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忠实,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是法大中少有常和海子一起喝酒谈文学的人。
现在的人说起流浪觉得是个时髦的词,但在1980年代就意味着一个人艰苦卓绝、穷困潦倒,最关键的是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在精神上远离故乡。这种精神上孤苦而又有所追求的漂泊感,于海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法大,海子基本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谈得来的,交往比较密切的还是原来北大的师兄弟。生活中的海子在旁人印象中是一个形单影只、特立独行、不大合群的人。不难理解,15岁背井离乡,从边远农村只身北上,进入当时思想最活跃的地域,海子的身上还烙着深深的乡野印记,难免有很多难以融入其中的时刻。
二十多年前,昌平的很多地方都还是农田,进一趟城要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于是这种孤独化为了海子的诗句,成为他笔下的“一只鱼筐”、“鱼筐中的泉水”、“泉水中睡着的鹿王”、“孤独是不可言说的”。
尽管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海子的精神信仰却一直没有丢失。他喜欢旅行、买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他生平一共去过两次西藏,1989年1月份的寒假,他最后一次从西藏回来,穿着很脏的浅色旅行服,头发很长。因为当时没钱坐飞机,西藏又不通火车,他只能坐长途旅行车,也没地方洗澡,所以去一次回来就像流浪汉一样狼狈不堪,但是,他乐在其中。
海子喜欢西藏,也向往那样的生活。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游离于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他沉淀在诗歌当中,沉淀在古老的过去当中。他读了很多书,但是当代的东西读的不多,多是希腊、罗马的内容,同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巨人在对话。他立志成为古希腊时期那样的诗人。
海子写的诗叫大诗、三联诗,形式上非常奇特。《太阳》就是三联句,模仿古希腊的诗歌样式。是一个宏大的故事,然后分成三个部分,三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从古希腊后,没有人再这样写,但是海子写了。别人一两天写好的,他用两年写成,他是在用燃烧自己生命的光照亮自己的创作之路。
海子曾经对我说:“我昼夜不停地写,不是我想写,是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让我写。不是我要去编造它们,我要去想象它们,我要去创造它们,而是它们装满了我的头脑,我需要去把她们抒发出来,倾泻出来。”
一个诗人如果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时刻的到来。但是太早了,对于海子来说太早了,人生的韧劲还没到那个地步。
诗人都是孤独而又敏感的,他们往往沉睡在自己编织的美好幻境中,不愿醒来。海子也不例外,他不仅写诗,还要过诗中那样的生活,因此他忍受不了那个时代人的麻木和顺其自然。
1989年初,海子回了一趟老家,回北京就跟人讲,农村被破坏得很严重,宁静的田园生活都被破坏了。对于这一点其他人都接受了,但他就是很敏感,不容许心中的那一方净土被工业文明的进程淹没。他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离生活有一段距离,所以注定是孤独的,是悲剧的。
尽管朋友圈中有人认为海子很偏执,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腼腆、内向、温和、没有进攻性的人。他极其单纯,对于世俗的东西,经意不经意的伤害,都很在意。海子身上的单纯和真性情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他的诗歌里经常有天空、大地、绿地、水、马和梦等非常原始、自然、古老的元素。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诗歌界的风气是讲究前卫、各种语言的拆借,比较浮夸,而海子就是一个另类。更有人说他还没有正式地进入写作,是个外行,是个业余诗人。这对海子也是一种伤害。他恰恰与这些人不同,他是一个纯真的人,他的那些意向、那些元素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古老、非常有幻想,这些正是海子诗歌的价值体现。
