人员工作的不积极性,这种模式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也是福利社会化的体现。第三种模式就是完全由个人出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制约其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到位,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就没有办法改善其条件和设施的简陋,就不利于提高老年人养老的更高需求。但是由于是自负盈亏,这种模式的管理人总能想到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来发展自己的养老事业。 综上所述,从成都市实际情况出发,笔者确定了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养老的基本思路,构建成都市养老人“老有颐养”的新模式一一老年综合养老模式。第一、成都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在税收、金融政策、水电管理、交通设施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照顾,力争为地方民营养老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其中,最终实现促进全市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成都市各级民政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在养老机构的建立和运营环节积极实行多元化,力争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促进全市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第二、在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坚持走“民办公助”的发展路线,即以社会投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加速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第三、在养老机构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主要采用的是“公办民营”模式,既由政府出资兴办养老机构,然后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养老机构的经营权委托于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只是负责监督管理工作,不直接参与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社区机构养老是成都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成都市发展社区机构养老的最终目标不是要用社区机构养老取代其他养老模式而独自承担全市社会养老需求,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成都市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建立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以社区照料为主要依托、以社区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层次分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绝大多数老人社会养老需求老龄化背景下成都市社区机构养老问题探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将其中少数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且又不满足家庭养老条件的老年人划定为社区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长期为其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坚决避免出现盲目将社区机构养老作为庭养老模式以及社区照料完全替代品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成都市政府在发展社区机构养老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体现自身的服务者角色职能,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弱化管理者身份,强化服务职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办事作风为全市养老社区机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服务。
5.结论
养老社会化模式是一个典型的政府间事务,涉及财政、社会保障、民政、医疗、教育、人事劳动等多部门的政府职能,虽然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互不相关,各自为政,但对老年群体享受的养老社会化模式则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本文提出由民政部、财政部、人劳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组建养老工作委员会,加大对养老社会化模式的领导力度、资金落实强度和协调的权威性,以期解决体系能够顺畅运行的关键问题。应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层级社会化模式管理体系。从国家、省、市养老工作委员会,区级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管理办公室,到中间的街道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中心,再到基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逐级搭建起一个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的实施网络和管理体系。同时,为养老社会化模式政策、规划制定更有科学的依据,对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养老社会化模式的机构数、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人员数乃至机构建设的投资运营成本都进行预测。
随着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在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少子化也在伴随。从成都市的“六普”数据可以显示,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6.43万人,占9.71%,高于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8.87%),而同期成都市0-14岁人口为153.69万人,占IO.94%。未来成都市的养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将难以负担。探索新型的“老有颐养”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家庭子女的负担,也能够让老年人通过社会多元的养老方式,使其健康养老,快乐养老。这不仅是落实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
2.养老模式现状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在西方,由于生活传统习俗的影响,老人普遍与子女分开居住,因此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转向社会化的服务: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尤其是社区有必要在照顾老人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比较,主流观点认为社区养老更具成本效益,而且方便。Sharfstein和Nafziger通过对接受医院机构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的慢性病人的照护费用和实际效果的比较发现,在社区接受养老照护的老年人开支更低,而且其病情更加好转。Challis和Davies,Walker也发现,社区养老照护能够提供比机构养老照护更好的服务,而且还没有增加成本。此外,Skellie、Mobley和Coan,Capitman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以上的研究,基本都是针对接受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不同群体进行比较的其费用的,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居住机构和社区的老年人可能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可能本身身体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因而花费较大。为了消除接受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身体素质的差异性,Chappell等选择在机构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中有着相同照料需求和相同状态的老年人群,比较其支出的费用,发现接受机构养老照护的老年人的支出远高于接受社区养老照护的老年人,不仅体现在政府支付的费用方面,还包括正式养老照护和非正式养老照护的所有费用,前者均高于后者。Hollander和Chappell用1988年到1997年十个财政年度的数据,比较政府用于家庭养老照护和社区养老照护的支出,研究发现,社区养老照护更省钱。
对于社区养老的便利也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同。Weis sert研究发现,社区养老并不一定更省钱。他认为,不管是在家庭养老、还是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不同的养老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选择。比如,针对高龄或是身体较差的老年人,提供机构养老的费用将更低。如果在社区中,会造成很高的养老成本,使得很少人能够享受这样的服务。Gordon指出对于需要密集照料的老人,在机构中进行集中养老照护比在社区中进行分散照护的成本效益更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本身的不断扩展会导致服务支出的不断增长。
3.我国现有养老模式的问题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国外,由于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家庭的小型化,要想依靠家庭养老是难以推广的,重点比较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后,发现,更多学者认为社区养老更加经济有效。但是针对不同的群体,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可能更加有效。比如养老需求越高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的成本效益就越低,尤其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念人,接受机构照护将比社区养老照护更具成本效益。
