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学习可以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调整:从认知这惟一取向,调整到认知和情感双重协调发展的取向上来;从主体的缺乏调整到主体教育、参与式教育上来;从重书本、重理论的教育调整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上来。我们知道,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也有待发展。面对复杂的社会课学习,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学习。
一、开放教学过程,体验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由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一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一结论——问题”不断循环的开放式过程,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是学生有效自主探索、自主讨论、自主评价学习结果等体验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1.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最好的开端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实践探究欲望。例如,教学第一册“买东西的学问”时,可安排一组同学扮演售货员,用课桌充当商店里的柜台,让学生用手中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创设这样一种买卖活动情境,把买东西的学问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从而在过程中不断“暴露”社会问题。如何买到“东西”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社会问题上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他们主动探究奠定了基础。
2.引导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社会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成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学第三册“查找山脉”时,教师可先出示“中国山脉略图”,请学生先观察,感受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接着问:“这么多的山脉,你能找出几条?把你找出来的山脉分分类,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然后让学生自主查找,随后汇报查找到的山脉、分类的依据、每一类的山脉名称、查找之后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我国的山脉,达到了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开放教学方式,体验思维过程
教师要努力激活课堂,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一般而言。加强体验学习,可以合理渗透以下几种活动。
1.操作
例如,教学第一册“去学校的路上”,在学生学习了画简易路线图确定方向后,可让学生画一张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示意图,然后向同学介绍从自己家到学校怎么走,沿途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这样学生便能在操作中体验到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
2.游戏
例如,帮助学生巩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知识时,可以采用“我说你找”的游戏:先由一位同学说行政区的名称,其他同学迅速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它的位置。然后,一位同学说自己家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上、下、左、右,其他同学边说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边指出其位置。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体验。
3.调查
例如,教学第一册“食品厂的生产”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品或附近食品厂的食品的生产过程,从中了解食品的生产流程以及工人是怎样分工合作的,同时将调查的结果在班上交流。学生在调查中亲身体验了食品的来之不易,这样既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又能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人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让学生从学习的内容中自由选定研究题目,自发地寻找所需的信息资料,运用资料组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例如,第三册教材中历史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感,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写小论文。比如,围绕我国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斗争这一内容,看看主要有哪几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对自己有何启示等。这种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迅速形成学习能力。
三、开放课堂练习,体验成功愉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练习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样。
1.练习背景的开放
设计以生活为背景的练习,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学第三册“地球上不同的生活环境”之后,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说一说:你生活的地方属于五带的哪个带,你生活的地方有那些植物、动物,你生活的地方人们的衣着怎样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仅体验了自己生活的地带,而且加深对地球五带知识的了解。
2.练习呈现的开放
教师可把练习直接呈现给学生,也可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编题,“考考”老师和其他同学。当然,教师也应讲究练习呈现的艺术。例如,进行第三册“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练习时,可以这样呈现: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示只有起点北京和终点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提问:屏幕上画的是什么?你能说说它的有关知识吗?学生回忆之后,教师继续要求:现在请同学们画出大运河,并标出它的起点和终点、流经的省及直辖市。连接的大河、沿岸的名城。这样,学生自然地复习了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无疑是一种成功的体现主体、体验的学习。
3.练习内容的开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社会知识和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开放题等几个层次的习题组,由学生自主选择,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例如,在教学第三册“大教育家孔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题: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看法。课堂上,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孔子是个大教育家,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学生说出了孔子的贡献和他的优秀品质,这又让一大批学生体验到了孔子的魅力。第三层次,有的学生谈到了如何向孔子学习,他们体验到了怎样以史为鉴。类似这样的开放题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的客观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的成功愉悦。
小学社会教学要“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开放教学过程,体验自主探究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由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一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一结论——问题”不断循环的开放式过程,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在“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材料的提供者,是学生有效自主探索、自主讨论、自主评价学习结果等体验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1.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最好的开端是学生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他们实践探究欲望。例如,教学第一册“买东西的学问”时,可安排一组同学扮演售货员,用课桌充当商店里的柜台,让学生用手中的“钱”买“商店”里的东西。创设这样一种买卖活动情境,把买东西的学问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从而在过程中不断“暴露”社会问题。如何买到“东西”呢?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社会问题上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为他们主动探究奠定了基础。
2.引导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社会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应适当地把一些间接经验转化成学生学习“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实践,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学第三册“查找山脉”时,教师可先出示“中国山脉略图”,请学生先观察,感受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接着问:“这么多的山脉,你能找出几条?把你找出来的山脉分分类,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然后让学生自主查找,随后汇报查找到的山脉、分类的依据、每一类的山脉名称、查找之后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我国的山脉,达到了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开放教学方式,体验思维过程
教师要努力激活课堂,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一般而言。加强体验学习,可以合理渗透以下几种活动。
1.操作
例如,教学第一册“去学校的路上”,在学生学习了画简易路线图确定方向后,可让学生画一张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示意图,然后向同学介绍从自己家到学校怎么走,沿途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这样学生便能在操作中体验到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
2.游戏
例如,帮助学生巩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知识时,可以采用“我说你找”的游戏:先由一位同学说行政区的名称,其他同学迅速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它的位置。然后,一位同学说自己家乡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上、下、左、右,其他同学边说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边指出其位置。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体验。
3.调查
例如,教学第一册“食品厂的生产”时,可以让学生调查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品或附近食品厂的食品的生产过程,从中了解食品的生产流程以及工人是怎样分工合作的,同时将调查的结果在班上交流。学生在调查中亲身体验了食品的来之不易,这样既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又能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人民。
4.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让学生从学习的内容中自由选定研究题目,自发地寻找所需的信息资料,运用资料组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例如,第三册教材中历史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历史感,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写小论文。比如,围绕我国历史上反对外来侵略斗争这一内容,看看主要有哪几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对自己有何启示等。这种专题研究,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迅速形成学习能力。
三、开放课堂练习,体验成功愉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课堂练习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样。
1.练习背景的开放
设计以生活为背景的练习,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学第三册“地球上不同的生活环境”之后,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说一说:你生活的地方属于五带的哪个带,你生活的地方有那些植物、动物,你生活的地方人们的衣着怎样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仅体验了自己生活的地带,而且加深对地球五带知识的了解。
2.练习呈现的开放
教师可把练习直接呈现给学生,也可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编题,“考考”老师和其他同学。当然,教师也应讲究练习呈现的艺术。例如,进行第三册“世界上最早最长的人工河”练习时,可以这样呈现:在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示只有起点北京和终点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提问:屏幕上画的是什么?你能说说它的有关知识吗?学生回忆之后,教师继续要求:现在请同学们画出大运河,并标出它的起点和终点、流经的省及直辖市。连接的大河、沿岸的名城。这样,学生自然地复习了京杭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无疑是一种成功的体现主体、体验的学习。
3.练习内容的开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社会知识和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开放题等几个层次的习题组,由学生自主选择,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例如,在教学第三册“大教育家孔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题: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看法。课堂上,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孔子是个大教育家,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学生说出了孔子的贡献和他的优秀品质,这又让一大批学生体验到了孔子的魅力。第三层次,有的学生谈到了如何向孔子学习,他们体验到了怎样以史为鉴。类似这样的开放题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的客观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到的成功愉悦。
小学社会教学要“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