海子在文章里说过,一般人都生活在生活的表象当中,生活在肤浅的层次当中,非常琐碎、非常庸俗,很难得进入到那种沉静的思索状态当中去。但有一类人是生活在原始的力量的中心,就像他喜欢的荷尔德林、尼采、梵高。他们的精神带着巨大的力量,使他们痛苦又幸福、伟大,这些也影响到海子,他以这种原始的力量每时每刻进行着斗争、对话、和解、对抗。海子拥有的是真正的赤子境界。
现在的人说起流浪觉得是个时髦的词,但在1980年代就意味着一个人艰苦卓绝、穷困潦倒,最关键的是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在精神上远离故乡。这种精神上孤苦而又有所追求的漂泊感,于海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法大,海子基本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谈得来的,交往比较密切的还是原来北大的师兄弟。生活中的海子在旁人印象中是一个形单影只、特立独行、不大合群的人。不难理解,15岁背井离乡,从边远农村只身北上,进入当时思想最活跃的地域,海子的身上还烙着深深的乡野印记,难免有很多难以融入其中的时刻。
二十多年前,昌平的很多地方都还是农田,进一趟城要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车。于是这种孤独化为了海子的诗句,成为他笔下的“一只鱼筐”、“鱼筐中的泉水”、“泉水中睡着的鹿王”、“孤独是不可言说的”。
尽管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但海子的精神信仰却一直没有丢失。他喜欢旅行、买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他生平一共去过两次西藏,1989年1月份的寒假,他最后一次从西藏回来,穿着很脏的浅色旅行服,头发很长。因为当时没钱坐飞机,西藏又不通火车,他只能坐长途旅行车,也没地方洗澡,所以去一次回来就像流浪汉一样狼狈不堪,但是,他乐在其中。
海子喜欢西藏,也向往那样的生活。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游离于当时的时代和环境。他沉淀在诗歌当中,沉淀在古老的过去当中。他读了很多书,但是当代的东西读的不多,多是希腊、罗马的内容,同那些历史积淀下来的巨人在对话。他立志成为古希腊时期那样的诗人。
海子写的诗叫大诗、三联诗,形式上非常奇特。《太阳》就是三联句,模仿古希腊的诗歌样式。是一个宏大的故事,然后分成三个部分,三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从古希腊后,没有人再这样写,但是海子写了。别人一两天写好的,他用两年写成,他是在用燃烧自己生命的光照亮自己的创作之路。
海子曾经对我说:“我昼夜不停地写,不是我想写,是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让我写。不是我要去编造它们,我要去想象它们,我要去创造它们,而是它们装满了我的头脑,我需要去把她们抒发出来,倾泻出来。”
一个诗人如果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时刻的到来。但是太早了,对于海子来说太早了,人生的韧劲还没到那个地步。
诗人都是孤独而又敏感的,他们往往沉睡在自己编织的美好幻境中,不愿醒来。海子也不例外,他不仅写诗,还要过诗中那样的生活,因此他忍受不了那个时代人的麻木和顺其自然。
1989年初,海子回了一趟老家,回北京就跟人讲,农村被破坏得很严重,宁静的田园生活都被破坏了。对于这一点其他人都接受了,但他就是很敏感,不容许心中的那一方净土被工业文明的进程淹没。他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离生活有一段距离,所以注定是孤独的,是悲剧的。
尽管朋友圈中有人认为海子很偏执,但在我眼里他是一个腼腆、内向、温和、没有进攻性的人。他极其单纯,对于世俗的东西,经意不经意的伤害,都很在意。海子身上的单纯和真性情也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他的诗歌里经常有天空、大地、绿地、水、马和梦等非常原始、自然、古老的元素。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诗歌界的风气是讲究前卫、各种语言的拆借,比较浮夸,而海子就是一个另类。更有人说他还没有正式地进入写作,是个外行,是个业余诗人。这对海子也是一种伤害。他恰恰与这些人不同,他是一个纯真的人,他的那些意向、那些元素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古老、非常有幻想,这些正是海子诗歌的价值体现。
海子在文章里说过,一般人都生活在生活的表象当中,生活在肤浅的层次当中,非常琐碎、非常庸俗,很难得进入到那种沉静的思索状态当中去。但有一类人是生活在原始的力量的中心,就像他喜欢的荷尔德林、尼采、梵高。他们的精神带着巨大的力量,使他们痛苦又幸福、伟大,这些也影响到海子,他以这种原始的力量每时每刻进行着斗争、对话、和解、对抗。海子拥有的是真正的赤子境界。