相比国外老年人照护模式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养老模式目前还相对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依靠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补充。国内对于老年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也有很多,但大多还停留在介绍国外经验、阐述我国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分析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张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层面上,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主要研究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以成都市为例来进行分析论证,以期为在全国全面推广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提供有力的证据和说明。
各级政府虽然已把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但多数是属于被动完成的,缺少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的动机和举措。在养老经费投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各地陆续建起了大型老年服务中心。本文认为应以切实解决居家老人的急迫困难为宗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社区+机构+家庭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的培训和为高龄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服务等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上,而不是建设这样华而不实、只能炫耀自己政绩的工程。
目前对养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方式,或是主张家庭养老,或是主张社区养老、或是主张机构养老,很少将家庭、社区、机构三个方面的功能整合起来,致使这三个方面在为老年人养老方面存在孤立脱节的现象。而本文集中现有养老模式的优点,规避其缺点,构建家庭+机构+社区的综合养老模式,并根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类型的优质服务。
4.成都市“老有颐养”养老新模式探索
针对当下的养老问题存在较多不足,比如,家庭养老和子女工作的冲突,家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缺失心理关心,照护老年人的子女心理压力较大等。创新社会养老模式,并成功推广,这不仅是家人期待的,也是政府普惠民生的一项实际工程。因此,对人民,对国家都是有利。
通过成都市养老机构模式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成都市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的养老机构。第一种就是政府全资助的养老机构,没有别的资本注入,国家财政拨款。这类型的机构资金比较充裕,在其发展过程中无需考虑资金的断裂。并且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得条件和设施都比较完备,在所有的养老机构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也是很多老年人选择的因素。但是这类型的养老机构缺乏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动力,管理上没有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不利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巩固其地位。第二种就是国家与机构本身合资的模式。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模式的养老机构所出现的问题,加入了机构本身的投资方式,旨在加强其竞争意识,不断改进其管理方式,避免工作人员工作的不积极性,这种模式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也是福利社会化的体现。第三种模式就是完全由个人出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制约其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到位,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就没有办法改善其条件和设施的简陋,就不利于提高老年人养老的更高需求。但是由于是自负盈亏,这种模式的管理人总能想到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和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来发展自己的养老事业。 综上所述,从成都市实际情况出发,笔者确定了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养老的基本思路,构建成都市养老人“老有颐养”的新模式一一老年综合养老模式。第一、成都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于民营养老机构在税收、金融政策、水电管理、交通设施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照顾,力争为地方民营养老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进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其中,最终实现促进全市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成都市各级民政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在养老机构的建立和运营环节积极实行多元化,力争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机制,促进全市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第二、在养老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坚持走“民办公助”的发展路线,即以社会投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加速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第三、在养老机构运营主体的多元化建设方面,成都市政府主要采用的是“公办民营”模式,既由政府出资兴办养老机构,然后通过招标等方式将养老机构的经营权委托于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个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只是负责监督管理工作,不直接参与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社区机构养老是成都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成都市发展社区机构养老的最终目标不是要用社区机构养老取代其他养老模式而独自承担全市社会养老需求,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成都市政府及有关单位应当建立以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以社区照料为主要依托、以社区机构养老为重要补充的层次分明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绝大多数老人社会养老需求老龄化背景下成都市社区机构养老问题探析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将其中少数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且又不满足家庭养老条件的老年人划定为社区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长期为其提供更为专业的养老服务:坚决避免出现盲目将社区机构养老作为庭养老模式以及社区照料完全替代品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成都市政府在发展社区机构养老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体现自身的服务者角色职能,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弱化管理者身份,强化服务职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办事作风为全市养老社区机构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服务。
5.结论
养老社会化模式是一个典型的政府间事务,涉及财政、社会保障、民政、医疗、教育、人事劳动等多部门的政府职能,虽然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互不相关,各自为政,但对老年群体享受的养老社会化模式则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本文提出由民政部、财政部、人劳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组建养老工作委员会,加大对养老社会化模式的领导力度、资金落实强度和协调的权威性,以期解决体系能够顺畅运行的关键问题。应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层级社会化模式管理体系。从国家、省、市养老工作委员会,区级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管理办公室,到中间的街道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中心,再到基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逐级搭建起一个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的实施网络和管理体系。同时,为养老社会化模式政策、规划制定更有科学的依据,对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养老社会化模式的机构数、居家养老社会化模式人员数乃至机构建设的投资运营成本都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